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4-01-12周鑫
周鑫
[摘 要]事业单位实行预算绩效管理,可以提高单位的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充分履行单位的服务职能,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经济发展,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基于此,文章以预算绩效管理为研究对象,明确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内涵与理论依据,分析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实际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从多个方面探索解决对策,旨在创新、优化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使管理更规范,为管理效果提供保障。
[关键词]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绩效评价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23.20.009
[中图分类号]F8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23)20-0028-03
0 引 言
近年来,我国明确提出将“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作为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容之一,各地区陆续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引导企事业单位全面推行预算绩效管理。例如,安徽省在2005年出台了《安徽省省本级项目支出绩效考评管理办法》,旨在改善单位财务状况,增强管理能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然而,在实际推行预算绩效管理期间,我国多数事业单位仍旧存在诸多问题,实际管理效果尚未达到预期要求。在这一背景下,对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现存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十分必要,本文就此开展研究。
1 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概述
1.1 预算绩效管理内涵
预算绩效管理是以预算为对象、以目标为导向、以项目成本为衡量、以业绩评估为核心的一种预算机制。预算绩效管理强调把绩效管理理念贯穿于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纠偏调控与后期评价全过程,把预算管理、绩效管理两项活动进行有机融合,可以将其理解为一种超脱原有预算管理体系的创新性管理手段。同时,预算绩效管理活动主要由绩效目标管理、绩效运行跟踪监控、绩效评价实施、绩效评价结果反馈应用等几部分组成,管理人员必须明确各项工作的重点。
1.2 理论依据
预算绩效管理理论由委托—代理理论、目标管理理论、期望理论三部分组成。管理人员必须正确掌握理论依据,有效把控管理过程及总体方向。第一,委托—代理理论。强调委托人根据自身需求,把利益委托给他人进行活动,委托人与受托方存在授权契约关系,并设计一套合同来约束双方行为,解决信息不对等问题。从事业单位角度来看,把事业单位视为政府部门在公益服务领域的代理人,强调构建一套客观、公正与合理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严格按照制度规定开展各项工作,替代政府承担部分社会需求服务。第二,目标管理理论。把目标设定作为管理活动的初始步骤,结合实际情况来确定目标,围绕目标来安排工作计划、开展各项工作。在预算绩效管理期间,可以把管理过程拆解为目标制定、目标实施与成果检验评估3个阶段。目标制定阶段根据项目情况来设定总体目标与分解局部目标,目标实施阶段依托目标来编制管理方案与落实多项管理措施,成果检验评估阶段则根据绩效考评结果与复盘过程来客观评价管理成效,找出管理问题[1]。第三,期望理论。通过设定具备较高可行性的目标,以及采取激励手段,可以最大限度激發单位职工的工作热情和主观能动性,引导全体职工积极主动参与到预算绩效管理过程当中,进而取得理想的管理效果。
1.3 预算绩效管理必要性
从目前来看,我国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的第12条、第32条、第49条、第57条和第79条等条款均提出预算绩效、绩效评价和绩效目标的内容,这在法律层面确定了预算绩效管理的基本要求,也为预算绩效管理的推广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2018年9月印发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更加注重结果导向、强调成本效益、硬化责任约束,力争用3~5年时间基本建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1]。而这也是所有事业单位现阶段工作重心,充分论证了事业单位实行预算绩效管理具有必要性。
