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攀比在先,觉醒在后

2024-01-14王莉文

世界博览 2024年1期
关键词:钱数心理学妈妈

王莉文

盲目攀比的背后实则是一种“从众心理”的表现,这只会让自己活在別人影子里,并失去自我。

前段时间和女儿闲聊,我问她:“如果班上的同学穿的衣服鞋子比你好,用的文具比你好,家里住大房子,开好汽车,你会不会羡慕?”她摇摇头。“那你会不会怪妈妈没有能力给你这些?”她又摇摇头。我正惊叹这小家伙的境界时,她慢悠悠地说:“是你的单位不好,这又不怪你。”我不禁哑然失笑。

对她的学习,我并不宽容,哪怕她拿回来的试卷是A或优,但如果没得满分,我还是会严厉地教育她:“你们班有两个同学全对,你要是不粗心也可以满分了,太可惜了。”尽管我非常清楚“第十名效应”(成绩中游的学生可能比第一第二名更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未来更容易取得成就)有一定的道理,事事争第一难以让孩子形成健康轻松的心态,但依然忍不住高要求。

她在物质领域的不攀比和我在精神领域的攀比形成了鲜明对比,似乎我们的一生就是用来攀比的。关于攀比我们用心理学实验说话,也许更有启发。

社会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让参与实验的一组人随机两两结合,在双方不交流的前提下,在纸上写下自己想得到的钱数。如果两人的金额总数小于100,就可以分别得到自己想要的钱数。如果大于100,就要分别付出金额总数的一半。实验结果是:几乎没有一组学生顺利拿到钱,因为他们的钱数总和都大于100。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竞争优势效应”。由此得出结论:攀比是人的天性,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更强更好。和爱美之心一样,爱“攀比”之心一样人皆有之。据国外心理学家分析,在儿童期间试过与人攀比的成年人占整个社会人口的83%,这份攀比心理从孩童延续到成年的人占65%。单说学校,攀比的情况比比皆是:饮食攀比、文具攀比、娱乐攀比等等。

我同事和我分享了她的经历:她的孩子前段时间点名要一块名牌表,同事问孩子为什么还想要?”孩子解释说,因为我的同学都有好表,我的表是个杂牌子,有个同学还特地走过来问她的表是什么牌子?还炫耀了自己的名牌表。同事耐心听完,认真地和孩子说:“妈妈可以给你买表,正好作为你的生日礼物。但你要知道,你同学炫耀这块表的行为是错误的,学生主要任务是学习,手表只要好用结实,性价比好就可以了……今天比手表,明天就会比球鞋,后天又要比别的什么了,永无止境,这样不但很累,也会耽误你学习。”最后,同事她买了一块价位合理的“有牌子”的手表,孩子也听懂了道理,愉快地接受了礼物,并且约定除非用坏了,否则不再买新表,母女俩在平和的沟通中达成双赢。

首先我们要知道,攀比的本质是比较,是一个中性词。对待攀比,我们先有一颗平常心,不要谈“攀比”色变,觉得说起攀比好像就是在触及人性的阴暗面,其实没那么严重。在诸多的“攀比”诉求之下,我们不妨弯下腰,多听听孩子的真实感受。

我们还可以再反过来逆向思维想一下:如果没有攀比,世界会怎么样?竞争的源动力就是攀比。历史上的名人、大国,因为知不足而进步的例子不胜枚举。孔子在《论语·里仁》说过:“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攀比本身是没问题的,用对了,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都有推动作用。攀比的对象,就是努力的目标。通过攀比,分出高低上下,看到差距不足,个人和社会才能进步。人生避免不了攀比,正确直面攀比,才能真正活出自我。

