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年来国内社会保障制度的研究热点及趋势分析
——基于CiteSpace 的可视化分析
2024-01-13刘振奋范会芳
刘振奋,范会芳
(郑州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明确了建立统一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具体要求,标志着社会保障制度从经济体制改革的配套措施正式转变为一项基本的社会制度安排[1]。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基本建成了以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为主体,保障全面、功能完备的社会保障制度,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共同富裕进程、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重要保障。这二十多年里,学界关于社会保障制度的研究成果亦非常丰富。本研究以“社会保障制度”为篇名在CSSCI 数据库检索2003—2022 年收录的相关文献,共计获得文献685 篇(检索时区为2003年1 月1 日至2022 年12 月31 日),剔除访谈、书评、会议纪要以及重复发表的文献后,最终确定658 篇有效文献。借助CiteSpace 计量软件构建可视化知识图谱,系统梳理国内关于社会保障制度研究的整体发文趋势、核心作者和研究机构、研究热点和研究主题以及研究的演进趋势,力图清晰展现国内关于社会保障制度的研究状况,以期为中国未来社会保障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的帮助和启示。
一、社会保障制度研究的整体描述性分析
(一)发文量分析
发文量能够体现研究者对某领域研究的关注度,是衡量特定时期研究发展态势的重要指标。从图1 不难看出,国内关于社会保障制度的研究虽经历了几次波动,但年发文数量整体呈下降态势,且前十年(2003—2012 年)的发文量(468 篇)明显高于后十年(2013—2022 年)的发文量(190 篇)。社会保障制度的研究紧跟国家大政方针,具有明显的政策导向性,其中有几个重要的时间点值得我们关注:
图1 2003—2022年国内社会保障制度研究历年发文量与累计发文量
2003 年10 月召开了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学者们围绕制度变迁、制度建设和制度供给等主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在2004 年发文量大幅上升,达到了63 篇。2007 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这一阶段的研究明显更加注重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普惠性和公平性,更加强调政府在制度保障中的主体责任。发文量经历了明显回落后,在2008 年又逐步达到了一个峰值。党的十八大指出要把建成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再次明确了社会保障制度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战略地位,因此学界对于社会保障制度的研究热度再次得以提升,发文量在2013 年回升到40篇。这之后年度发文量虽有波动,但总体回落趋势明显,年度发文量基本在25 篇以下。
发文量的减少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内关于社会保障制度探讨的减少,但这并不能完全说明社会保障的研究已不再是学界关注的热点话题。经过多年的发展,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已经日趋成熟,制度建设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已经解决,制度运行中暴露出来的新问题也越来越少,因此学者们对社会保障制度的研究已经逐渐从大切口转向小切口,强调“补短板、强弱项”,宏观层面上的社会保障制度的研究减少也是必然趋势。
(二)研究者及研究机构分析
发文数量可以反映作者对于某一话题的持续关注程度,一般情况下,发文数量越多,关注度越高[2]。根据普赖斯定律,如果某位作者的发文数量超过某一数量,那么便可以称之为高产作者。计算公式为:
其中,Nmin表示成为高产作者的最低发文数量,Nmax 表示该领域最高产作者的发文量,2003—2022年社会保障制度研究领域高产作者最多发文量为16篇,根据公式可以得出Nmin=2.996,那么发文数量为三篇及以上的作者便可被称为高产作者。基于此,根据658 篇文献进行统计,社会保障制度研究领域的高产作者信息见表1。基于研究者的合作图谱(图2)来看,关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研究,学界已经涌现出一批高产作者。
表1 社会保障制度研究发文高产作者
图2 2003—2022年国内社会保障制度研究作者的合作图谱
在发文数量方面,学者丁建定首屈一指,借助CiteSpace中的Burstness功能进一步分析,发现其在2009年迎来爆发,且发文主要集中在2013—2022年。丁建定和其团队的研究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和制度体系的整合。二是西方的社会保障制度发展。三是党的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理念、道路和目标等方面。
基于研究作者(图2)和研究机构(图3)的合作图谱可以发现,在研究者之间的合作关系中,作者既有独立发文,也有相当一部分合作研究,研究者之间的合作多是以师生合作为主,随着学业的结束,这种合作可能随着交流的减少和地理位置的隔离而减少,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发文数量在6篇及以上的机构有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20篇)、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14篇)、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10篇)、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公共管理系(7篇)、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6篇)。就研究机构间的合作来看,是以同单位不同机构之间的合作为主,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和公共管理学院为首的几个同校机构间的合作较为紧密,跨单位的机构之间合作较少。
图3 2003—2022 年国内社会保障制度研究机构的合作图谱
二、社会保障制度研究热点及研究主题分析
