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宋代镜台之变探析女性空间

2024-01-14袁豪杰沈正跃杜渐

东方收藏 2023年11期
关键词:宋代女性墓葬

袁豪杰 沈正跃 杜渐

摘要:古代铜镜的制作工艺及其艺术研究在学术界已经得到广泛关注,然而与之相关的镜台却常常被忽视和低估。在两宋时期的考古发现中出土有大量镜台,其造型和风格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发生变化。经系统梳理,我们可以发现其特点,通过墓葬与绘画中的镜台视觉意涵能够探索宋代女性空间意义,以及更好地解读宋代人对生死、美和永恒的思考和表达。

关键词:镜台;墓葬;宋代;女性

镜台,亦称“镜架”“镜槛”,是一种家具。通常由铜镜和一个能够起支撑作用的物件组成。其主要功能是承托铜镜、辅助梳妆照容,同时一些镜台还提供梳妆用品的存放空间。古代铜镜以多种方式放置,包括镜台、镜匣、锦囊和系绶带等。最初,铜镜是手持照容的工具,但随着梳理头发和化妆的需要,由此产生了镜台,以方便女子进行化妆和梳妆。镜台的形式、材质和设计理念,因地域和时代的不同而异。一些镜台的底部还配有抽屉和储物空间,可用于存放胭脂、妆粉、眉笔等化妆工具,镜台在女性的梳妆打扮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也作为女性婚嫁时必备的嫁妆之一,被赋予了一种闺房情思的独特意义,类似于“妆奁”。现代的镜台通常采用木材、金属和玻璃等材料制成,并配备灯光和放大镜等。而在墓室中发现的众多镜台,不仅是日常生活用品,更是反映当时社会文化和审美观念的重要艺术品。

目前关于镜台的相关文献较为有限,虽然其不仅在墓室中被发现,还在艺术作品中得以展示,然而学界对其缺乏系统的考述。笔者通过平台搜索、发掘简报和文献资料,对镜台的形制进行梳理,并借助于对女性这一角色的思考,探讨了镜台所象征的女性空间的深层含义。

一、镜台之源

“镜台”一词最早可追溯到三国时期的文献资料,《二冯评点才调集卷四》中的张泌《碧户》一文提到了“碧戶扃鱼锁,兰窗掩镜台。落花疑怅望,归燕自裴回”,还有《寄远》当中的描写“人心一往不复归,岁月来时未尝错。可怜荧荧玉镜台,尘飞幂幂几时开”。直至宋代才提及“镜架”一词,如《云麓漫钞》引用李清照《投内翰綦公(崇礼)启》:“身几欲死,非玉镜架亦安知?”

从中可以看出,“镜台”一词早于“镜架”,根据对《中国基本古籍库》的查询,镜台和镜架在明清时期得到广泛使用。这两者的共同功能都是为了支撑铜镜,便于使用,它们的差别在于镜台的下部较重且稳定,而镜架的下部为镜腿,可以灵活折叠,节省空间。古代文献《史记》中还有关于秦始皇时期的酒镜记载,描述了一个酒壶上设有两面镜子的情景。《太平御览·器物》中也有关于镜架的描述,如“镜几”“架子几”等。总之,镜台作为镜子的附属物品,早就在古代生活中出现,并且经过不断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类型和形态。

二、镜台之形

根据镜台的功能,笔者观察到春秋时期出土的一批青铜器座,其中已被准确命名的有帐架座、钟架座等,这些座都具备古代用于承托器物的底座形态,起到支撑和固定的作用。1995年山东长清县仙人台邿国墓出土一件鸟柱方座形器,推测产出于春秋早期,该器座中央竖立着一个圆柱体,顶端和中部都饰有鸟形。这些器座为我们了解镜台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在两汉时期,镜台的出现相对较少。到两宋时期,社会世俗的意味变得非常浓厚,在宋代,河南地区广泛流行镜台。例如,郑州市卷烟厂出土的一座宋代54号砖雕墓的东壁上有一个镜架浮雕,上面装饰着花卉状纹样。根据发掘简报记载,梳妆台和镜架都被涂上朱红色。