在心理学上,攀比被界定为中性略偏阴性的心理特征,有正向攀比和负向攀比之分。正向攀比能起到激励、督促人进步的作用;负向攀比却会让人自我消耗、自我否定,甚至三观都会扭曲变形。我们要警惕的是负向攀比,拒绝过度的攀比。心理学家约翰·戈特曼做过一个实验,将两组年龄相同的孩子放置在不同环境中,其中一组孩子的环境是良性攀比,而另一组孩子所处的环境是过度攀比。实验结束后,身处良性攀比中的孩子学习成绩,普遍要比过度攀比环境中的孩子高上30%。

印度有一句谚语:“荷花就是荷花,莲花就是莲花,只要去看,不要去比较。”当荷花和莲花都很棒的时候,我们应该给予接纳和鼓励,而不是做无谓的不相干的比较。每个人身上都有应该被放大的闪光点和个性,如果只盯着自己和别人的不同,用同一个标准和别人处处争先,只会增加内耗和资源浪费。不但会非常累,而且力气也用错了地方,扭曲的攀比只会让自己活在别人影子里,并失去自我。

另一面,我们也可以推动自己或他人进入合理的正向攀比中,并将攀比心转为进取心。一对母子的对话给我很深的启示。儿子说:妈妈,我好开心,这次数学考了96分,有好几个人没及格呢!妈妈问:那有没有100分呢?儿子说:有。妈妈说:你为什么不和100分的比,却和不及格的人比呢?儿子陷入沉思。妈妈说:其实攀比这件事,无论比上不足还是比下有余,都会有遗憾。攀比这件事,如果比的是结果,那你就一直生活在比较里,很痛苦。如果比的是原因,就会生活在进步中,有为而自在。所以攀比也是有技巧和思路的。

积极心理学研究表明:你越喜欢和别人比较,就越不幸福。加利福利亚大学的一位教授让一批实验者做同样的任务,通过实验结果发现——不幸福的人的自信心取决于和别人的比较:他们对自己能力的评价受别人影响非常大,别人做得差,他们对自己的评价还可以,如果别人做得好,他们的自信心就非常低;不幸福的人的快乐也取决于和别人的比较:他们在别人完成任务比较差时能变得更快乐,在别人做得好时,心情就变糟了。更有趣的是,不幸福的人对事情的看法也取决于和别人的比较:他们在别人做得差时,比幸福的人更喜欢这个实验;在别人做得好时,喜欢程度一落千丈。

这说明幸福和攀比心之间存在相关性,越幸福的人,越少跟别人比较;反过来,攀比心越强的人,越不幸福。可以肯定地说,从所有的研究成果来看,攀比心是不会让你对自己的选择更满意的。盲目攀比确实会影响幸福指数,我们要自己掌握幸福,别成为攀比的奴隶。当我们追求的不是幸福本身,而是要比别人更幸福,幸福和快乐就要远离我们了。

约翰·戈特曼(中)是美国华盛顿大学心理学教授,美国20世纪最后25年最具有影响力的10位心理治疗大师之一,经常在广播和电视脱口秀节目中担任嘉宾。

《孩子,你的情绪我在乎》是他多年研究总结的育儿情绪管理训练的案例和理论,2018年由东方出版社再版。

几天前无意翻出女儿的数学练习册,一笔一划的数字写得工整又清晰,仿佛能看到她认真书写的小身影。记得去年,我还频繁因为她几个数字写得不好而屡屡发火,不是“7”写反了,就是“3”写倒了。这就是时间和成长带来的惊喜。如果真要把人生比作比赛,那也是一场马拉松,不是短时赛跑,起跑阶段跑得好坏与否,从长远看,不那么重要。我们不要因为和别人攀比,就忘记自己原本做一件事的初心,比如我想学画画,那我就专注画画的快乐和充实,用心提升技能;我想养花,就把自己的花浇灌得美美的……我们往往忽视了最应该去比的是过去的自己,只要今天的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强,做错的事不再犯,跌过的跟头不再跌,我们就已经很棒了。

(责编:南名俊岳)

猜你喜欢

钱数心理学妈妈
寻找变化的原因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鸟妈妈
我的妈妈是个宝
不会看钟的妈妈
买书的钱
妈妈去哪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