文章中的关键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文章主题,对关键词进行共现和聚类分析,可以梳理出关于社会保障制度研究主题的知识结构[3]。借助CiteSpace 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将时间区间(Years Per Slice)设为1 年,节点类型(Nodes Types)选择关键词(Keyword),筛选标准(Selection Criteria)设置为top20%,运行后生成关键词可视化图谱(图4)。其中网络密度为0.023 4,Q 值为0.800 8,S 值为0.479 9,这表明此关键词结构显著且可信度较高。
图4 国内关于社会保障制度的研究文献关键词共现视图
图4 中一个节点表示一个研究主题,节点越大表明该主题被研究的频次越高,热度也越高。将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整理成表2 以进一步分析。
表2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文献高频关键词统计表
观察关键词的中心性可以发现,除“社会保障”作为学科主题词中心性很强外,“城市化”的中心性也较强。改革开放后大批农民涌向城市,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同时也对原有的社会保障制度造成了冲击,很多农民流向城市的同时失去了以往赖以生存的土地。这一群体是否能够获得有效的社会保障服务影响着城市化的步伐和社会的稳定,建立统筹城乡、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制度成为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在2008 年的文献中首次出现了“城市化”这一关键词,肖绮芳[4]通过梳理日本推进城市化过程中农地制度改革和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史,归纳出了一套“日本经验”,对我国城市化发展时期社会保障制度的整体变迁以及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提供了参考。在关键词共现的基础上,利用CiteSpace 的关键词聚类功能对所筛选出的25 个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能够更加清晰地发现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领域主要的研究话题。进行聚类运算后生成关键词聚类图谱(图5),一共产生了8 个核心聚类群,分别为#0 社会保障、#1 社会保障制度、#2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3 公平性、#4 农民工、#5制度改革、#6 国际经验、#7 社会保险,表明我国近二十年内关于社会保障制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这些方面。其中Q 值为0.800 8,S 值为0.479 9,说明该聚类结构显著且可信度较高。
图5 国内关于社会保障制度的研究文献关键词聚类视图
结合前文梳理的高频关键词,发现该领域内相关文献的研究主题和内容呈现出以下特征:
第一,关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和农民工群体。“农村”和“农民工”在高频关键词次数统计中并列第三,二者均有一定的中心性,且“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形成了关键词聚类。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与难点在农村,我国农村人口数量庞大,农村构成了我国社会的基础。因此尽快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成为稳定农村社会秩序、促进农业高效发展、提升农村人口生活水平的重要措施[5]。我国农村千百年来多是以家庭为载体,实行家庭保障,但随着农村社会的变迁,传统家庭保障的基础已经产生动摇,家庭保障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6]。改革开放以来,城乡二元制结构体制问题长期制约着农村社会的发展,除少数集体经济较强的村落建立了自己的保障制度,大多数农村地区基本没有享受到相应的社会保障服务。进入新时代以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地方仍然在农村,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影响着亿万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不应抛弃农村和农民,没有广大农民参与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不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一项现实问题[7]。
第二,注重学习国外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经验。“国际经验”形成了关键词聚类,且“国际经验”在高频关键词中亦有出现,并有一定的中心性。由此可见,学者们在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比较注重学习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和做法。林晓宁等[8]从中日两国社会保障制度背景比较出发,认为日本在城镇化迅速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建立混合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了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的协同发展,对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曾宪影[9]研究了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认为虽然其制度并非最发达、最完善,普惠性也并非最强,但在筹资渠道的建立、对穷人保障的重视等方面措施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郭伟伟[10]指出新加坡从本国国情出发,构建了集养老、医疗、住房、教育等为一体的多功能的综合性社会保障制度,对促进国民健康、维护社会稳定、增进民族团结和规范社会秩序起到了积极作用。张文镝[11]探讨了印度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梳理了印度在基本生活、就业、医疗、妇幼及残障人士等方面为农民提供的保障措施,为发展中国家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提供了参考。毛相麟[12]回顾了古巴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认为其全民参保、免费医疗和免费教育是古巴社会主义制度的三大民生亮点,成为不可或缺的社会稳定剂,有力推动了古巴人文指标和幸福指数的提升。
