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有为与有“滋”有味
2024-01-14尹璇江澳
尹璇 江澳
社会治理,重点在基层,关键靠群众。松滋市坚持党建引领推动治理体系延伸到最基层,因地制宜、系统谋划、综合施策,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探寻体制机制创新点、找准突破小切口,千方百计把群众的事情办好,推动共同缔造工作走深走实。
“小松帮办”,服务到家
“办点事再也不用东奔西跑了,方便!”2023年11月7日,在王家桥镇王家桥社区挑水湾,村民罗宗贵在帮办员侯光平的帮助下,足不出户、几分钟就办理好了高龄补贴年审。
“不会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我就用自己的手机代办,对于出行不便的居民,还可以上门帮办。”2023年,侯光平已累计帮居民代办53件事,他的家门口还挂着“小松帮办”标识牌,手机号码、客服热线及可代办的事项一目了然。
这是松滋市全力推进帮办代办服务的一个缩影。2023年年初,松滋市在推动政务服务下沉中发现,农村群众办事,尤其是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存在不知道、不会办、不方便“三不”堵点。“小松帮办”应时而生,市财政拨款780多万元,线上设立客服热线,线下设立县乡村三级“小松帮办”窗口,建立线上线下融合、县乡村三级联动的帮办体系,培育10名县级帮办员、2名镇级帮办员、1名村级帮办员和多名兼职帮办员、群众互帮员的“10+2+1+N”帮办员队伍,可代办社保、低保、户口等139个高频事项。
“推动政务服务高效便民,让群众办事‘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全力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相关负责人介绍,“小松帮办”已累计办理66507件,满意率99.6%。
在新江口街道青峰山社区,社区依托小区内打造的“幸福e站”居民服务平台,进一步拓展“小松帮办”便民服务。
“在‘幸福e站设立‘小松帮办服务点,以‘共建青峰山小程序为载体,采取线上平台收集和线下坐班人员实时收集的方式,通过广泛汇集居民诉求,探索‘群众点单、社区派单、党员和志愿者接单、群众评单四单服务模式,将便民服务延伸到居民家门口。”青峰山社区党委书记袁丽介绍。
姐妹共建,家园蝶变
走进新江口街道石板坡社区,小花园、小雕塑随处可见,一些设计精美的院落还被社区授予“袖美庭院”荣誉牌,处处都是居民积极参与建设的印记。
在位于石板坡街72号的“妇女微家”,妇女们可以在这里讨论社区大小事务,闲时读书、喝茶、聊天。“妇女微家”不在社区,而是设在居民家中。石板坡社区党委书记覃春容告诉记者,当初,大家建议将“妇女微家”建在小区中,让妇女议事会直通末梢,居民刘学英主动提出自家一楼的客厅可以派上用场,她和家人还将屋旁闲置地改造成开放式小花园,供居民休闲娱乐。
在刘学英家的斜对面,居民杨艺燕也出借自家小院,绿化装点后改建成“三棵树议事角”,供居民们聊天开会议事。
“这都是居民自己设计、动手的成果。”覃春容说,社区能有今天的面貌,妇女群众可是大功臣。
幸福岭位于松滋旧城,也是城区海拔最高点,曾经,老社区常见的杂乱拥挤现象在这里同样突出。近年来,石板坡社区充分发挥妇女群众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和优势,广泛发动妇女共建和谐、洁美、健康、成长、富足的美好家园。
一方面依托“妇女微家”,坡上会、巷子会、小区会、屋场会等各式各样的妇女议事会成为拓宽妇女议事渠道、汇聚巾帼智慧的平台,让妇女姐妹想在一起、谋在一起、干在一起。
另一方面,社区积极推进“七彩阳光”巾帼志愿服务,探索坡长、巷长、楼长、点长、队长“五长共管”长效机制,做到妇女姐妹人人都是社区家园的建设者、管理者,实现基层治理触角在家家户户延伸、落地。
垃圾堆化身幸福景园,荒坡地蝶变生态文化园,还增添了同心亭、幸福阶梯、家风文化长廊等一系列打卡地。“‘幸福岭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幸福家园。”覃春容说。
共享鱼塘,打捞幸福
“收网啦!一二三……”走进八宝镇白水淌村高家岗塆,在一阵阵吆喝声中,村民有条不紊地将网撒在河道里,摸准时机慢慢收拢网口,不一会儿活蹦乱跳的鱼儿便被一网打尽。
“谁能想到,家门口的臭沟渠能变成丰收鱼塘!”“这可是大伙儿自己投放的鱼苗、自己管护的河道咧。”村民们乐呵呵地将渔网中的鱼分拣、装筐,每户都能分得50斤鲜鱼。
因水得名的白水淌村地处松东河畔,一条河渠穿村而过,但由于缺乏维护,河床淤积、杂草丛生、垃圾遍地,成了村民走过都要掩鼻的臭水沟。
2022年8月,镇村干部入户走访,全面摸清实情和底数,召开塆组会,听取群众诉求和建议,收集意见200余条。塆组会上,不少村民提出希望从根本上解决沟渠污水这个“老大难”问题。
河渠清淤拓宽是群众所盼,但河堤两侧拆违这块“硬骨头”怎么啃?村“两委”组织群众代表外出参观取经,回来后,72岁的老党员薛会云带头拆了自家的三间违建房。打开了口子,越来越多老百姓从观望者变成了参与者,主动投工投劳、移树拆屋。
如今的高家岗塆,河渠河道平整开阔,沿岸绿化郁郁葱葱,臭沟渠变成“共享魚塘”,两岸村民自掏腰包购买鱼苗,包干到户轮岗共管,负责河道保洁、鱼食喂养等日常管护工作,到了年底,发展成果户户共享,人人都能吃上家门口河道里的鲜鱼。
悠悠渠水流淌,渠上石桥亭亭。过去,渠上没有桥,两岸村民往来需要绕道数里,出行和劳作都十分不便,村民们迫切希望新建一座桥梁。最初选址在上游,下游的村民不答应;第二次选址在中游,但此处的高压线缆又存在安全隐患;第三次选址,往前挪了100米,避开了高压线,村民一致赞同。
群众点菜、支部上菜,三听民声、三迁桥梁,“三迁桥”也由此得名。提起村里的变化,白水淌村的村民都很自豪,以前是“你干我看”,现在大家“撸起袖子一起干”,共建美丽家园,共享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