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徵明书丹《华时祯妻张孺人墓志》考析
2024-01-14高杰
高杰
关键词:文徵明 华时祯 华云 张孺人
《明待选国子生华君时祯配张孺人墓志铭》,志主为明代无锡华时祯夫人张氏,墓志銘由荣禄大夫、太子太保、刑部尚书致仕、莆田林俊撰文,翰林院待诏、将仕佐郎、长洲文徵明书丹并篆盖,吴郡章简甫刻石。
明清江南多望族,而华氏家族为无锡望族之最,尤以延绵数百年未曾间断的书画递藏而为世人瞩目。围绕于斯,无锡华氏与以文徵明为代表的江南文人之间交游的研究为当今学界所重,研究成果颇丰。该墓志志主张氏,为华时祯之妻,华云之母,该墓志的发现为华云家族与文徵明交游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史料,同时也是研究文徵明楷书的新材料。
墓志为青石质,长方形。志石长80c m,宽66c m。墓志未见上盖,下志完整,阴刻楷书二十五行,满行三十二字。该志文同时被收录于撰文者林俊的文集《见素集》[1]。志文与文集收录之文略有不同。另,该墓志也被收录于《文徵明书画简表》及《文徵明年谱》,未有拓片公布。
墓志相关人物考略
张氏葬地位于华氏九里泾先茔,据相关资料介绍,该地为华云及其父亲、祖父之坟茔。始建于明正德年间,占地八十三亩,具体地处九里泾扬名阡,俗称大松坟。一九五三年平整土地时,在华时祯夫妻合葬墓中出土石椁两具,内置棺木。[3]推测张氏墓志应于此时流散于世,历经六十余载后,方为国家庋藏。
该志文所涉人物众多,在此所论述的人物关系仅以墓志为中心进行简要梳理。张氏生于天顺甲申年(一四六四),卒于嘉靖癸未年(一五二三),享年六十岁。据墓志所述,其人贤良淑德,持家有类,教子有方。其父张时敏,据邵宝《福州知府张公传》[4]可知时敏为其字,逊为其名。张逊自号钝轩,二十四岁中举人,后太学卒业,历官福建同安知县,福宁知州,福州知府,颇有政声。张逊正室邵氏,继室王氏,即志主之母,赠封宜人。墓志中提及王宜人之丧对张氏打击颇大,重以致殒。张氏有弟二人:张珤,张琇。珤配陈氏。张氏子一人即华云,有女四人。
文徵明撰写的《有明华都事碑》[5]所记其世系、生平甚为详尽。华时祯名麟祥,字时祯,号海月居士,晚称海翁。其父华栋,号坦庵,与张逊自幼交好。华栋卒后,华时祯请文徵明撰写碑文,名为《梅里华氏九里泾新阡之碑》[6]。祖父华本盛,高祖华荃。华时祯少时援例升贡太学,以太学生注选,待次于家,所以墓志题铭中称其为『待选国子生』。从墓志可知,少时因张逊在外为官,母老无托,而入赘于张家。华时祯生于天顺甲申年,卒于嘉靖壬寅年(一五四二),享年七十九岁,次年葬于九里泾扬名阡,比张氏晚二十年。志主张氏为其正妻,墓志中提及有副室,侧出子一人为华露。
张氏与华时祯有一子为华云。华云作为无锡华氏家族的代表人物,因其作为江南地区著名的鉴藏家,且与吴地以文徵明为代表的文人画家群体的紧密联系而备受世人关注。沈德符评之:『吾郡项太学(项元汴)、锡山安太学(安国),华户部(华云)辈,不吝重赀收购,名播江南。』[7]沈德符将其与项元汴等人并列,无论有没有过誉的情况,都可见其书画收藏颇丰。从王慎中撰文的《南京刑部郎中补庵华君云圹志》[8]记,华云字从龙,自号补庵。因其父与邵宝交好,所以华云少从邵宝学。邵宝,即为墓志中所见之邵尚书泉翁。邵宝,字国贤,又称『二泉先生』,乃无锡显宦。成化二十年进士,正德间拜礼部尚书,谥号文庄,《明史》有传。[9]除邵宝外,王守仁也是华云之师。华云自嘉靖十年(一五三一)举进士,官拜南京刑部郎中,生平与金贲亨、应大猷、马森等人为至交。
据墓志所述,张氏卒后,华时祯曾向邵宝求铭,邵宝以为守母守孝为由婉拒,于是华云持状来请林俊撰文。林俊,字待用,号见素,成化十四年进士,官拜刑部尚书、工部尚书等职,嘉靖元年加太子太保,《明史》有传。[10]待林文完成后,华云仍向其师邵宝求圹志,邵宝以华云为其门生,且知其家世而应其作圹志,即是《华硕人张氏圹志铭》。
文徵明书丹楷书略论
文徵明与华云之间的密切交往长达半个世纪之久,两人之间以书画鉴藏为纽带进行交游,学者们已有深入的研究,在此不再赘述。按上文所述,华时祯曾请文徵明撰并书《梅里华氏九里泾新阡之碑》。文徵明与其子华云为至交,且以书名闻达天下,是为张氏墓志书丹的最佳人选。要能尽力不失原意地体现文氏笔法,对刻工的要求无疑是苛刻的。文徵明一生,从事的书碑应酬诸事甚多,章简甫(章文)便是颇受文徵明信任并长期合作的刻工之一。
