那一抹刺眼的红
2024-01-15刘海青
刘海青
摘要:一名二年级男生因在小区目睹小伙伴被货车撞成重伤,受到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理冲击,产生一系列身心反应。家长通过班主任上报学校,学校立即启动危机干预方案,心理教师及时介入进行危机干预和辅导。通过积极关注、包容理解、无条件接纳等与学生建立良好辅导关系,运用绘画心理治疗、放松疗法、积极心理学等心理技术开展辅导,结合家长、教师等社会支持系统帮助学生改善身心反应,走出心理困境。
关键词:心理危机干预;绘画心理辅导;积极心理学;社会支持系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4)02-0048-04
一、个案概况
(一)基本资料
小A,男,7岁,小学二年级学生,独生子。身体健康,个头中等,体形较瘦。家庭完整,一家三口与姥姥、姥爷共同居住。父母、姥爷工作忙,陪伴孩子时间少,平时姥姥接送上学放学,照顾较多。据班主任介绍,小A性格安静内向,在校各项表现良好,上课听讲认真,学习积极性高,成绩处于班级中上水平,喜欢画画,和同学相处融洽;家庭氛围民主,母亲热心参与班级事务,非常关注孩子各方面的发展,小A与母亲关系更亲密;为了方便联系,父母给小A配备了手机,如果父母不在家,小A会玩手机游戏,有时候比较着迷。
(二)危机事件概况
小A周末与小区的同龄小伙伴一起玩耍,期间两人商量到马路对面去。过马路时,小伙伴跑在前面,小A跟在后面,小伙伴被对面来的一辆小货车撞倒受伤,紧随其后的小A目睹车祸经过,受到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理冲击。事后,小A看到现场路人和救护车施救、警察处理事故,自行回家。当日父母上班,只有姥姥在家,据姥姥反映,小A回家时面色苍白、浑身哆嗦、手心冰凉,表现出极度恐慌和害怕,听到一点声音就紧张,一直发呆,问他什么也不说,嘴里一个劲地念叨“红色、血、红色、刺眼……”姥姥从邻居处听说事情经过后,就让他给妈妈打电话,让妈妈赶紧回家。妈妈下班回来,小A只是黏着妈妈,不说一句话。妈妈反馈给班主任和学校,学校立即启动危机干预方案。征得家长同意后,心理教师到学生家中,依据心理咨询伦理守则要求,告知家长心理辅导内容,与家长签订“心理咨询保密协议书”,进行危机干预和辅导。
二、分析与评估
据家长反映,小A后续出现了一些身心反应:怕声音,做噩梦,怕黑,情绪紧张,害怕,情绪自控力差,注意力不集中,不愿意出門玩,经常发呆等。目睹车祸对于小A来说是一件心理危机事件,小A的一系列身心反应都是由此而起,这些表现是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常见症状。
二年级是形成自信心的关键期,情绪不稳定,易冲动,自控力不强。小A性格安静内向,自我情绪调节能力较弱,在事件中受到强烈冲击,表现出较多不适应。危机发生后,大人的多次询问更加激化了他的不适。社会支持系统匮乏,小A父母工作忙,陪伴时间少,小A朋友不多,也不太主动找老师,缺乏倾诉渠道,无法获得心理支持。
三、辅导过程
综合小A的各项情况,结合来访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确定辅导方向:遵循“接纳沟通—心理支持—干预转变”原则,通过认真倾听、积极接纳等方法建立良好辅导关系;主要运用儿童心理绘画技术开展危机干预和心理辅导,调动和挖掘小A自身潜能,辅以放松疗法和积极心理学技术,寻求社会支持系统,引导家庭和学校(班级)关注小A的情况并给予积极回应与支持;多措并举,帮助学生提升心理能量,恢复心理平衡,克服心理危机。
第一阶段:绘画辅导初始阶段——与来访学生面谈,了解危机状况。
第一次辅导时,了解情况后,我试探着问小A:“咱们到你的房间聊一聊好吗?”他点了点头,起身领着我进了他的房间。
