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英服装术语造词的语义逻辑性比较

2024-01-13张道新

关键词:造词词形汉英

王 淼,张道新

(辽宁师范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服装术语,是指一种在服装行业中的专门用语。在语义逻辑层面,汉语和英语的服装术语在造词上虽有很大差异,但存在共同的语义逻辑机制。从现有文献看,这种比较研究较少。本文以词汇语义逻辑理论为基础,对两种语言服装术语造词的语义逻辑性进行比较,探寻造词的语义倾向性。这既可为汉语服装术语的国际化提供学理参考,也可为国际中文词汇教学提供语义理据。

本文的汉英例词和释义均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服装术语》(GB/T 15557-2008),同时参考《现代汉语词典》(第7 版)(下称《现汉》)和《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9 版)(下称《高阶》)中的释义。

一、服装术语的语义结构

符淮青认为,词义从构成上说,是词的语音形式所联系的概念内容,而概念内容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1]。词义的本质是特定对象的知识系统,是概念内容。造词现象的表层是语音和文字词形的构建,而深层是在对象语义结构基础上的义征择取。造词对象的语义结构所包含的义征是对造词对象属性的反映,因而考察造词的语义机制需从建立语义结构开始。所谓造词对象的语义结构,是指基于对特定对象的认识而形成的适用于语言交际的各种义征的构成状况[2]。

造词对象的属性繁多,而属性具有范畴性,并非零乱无序。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人对对象的认识结果具有范畴性,主要的属性范畴有“实体、数量、性质、关系、地点、时间、姿态、状况、活动、遭受”等[3]。亚氏的范畴理论系统地揭示出人对对象认识的逻辑性,即不是混沌的而是有范畴性和系统性的。借鉴亚氏的范畴理论,运用词汇语义逻辑的理论和方法,可创建造词对象语义结构的逻辑图式:词={[主体][时间][空间][数量][运动][状态][性质][关系][客体][功能][方式][结构][类属][评价]…}[4]94-97。

此图式显示出特定对象的语义结构是若干属性范畴义征的集合,而每种属性范畴都包含次范畴义征且有无限性。就服装术语而言,每个属性范畴的基本意义是:[主体]表服装制作、使用者等义征;[时间]表服装制作和使用的时点、时段等义征;[空间]表服装制作或使用的位置、处所等义征;[数量]表服装的元素量、度量等义征;[运动]表服装的制作、使用等义征;[状态]表服装的物态、关联的心态等义征;[性质]表服装的自然性、社会性等义征;[关系]表服装与其他事物的数量、作用等关系的义征;[客体]表服装作用的对象、产生的结果等义征;[功能]表服装的物理、心理功能等义征;[方式]表服装制作和使用中的策略、工具、人体、材料等义征;[结构]表服装的元素、部件等义征;[类属]表服装的成品、部件的分类等义征;[评价]表对服装的积极、消极、中性等价值评判义征。这些反映服装属性的义征都普遍存在于服装术语的语义结构中,是创制和理解服装术语的语义条件,也是构成其语义逻辑性的基础。

在此,以“褶裙”的释义为例说明服装术语语义结构的建立方式。“褶裙(英语pleated skirt)”释为“整个裙身由有规则的褶形组成的裙子”。根据释义规范和相关知识,可建立如下语义结构:

褶裙/pleated skirt={[主体:制作者;使用者:人][空间:发明地;产地;使用地][数量:长度:长;短][运动:生产;使用][状态:褶形][性质:人工性;物质性][关系:人;材料][功能:保暖;装饰][方式:策略:制作;穿丨工具:机器丨材料:布;线][结构:腰;裙身][类属:服装:裙]…}

由此可见,服装术语的语义结构是根据对象的属性建立的,各种义征源于属性并构成具有范畴性和系统性的集合。语义结构的根本作用是造词的备用材料以及释义的依据。

二、汉英服装术语造词的语义逻辑法则:同一性法则

造词不是随意的,而是遵循同一性法则的。同一性法则是指特定对象词形的创制与语义结构之间存在的同一性,具体有两个层面:一是内部形式和语义结构的同一性,二是词形语素和内部形式的同一性[5]。同一性法则是保证词形与对象属性之间关联的逻辑前提。

首先,词的内部形式与语义结构的同一性。内部形式是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提出的,他认为“语言内部形式”是指与“语言形式”相对的“语言内在的、智力的部分”[6]。对于造词而言,内部形式来源于语义结构,即从语义结构的众多义征中提取出来,而非选取与对象无关的成分。

