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爱在屋檐下流动
2024-01-15温惠燕
温惠燕
关键词:家庭关系;互动模式;心理资源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4)02-0034-04
【活动理念】
近年来,家庭关系紧张导致的初中生离家出走、自伤自杀等事件时有发生。初中阶段作为青少年成长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开始追求自我和独立,家庭关系问题呈现新的特征。萨提亚认为,每个人与生俱来就对父母和世界有着强烈的渴望,渴望沟通,渴望爱与被爱。本课旨在鼓励学生探索自己的家庭,了解家人,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联结,建立良好的家庭成员互动模式,愿意付诸行动,把家庭创造成一个爱的避风港,让爱的能量在屋檐下流动起来。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心理特点是成人感和幼稚性并存,因此在心理上出现反抗性和依赖性并存现象,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成人感,进而产生强烈的独立意识,常常与家人处于一种抵触的情绪中,但是在内心又渴望得到家人的理解、支持、认可和保护。因此引导他们看见自己和家人的互动模式和产生的影响,进而唤醒他们去优化家庭成员互动模式的意识,有利于他们内省自我,改善家庭关系,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家庭的特性,接纳自己是家庭重要的一分子。
2.能力目标:看见自己和家人的互动模式,强化家庭成员的联结。
3.情感目标: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情绪情感,改善家庭良性互动,建立支持性的家庭港湾。
【活动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看见自己和家人的互动模式,强化家庭成员的联结。
难点:让学生通过探索家庭体会到家庭成员之间的情绪情感,促进家庭良性互动,建立支持性的家庭港湾。
【活動方法】
问卷调查法、视频讨论法、活动体验法、案例法。
【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PPT、多媒体设备、人物角色卡、课堂活动单、分组。
学生准备:分组、彩笔、黑笔、笔记本。
【活动对象】
七年级学生
【活动时长】
一课时
【活动过程】
一、团体暖身阶段:良性互动 引出主题
师:大家好!上课之前,让我们一起用一个特别的打招呼方式来迎接今天的心理课。
规则:听指令做动作,动作要领以肢体接触为主,每个指令都要在组内找到不同的同学完成。
指令:请你们在组内找到同伴,面对面站立,用你的微笑和他的微笑打个招呼,用你的眼睛和他的眼睛打个招呼,用你的双手和他的双手打个招呼,用你的肩膀和他的肩膀打个招呼,用你的膝盖和他的膝盖打个招呼,用你的双手和他的耳朵打个招呼。最后全组将手搭在彼此的肩膀上,用你的拥抱和对方的拥抱打个招呼。
设计意图:通过肢体接触,打破学生之间的羞涩和拘谨,快速建立良好的关系,让学生体会到良性的互动带来的愉悦感。进而询问同学们,在家庭中是否和家人之间有过这些肢体接触,向举手的同学询问感受,引入主题。
二、团体转换阶段:观看视频 投射家情
师:在刚才的活动体验中,有些同学会很自然地打招呼,有些同学感到难为情。这些肢体接触可能最早就是我们家人和我们的互动方式,有些同学在这些互动中会感到愉快,也会感到被爱的喜悦,有些同学则会抵触,会反抗。接下来我们一起观看第91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包宝宝”,一起来探索我们的家庭互动模式。视频内容如下:
一个女性有一天包了一个包子,包子变成了一个宝宝,她非常爱他。小时候包宝宝和妈妈的关系很亲密,妈妈也怕他受一点伤害,总是把他带在身边保护,不让他跟其他孩子有接触。包宝宝长大了,他有了自己的秘密和朋友圈,很多事情不想再跟妈妈交流,母子之间产生了分歧和隔阂。
师:在这个视频中,你们印象最深刻的一个画面是什么?
