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女排高水平后备人才专项身体素质的特征现状
2024-01-14林静陈卢锴
林静 陈卢锴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参加2023年全国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女排训练营的18支女排高水平后备梯队的215名运动员的专项身体素质进行研究分析。指出现阶段我国女排高水平后备人才在专项身体素质方面的薄弱环节存在较多,教练员应及时发现不足,弥补身体素质的短板,同时做好区别对待,丰富专项身体素质训练手段,促使我国女排高水平后备人才的身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关键词:我国女排 高水平后备人才 专项身体素质 特征现状
质量优、数量足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资源,是一个国家竞技体育长盛不衰的根本[1]。作为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培养和贮备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已成为竞技体育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2][3] 。各级各类体校是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主体,在后备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4]。因此,为促进优秀基层排球运动队的交流学习,提升基层排球教练员的执教能力及训练水平、国家体育总局排球运动管理中心于2004年起,每年组织全国排球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训练营,并通过训练营集训发现、选拔高水平的女排后备人才。优秀的身体素质是高水平排球运动员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本文立足于参加2023年全国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女排训练营的18支女排高水平后备梯队的215名运动员,对其专项身体素质进行分析研究,旨在找出现阶段我国女排高水平后备梯队存在的特征与差距,为我国女排高水平后备人才的科学化训练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参加2023年全国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女排训练营的18支女排高水平后备梯队的215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参加训练营运动员的专项身体素质进行研究。
2 结果与分析
2.1 我国高水平后备人才女排身体素质的概况分析
青少年阶段是专项身体素质发展的重要敏感时期,加强青少年排球运动员身体专项素质的培养对促进排球运动员成长、推动排球运动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作用[5]。根据《中国青少年排球训练教学大纲》(以下称“青少年大纲”)中对青少年排球所需的专项素质的界定,参加训练营的我国女排高水平后备人才主要进行助跑摸高、实心球掷远、30米跑、半“米”字移动及800米跑测试[6]。
参加2023年全国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女排训练营的运动员根据年龄段分为U18、U16、U14,基本情况如下(如表1):参加本次集训的我国女排高水平后备人才主要集中在U14年龄段,有117人,占到总人数的54.42%;其次是U16年龄段,有84人,占39.72%;U18年龄段14人,占6.51%。整体上看,参加训练营的后备人才的人数随着年龄由大到小呈逐渐增多的趋势,这也符合当前年龄分布的发展,根据第一届学生青年运动会的比赛分组设置,U18年龄段和U16年龄段的运动员基本上已进入各省市二线队伍,因此作为基层三线队伍的发展,U14年龄段运动员将是各支高水平后备人才队伍的重点培养对象。又如表2,在四项专项身体素质测试中,助跑摸高和30米跑两项的成绩,不同年齡段间的差距较大,助跑摸高方面在每个年龄段中相差5CM左右,30米跑相差0.1秒之间,通过三个年龄段的单因素方差分析,U14年龄组与U18年龄组、U16年龄组的成绩呈显著性差异,说明随着我国女排高水平后备人才年龄的增长、身体的发育以及训练年限的延长,在助跑摸高和30米跑这两项成绩能够得到较大的进步。在半“米”字移动和实心球掷远这两项测试项目上,U18年龄段与U16年龄段的成绩差异不大,且U16年龄段的成绩略好一些;而将U14年龄段与U16年龄段进行方差分析,两者之间呈显著性差异,说明U14组的差距较大。在800米跑上,三个年龄段的成绩差异不大。总体上看,U14年龄段和U16年龄段、U18年龄段在专项身体素质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主要在于U14年龄段的后备人才年龄小、训练年限短,因此教练员应当把握好U14年龄段后备人才女排运动员身体发育和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科学、有效地制定和实施训练,提高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能力,为进一步提升全面的技战术水平提供坚实的体能基础。
2.2 助跑摸高的特征分析
如表3所示,U18年龄段的助跑摸高的平均成绩尽管是最好的,但根据青少年大纲的年龄划分得分计算,平均得分是最低的,仅有47.92分,其中90分以上的队员没有,且85.71%的后备人才的得分在60分以下;U16年龄段和U14年龄段的得分分布大致相同,取得高分的女排高水平后备人才也较少,半成以上的运动员分数也在60分以下,整体的平均成绩分别只有57.63分和57.33分。助跑摸高属于弹跳类的测试项目,根据这些得分情况,从侧面上反映出教练员对后备人才在弹跳类素质上的培养存在不足,现代竞技排球运动的争夺点主要集中在网口,网口的优势很大程度会影响比赛的最终走向,因此后备人才教练员们应当加强弹跳类素质的练习,提高我国女排高水平后备人才在网口上的竞争力。
