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求真与务实:跨学科视角下译者行为批评模式探索

2024-01-14林嘉新黄逸彬

外国语文研究 2023年4期
关键词:跨学科

林嘉新 黄逸彬

关键词:译者行为批评;王际真译介模式;跨学科

作者简介:林嘉新,博士(后),西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翻译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黄逸彬,硕士,广东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学。

一、引言

译者是翻译的主体,也是民族文化建构的重要参与者(查明建、田雨 19)。译者贯穿于翻译活动的全过程。自20世纪70年代翻译的“文化转向”(cultural turn)以后,安东尼·皮姆(Anthony Pym)将译者研究纳入研究翻译社会起因的重要范畴之中(Pym 41),译者的主体性地位不断凸显(陈甜 207)。隨着译者行为研究领域的开拓和译者行为批评理论的构建,译者行为研究与传统上的文本中心研究相比发生了质性变革(周领顺 1)。译者行为批评不仅关注文本内部直接涉及的语码转换和意义再现,而且意识到翻译活动的复杂性以及文本之外的社会、文化现象。

黄勤教授的《王际真中国文学经典译介之译者行为研究》一书回应了当下翻译批评研究的聚焦点,并在原有译者行为批评模式的基础上不断拓宽和探索,借鉴翻译学、语言学、社会学、叙事学、文化学和文学文体学等多学科理论,以期建立较为全面的译者行为批评模式,并对当下的中国文学经典以及中国文化的外译有所借鉴和启示。

二、内容简介

《王际真中国文学经典译介之译者行为研究》一书从语言和社会两个层面对华裔离散译者的代表王际真进行了较为全面与具体的个案研究,深度阐释了王际真译者行为的内因和外因及其与翻译文本的联系。该书共分为十章,主要内容如下:

第1章为绪论。作者首先回顾了国内外对于华裔翻译家王际真与译者行为批评的研究现状,总结研究成果,指出其不足。进而介绍本书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阐明本书的意义以及创新点,最后介绍了本书的大致结构。

第2章为本书的研究路径。作者明确提出本书对于译者行为的定义,并在此基础上以“译者”为本,通过考察译者在译本中的种种留痕,评价其译者行为。

第3章为王际真主要译作传播效果的考察。作者从评判中国文学译作在海外传播效果的七个考察指标入手详细介绍了王际真多部中国文学经典英译本在海外的传播情况与影响,属于译外行为与译外效果的研究。

第4章为“王际真三个《红楼梦》英语节译本之译者行为阐释”。作者主要对比分析了王际真的《红楼梦》三个英语节译本在删减和改写上的异同,并从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视角下对这一译者行为进行归因分析。

第5章为“王际真《阿Q正传及其他:鲁迅小说选》之译者行为阐释”。作者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方法,采用不同的理论视角,将王际真译本与其他三个英译本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探讨王际真与其他三位译者的译者行为的异同及其成因。

第6章为“王际真《现代中国小说选》之译者行为阐释”。作者从语境顺应、叙事理论、文化身份等理论视角,采取不同的方法具体分析了八部代表性译作各自所采取的翻译策略与方法,并对其进行了译者行为的归因分析。

第7章为“王际真《中国战时小说选》之译者行为阐释”。作者分别从关联理论和文学文体学视角分析王际真采取的翻译方法,并进行归因分析,从而阐释其译者行为。

第8章为“王际真英译中国古典小说之译者行为阐释”。作者通过借助“求真——务实”译者行为连续统评价模式,同时基于量化的分析,阐释王际真翻译《柳毅传》及《镜花缘》的译者行为。

第9章为“王际真英译陈若曦小说之译者行为阐释”。作者分别基于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视角、归化异化理论视角对中国台湾女作家陈若曦的两部短篇小说《丁云》和《地道》的英译策略进行了分析以及译者行为阐释。

在结语部分,作者系统总结了王际真英译中国文学经典的翻译策略与“求真-务实”的译者行为。总体来看,王际真的译者行为偏向务实一端,务实度高于求真度,目的是使译文能顺利进入译语文化,达到成功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

三、简要述评

总体而言,《王际真中国文学经典译介之译者行为研究》一书弥补了国内外以单一的理论视角对某个译者的译者行为进行探究的缺陷,综合应用跨学科理论全面客观地探究了王际真英译中国文学经典的译者行为及其背后的原因,较为全面勾勒了王际真中国文学经典海外传播的图景。该书在理论运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方面令人耳目一新,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之处。