生1:包宝宝跟同学打电话,妈妈在门口偷听,包宝宝发现后直接关门。我就是这样的。
生2:包妈妈看到包宝宝和同学踢球,直接把球踢飞,把包宝宝拉回家。我每次周末要跟同学去玩,我妈就找各种理由不让我出门。
师:看得出来,包宝宝长大后和妈妈的相处方式引起了同学们很多共鸣,大家都在包宝宝身上看到了自己和家人互动中被限制、被监护的影子,这种互动的方式会让你们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生:生气,不被信任,烦躁。
师:谢谢同学们真诚勇敢地分享,感受到在压力情境下,同学们和家人的互动更多呈现的是负面的情绪感受。在这种感受氛围下,你对家人的态度是什么样的呢?
生3:我会对家人很不耐烦,觉得他们特别啰嗦,和他们没说几句话就特别想吵架。
生4:刚开始我也很想跟他们好好说,但是他们每次都站在自己的角度,觉得一切都是“为了我好”,却从不知道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生5:小时候我跟家人的关系就像包妈妈和包宝宝一样亲密,无话不谈,可是随着我慢慢长大,我很希望家人给我一些空间,不要事无巨细地监视我,让我感觉一点自由都没有。而且我也会觉得自己特别笨,什么都做不好,都需要他们的帮助,就会把脾气发泄在他们身上。
师:的确,面对分歧矛盾的时候,我们和家人的互动方式会背离我们内心原本的期待,让关系迅速降至冰点。这里有一份我们在课前做的关于在压力情境下我们和家人的应对方式的问卷调查。我们可以看到,16.6%的同学选择了相互讨好;27.2%的同学选择了指责威胁;40.4%的同学选择了客观而不带感情地讲道理;15.8%的同学选择了互相倾听,彼此沟通。其中最希望的应对方式是互相倾听、彼此沟通的选项,达到90%以上。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的方式让同学们观察他人亲子关系的互动模式,进一步看见自己和家人的互动模式,引发同学们的共鸣和表达。结合课前问卷调查,引发学生的思考。
三、团体工作阶段:探索家庭图 流动情感
师:虽然在压力情境下我们和家人的互动方式给我们带来了一些不好的影响,但正如视频呈现的那样,我们发现,亲子的互动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化的,每个孩子都非常爱自己的家庭和家人,但是很多学生并不了解我们的家人。接下来请同学们为我们的家人建立一个心理档案。
(见图1)
第一层觉察:寻找和家人之间有哪些相同之处,强化家庭成员的联结。
教师引导学生填写“家人之间的相通之处”。(见表1)
生1:我发现,我画的我自己和家人的卡通形象很像,感觉他们变得可爱多了。
生2:我感觉我的外貌跟我爸爸90%是一样的,然后三个形容词中有两个跟我妈妈一模一样。
师:我们发现,平时在我们眼中很严肃的家人因为有了卡通形象变得可爱起来,平时本来就可爱的家人变得更加生动,所以在平时的互动中,我们要多留心观察我们家人可爱的一面。
师:同学们刚才也分享,我们爱吃的食物、头发的稀疏、眼球的颜色、皮肤的状态、脾气的特点跟我们的家人都很相似,这些相似的地方大部分是我们喜欢的,所以被我们传承下来。父母是我们的原件,我们是他们的复印件,因为这些相似,我们彼此深深地联系在一起,成为家人。所以承认和接纳他们,会让我们骄傲和有底气。
第二层觉察:寻找和家人有哪些不同之处,看见家庭成员互动背后的需求。
教师引导学生填写家人的不同之处和背后的需求。(见表2)
生3:我很懒,哥哥很勤奋;我是学渣,哥哥是家里的学习明星。我懒是因为我知道怎么努力都追不上哥哥的脚步,我用懒获得放松。但今天我畫哥哥时,我看到他为了保持家里学习明星的地位付出了很多努力,我有点心疼哥哥。
生4:我发现我每次批评我妈不好的时候,她都是沉默的,我不喜欢她一直讨好我的样子。