2.3 30米跑的特征分析
30米跑,可以很好地评价后备人才在速度和位移上的能力水平。排球运动员通常要在19×15.5(比赛半场加上无障碍区)见方的比赛半场中进行快速移动完成各种救球和移动,因此短距离的移动速度素质对于排球运动员来说至关重要。从表4上可以看到,按照年龄段的得分分布,U18年龄段成绩最差,平均得分仅有41.35;其次是U16年龄段,平均得分为48.64;成绩最好的为U14年龄段,但平均得分也未超过60分,只有55.87分。整体上看,及格以上分数段的后备人才不多,只有34.11%,60分以下的后备人才还是占多数。因此,现阶段我国我国女排高水平后备人才在速度素质上的能力水平不容乐观。
2.4 半“米”字移动的特征分析
我国女排高水平后备人才在半“米”字移动中的表现(如表5)分别为U18年龄段47.29分、U16年龄段48.64分和U14年龄段55.87分,全体后备人才的平均分仅有46.57分。从平均成绩(表2)上看,三个年龄段的后备人才均在18秒左右,这样的成绩是很难适应于排球运动在比赛场上的快速移动的需求。半“米”字移动测试主要是运动员在低重心的状态下运用相应的步伐进行不同方向移动,在移动过程中通过除了速度之外,最重要的是在高速移动中进行制动、方向与速度的衔接与转换,需要下肢、躯干和上肢等身体不同部位运动链进行灵敏、协调地参与[7]。因此,教练员要重视半“米”字移动的练习,特别是高大队员在青少年阶段要提高此专项身体素质的能力,为高水平的发展奠定基础。
2.5 实心球掷远特征分析
实心球掷远属于挥臂类测试项目,在项目测试的实施过程中,需要运动员让全身的力量通过下肢、腰腹、躯干、上肢进行传导,最后通过挥臂的速度和全身的爆发力将球掷出。从实心球的测试成绩(表6)来看,我国我国女排高水平后备人才在此项专项身体素质的情况堪忧,全体后备人才女排运动员的平均成绩仅有20.25分,U18年龄段的成绩更是低至2.93分,许多运动员的得分均为0分。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实心球掷远具有一定的技术性,许多运动员在测试过程中,单靠上肢的力量进行掷球,且动作不够协调、舒展;另一方面是教练员不够重视挥臂类及身体协调用力的练习。从而反映出现阶段我国我国女排高水平后备人才在挥臂类身体素质上存在的薄弱环节。
2.6 800米跑特征分析
尽管排球运动对于运动员在弹跳、移动、挥臂等专项身体素质的要求较高,但排球比赛五局三胜,一场比赛时间长,特别是遇到高水平的焦灼比赛时,一分的获得通常需要经过几个回合的比拼才能够结束,这时便需要运动员具备良好的速度耐力能力[8]。因此,800米测试能够较好地反应排球运动员的速度耐力能力。由表7可知,U18年龄段的我国女排高水平后备人才的速度耐力能力較差,未有人分数超过60分;其次是U16年龄组,较U18年龄组稍好些,但60分以下的运动员也占到62.20%;成绩最好的是U14年龄组,有30人的成绩达到优秀的水平,占到25.64%,整体的及格率达到50.43%。
3 结论
现阶段我国女排高水平后备人才在专项身体素质方面的薄弱环节存在较多,整体上看,各专项身体素质能力的得分排名为实心球掷远<半“米”字移动<30米跑<800米跑<助跑起跳。这也体现基层教练员在专项身体素质训练方面的侧重点和不平衡性。因此,教练员在进行专项身体素质时,可对照测试项目,及时发现不足,弥补后备人才在不同身体素质的短板,同时还做好区别对待,丰富专项身体素质训练手段,促使我国女排高水平后备人才的身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为后备人才向更高水平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马德浩.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域外经验与中国镜鉴——以英、美、俄为例[J].中国体育科技,2022(9):6-51.
[2] 王鹏,郝文鑫,郭振.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域外实践、共性经验与中国路径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22(6):620-629.
[3] 刘波,郭振,王松,陈怡莹,张贝尔.体教融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诉求、困境与探索[J].体育学刊,2020,27(6):12-19.
[4]开创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新局面:《关于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意见》专家解读之一[EB/OL].[2022-03-27].国家体育总局http://www.sport.gov.cn/n315/n331/n405/c838604/content.html.
[5] 陈海鸥.广东省青少年男子排球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监控体系的构建与评价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8(2):81-84.
[6] 葛春林.中国青少年排球训练教学大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2.
[7] 吴玲玲.我国青年女排运动员专项速度素质特征及训练方法研究[D].厦门:集美大学,2022.
[8] 邬晗.我国青少年男子排球运动员专项耐力训练制约因素及其对策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21.
作者简介:林静(1986—),女,在职硕士,中级-中级教练; 研究方向为排球教学与训练。
陈卢锴(1988—),男,硕士研究生,中级-讲师; 研究方向为排球教学与训练,30952893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