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养殖中消化道疾病类型与预防
2024-01-14张国非
张国非
(芜湖市湾沚区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 241100)
我国生猪养殖户较多,有些养殖户因缺乏疾病防控意识而出现了生猪死亡率较高、体重减轻、生猪品质不高等情况,这不利于养殖户增加经济效益。基于此,为了使我国生猪养殖业稳健发展,探析生猪养殖中消化道疾病类型与预防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1 生猪消化道疾病类型
1.1 普通肠胃炎
经验表明,生猪因卫生条件较差、气候突然改变、饲养管理不善等原因会出现抵抗力减弱的情况,加之滥用抗生素、摄入刺激性化学物质等原因,而引发普通肠胃炎,该疾病主要分为两类:一是急性胃肠炎。患有急性胃肠炎的生猪会食欲减退,精神沉郁,呼吸频率变快,口臭,舌苔重,粪便稀软,有时混有黏液、脓性物或血液。部分生猪肛门松弛,尿量减少,体温过高或过低,眼结膜先红后黄。部分生猪的呕吐物内含胆汁或血液及其他的内容物。因排便次数增加而脱水,眼球下陷,皮肤失去弹性。发病后期部分生猪会昏迷、痉挛、消瘦;二是慢性肠胃炎。患有慢性肠胃炎的生猪会食欲不振,眼结膜红中有黄,舌苔黄厚,喜食粪尿、沙土。部分生猪会便秘,也可能腹泻、便秘交替,同时伴有肠音不整的症状。
1.2 细菌性腹泻
在生猪养殖过程中,细菌性腹泻属于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各年龄段的生猪均可能感染该类疾病,保育阶段、哺乳期患病几率要高一些,患病生猪会出现生长发育迟缓或僵化的情况,若不及时治疗亦会导致死亡。细菌性腹泻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仔猪白痢。又名大肠杆菌病,因感染大肠杆菌而患病,10~30 日龄仔猪患病几率较高。被细菌污染的饲料、水源、地板、墙壁等载体均会成为细菌传播途径。感染仔猪白痢的生猪食欲下降,行动迟缓,粪便多为灰白色且腥臭,小肠会出现胃肠道卡他性炎症反应,在空肠状态下会分泌黏性物质,同时肠系膜淋巴结肿大;二是仔猪黄痢。又名早发性大肠杆菌病,因感染产肠毒素大肠杆菌而患病,3日龄仔猪的发病率较高,有些仔猪在出生后24 h 内会感染此病,该病致死率较高。患病仔猪会消瘦至死,排水样粪便或黄色粥样粪便,十二指肠有急性卡他性炎症反应,肠系膜淋巴上有若干出血点,脏器上有小型坏死病灶;三是猪副伤寒。又名猪沙门氏菌病,因感染沙门氏菌而患病,1~5 月龄仔猪的患病几率偏高。病猪的乳液、尿液及粪便均可传播细菌,该病菌四季均可传播。患病仔猪体温快速升高,有些生猪会显现出急性败血症的症状,呼吸困难,耳根、胸前有紫红色斑点,粪便为暗绿色、黄绿色或暗红色且恶臭;四是猪痢疾。又名猪血痢,因感染蛇形螺旋体而患病,通常情况下8~13月龄生猪患病率偏高,容易反复发作。患病生猪体温较高,精神不振,共济失调,粪便中混有坏死组织或血液、黏液,大肠有特征性病变。部分生猪若急性发作,那么肠壁表面会出现水肿的情况,黏膜暗红色且附着黏液;五是仔猪红痢。又名传染性坏死性肠炎,因感染产气荚膜梭菌而患病,经验表明,1 周龄仔猪的患病率较高,该病病程较短且死亡率较高。患病生猪粪便为红褐色,内含大量气泡及坏死组织,小肠黏膜有肿胀性病变,肠系膜淋巴肿胀充血。
1.3 病毒性腹泻