1951年,河南省禹州市白沙镇发现一座宋代墓,墓后室西南壁上绘有壁画,描绘女主人站在镜台前整理形象,有4个女仆为她服务。这个镜台呈淡赭色,镜架顶端有7枚三瓣蕉叶纹装饰,下垂着一个圆形镜子,中间是一个横立的长方形台面,用于放置饰品。

此外,河南郑州南门外的一处宋代壁画中也绘有砖砌的镜台,顶部有花饰,中间横悬三条长柱,用来倚靠铜镜。在河南新密市平陌村的北宋墓中,墓壁的西南侧也出现类似的镜台。壁画正中央是一个长方形的几案,上面放置着木质榫卯结构的银镜架和圆镜,案桌上还陈列着一些化妆品。镜中浮现出女子的面容,整个镜架采用框架式结构,看起来相对简单,分为三层,最上端的横梁上装饰着卷云纹。

在1955年发现的郑州南关外北宋砖室墓中,墓壁采用砖雕展现家居布置,其中东壁有一座砖雕的镜台和梳妆台。另外在洛阳邝山的一处宋代壁画墓的西壁龛内,也有一座砖雕镜台,高约33厘米,顶部呈云状头形,整体用红漆涂饰。而在1982年,河南登封城南庄北宋墓的东北壁下方也发现一座形状复杂的砖雕镜台,上部设三层搭脑,两端各饰有六朵五瓣蕉叶,中部为波浪状檐,下部有三层抽屉,并有梯形底座,应该是一座四足镜台。

另外,河南洛阳涧西13号宋墓的西壁出现一座浮雕双鱼镜台,它直立在桌子旁,分为三部分:下部为三角形结构,侧面两足呈波曲状;中部有莲花瓣状的托台;最上方是倒立的鱼形铜镜。在河南郑州二七路88号宋墓也发现有类似的镜台,在该墓室东壁的北侧,砖雕梳妆台的上方有一座镜架,整体高34、宽34厘米,架上放置一个圆镜。横撑有两个并向上翘起,雕刻有纹饰,涂抹朱红色。此外,在郑州尚庄壁画墓M1中,东壁的砖雕壁画浮雕有衣架,右侧将镜架和盆架组合,镜架上方有三层搭脑,中间悬挂铜镜,最上方呈“工”字形样式,下方有三层抽屉,与登封城南庄出土的镜台相似。

山西沁水县也发现了宋代墓中的雕砖镜架,此墓是1983年在沁水县郑庄乡孔壁村的一个居民家中被发掘出土的。根据发掘报告所述,这个墓中除了镜架,还出现粉盒、剪刀等物品,但对于这些物品的描述并不详细。

在河南上蔡的一座宋代墓的南壁上,绘有一位女性盘起高髻,身着修身长衫和长裤,抱着小孩站在桌子前。镜架置于桌面上,采用交椅式四足的形式,悬挂一个圆镜,最上方有波浪状的搭脑。在河南荥阳槐西村墓的东壁壁画中有一幅《梳妆图》,镜台位于壁画的右侧,旁边站立两名女性。左侧的女子盘起高髻,衣服上点缀黑色卷草纹,镜台的构造相对简约,上方呈弧形,下方为方形,两个支脚呈直杖状,此架与《云笈七签》中所描述的镜架形制极为相似。

在四川地区也发现有两座镜台,其中一座位于广汉区,为陶质,形状瘦高,上端两角翘起呈卷勾形,圆形镜斜置于桌面上,下端装饰有阴刻线条。另外,在四川泸县奇峰镇陈鼎妻一号宋墓中,发现一件浮雕作品,描绘一名女子站立手持弓形镜台,上部呈房屋状,底部为莲花座,推测为一种便捷式镜台。

