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联合中风贴治疗中风后偏瘫的疗效观察
2024-01-13金微微凌婷婷
金微微,凌婷婷,赵 娜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温州市中医院神经内科·浙江 温州 325000)
中风又称脑卒中,是指因脑血管的突然阻塞或破裂导致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第二大死因和成人残疾主要原因。数据统计显示75%的中风患者会遗留后遗症[1],其中偏瘫最为常见[2]。中医针灸对于中风后偏瘫患者的治疗具有较好的效果,具有疗效显著、操作简单、安全性高、副作用小等特点[3]。本研究笔者将针刺与中药中风贴联合应用于中风后偏瘫患者的治疗,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住院治疗的94例中风后偏瘫患者,全部病例采集于2022年1月—2022年12月。94 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47例,男性、女性患者数分别为24例、23例;平均年龄(58.13±12.27)岁;平均病程(4.92±1.63)月;脑出血13例,脑梗死34例;左侧偏瘫27例,右侧偏瘫20例。观察组47 例,男性、女性患者数分别为25例、22例;平均年龄(57.22±11.83)岁;平均病程(4.88±1.72)月;脑出血11例,脑梗死36例;左侧偏瘫25 例,右侧偏瘫22 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标准 1)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4-5],并经颅脑CT或MRI检查确诊,伴有偏侧肢体痉挛性瘫痪,肌张力Ⅰ~Ⅱ 级;2)年龄18~75岁;3)首发脑卒中,处于脑卒中恢复期,且发病时间为小于6月;4)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
1.3 排除标准 1)合并有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症等其他神经系统疾病患者;2)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者;3)其他疾病引起的脑栓塞患者;4)凝血功能障碍或血小板减少症患者;5)合并严重心、肝、肾、造血系统疾病者;6)对药物过敏者。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2组患者参照脑卒中相关诊治指南[4,6]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采用营养神经、改善循环、调节血压、血脂及常规康复训练等。对照组给予针刺治疗:取穴肩髃、肩前、肩贞、臑会、天井、曲池、外关、后溪、阳陵泉、足三里、悬钟、三阴交,各穴位针刺得气后留置30 min,1次/天,治疗周期为8 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中风贴治疗。取川芎、当归、羌活、石菖蒲、红花、赤芍各等份,将药物研磨成细末,加入蜂蜜调成糊状药膏,将药膏敷于上述穴位,每天更换1 次,连续使用8周。每次贴敷前先清洁皮肤,贴敷时药膏直接与皮肤接触,用无菌纱布覆盖,用透气胶布固定。
2.2 疗效标准 参照文献[5]疗效标准评定。
2.3 观察指标 1)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NIHSS量表[7]评估,评分越高神经功能损伤程度越重。2)肢体功能评分: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8]评估;包括上肢和下肢运动功能评估,得分越高提示肢体运动功能障碍越轻。3)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9]评定,评分越高,生活能力越好。
3 结果
3.1 2组患者的疗效统计 见表1。
表1 2 组患者疗效比较[例(%)]
3.2 2 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2 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分)
3.3 2 组患者治疗前后肢体功能的比较 见表3。
表3 2 组患者治疗前后FMA评分比较分)
3.4 2 组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 见表4。
表4 2 组患者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比较分)
