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一剑 砥砺启新篇
2024-01-14
编者按:自2009年广东省云浮市提出实施“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行动”,到如今湖北在全省广泛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十多年来,这一方法理念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完善,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的向往,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本刊对此进行整理集纳,以资借鉴。
云浮
2009年,作为广东省欠发达的山区市,云浮市基于山多田少、农村人口众多、发展不充分等市情实际,提出并实施“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行动”,探索形成了“组为基础、三级联动”、“以奖代补”等一系列有效机制。
主要内涵
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把“好”(主业突出、生活富足、生态优良、民风淳朴)做得“更好”,以“更好”去吸引“更好”,建设健康生态幸福的宜居城乡,发展健康生态产业,引导健康幸福的生活方式,让发展惠及群众、让生态促进经济、让服务覆盖城乡,让参与铸就和谐,使城乡有序健康地发展。
主要做法
发动群众参与、激发内生动力为出发点,创新“共谋共建共管共享”的工作理念和方式。
决策共谋,凝聚民意。在城乡规划设计和重大项目建设过程中,注重发动社会各方面献计献策,共谋发展,共绘蓝图。如,发放各类城乡规划建设征求意见表和献言卡、整理归纳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建议、组织召开专家论证会。
发展共建,凝聚民力。一是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投入村(社区)的惠民项目。通过发挥政府资金引导作用,对群众共同参与项目建设热情高的村(社区)予以项目资金倾斜与奖励,激发群众的共同参与热情。二是通过党员干部、骨干宣传发动群众参与,特别是城中村改造和社区建设,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出钱、出物、出力、出办法。形成“政府自上而下层级发动、群众自下而上多方参与”的共建局面。
建设共管,凝聚民智。一是组织群众参与体验生态慢行绿道活动,引导广大群众追求健康、生态、幸福生活方式。二是开展科普家园、清洁家园等培训教育活动,培养市民良好的生活习俗和文明的行为,提高群众文明素质。三是通过征询群众意见建议,订立“街(村)道维护、卫生管理、美化绿化”的管理公约,以制度管人、管事、规范自治,实现共同管理,有效维护市容市貌和城市秩序。
成果共享,凝聚民心。该市建成开通生态慢行绿道网、人民广场及南山公园等公共活动场所,为群众提供了安全、舒适、健康的活动和交流空间,吸引了广州、佛山、东莞等周边城市的团队游客、登山客、骑车爱好者、远足爱好者到云浮参加绿道远足行系列活动,真正让群众“感受到了被服务的幸福”。
2010年6月5日,“转变发展方式,建设人居环境”研讨会在云浮举行,讨论通过了《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云浮共识》,并最终凝聚成《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行动纲要》,云浮模式被认为值得在全国推广。
厦门
2013年,福建省厦门市提出“美丽厦门·共同缔造”发展理念,并在海沧区、思明区试点推进,逐步形成了以“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为路径的“五共”工作法。
主要内涵
将中央战略部署与当地群众愿望相结合,将经济转型、社会建设与生态保护相结合,着眼于街角小巷和群众的生活起居,坚持把主战场放在基层,不断推动“资源下沉、权力下放、人力下移、资金下投”,与群众“共同缔造”更美好的人居环境。
主要做法
厦门市委将“美丽厦门·共同缔造”视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行动,实现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现实基础,推进“五位一体”发展的统筹平台。
时任福建省委常委、廈门市委书记王蒙徽表示,开展“美丽厦门·共同缔造”,实质就是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领导干部必须心中有群众,了解群众的实际需要,突出群众的主体地位,真正把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按照“核心在共同,基础在社区,关键在激发群众参与、凝聚群众共识、塑造群众精神,根本在让群众满意、让群众幸福”的要求,“美丽厦门·共同缔造”以《美丽厦门战略规划》为引领,让全体市民参与城市建设发展。其实现路径是实施“大海湾”“大山海”“大花园”三大发展战略,实施产业升级、机制创新、收入倍增、生态优美等十大计划,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并形成机制,是变“轰轰烈烈的运动”为“实实在在的基础”。
2015年1月12日,厦门市推动“美丽厦门·共同缔造”总结推进会提出,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加强基层创新,进一步简政放权,着力打造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厦门模式”。要求加大信息化技术应用,形成可学习、可复制、可推广的体制机制体系;为群众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务和管理,同时大力培育社会组织,壮大志愿者队伍,为创新社会治理奠定坚实基础。
在总结了一年多来取得的成效和经验基础之上,厦门市委提出,把“美丽厦门·共同缔造”与干部作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与改善群众生活条件、提升群众生活质量紧密结合起来,让群众真正感受共同缔造的成果,持续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不断丰富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内涵,加快把厦门建成美丽中国典范城市。