第一,该书运用了跨学科的理论视角与研究方法,充实了翻译批评理论。蓝红军对翻译学的跨学科研究进行了界定,认为它是指在研究具体的翻译活动和翻译现象时吸收、借鉴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理论和方法,拓宽思路,深化理解,促进翻译阐释的深入发展(蓝红军 160)。该书基于周领顺(《理论框架》 2014;《路径探索》2014)提出的“ 求真- 务实” 译者行为连续统评价模式,结合王际真的多重文化身份,综合运用语言学、社会学、叙事学、文化学和文学文体学等学科与翻译研究分支的理论知识,深度阐释了王际真中国文学经典英译的译者行为,为译者行为批评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建立较为全面的译者行为批评模式。这一将多学科的研究方法运用于译者行为批评中的尝试不仅拓宽了译者行为研究的视角,更为翻译的跨学科发展提供了契机与实践场所。跨学科是翻译研究的必然,翻译研究也从中获益匪浅(韩子满76)。

第二,该书研究对象与研究角度全面,丰富了中国翻译史的研究。纵观全书的内容构成发现,该书例证丰富,研究对象涉及古代文学作品到近现代文学作品;理据清晰,作者将原文本与王际真英译本以及王际真与其他译本进行共时与历时的比较分析,阐述王际真及其他译者的翻译风格和翻译策略,从多个视角深入浅出地阐释了王际真的译者行为。翻译是一种社会化的活动(林嘉新 40)。译者行为研究从社会视域考察其译者行为,不仅面对原文,也面向社会,考察意志体译者的语言性和社会性角色行之于译文质量的关系,将译者视为语言人身份与社会性角色的双重载体,力求经由过程-主体-行为-文本的批评路径实现翻译内部批评与外部批评的有机结合,从而对译者行为合理度做出全面、公允的评价(刘云虹、许钧 7)。因此,对王际真进行全面的个案研究,深入阐释其译者行为,不仅可以清晰再现文本内部的生成原因,还可以将译者置身于语境化的“ 历史现场”,以再现其译本生成的原因与历史,彰显王际真在中国现代翻译史上的历史贡献和重要地位。

第三,该书研究方法多样,为构建较为全面的译者行为批评模式提供有益借鉴。本书主要采取了跨学科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语料库研究法和实证调查法。本书是翻译过程研究与结果研究相结合的典型案例,即从外部因素窥探翻译内部发生的原理, 或从内部的过程研究追溯、预测影响译作生成、接受和传播的外部因素(张思永 97)。作者既重视理论的运用,也重视翻译实践的分析和译介效果的考察。例如第3 章中作者通过读者和专家评价、馆藏、销量等实证研究方法考察王际真译者行为的译外效果,显示了研究方法的可行性。同时,以语言和社会文化分析为侧重点的研究范式与认知维度相结合,如语料库翻译学的研究拓展至翻译过程研究(胡开宝、李晓倩 39)。作者基于双语平行语料库,全面分析王际真对于文化负载词、方言等文化专有项和一些特殊句型的英译,总结译者风格,注重研究结果的可靠性。语料库研究方法的运用逐渐打破了“翻译过程研究中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实现翻译科学与人文的双重性格”(侯林平 312)。总体而言,本书研究过程严谨,四种研究方法相辅相成,呈现出系统性,为建立全面的译者行为批评模式提供了方法层面的有益借鉴。

在中国文学对外传播的现实语境下,对译者行为的研究与批评毋庸置疑是翻译批评的一个重要领域。本书描述与阐释了翻译主体在特定历史文化语境和审美情趣下的种种选择,拓宽了译者行为批评模式在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的建设性价值。然而,本书仍存在一些局限性。如对王际真译本的传播效果的考察还不够全面,对译者的心理认知方面的探讨有所不足,译者行为的研究视角也有待深化。鉴于已有研究发现与局限性,王际真的译者行为研究还有值得深入挖掘与研究之处。

四、结语

作为美籍华裔离散译者的代表,王际真熟知中英两国的语言文化,拥有双重文化身份,其译介模式具有一定普遍性与独特性。本书基于译者行为批评视域,从多个理论视角对王际真英译中国文学经典的译者行为进行了全面探析,不仅总结了王际真译者行为的典型特征,为新时代如何通过翻译“讲好中国故事”的最佳译介模式的构建提供参考,而且在理论视角与研究方法上极大地丰富了译者行为批评模式,拓宽了译者行为研究跨学科范式研究的新思路。如前文所示,该书虽有不足之处,其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不应被忽视。

猜你喜欢

跨学科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跨学科口笔译研究的百科全书——Researching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介评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我校成功承办“生命科学与老龄化社会”跨学科论坛
跨学科前沿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Fantasy and reality
跨学科的音乐图像研究
《形势与政策》的跨学科教学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