病毒性腹泻是生猪养殖中较为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之一,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传染性胃肠炎。生猪因病毒入侵体内而患病,该病容易在秋冬季大范围传播,各品种及各日龄生猪均有患病的几率,通常情况下小于15 日龄的仔猪患病后死亡率较高,年龄较大的生猪症状较轻且容易康复。病猪排泄物是最为主要的疾病传染源,若养殖密度过大,圈舍气流不顺畅,那么可能因空间内病毒含量过高而大范围传播该疾病。患病生猪腹泻较为严重,体重下降,食欲不振,母猪泌乳量减少。胃底黏膜有出血症状,小肠内的黏稠物质为灰白色、黄绿色,内含大量未消化的饲料或乳汁,肠管近乎于透明且弹性较差;二是流行性腹泻。生猪因病毒入侵体内而感染该疾病,患病生猪主要症状为脱水、腹泻、呕吐。少数生猪会出现体温偏高、水样腹泻等情况。经验表明,年龄小的生猪病症更为严重,7 日龄以内的仔猪可能因腹泻而死亡,致死率约为50%。断奶仔猪病症较轻,食欲下降,情绪低落,通常情况下7 日后可逐渐转好。成年患病生猪食欲不振,精神萎靡,肠壁较薄,内部液体为淡黄色,黏膜上有多个出血点,脏器并无明显病变[1]。
2 生猪消化道疾病预防策略
2.1 通过接种疫苗的方式预防疾病
接种疫苗是预防生猪疾病的重要举措,以预防病毒性腹泻为例,可在妊娠母猪生产之前的14~21 日免疫接种三联苗,在仔猪出生一周左右给仔猪注射三联苗,每只仔猪1 头份。为了充分发挥疫苗的作用,实现预防疾病的目标,养殖户需关注生猪的健康情况,给健康的生猪注射疫苗,助其产生抗体,亚健康生猪可能因接种疫苗而出现应激反应。因为引发消化道疾病的病毒或细菌不尽相同,毒株有多个亚型,所以养殖户需在关注区域性生猪疾病防控指南、发展趋势等信息的基础上合理选择疫苗,确保疫苗能预防疾病。疫苗接种需具有规范性,避免出现随意稀释、运输、保管的情况,注射剂量、部位需科学合理。通常情况下,疫苗注射之前3~4 日不可药物治疗、药物消毒,以免弱化疫苗的功效。
2.2 提升生猪饲料管理水平
为了使生猪能提升机体抗病能力,养殖户需加强饲料管理,一方面饲料管理(见表1)应具有规范性、高效性,另一方面饲料管理需具有针对性,可帮助患病生猪逐步恢复健康。以患有细菌性腹泻的生猪为例,可以在1000 kg 拌料里添加舒康林、硫粘利宁,若为日常预防疾病,药量要小一些,若生猪已经感染疾病,那么需加大药量,这不仅可以预防细菌性腹泻,还能助力生猪生长发育。在预防病毒性腹泻时,仔猪需尽快摄入初乳,其目的是从初乳内获取营养物质助其增强抗病能力。除了要根据生猪患病几率、实际情况合理开展饲料管理工作以外,养殖户还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饲料管理的力度,确保生猪能在获取营养物质的条件下提升抗病能力:第一,饲料质量较高,本身不携带病菌,无变质问题,在干燥、通风区域存储,现阶段为了避免饲料出现发霉变质的情况,许多规模化养猪场使用饲料塔来存储猪饲料;第二,分别饲养,一方面要把健康生猪、患病生猪区分开来,并分别饲养,另一方面要根据生猪的月龄与需求合理饲养,以母猪为例,要保障饲料内蛋白质含量,补充氨基酸,助力母猪优化胃肠功能,饲料粗细得当,不会加重母猪的肠胃负担,饲料中食盐、骨粉、豆饼、贝壳粉、花生饼、麦麸、玉米的占比分别为0.5%、1.7%、12%、0.8%、10%、8%、66.7%,还可添加0.1%的维诺霉清多矿、维诺母猪高维及复合益生菌,确保母猪既能分泌大量乳汁,又能快速生长,增强抵抗力与生产性能,继而降低感染消化道疾病的几率[2]。
表1 育肥猪饲料管理表
2.3 在养殖过程中注重消毒