第三,以社会保险制度的建设和改革为主体。社会保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中覆盖人群最多的子系统,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一项制度安排。在关键词共现和关键词聚类中,“社会保险”是唯一出现的具体保障项目。此外,“改革”一词的频次达到了17 次,回顾相关文献发现,关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研究和社会保险联系较为紧密。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在社会保险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为解决养老保险个人账户长期存在的空账问题,政府不断做实个人账户,推动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并轨运行;在城镇推进医疗保险人口全覆盖,在农村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项目建设,保障了医疗服务的公平性和普惠性;实现“下岗”人员与失业人员的并轨,厘清了失业保险的领取资格,充分体现了政府对企业和劳动者责任的分担;推行强制性的工伤保险措施,有效地维护了劳动者的健康权益……[13]。这一系列改革措施都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社会保险的社会化进程,但同时也应看到社会保险制度建设上仍然存在的诸多问题,留下了隐患[14]。比如社会保险资金的筹集一直依赖于缴纳的社会保障费,但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导致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缺口加大,随着城镇就业人员参保率的不断提升和农村养老保险的持续普及,养老保险所面临的支出将进一步增加,整个社会保险的支出规模也会继续扩大。传统单一的筹资方式使我国社会保险制度常常陷入入不敷出的尴尬局面,开征社会保障税是应对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15]。
第四,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在高频关键词统计中,“和谐社会”出现了21次,排名第5。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若干问题的决定》,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等进行了全面部署。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和任务就是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应采取反哺式的策略,根据不同社会保障项目的特征和性质,明确各主体责任,逐步建立和完善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16]。
三、社会保障制度研究演进趋势分析
通过分析社会保障制度研究的演进趋势能够聚焦当前研究的热点,挖掘背后的发展动因,从而明确下一步研究的方向。在前文关键词共现操作的基础上,将筛选标准(Selection Criteria)中的阈值(thresholds)设置为(4,3,20),(3,3,20),(1,2,20),生成关键词图谱。在控制面板中将视图类型改为时区视图,以便更加清晰地展现研究的演进趋势。运行后生成图6。
图6 国内社会保障制度研究的关键词共现时区图谱
在图6中,依次出现的高频关键词有“农村”“农民工”“社会保险”“和谐社会”“改革”“制度”“失地农民”“启示”“制度建设”“城镇化”“共享发展”等。结合相关文献,依据不同时期学者们对社会保障制度关注的侧重点,可将2003—2022年国内关于社会保障制度的研究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强调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阶段(2003—2009年):党的十六大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全面建设期,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开始更加强调普惠、公平的发展理念。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些研究时间跨度较长的关键词,如“农民工”“社会保险”“改革”等,研究成果多集中在如何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和维护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权益上。如有学者从应对农村逐渐小型化的家庭结构,维护社会稳定,迎接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促进农村社会进步的角度分析了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必要性[17]。也有学者结合地区发展状况指出,建立面向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城市化稳步发展,保护农民工权益的必然要求[18]。
注重城乡统筹与借鉴国外经验阶段(2010—2016 年):改革开放和城市化在推动我国社会发展进程的同时也伴随着收入差距的逐步拉大。21 世纪的前10 年,我国的基尼系数一直在0.48 上下徘徊,贫富差距问题引起学界广泛关注。农村地区虽然也逐步建立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保险,并逐步推广了农村社会救助体系,但整体上保障待遇与城市仍有较大的差距[19]。因此这一时期在继续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制度建设的公平性,相关研究也结合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时代背景,探讨社会保障制度的城乡统筹和优化建设,并注重对国外经验的学习。也有研究探讨了国外城镇化过程中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认为我国在城镇化高速发展期建设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时可以从优化政府职能、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完善法律体系建设等方面着手[20]。