4 讨论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具有三高特性感即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脑卒中是多种危险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10]。卒中后偏瘫患者患侧肢体肌力减退、肌群间协调能力紊乱导致偏瘫患者步态与平衡功能发生失调,造成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中西医结合可采长补短,增加患者获益。
脑卒中后偏瘫属于传统中医学“中风”“偏枯”“半身不遂”等范畴,病因可归纳为风、火、痰、虚、瘀、气六个因素,其中,以血瘀为主要病因,针刺因其疏经通络、化瘀行气之功效被广泛运用于临床治疗中。针刺可直接刺激局部神经肌肉,兴奋大脑的神经传导通路,促进建立脑侧支循环,改善局部脑组织的缺血低氧状况,唤醒受损脑细胞,建立新的轴突联系,进而减轻神经功能损伤,促进肢体功能的康复。中风贴是一种独特的中医外治疗法,本研究选用川芎、当归、羌活、石菖蒲、红花、赤芍制成膏药,敷于肩髃、肩前、肩贞、臑会、天井、曲池、外关、后溪、阳陵泉、足三里、悬钟、三阴交等穴位,其治疗理念源于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治疗原则,以求达到调整全身,恢复局部的疗效。川芎、当归为临床常用中药,川芎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之功;当归具有补血和血、润肠通便之功效;川芎-当归药对是临床治疗脑缺血卒中的常用药对,具有抗炎、抗氧化、抗凋亡、抑制钙超载等作用,能促进神经元再生和血管新生[11]。羌活祛风止痛;引药归经、直达病所的功效,可促进脑部血液循环[12]。石菖蒲具有开窍豁痰、醒神益智等功效,是开窍类中药的代表药物之一,常用于治疗中风昏迷、偏瘫等病症[13]。红花具有活血通经、散瘀止痛之效,常用于治疗瘀血痛证,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等药理作用,能够防治心脑血管疾病[14]。赤芍清热凉血、散瘀止痛,赤芍有效成分可改善脑缺血及脑缺血再灌注损伤[15]。中风贴选取肩髃、肩前、肩贞、臑会、天井、曲池、外关、后溪、阳陵泉、足三里、悬钟、三阴交等穴位。肩髃、肩前、肩贞三穴共同环绕肩关节,其下分布有腋神经、肩胛上神经和桡神经干,针刺三穴可直接刺激其下神经,激发局部经气,舒筋活络,舒展肩周肌肉,减轻痉挛,通利关节。臑会、天井、外关均属手少阳三焦经腧穴,少阳为枢,可转输内外经气。中风病多为阳经弛缓,阳经气血通畅则有利于肢体恢复功能;臑会位于三角肌的后下缘,其下的肱三头肌为伸肌所在。天井穴位于肱三头肌肌腱上,肱三头肌是伸肌运动的主要参与肌肉,具有前臂伸直旋后的作用。针刺臑会、天井加强肱三头肌肌群的刺激,刺激肘关节的动、静脉网,加强高级中枢对运动及感觉的控制,增高肌力,促使其伸展,从而改善上肢运动功能。外关为三焦经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阳维脉;阳维脉维系一身之阳,能够调节疏泻全身的阳气;三焦经为多气之经,络穴一穴通两经,针刺外关穴可行气催气,恢复机体的阴阳平衡。曲池为手阳明经腧穴,阳明经多气多血,具有理气活血、通经活络的功效,可治疗上肢不遂、手臂疼痛等症状。曲池下分布有肱桡肌、桡侧腕长和桡侧腕短伸肌、肘肌,针刺可促进肘部血液循环,改善肘部屈伸运动,缓解肌肉紧张。后溪穴为手太阳小肠经之输穴,又为八脉交会穴通于督脉,具有通调脏腑,疏通经气的作用;后溪穴其下分布有尺神经肌支,针刺能够刺激局部肌肉和神经,帮助手指做屈伸动作。阳陵泉为八会穴的筋会穴,脑卒中后患者出现筋脉拘急,肌肉痉挛等症状,针刺可疏通气血、舒筋活络,以改善脑卒中四肢运动功能,降低肌肉痉挛。足三里属于足阳明经,属胃络脾,脾主四肢肌肉;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针刺可以治疗四肢活动不利、肌肉痉挛;足三里穴位下面为胫骨前肌、胫骨后肌、趾长伸肌,针刺可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的紧张度,降低肌张力水平。悬钟属足少阳胆经,为髓会,脑为髓海,所以悬钟具有益精填髓、舒筋活络之功,悬钟穴在趾长伸肌与腓骨短肌之间,针刺后可直接刺激肌肉,使针感下传至外踝部,促进踝关节背伸与足外翻功能。三阴交为脾、肝、肾足三阴经交会之穴,可滋补肝肾、调补气血,从而气血充足,髓海充盛,促进脑功能的恢复。上述穴位可共同调节气血、疏通经络、舒缓肌肉,兼具局部调理和全身调节的效果。
本文观察结果提示针刺联合中风贴治疗中风后偏瘫患者疗效显著,能够降低NIHSS评分,提高FMA、MBI评分,从而改善患者肢体功能和神经功能损伤程度,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