文徵明早期小楷作品由于受明代『台阁体』和唐代欧阳询书风的影响,法度十分严谨,但用笔多尖利外露,有较多的圭角,署名常常为『文壁』『文壁徵明甫』。文徵明的中期小楷开始逐渐摆脱台阁书风的影响,开始从王羲之、王献之的小楷中汲取养分,兼及个人风貌,署款多写『长洲文徵明』。文徵明的晚期小楷已经炉火纯青,达到化境,形成了法度谨严、笔锋劲秀、体态端庄、清秀俊雅的个人风格,署名也多为『徵明』二字。
张氏卒于嘉靖二年(一五二三)八月二十一日,葬于嘉靖三年(一五二四)春三月初一日。文徵明书丹之期,当在这段时间内。在落款前冠有『翰林院待诏』的职衔,经考,翰林院中设『待诏六人(从九品不常设)』,关于职掌也有明显分工,《明史·职官志》有明确记载:『侍读、侍讲掌讲读经史……侍书掌以六书供侍,待诏掌应对。』[12]文徵明屡试不第,后经刑部尚书林俊、工部尚书李充嗣、吏部尚书乔宇推荐,于嘉靖二年闰四月初六日被授『翰林院待诏』。对于这来之不易的待诏一职,文徵明给予了充分的敬重。所以在其之后要表达沉重肃穆之意的墓志铭中多见有此职官的前缀。即使在请辞该职后,在一些重要的跋文、墓志撰文中仍冠以『前翰林院待诏』。该墓志铭,是目前可见的文徵明被授待诏后的最早的书法作品。这篇楷书,字小如蝇,写于文徵明五十余岁时,正值精力充沛,所以通篇一气贯之,行云流水。其小楷逐渐摆脱早期的刻板尖露,向『二王』书风靠拢。所以此篇墓志是文徵明小楷书法风格开始转变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对研究文徵明小楷的发展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将文徵明于正德五年(一五一〇)书写的《故中书舍人徐君墓志铭》[13]、嘉靖三十二年(一五五三)書写的《盘谷叙》[14]与此篇嘉靖二至三年间书写的《华时桢妻张孺人墓志铭》中的文字进行对比,可以清楚地看见文徵明中、晚期小楷作品由拘谨到洒脱的发展过程。
笔画由粗细均匀趋向对比强烈
在《徐君墓志铭》中,文徵明小楷每个字的笔画基本都是粗细一致的,而在《盘谷叙》中,笔画粗细有了很明显的对比。如:『曲』『曰』『中』这些笔画较少的字,其竖笔都明显地比其他字的笔画要粗。在一个字里,也有笔画粗细的变化,如『廓』『其』字的竖笔,『盘』字的横折。笔画粗细对比鲜明,非常醒目。而反观《张孺人墓志铭》,可以发现,其通篇文字笔画和《徐君墓志铭》一样,粗细几乎没有变化,这证明注重笔画粗细的对比是文徵明小楷晚期的一个重要突破。楷书笔画粗细对比,在传世的曹魏锺繇小楷《宣示表》中就已存在,而在唐人《灵飞经》和宋人张即之楷书中表现尤为突出,反而东晋『二王』的楷书中笔画粗细对比不是非常强烈。说明文徵明在晚年研习东晋『二王』小楷时,是有取舍的学习。
结体由紧密趋向疏朗
文徵明早期小楷由于受唐代欧阳询影响很大,字的结体是非常紧密的。在《徐君墓志铭》中,『谕』『教』『塍』『献』等字笔画与笔画之间、偏旁与主体之间几乎紧挨在一起,到了密不插针的地步,虽然均匀精致,但给人一种压抑之感。在《盘谷叙》中,『藂』『深』『廓』『鲜』『间』等字结体也已不那么紧密,而是稍稍留有间隙,显得轻松疏朗、游刃有余了。《张孺人墓志铭》中,『孺』『归』『毁』『靳』等诸多字,结体仍然和《徐君墓志铭》相差不大,但『从』『致』等字的结体已经写得不那么紧密,这说明五十岁以后的文徵明已经意识到以前写的小楷结体过于紧密,逐渐开始调整了。
风格由单一趋向多变
在《徐君墓志铭》中,很多字的取势是左高右低,尤其是『之』『造』『及』『献』『复』『教』等字的捺笔和『成』『?』等字的斜戈,角度都是45°出锋,显得高挑险峻、剑拔弩张,给人一种锐不可当的感觉。在《盘谷叙》中,『之』『故』『复』字的捺笔不再那么直立欹斜,变得平和温煦了,而『或』『民』两字的斜戈,由于出笔角度不再过于欹斜,而和字的竖画趋近,也不再那么让人感到刺眼了。《张孺人墓志》中,『教』『人』『大』『天』等字的捺笔,和《盘古叙》中的捺笔接近,特别是《张孺人墓志铭》中的『事』『子』两字竖勾,其出锋收笔时,不是和《徐君墓志铭》中的『子』『学』『李』等字的竖勾一样弹笔出锋,而是和《盘谷叙》中『子』『争』两字的竖勾一样推笔出锋了。
《华时祯妻张孺人墓志》补正了传世文献中林俊《见素集》收录的志文的相关内容,且与邵宝撰写的《华硕人张氏圹志铭》互相补充,各有侧重,对研究华云家族的相关问题有所裨益。此墓志也为研究文徵明楷书书法风格的变迁提供了新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