小A在书桌边坐下后,我轻声问他:“想说点什么吗?”他叹了一口气,摇了摇头。我指着书桌上放着的水彩笔,问他:“你喜欢画画吗?”他看了看水彩笔,点了点头。我接着说:“那咱们画画好吗?你想画什么就画什么。”他看了看我,又看了看水彩笔,点了点头。小A在纸上画了一个鲜黄的大香蕉,我问他:“为什么画香蕉呢?”小A不自觉地开了口:“我最爱吃香蕉了,每次吃香蕉我都很高兴,而且我喜欢香蕉的黄色,暖暖的,亮亮的。”我说:“我也喜欢吃香蕉,看到你画的香蕉,我好像都闻到了香蕉的甜味呢!”他看了看我,嘴里连珠炮似的快速吐出一串话来:“我知道你们想问我什么,我不想说……”
我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小声说:“我什么都不问你,想继续画画吗?”他点了点头,安静地把画了香蕉的纸翻了过来。我建议他可以换一张空白纸,他说不用。他在纸的左边画了一辆灰色货车,车下面躺着的人身上一片红色,旁边的一个用红线勾出的人看到了这个过程。之后,他又在右边用红色、黑色、深蓝、浅蓝画了一团混乱的线。一边画,他一边说:“我最爱吃香蕉,不过今天不想吃。车底下人身上红色的是血,很刺眼,这个颜色代表死亡。货车是灰色的,让我很不舒服。我心里很乱,就像这一团乱麻……”
为了消除小A的紧张不安,我采用放松疗法,帮助小A进行呼吸放松训练和渐进式肌肉放松练习,将注意力转移到自身呼吸、肌肉的感觉上,帮助他调整生理活动,调节紧张和焦虑情绪,达到抗应激效果。小A慢慢放松下来,紧张情绪有所缓解。他长出一口气,接着说:“救护车把他送到医院去了,后面我就回家了。医生一定会治好他的。”我认真倾听,及时予以回应,对他进行了积极关注。我也感受到他寻求安全感和支持的需要,也从他开始绘画时所绘制的亮黄颜色的香蕉中感受到了他内在的心理能量。
绘画结束后,我和小A妈妈进行了沟通,希望家长尽量多陪伴孩子,关注孩子各方面的身心反应。建议家长最近几天陪孩子睡觉,不过多追问孩子与事件相关的问题,以免引发孩子的激烈情绪。如果孩子出现应激反应,及时寻求帮助。
第二阶段:绘画辅导探索阶段——运用绘画疗法,表达内心感受。
第二次辅导中,小A画了蔚蓝的、风平浪静的大海,中上部画了红色的太阳,太阳的光芒是橙色的,一直照进深蓝色的海水里。本次辅导中我逐渐加强来访学生在探索问题时的自我表达,要求来访学生讲解他的画并给其足够的时间自我表达。然后再针对其画作中那些没有被解释的地方继续询问,让来访学生更加深入地探索。
小A告诉我:“这个大海的颜色很深很蓝,海底很黑。但是太阳光照到大海里,蓝颜色中就透着光亮,海水也变得温暖了。太阳光是橙色的,很明亮很灿烂,但是并不是太刺眼。”
我引导着问他:“画画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他眼睛亮亮的:“我今天很高兴,因为今天下午我要入队了,所以我现在很兴奋、很期待。”
我鼓励他说:“真棒,祝贺你成为一名少先队员!看来你今天的心情挺不错,是吗?”“对,所以我在画中画了太阳、阳光、大海,这些都代表了我的感受,我太快乐了。爸爸妈妈说下午放学还要给我庆祝入队,他们会回来得早一些。”他的眼里渐渐带了笑意。
在辅导中我引导小A结合画分享自己的感受,将自己的行为与感受连接,并教导他学会面对自己的情绪感受。小A在画作和表达中呈现了建设性的能量,让人感受到他在努力学习解决问题与正向思考的技巧。
第三次辅导中,小A画的是“我的全家”,他从左到右依次画出头很小并穿着红色工作服的妈妈,从头到脚全都是黑色的爸爸,全身黄色的姥爷,靠他最近的橙色的大头小身子的姥姥,他自己则是一个褐色小人。从他的表述中我了解了,爸爸、妈妈很关心他,但因為工作忙,陪他的时间少。虽然自事情发生后,妈妈请了两天假在家里陪护他,但妈妈的工作服显示她依然很忙。爸爸早出晚归,小A基本上见不到爸爸,所以爸爸全身都是黑色的。姥爷有时候会陪他玩,但是也要外出工作。全家人只有姥姥陪他的时间最久,他很喜欢姥姥,因为姥姥不批评他,还会给他做好吃的。和班主任沟通后我得知,因为他最近经常看手机、玩游戏,家长们管控了他的手机,加上父母的陪伴较少,所以最近一段时间他在情绪、行为、认知等方面出现了一些反复。