关注社会保障制度高质量发展阶段(2017 年以后):党的十九大开启了国家发展的新征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取向构成了新时代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时代背景,并着重强调要走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同时伴随着我国进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最后收官期,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也有了更加清晰的目标导向。这一阶段研究的典型特征是围绕社会保障制度如何服务于脱贫攻坚和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学者们的关注点更加突出问题导向。具体来说,此阶段的研究呈现出以下两大特点:
第一,秉持共享发展理念。该阶段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是“共享发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共享”的发展理念,这之后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要使发展成果惠及更多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迈进”。共享发展理念为新时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提供了新的指导思想[21]。
第二,注重制度发展的高质量。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的概念,表明了经济与社会发展指向从追求高速发展转向追求高质量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建立并完善了各项社会保障制度,人们的保障待遇逐步提升。但同时也应看到,现行制度面临的碎片化、待遇阶层化、可持续性差等难题,制约着社会保障的高质量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准确把握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维度,明确社会保障是一种“社会性”的而非“个体的”,是“保基本”而非“高福利”,是“互助的”而不是“他助的”制度安排,必须以“保障适度”与“提质增效”为制度建设的奋斗目标,加强顶层设计、实现平衡发展,合理确定保障标准,实现可持续发展[22]。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合理的社会保障制度能够充当“精准扶贫”的“安全网”“调节器”“稳定阀”[23],提高扶贫的质量和效率,为脱贫攻坚的胜利提供了重要保障。而在后脱贫时代,也即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过程中,社会保障制度应继续增强反贫困功能,收入再分配功能以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调节功能[24],在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推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四、结论与展望
本文通过CiteSpace 计量软件对国内近二十年来CSSCI数据库收录的658 篇有关社会保障制度的研究文献进行了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一是国内关于“社会保障制度”的研究呈波动下降趋势,这背后其实反映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愈发成熟,学界的关注焦点已经从宏观的制度研究层面转向了具体的制度运行上。在研究者和机构方面涌现出了一些核心作者和研究机构,丁建定和其团队的研究最为丰富,成果集中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和制度体系的整合,对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研究和党对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理念、道路和目标的探讨三个方面。在研究者的合作上,以师生合作为主,合作关系具有不稳定性,在研究机构的合作上以同单位间的合作为主,总体上尚未形成跨单位合作研究的态势。二是“农村”“农民工”“和谐社会”“改革”“社会保险”等是学界关注的热点话题,且研究呈现出关注农村地区和农民工群体,注重学习国外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经验,以社会保险制度的建设和改革为主体,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等特点。三是关于社会保障制度的研究趋势经历了从关注农村制度建设和农民工的保障权益到注重城乡统筹发展和向国外学习,再到关注社会保障制度的高质量建设三个演进阶段,紧跟国内关于社会保障的顶层政策主张和意志表达。一言以蔽之,近二十年国内关于社会保障制度的研究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研究角度多样,研究内容也涉及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各个方面,成果颇丰。不过当前的制度建设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探讨:一是我国已经消除绝对贫困,在接下来相对贫困的治理过程中,社会保障内部各子系统的功能定位应如何安排;二是围绕共同富裕的时代背景,社会保障制度应如何改革才能更好地服务于这一伟大事业。从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历程的回顾中不难看出,每一时期的制度建设都在为时代服务。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社会保障的发展亦不能停下前进的脚步。只有紧跟时代的步伐,密切关注每一时期的现实问题和群众迫切所需,才能使制度更好地服务于民。当前我国已经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也需要从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出发,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推动更多发展成果由全民共享,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满足感、幸福感和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