通过对生猪养殖过程中消化道疾病传染主要方式进行分析可知,饲养密度过大、粪污未能及时清理、水源或饲料被污染等均会造成疾病大范围传播的后果。因为多数病毒、细菌可以通过消毒的方式灭除,所以养殖户需重视消毒,通过消毒预防疾病。光照充足、通风条件较好是降低病毒、细菌密度及生存空间的基本举措,基于此养殖户需优化圈舍环境,分设多个圈舍,合理控制密度,专门为仔猪、母猪、病猪设置单独圈舍,以免病菌交叉感染。圈舍消毒要点有以下几点:第一,针对车辆、器具、进入人员进行消毒,猪场门前可设置足以浸泡鞋底的消毒池,池内为3%左右的火碱水,间隔3日更换一次,有条件的养殖场可安装红外线或紫外线消毒灯,场内可用0.3%过氧乙酸溶液消毒,每月消毒2次,若为消化道疾病高发期,那么可适度增加消毒频率。器具、工作服可用高温蒸煮、消毒液浸泡等方式消毒。运载售猪的车辆需走专用道,并对车内外进行消毒处理;第二,针对办公区、生活区进行消毒,通常情况下规模化养殖场的餐厅、卫生间、食堂需每周消毒2 次,厨房、宿舍、办公室需每周消毒1 次,若在疾病暴发期需每日消毒1~2 次;第三,卖猪后要彻底消毒猪舍,彻底清理杂物、污水、粪尿、残留饲料,使用过氧乙酸或火碱水彻底冲洗墙壁、栏架、顶棚,要保障消毒无死角,待干燥后喷施过氧乙酸溶液;第四,从切断传播途径、消灭传染源、关注易感动物的角度出发进行预防性消毒,有效净化环境,达到防患于未然的效果;第五,在疾病高发期需做到定位、定时规范化消毒,加大针对性消杀的力度,例如在预防细菌性腹泻时,养殖户可在母猪临产前2 日清理产房,当天清洗母猪腹部、胸部、乳房,仔猪出生后需用仔爽净涂抹断尾处,确保仔猪能降低患病的几率[3]。
2.4 规范处理病死猪
病死猪是生猪养殖中消化道疾病一大传染源,这就需要养殖户能规范处理病死猪。常见处理手段有以下几个:第一,深埋。深埋点距离道路、居住地、水源较远,根据病死猪的大小确定深沟开挖面积,通常情况下深度为2 m,底部铺满石灰石,亦可洒满消毒剂,接触过病死猪的器具与土壤一同掩埋在坑内;第二,焚烧。使用封闭车辆把病死猪运至指定的焚烧场所,进行炭化处理;第三,发酵。在规模化养殖场内设置专门用来处理病死猪的区域,在该区域分设若干空间,各空间铺设30 cm 厚的谷壳或木屑,把病死猪放在上面,预留30 cm 缝隙用以填充木屑,经过高温灭菌处理的病死猪表面亦需覆盖木屑,其厚度约为20 cm,6 个月后可得到有机肥料;第四,高温处理。将病死猪分解成2 kg 左右的小块,厚度约为8 cm,在高压锅内蒸煮,约为120 min,通过高温处理的病死猪能作为骨料掺入饲料。
2.5 在兽医的帮助下对症治疗
因为有些养殖户预防消化道疾病的经验有限,加之缺乏实验室剖检的条件,所以可能会因无法识别、确定生猪所患疾病而很难对症下药。基于此,各地区兽医站需行动起来,借助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抖音等社媒做好宣传工作,助力养殖户强化预防疾病的主观意识,能对消化道疾病有初步的判断,在此前提下给予针对性帮助,使养殖户能对症下药,这不仅能有效防控疾病,还能减少疾病防治成本。从抑菌消炎的角度来讲,养殖户可每日分三次给病猪服用黄连素,每千克生猪的用药量约为0.05 g,若患有单纯性肠胃炎可每日分2次给生猪服用小苏打3 g 及磺胺脒10 g,亦可每日服用2 次酚酰磺胺噻唑。实践证明,三甲氧苄氨嘧啶有着较强的抗菌增效能力。从缓解腹泻症状的角度来讲,可在患病初期给生猪服用鱼石脂、人工盐、硫酸钠等混合药剂,在患病后期可服用植物油、液体石蜡,亦可每日给病猪服用2 次鞣酸蛋白5~6 g。对于症状较为严重的生猪来讲,需从治疗心力衰竭、补充液体、强心等角度出发对症下药,以营养心肌为例,可静脉注射500 mL 的5%葡萄糖生理盐水,此做法还可起到解毒、补液的效果。经验表明,在防治生猪消化道疾病时中药具有效果好、成本低、副作用小等特点,值得在生猪养殖过程中应用与推广。例如,养殖户可将黄柏、白头翁根用水煎制并给生猪服用,亦可把青蒿、藿香、黄芩、地榆、槐花等中药放在一起用水煎制[4]。
3 结语
综上所述,生猪容易患有消化道类疾病,这就需要养殖户能了解基本的病症,及时做好消毒工作,还要合理的处理病死猪,加强饲料管理,致力于提升生猪自身的抗病能力,亦需在兽医的协助下注射疫苗并对症下药,继而落实预防生猪消化道疾病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