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柳公权书回元观钟楼铭
2024-01-14
回元观本为安禄山宅邸, 始建于天宝六年(七四七),位于亲仁坊的东南方,而在亲仁坊的西南隅曾为“睿宗在藩之第”,唐玄宗亦登基于此,在此兴建安禄山宅邸,足见唐玄宗对其礼遇之厚。“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国运盛极而衰。叛乱初定,安宅荒废,唐肃宗李亨将安宅“改作洞宫,谥曰「回元」”,“回元观”由此得名。
太和初年(八二七),回元观面临“廊庑未立,鼓钟未鸣,入者不得其门,游者不知其方”的境况,道门威仪向唐文宗李昂请求重新修饰回元观,得赐铜钟一口。太和四年(八三〇)夏,文宗又诏命:“女道士侯琼珍等同于大明宫之玉晨观设坛进箓,遂以镇信金帛刀镜之直,并诏中朝大僚、外舍信士之所施舍,合七十万,于大殿之前少东创建层楼。”回元观钟楼由此落成,令狐楚撰《大唐回元观钟楼铭并序》,文中细述回元观的变迁历程并盛赞御赐铜钟的钟鸣之效。
令狐楚(七六六—八三七),字殻士,宜州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一说京兆府咸阳县(今陕西咸阳)人,令狐德棻之后裔。幼承家学,弱冠应进士,贞元七年(七九一)登第。历仕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六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封彭阳郡开国公。善属文,与刘禹锡、李商隐为故交,唱和诗《游晋祠上李逢吉相公》为后世称道。太和九年(八三五)十月,令狐楚“守尚书左仆射,进封彭阳郡开国公”;开成元年(八三六)四月,改任检校左仆射、兴元尹,充山南西道节度使。此碑成文当在此期间。
铭文为唐代书家柳公权所书。柳公权(七七八—八六五),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州)人。历任掌书记、右拾遗、翰林侍书学士、弘文馆学士、中书舍人、国子祭酒、太子少师等职,封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河东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卒后赠太子太师。其书法在当时已有很大影响,据《旧唐书·柳公权传》载:“公权初学王书,遍阅近代笔法,体势劲媚,自成一家。当时公卿大臣家碑板,不得公权手笔者,人以为不孝。外夷入贡,皆别署货贝,曰此购柳书。”并有“笔谏”之名,穆宗任人不当,曾问柳公权用笔的法门,柳云:“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穆宗脸色大变,知其笔谏也。
柳公权幼承家学,并受到初唐四家与颜真卿书法的影响,在长期的书写实践中,取精用宏,风格独具,终成一代名家。《回元观钟楼铭》为其五十七岁左右所书,完成时间晚于《金刚经》(八二四)、李晟碑(八二九),早于《玄秘塔碑》(八四一)、《神策军碑》(八四三),与《冯宿碑》(八三七)时代相近。《冯宿碑》碑文多漫漶,而此碑为新近出土,未经反复捶拓,甚少磨损,最接近初刻之原貌。整碑书风刚劲瘦硬,鋒芒尽显。如横画的起收笔处、撇画与策笔的起笔、捺画的收束以及钩画,皆爽利刚健,筋节俱显,稍乏温润之态。结体方正宽博,中宫紧密,章法疏落,开阖有致。此碑结字多类褚遂良《孟法师碑》,用笔又时现欧阳询笔意,尤其“宫”“门”“闻”等字的取法与《九成宫醴泉铭》几无二致。稍晚的《神策军碑》与《玄秘塔碑》结体圆转外拓,气息浑穆雄强,显然又受到了颜真卿的影响。后世将其与颜真卿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称。唐代尚“法”,颜真卿与柳公权的楷书集唐代楷“法”之大成,为后世研习唐代楷书提供了范本。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评颜柳:“至唐颜柳,始集古今笔法而尽发之,极书之变,天下翕然以为宗师,而锺王之法益微。”此碑为邵建和所刊刻。邵建和( 七九六—八五八),礼泉县(今陕西咸阳)人,唐代刻石名家。
刻石工匠的地位自中晚唐以来有所提高,镌刻者的姓名往往也会被记录下来,中书省下辖专门负责金石、玉册镌刻的“镌字官”,邵建和就是一位官方的“刻玉册官”。柳公权所书《苻公神道碑》《神策军碑》。与此《回元观钟楼铭》皆为其所刻,故有“柳体字的凝固者”之誉。(荆子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