在福州南宋淳祐七年(1247)黄昇墓中出土了一件黑漆木质镜架,该镜架背后有两根弧形立柱,高15.5、宽12.5厘米,可折叠使用,具有灵活性。上海博物馆收藏一面南宋时期的月宫镜,镜下配有卷云形的镜架,镜架下方雕刻着两朵向外翻腾的云气纹,铜支柱也可折叠。在江苏武进村前乡出土的一座南宋3号墓中,发现一个镜箱,类似于现代化妆箱,通高12.5、长16.7、宽11.5厘米,箱内有套盘和内置的镜架,可支撑使用,这件镜箱具备妆奁和镜台的双重功能。

根据上述内容可知,置镜于台是一种常见的放置方式,这些镜台的材料可以是木制,也可以是金银制,有时还会雕刻精美的图案。这类镜台主要见于宋代之后,其造型和设计在各个方面得到成熟发展,外观由简洁到复杂,形状多样,灵活多变。根据形式不同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砖雕室镜台,通常设有多层搭脑的结构;第二类是椅形镜台,常为双层框架式设计,此类样式流行时间较长,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

三、镜台之意

墓葬作为沟通生死空间的纽带,在丧葬和祭祀环节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古代葬礼始终秉持着“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的原则与“事死如事生”的观念,在墓室中再现一个彼岸理想世界、表达对逝者哀思的场所。宋代流行仿木结构砖雕墓,壁画中描绘世俗生活场景,其中女性对镜梳妆是主要的表现题材,这些壁画常常呈现女性与镜台、侍女相伴等形象。墓中还出现持镜的女佣,都在暗示社会对妇女修德的期待,尤其集中在北方地区,特别是分布在郑州和洛阳周围,这种题材更为常见。这些壁画描绘女性整理容貌、对镜的场景,墓壁上的物象都暗示即将进行的闺阁内的梳妆过程,这引发了我们对当时女性社会地位的思考,这些图像构建一种特定的场景,意图何在?在详细梳理宋代镜台后,我们可以对河南荥阳槐西宋墓、白沙宋墓以及《盟手觀花图》中出现的梳妆图像进行视觉分析,以探索女性空间的意义。

宋代壁画通常出现在墓室的甬道两侧、墓室周壁和顶部位置,题材大致分为墓主日常生活场景、孝行故事、天神与升仙、花卉装饰四大类。以河南荥阳槐西宋墓东壁的一幅《梳妆图》为例,其高25、宽43厘米,展现一个女性闺阁的生活场景,呈现女性的日常家居生活,出现了镜台、衣架、直尺、交股剪、熨斗等物品。右侧两名女子正对着镜子梳妆,双手收于胸前,观察整体装束;左侧女子正在施粉黛,两手呈正在对镜拨动头发的动态。两人之间立着镜架,其上悬挂着铜镜,绶带飘逸。整个画面暗示了梳妆、缝纫、熨烫等一系列日常生活场景。

在北壁的《备宴图》中,左侧女子手中端唾盂,右侧则手捧奁盒,壁画用红色牡丹花纹装饰,营造出一个专属女性的特殊空间。这些细致的描绘展示出妇女在室内梳妆活动的情景,表达女性直观地展现自我形象的行为,也反映女性对内心的体验与感受的关注。

河南禹县元符二年(1099)的白沙1号宋墓是一座保存较好、结构复杂且内容丰富的砖雕壁画墓葬,其采用二维绘画和三维砖雕相结合的手法,墓葬的前室相当于门庭或会客厅,绘有墓主夫妇像,后室则进入墓主的私人空间,即《梳妆图》。东南壁描绘衣架和盥洗盆,画中出现三名女性和两名男性,他们的服饰与甬道和前室中人物形象一致,都是家中仆从。而西南壁则出现镜台、盆架和毛巾架,幔帐下左侧站立一位女子,身着淡蓝色绛裙,双手捧绛色的圆奁盒,正在对镜整理头饰(见图)。镜面高度与女子持平,还有四名女侍,中间的女子身着红蓝衫,双手抬起整理发冠。右下方有位梳着垂髻的少女,身着淡蓝色小团花上衣和淡红色裙子,双手托盘,展现出宋代年轻女子的日常装扮。在她们的后方,有两名女子望向女主人,并伸手做出姿势。墓室中妇女们的发髻越来越庞大,当时流行的高发髻被称为“大梳裹”,据此推测此壁画可能描绘家中侍女的梳妆衣帽间。