师:非常感谢同学们敞开而又真诚地分享,请为自己的勇敢鼓掌。在刚才大家的分享中,我们看到一些熟悉的影子,也看到了一些陌生的挑战。正如刚才有同学说自己用指责的方式对待妈妈的时候,妈妈会用讨好的方式应对,背后她看到了妈妈的委屈,这份委屈太过于沉重而让她无法承受,因此她对妈妈会一直挑剔和批评。所以她希望妈妈可以为自己争取,敢于说不。当我们发现我们和家人的不同之处的时候,我们可以试着给自己按一下“暂停键”,找到这个不同背后的“机会”,然后换一种方式去回应,让真正的关爱在准确的表达中流动起来。
设计意图:通过描写和探索自己的家庭人物档案,找到自己和家人的相似和相异,用卡通的画面强化诙谐可爱的形象,从而强化家庭成员的情感联结。
四、团体成长阶段:角色转换 回应期待
师:假设你是视频里的包宝宝,现在和家人正处在一个压力情境的状态中,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一起代入包宝宝的角色进行角色扮演。一共有7个角色,它们分别是包爷爷、包奶奶、包爸爸、包妈妈、两个朋友、包宝宝。人物角色可以根据你在视频里观察到的感受或者实际情况进行改编。各小组以“情境一或情境二”为故事背景,轮流发言。每个人发言时依据自己抽到的角色设计对话的台词,让台词尽量符合视频中该角色的语言特点。例如,我抽到了“包妈妈”这个角色,在这一轮的对话中就要模仿包妈妈的表达方式与其他人交流。(见表3、表4)
情境一:包妈妈煮了一桌菜,但是朋友在等包宝宝一起出去玩,无论包妈妈怎么挽留,包宝宝还是义无反顾地走了。
情境二:今天包爸爸又工作很晚回家,包宝宝回到家,一如既往把门锁上。包妈妈特别想像小时候一样参与包宝宝的生活,于是在门口偷听包宝宝和朋友讲电话,但不小心被包宝宝发现。包宝宝大声呵斥她,然后重重地把门关上了。
设计意图:运用角色扮演和小组课堂活动单的形式,从他人到自己,从被动到主动,唤醒学生优化家庭成员互动模式的意识,强化家庭关系这一重要的外部资源,唤醒学生主动探索和家人和谐相处的方式方法的意愿,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五、团体结束阶段:感悟亲情 促进成长
师:通过同学们的分享和讨论,老师感受到每个学生背后家庭的温度,那些吵吵闹闹都是爱的表达,这就是屋檐下流动的爱的语言,组成了我们的“family”。接下来老师想邀请同学们观看一个央视公益视频“family——爱在屋檐下”,用良性的互动让这份关爱流动,共筑温暖的港湾。
课后作业:15分钟亲子谈心时间(谈话问题:职业、小时候的成长故事、学习经历、家庭生活等)
【活动反思】
基于新生入学心理普测和心理访谈后的数据结果报告及初中学生的实际需求,选择了“家庭关系”这个主题,没有用亲子关系,是因为现在离异和重组家庭等家庭结构的变化,学生对亲子关系较为敏感,用家庭关系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想探索的家庭成员。这样切入更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也拓宽学生的表达思路。本课从互动去探索家庭关系,结合课前调查、视频、角色扮演、课堂活动单等形式,让学生由浅入深地走进自己的家庭关系,观察和了解自己的家庭成员,了解家庭成员之间不同的需求和角色。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探寻每个家庭成员的心理资源,转化和家庭成员的应对方式,形成良性的互动模式,构筑支持性的家庭空间和环境,从而让爱在家庭这个屋檐下流动起来。同时也为后续“搭建我和家人的心桥”等系列家庭成员沟通策略的课程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王文娟. 从投射性认同角度谈原生家庭对个体亲密关系的影响[J]. 心理技术与应用,2015,3(7):5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