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 晋侯马盟书
2024-01-14
侯马盟书,即一九六五年十二月在山西侯马晋国遗址出土的有盟誓辞文的玉石片。连同断、残、碎片及模糊不清及无字迹者在内,共有一千五百余片,目前可识读者约六百片。盟书用毛笔书写,字迹一般为朱红色,少数为黑墨色。盟辞内容不同、长短不一,最少仅十余字,最多达二百二十余字,一般在數十字至百余字之间。
盟书,在历史文献中常称之为“载书“,《周礼·司盟》“掌盟载之法“注曰:“载,盟辞也。盟者书其辞于策,杀牲取血,坎其牲,加书于上而埋之,谓之载书。“春秋时期特定的政治环境下,盟誓之风盛行,盟誓时所写的盟书都是一式两份,一份留作存查,藏在“盟府“;一份埋在地下或沉于河中。侯马盟书应当就是当初按照上述盟誓制度埋藏在地下的那份。
侯马盟书记录了距今两千四百多年前,晋国迁都新田后一场源于宗族内部争斗而后扩大为晋国六卿乃至诸侯国间的相互争斗中,主盟人赵鞅(赵简子)为团结更多势力而举行集会、制定公约、“对天明誓“的过程。侯马盟书按其内容,大体可以分为六类:第一类是宗盟类,盟辞强调要奉事祭祀和守护宗庙。第二类是委质类,这是从敌对阵营中分化出来的一些人所立的誓约。第三类是纳室类,参盟人发誓不“纳室“,即不扩大自己的奴隶单位。以上三类均用朱红颜色(朱砂)书写。第四类是诅咒类,内容是对所犯的罪行加以诅咒和谴责,使其受到神明的惩罚。第五类是卜筮类,是有关占卜的一些记录,不是正式的盟书。第六类为其他,是少数残碎的盟书,内容特殊,辞句支离,难明其意。
侯马盟书的文字特征和历史内容具有和安阳殷墟文字同等的价值,对史学研究与文字学研究意义重大。与此同时,侯马盟书作为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书写文字,提供了最为真实的古文字书写材料,对书法史研究与书法创作亦有极大研究价值与借鉴意义。对侯马盟书的考察,可直接窥见春秋末年晋国文字的字法、笔法与章法特性,从而显得弥足珍贵。
从字法来看,由于盟书一方面继承了西周金文的结构,另一方面受到春秋文字构形混乱的影响,从而出现了笔画与部件的简省与增繁等情况。从笔法来看,盟书用笔果敢率意,重落轻出,整体呈现出较为一致的“蝌蚪文“特点,其典型特征为头粗尾细,线条两端出锋,行笔圆转摇曳。从章法来看,受制于书写材料的特殊性,盟书多随形就势,字形大小不一、长短参差,洋溢着一种自由烂漫的情调。与此同时,侯马盟书文字多、篇幅长,堪称“鸿篇巨制“,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书写者在章法层面的探索。侯马盟书不仅是商周手写体墨迹与传世古文的重要中间环节,而且清楚地揭示出西周以来篆体的笔顺和笔画连结方式,故在书法史上显得尤为重要。(杨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