其次,词形与词内部形式的同一性。词是特定对象的语言反映形式,只有构成词形才能言说,而内部形式是词形构建的直接语义条件,词形语素应反映内部形式,否则会使词形与对象属性之间的联系被切断。

例如,“三点式游泳衣”的语义结构可概略为:{[数量:长度:短丨面积:小][运动:生产;作用][状态:三点式][关系:结果:关注度:高][功能:游泳;遮盖][方式:策略:加工;穿丨材料:布;线][结构:乳罩;裤衩][类属:衣]…}。造词之初,内部形式提取了[状态:三点式][功能:游泳][类属:服装:衣]等,并选择相应语素创制词形。

可以说,为一个对象造词从内部形式到词形都遵循同一性法则,由词形可直接联想所指对象。

除了这种直接表达方式,还有间接表达的,而不论怎么表达,都遵循同一性法则。“三点式游泳衣”亦称“比基尼/bikini”,两个词形虽不同,但因为源于对同一对象的认识,所以语义结构相同。在三点式游泳衣问世之前,美国在Bikini 岛上爆炸了一枚原子弹的事件引起全球瞩目。这款泳衣的设计者路易·雷尔德因此给它取了个爆炸性的名字“bikini”。

利用共性义征[关系:结果:关注度:高],给待造词创制的词形为“bikini”。这是一种间接反映,比喻义语素“bikini”间接反映这款泳衣包含的[关注度:高],仍遵循同一性法则。

因此,在同一性法则下,造词活动可梳理出一个逻辑链条:造词对象的语义结构源于对象认识,内部形式源于语义结构,词形语素源于内部形式。

三、汉英服装术语造词的语义逻辑机制:“以属指名”

如前所述,造词有直接和间接反映内部形式的两种表达方式。不过,不论用哪种方式造词,都是采用“以属指名”的机制[4]231-233,即用属性或义征来指称对象。

例如,“褶裙/pleated skirt”包含众多属性或义征,而词形无法将义征都反映出来,因此,在语言经济性原则下只能选择部分义征创制词形,而汉英都选择了[状态]和[类属]的义征。

然而,人对对象的认识有局限性,被某一时代、区域的人所认知的属性,不一定为另一时代、地区的人所认知。因此,“以属指名”机制的实际运用中,往往是以焦点择取的方式选用部分属性或义征来给对象命名,即所谓的“语义特征焦点择取机制”[7]。

例如,“风衣”和“trench coat”指同一对象,语义结构相同,但汉英分别选择了不同属性范畴的义征并创制词形。汉语择取[功能:防风]和[类属:衣]构成内部形式,词形为“风衣”;而在英语中,[空间:战壕]属性被作为焦点,择取[空间:战壕]和[类属:衣]构成内部形式,词形为“trench coat”。可见,二者对同一对象的义征择取焦点有所不同。

再如,为对象“上衣与裙子连成一件式的连裙装”创建词形。此对象的语义结构可概略为:X={[方式:策略:连接;加工;穿][空间:位置:身上][数量:长度:长;短][结构:衣;裙][类属:裙]…}。在创制词形时,汉语在[方式][结构][类属]中择取义征,而英语只择取了[方式:dress(穿)],分别构成词形“连衣裙”和“dress”。

总之,汉英因对同一对象语义结构的关注焦点不同,会分别择取各自所关注的义征,形成有差别的内部形式并物化为词形;而无论焦点有何不同,造词方式均以“以属指名”为共同语义逻辑机制。

四、汉英服装术语义征提取的统计与分析

《服装术语》将术语分为八类,本文仅对有关服装成品和服装部位、部件的词条进行整理分析。我们发现收录的这两类词条共计239 个,加上等义词(如“青年装”和“五四青年学士服”,“bell-bottom trousers”和“bell-bottoms”等,分别计为两个词条),汉语共计250 个,英语共计231 个,其中不包括源流不能确定的词条,如“shirt”“blouse”“placket”等。

(一)服装成品术语义征提取结果统计

《服装术语》中收录的服装成品术语词条,汉语有61个,英语有54个,义征择取、语素选择等统计情况见表1。

表1 汉英服装术语服装成品造词情况统计表

由表1 可知,汉语的义征提取组合方式共计21 类,英语的义征提取组合方式共计17 类。表1中仅列出了占比最多的前5 类,且占比最多的5类都择取了[类属]。

(二)服装部位、部件术语义征提取结果统计

《服装术语》收录的服装部位、部件术语词条,汉语的有189个,英语的有177个,义征择取、语素选择等统计情况见表2。

表2 汉英服装术语服装部位、部件造词情况统计表

由表2 可知,汉语的共计48 类,英语的共计51 类。表2 中仅列出了汉语占比最多的前6 类和英语占比最多的前7 类,大部分择取对象的[类属]。与服装成品术语不同的是,部件、部位术语多提取[关系]或[空间],主要原因是部件、部位与服装构成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例如:“袖头”反映[空间:袖上;末端]和[关系:整体:袖];“waistband top”反映[空间:腰头上;上部]和[关系:整体:腰头]。