从墓葬题材看,这些壁画展示了宋代女性生活的多样性,目的是在地下为墓主人营造与生前世界相似的场景。墓中这些物品与女性活动紧密相关,镜台、尺、裁剪刀等不仅是生前使用的日常工具,它们在墓室中的存在,使女性的生命在无声中延续下去。根据古文献和现存图像记载,我们可以了解到女性梳妆的三个阶段,即梳妆的准备、过程和结束,这些壁画更多地展现了正在梳妆的女性形象,将女性置于中心地位。

通过剖析墓葬和绘画的女性空间,我们可以看出镜台在社会风尚中的重要地位,富裕安定的生活使得女性对精神生活和审美有着无限的追求。在古代女子的闺阁中,无论是大家闺秀还是小家碧玉,都会拥有一款精致优雅的镜台,她们静坐在梳妆台旁“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望着镜子中的容颜,这一刻一种欲语还休的惆怅飘浮在空气中,而嫣然一笑更是倾国倾城。这些充满女性特质的家具,被赋予诗意色彩,成为“春闺怨慢”的象征,也因其匠心巧思引发我们对古代生活的无限向往。然而,仅靠这些器物也不能确定墓主人性别,例如河北曲阳五代王处直墓中东耳室的方镜架为男性墓主使用,而西耳室圆镜架则是女性的。通过铜镜、镜台等图像构建女主与男主的身份地位及关系,这类图像装饰具有真实的礼仪活动和死后幻想空间的双重功能,从而窥探到宋代女性在家中所扮演的角色。

四、总结

通过对宋代镜台的发展历程和性质变化进行考究,能够窥探到宋代女性空间的意义。镜台反映当时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地位,特别在宋代富裕阶层中女性对于颜容的美好追求显得尤为突出,女性形象常被赋予道德和品德的寓意。通过镜中之影进行自我审思,女性获得了更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参考文献:

[1]霍宏伟.鉴若长河——中国古代铜镜的微观世界[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有限公司,2017:161-197.

[2]刘芳芳.镜台小考[J].考古与文物,2015(03):76-85.

[3]李奉山.山西沁水县宋墓雕砖[J].考古,1989(04):380-381.

[4]张家强,秦德宁,潘敏等.郑州尚庄壁画墓M1发掘简报[J].中原文物,2021(03):38-43.

[5]张剑,王恺.洛阳涧西三座宋代仿木构砖室墓[J].文物,1983(08):13-24+98-99.

[6]霍宏伟.洛阳西朱村曹魏墓石牌铭文中的镜鉴考[J].博物院,2019(05):50-63.

[7]刘芳芳.古代妆奁研究[J].中原文物,2014(06):64-73+103.

[8]刘瑞霞.镜台与镜槛——汉唐时期铜镜置镜方式刍议[J].文物世界,2018(05):13-17.

作者简介:

袁豪杰(1998—),女,汉族,山西晋中人。西北大学艺术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美术学专业,研究方向:美术考古。

沈正跃(1996—),男,汉族,江苏宿迁人。西北大学艺术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美术学专业,研究方向:美术考古。

杜渐(1999—),女,汉族,黑龙江齐齐哈尔人。西北大学艺术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美术学专业,研究方向:美术考古。

猜你喜欢

宋代女性墓葬
北朝至隋代墓葬文化的演变
墓葬中的女人
浅谈宋代瓦子勾栏的兴盛及对书会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宋代工笔花鸟用线
宋代浦城吴氏家族与王安石新法
宋代尚意与晚明尚奇书学思想的探析与比较
论女性的可持续发展
浅谈《红楼梦》女性外貌美描写中的“隐含比较”修辞手法
女性与权力
从服装史的角度研究《唐顿庄园》中的女性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