根据小A的情况,我积极寻求小A的社会支持系统,凝聚辅导合力。
1.家庭支持
我邀请小A的父母来到心理辅导室接受家庭辅导,交流了第一次危机干预之后小A的各项情况,对家长在危机事件之后对孩子的关注进行了肯定。接下来我对小A第三次绘画辅导的情况进行了介绍。妈妈听后表示很惊讶,而爸爸看到全身漆黑、没有五官的自己的时候,陷入了沉思。爸爸说:“我确实工作非常忙,每天我出门的时候孩子还没有起床,晚上回去的时候他已经睡了,确实感觉很久没有好好陪陪孩子了。”
看到小A爸爸妈妈自责的神情,我引导说:“小A是家里唯一的孩子,肯定受到了全家人的关爱。但可能因为各种原因,父母跟孩子相处的时间不多,更谈不上高质量的陪伴。我们给孩子手机是为了方便跟他沟通,但是孩子更加需要的是父母家人的陪伴和关注。尤其在遇到这次突发事件之后,由于家庭的相处模式,小A可能不知道如何向家长表达求助,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需要改进的地方。所以最近孩子在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尽可能多地陪伴孩子,会有助于建立小A的安全感和归属感。”
我还向家长介绍了多种有效陪伴的方法,例如带孩子外出散心,亲近大自然,和孩子一起运动,陪孩子看书、干家务,帮助孩子进行放松训练,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等。小A的父母表示愿意积极配合,关注小A的身心发展变化,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尽量抽出时间来提供高质量的陪伴。
2.其他支持
我也与小A的班主任进行了沟通,建议老师对小A多加关注,特别注意他的情绪和心理状态,为小A提供心理支持。班主任对小A的状况进行了认真的记录,经常和我进行沟通。
寒假开学之后,我向班主任了解小A的情况,班主任反馈小A情绪稳定,学习态度较好,能较好地完成各项任务,与同学相处融洽,脸上的笑容也多了。家长对孩子关注变多了,尤其是爸爸认识到自己陪伴过少,经常带着小A参加户外、亲子等活动,帮助小A融入集体、亲近自然。
第三阶段:绘画辅导的行动阶段——持续跟踪,呵护成长。
第四次辅导是在寒假后,小A画的是“快乐的寒假”。他介绍说,今年过年是父母和他待在一起时间最长的一次,画面中是爸爸、妈妈和他一起过除夕。三个人围坐在圆桌旁,妈妈在准备年夜饭,小A在给爸爸捶背,爸爸穿着蓝色的衣服,不再是一片漆黑了。从画中可以看出,春节假期父母家人对小A的陪伴较多,家人之间的互动也更加频繁。
在画面的上方,小A画了一个冰墩墩,还画了奥运五环。小A解释说,寒假里全家一起观看北京冬奥会的比赛,妈妈给他预定了冬奥会的吉祥物冰墩墩,因为延时发货,他每天都在盼望中快乐地等待着。同样让他快乐的是,妈妈告诉他小伙伴快治愈出院了,这让小A更加高兴。
经过几次绘画辅导和故事表达,小A已经能够直接地在绘画中表达痛苦、紧张、焦虑、高兴等情绪及其他难以表达的情感,并愿意与心理老师分享。他也察觉到自己身边的各种资源,在努力改变自己的状态。他的心理能量从负面情绪转移到心理绘画创作的成就与满足感中,负面情绪得到了较好的释放和转化,建设性能量越来越多。
第五次辅导开始前,小A主动要求画一画他的伙伴。他这次的绘画中多了一个男孩,小A在画面的左边,身穿灰色的上衣、橘色的裤子,手里拿着一个遥控器;男孩在画面的右边,穿着一身浅紫色的衣服;画面中间是一辆绿色的遥控车,旁边用红色勾勒出了一些方块。小A说:“这个男孩就是之前受伤的那个小朋友,他已经出院了,又可以和我一起玩了。昨天我们一起在小广场玩遥控车,我们可高兴了!”