(三)汉英服装术语义征提取结果分析

通过上述统计,可发现汉英服装术语造词既存在语义逻辑共性,也存在义征提取上的个性,具体有四个方面:

第一,思维方式不同导致造词模式差异。英语强调个体和分析,对同类属事物的差异,不是用一个上位词来指称,而是根据事物的不同性质或特征,用一个新词或下位词来表述,采取“一词一物”的表达方式。与之不同,汉语注重整体和综合,通常用一个上位词来指称同类属的所有或大部分事物,突出同类属事物的共性特征,并在上位词前辅以区别性语素,反映差异性。例如,汉语的“裤”可指任何穿在腰部以下的,有裤腰、裤裆和两条裤腿的衣物;以“中式”的[空间:中国],“马”的[功能:骑马],“超短”的[数量:长度:极短]为区别性义征,构成“中式裤”“马裤”“超短裤”等下位词;而英语的“裤”有Chinese style slacks 中专指宽松的长裤的slacks,riding breeches 中专指(裤脚束于膝下的)半长裤的breeches,mini shorts 中专指短裤的shorts,词形本身就有区别作用,而上位词trousers 却用得不多。

第二,汉英词形结构差异较大。汉语的单纯词只有2 个(“比基尼”和“塔克”),占比不到总词条数的1%;而英语的有36 个,占15.6%。相比之下,英语的单纯词占优势,这与已有研究结论相契合[8]。英语对事物的概念化划分更加细致,尽量用一个新词表示事物间的细微差异,而汉语更多的是用已有的语素组合成复合词。如,汉语的“三角裤”择取[状态:三角][类属:裤]创制词形,语义透明度更高;而英语的“briefs”只择取了[数量:长度:brief(短)],添加“-s”转指三角裤。

第三,汉英直接反映或间接反映方式占比相差无几。间接反映的情况,汉语有22 个,占比8.8%,英语有20 个,占比8.7%。如,“蝙蝠袖/batwing sleeve”。二者虽然都有具象化造词的倾向,但对具象化语素的选择却会有不同。如,“喇叭裙/flare skirt”虽都择取[状态][类属],但汉语用“喇叭”而英语用flare(火焰)表达形状属性或义征。

第四,汉英普遍存在标准不统一的现象。通过统计发现,汉英在服装术语词形的构建和义征焦点择取方面并无统一标准。欧根·维斯特(Eugen Wüster)认为“所有的术语加工过程都是以概念开始的。”[9]《术语工作——原则与方法》中规定,国际术语标准有两种“特征”:一是“本质特征”,二是“描述性特征”或称“区别性特征”。这些观点本质上主张在内部形式构建上应择取类属和区别性义征,而词形语素的选择应反映这两类义征,即在内部形式上形成“种差义征+类属义征”的框架,在词形上形成“种差成分+类属成分”的框架[10]。从统计数据上看,汉英服装术语大部分命名虽然比较符合此标准,但也都有类属划分不明确或省略类属的现象,这对术语标准化并无益处。

五、结语

本文运用词汇语义逻辑的理论和方法考察汉英服装术语的造词现象,发现“以属指名”机制是构建内部形式和创制词形的共同语义逻辑基础,而由于二者思维方式、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差异,造成了内部形式和词形结构的差异。了解这些共性和差异,不仅有助于揭示造词理据,也有助于物品命名标准化和国际化。另外,将语义逻辑分析法引入国际中文教学,会使词汇教学更具理据性。

猜你喜欢

造词词形汉英
词形变换解题指导
韩国学校语法中副词形语尾的变迁
关于网络新词语中的仿拟造词
带前置功能的词形《 в сопоставлениис 》的结构与搭配
话题链在汉英篇章翻译中的统摄作用
从目的论看环保公示语的汉英翻译
“壁虎”方言词造词理据的地域文化特征
汉英文字的幽默修辞功能浅探
造字・造词・造句——论网络语言的要素及其擅变
汉英机器翻译中的意译和直译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