在“美丽厦门·共同缔造”中,通过着力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服务优势,把居民的参与热情转化为治理服务活力,把社会的发展资源转化为治理服务实力。从微观层面、基本关怀入手,激发群众主动参与,重塑社会精神,共建和谐社会,推动以“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协商共治”社区治理模式为基础的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由此,厦门初步探索了一条以发动群众参与为核心的多元共治的社会治理新路子,有效激发了群众的参与热情,促进了社区居民的融洽。厦门因此被民政部确定为第二批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民政部还以“美丽厦门·共同缔造”为蓝本组织开展“推进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课题研究。
2015年7月,全国社区治理创新工作会议在厦门召开,以“美丽厦门·共同缔造”为载体的社区治理创新经验为大家熟悉。国家民政部领导数次肯定厦门经验,称赞“厦门市的做法,是推进社区治理创新的生动实践,为全国推进社区治理创新提供了有益经验,值得各地学习和借鉴”。
沈阳
2016年11月15日,沈阳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通过在全市开展“幸福沈阳共同缔造”行动,积极探索社会转型。2017年2月14日,沈阳市召开全面推进“幸福沈阳共同缔造”行动动员部署大会,发布了《中共沈阳市委 沈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幸福沈阳共同缔造”行动的指导意见》。
主要内涵
以社区为基本单元,以基层党建为引领,以群众参与为核心,以培育精神为根本,以奖励优秀为动力,以项目活动为载体,以分类统筹为手段,力争经过2年左右的实践探索,在创新体制机制、培育社会组织、壮大基层骨干、塑造共同精神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基本建立起“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协商共治”的社会治理体系。
主要做法
沈阳市将“幸福沈阳共同缔造”上升到体制机制创新工程、优化党的执政之基的强身工程、从民生到民心的升级工程、凝神聚力全面振兴的提神工程的战略高度来强力推进。
沈阳市在每个区县(市)选取不同类型的社区(村)先行试点,2017年7月开始向全市推广。
在推进中,沈阳提出“五个一”部署。
夯实一个基础。进一步发挥社区的基础性作用,坚持能减则减、能放则放、放管结合,加快社区减负放权工作,提高服务能力和效率,最大程度方便群众。
搭建一些载体。以群众身边的小事、房前屋后的实事等与群众息息相关的项目为载体,吸引群众参与项目的决策、建设和管理。
突出一个导向。继续坚持问题导向,深入研究梳理出来的问题台账,加强对不同类型社区工作的具体指导,不断创新方式方法,从群众最直接最关心的小事抓起,激发更多的群众主动参与进来,确保政府作为与群众需求高度一致,真正做到让老百姓满意。
完善一套机制。推动社会治理从主要靠人向主要靠制度转变,进一步健全街道“大党工委制”和社区“大党委制”,深化在职党员“四进四建”活动。
塑造一种精神。把市委出台的“弘扬雷锋精神共建幸福沈阳”行动活动作为一项战略性任务、基础性工程,搞好结合融入,设计载体平台,切实将学雷锋活动与共同缔造行动有机结合起来,融入日常生活,大力营造全民学习雷锋精神、共同缔造幸福沈阳的浓厚氛围。
沈阳市委、市政府还制定出台了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社区服务等方面的“1+8”配套文件,有效推动简政放权,促进资源力量下沉。在减负上,沈阳市把各种登记由274项减少至22项,盖章证明由81项减少至22项,评比检查由21项减少至10项。在放权上,沈阳市对照厦门92项下沉社区的便民服务事项,梳理出112项服务事项下放。
沈阳各地也纷纷创新举措、积极探索,把便民服务事项直接下放到社区,服务就在家门口,办事就在社区里。例如,以前要到市里办理的老年优待证下放到社区后,从5个工作日变成即办即取。
住建部
2018年初,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定点扶贫工作实践中,创造性地提出“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新理念,并在4個定点扶贫县各选择一个村作为试点,旨在进一步激发贫困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主要内涵
“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理念秉持“以村民为主体、问题为导向”的基本原则,激发村民主体意识,组织协调各方力量,让村民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
主要做法
2019年2月22日颁布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在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和整治中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的指导意见》系统阐述了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
坚持社区为基础。把城乡社区作为人居环境建设和整治基本空间单元,着力完善社区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打造宜居的社区空间环境,营造持久稳定的社区归属感、认同感,增强社区凝聚力。
坚持群众为主体。践行“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注重发挥群众的首创精神,尊重群众意愿,从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激发群众参与,凝聚群众共识。
坚持共建共治共享。通过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推进人居环境建设和整治由政府为主向社会多方参与转变,打造新时代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在城市社区,可在正在开展的老旧小区改造、生活垃圾分类等工作的基础上,解决改善小区绿化和道路环境、房前屋后环境整治、增加公共活动空间、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和增加停车设施、建筑节能改造等问题。
在农村自然村,可结合正在推进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从危房改造、改水、改厨、改厕、改圈、美化村容村貌等房前屋后的实事、小事做起。通过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推进人居环境建设和整治由政府为主向社会多方参与转变,打造新时代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