我也感受到了他的快乐,“真是个好消息!能给我介绍一下画里的其他内容吗?”他一脸兴奋,“这个遥控车是我拼出来的,它是绿色的,上面还有紫色的小旗,我们两个轮流控制遥控器。”
我注意到了图画中的红色方块,指着方块问他:“这些红色方块是什么?”看了一会儿红色方块,小A说:“红色的是广场的地砖。春天来了,阳光灿烂,我们都在小广场上玩,我觉得红色地砖配上周围的花草,真是太漂亮了!老师,我跟朋友约好了,今天还要一起出去玩遥控车,但是一定要注意安全……”
小A的遥控车是绿色的,这正是他最喜欢的颜色,他认为绿色代表着希望。在他的眼中,原先曾经引起他不适的红色也不再那么刺眼了……
通过绘画和讲述自己的心情故事,此时的小A在主观意识上已经产生了希望获得改变的预期,并能用全新的方式感受自我与环境及不断涌现的积极体验。相信在他自己的努力下,他会有更多的建设性能量去开始积极的行动。
第四阶段:绘画辅导结束阶段——评估身心状况,结束心理辅导。
随着辅导的推进,小A的身心反应逐渐缓解,直至消失。据家长和班主任反映,小A各方面的适应和转化都比较好,能积极参与活动,慢慢自信起来,情绪控制能力、注意力等都有所增强。辅导进入结束阶段。
结束阶段,心理教师通过提前告知,创造渐进性的环境,使小A逐渐适应重回原来环境产生的不适感,顺利地接受分离,绘画心理辅导结束。
四、案例反思
(一)建立完善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制度的必要性
危机干预是一项多方联动的工作,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参与,形成合力,共同呵护学生的心灵。本次事件的处理中,学校立即启动危机干预方案,心理教师及时介入进行危机干预和辅导,家校沟通协调,避免了可能发生的恶性事件。
(二)心理绘画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辅导优势明显
在遇到突发事件或心理危机时,由于生理和心理特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在语言表达方面相对较弱。在能够用语言说出心理感受之前,与他们使用视觉形式进行交流会更容易一些。在本次个案辅导中,我发现心理绘画技术比较适合小学低年级学生,实施起来较为简便,不易使来访者产生阻抗,有利于构建良好的辅导关系,推动心理辅导的开展。恰当地运用心理绘画技术,可以幫助我们更好地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倾听他们的心声,为他们的成长助力。
(三)家庭教育在危机干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在个案中,家庭作为学生最重要的支持系统,对学生的心理辅导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虽然小A的家庭氛围民主,但辅导前期父母有效陪伴的时间较少,亲子交流时间不多,导致小A因为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而出现了反复。中期,在对家长进行家庭辅导之后,小A父母澄清了认识,积极配合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多地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给予了孩子更多的心理能量。
参考文献
[1]严虎,陈晋东. 绘画分析与心理治疗手册(第3版)[M]. 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19.
[2]玛考尔蒂. 儿童绘画与心理治疗:解读儿童画[M]. 李甦,李晓庆,译.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3]严虎. 儿童绘画心理学[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20.
[4]邹凤梅. 艺术治疗在学校中的应用[J]. 心理技术与应用,2013,1(4):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