2 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重视程度不高
预算绩效管理是一项长期性、综合性工作,需要事业单位长时间投入大量资源,并提供多方面支持,这样单位才能够顺利开展这项工作并取得一定的成效。然而,当前部分事业单位对预算绩效管理缺乏足够重视,使相关工作的开展受到阻碍和多方因素影响。第一,从单位领导角度来看,其对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视仅停留在宣传层面,没有从单位发展、预算项目开展的高度来看待此项工作,在工作开展期间并未给予足够的支持。例如,部分单位领导完全把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交给职能部门执行,既没有全程参与到管理过程当中,也没有主动了解与着手处理管理期间遇到的重难点问题。此问题的根源在于,单位领导对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的了解程度、重视程度、知识储备不足。第二,从职工角度来看,单位尚未实现全员参与,绝大多数职工被动执行管理指令,并没有认识到预算绩效管理与自身工作内容、薪酬待遇和职业发展的紧密联系,从而产生抵触情绪,认为预算绩效管理会占用过多精力与工作时间。
2.2 管理制度体系不完善
当前,部分事业单位尚未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在内部管理形势复杂的情况下,原有管理制度缺乏适用性,存在不足之处,如制度内容不适用、绩效反馈机制缺位、考评对象单一等,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第一,制度内容不适用。现有管理制度的条款内容偏少,仅对总体管理方向、大体管理要求加以规定,而没有明确各管理步骤的注意事项和工作要点,导致预算绩效管理工作随意度较高,管理过程受到人为主观因素影响,充满不确定性。有些单位完全按照配套政策文件内容来制定管理制度,没有考虑到制度内容是否符合单位实际情况,后续引发管理主体责任不清等状况[2]。第二,绩效反馈机制缺位。管理活动止步在绩效考评环节,管理人员没有及时把考评结果中发现的各项问题反馈给职能部门负责人进行整改,也没有建立起高效、便捷的沟通渠道。基层职工与部门负责人中途发现预算执行偏离等问题,无法迅速把问题反馈上去,难以及时着手处理问题,而需要按照流程办理烦琐手续方可反馈问题,无法保证预算绩效管理的时效性。第三,考评对象单一。现有管理制度把各科室、部门整体作为绩效考评对象,根据考评结果来反映部门总体工作表现,采取激励措施或追究部门负责人的责任,并未把基层职工作为考评对象。
2.3 绩效指标缺乏针对性与修正机制
在绩效指标设置层面,传统预算绩效指标主要存在缺乏针对性与缺乏修正机制的问题,导致绩效考评结果与预算管理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出入,并不具备足够的参考价值。第一,指标缺乏针对性。事业单位预算项目有着种类众多的特征,各类预算项目的运作机制、管理需求存在明显差异,但管理人员并未结合项目情况来编制绩效指标方案,而是对全部预算项目采取完全一致的绩效指标,没有切实满足实际管理需要。第二,缺乏修正机制。随着时间推移,事业单位经营状况、预算目标、绩效管理需求都会发生明显变化,但单位仍旧沿用早期设定的绩效指标,导致出现绩效指标和管理需求相互冲突的问题,误导单位经营管理
决策。
2.4 绩效考评结果应用不足
目前,部分事业单位的预算绩效管理尚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闭环管理,缺少绩效考评结果应用环节。在预算绩效管理期间,管理人员可以根据绩效考评结果来真实反映单位在预算执行、内部控制层面存在的具体问题。但现实情况是,部分事业单位缺乏对绩效考评结果的应用,没有把问题反馈给相关部门进行限期整改,存在问题整改监督机制缺位的情况,问题整改措施并未得到贯彻落实,导致绩效结果应用流于形式,以及单位在后续运营管理与预算执行期间,同类问题反复出现。
3 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问题的对策
3.1 强化预算绩效管理意识,加强对其的重视
为顺利强化预算绩效管理意识,加强对其的重视,消除预算绩效管理期间遇到的内部阻力,事业单位需要从加强思想认识、准确把握管理内涵、培育绩效文化三方面着手,加深全体职工对预算绩效管理的了解程度,扭转固有观念意识。第一,加强思想认识。定期组织报告演讲、座谈会、恳谈会等宣传活动,把预算绩效管理概念、现实意义、管理方法等作为宣传内容,潜移默化地改变单位领导与基层职工的思维认知,培养全体人员的预算绩效管理意识。单位也可组织预算绩效管理征文活动,引导全体职工对预算绩效管理展开发散思维,主动探究管理意义与方法,而不是被动接受相关知识。第二,准确把握管理内涵。加大对单位领导的培训力度,将管理理论、实际案例、预期管理成效等作为培训内容,帮助单位领导认识预算绩效管理全过程、明确管理目标与把握管理内涵,纠正以往的错误认知,最终达到引导领导参与管理活动、主动处理各项重难点问题和构造健康管理环境的效果[3]。第三,培育绩效文化。采取绩效激励措施,根据绩效考评结果来客观评估各部门职工在预算项目运作期间的工作表现,对表现优异的职工采取正向激励措施,对表现不佳的职工采取负向激励措施。这样可以把职工的薪酬待遇、职业发展与绩效管理挂钩,激发职工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事业单位还应提高基层职工在预算绩效管理期间的参与程度,积极引导其参与到预算编制和绩效反馈等环节,把绩效文化落到实处。
3.2 健全预算绩效管理制度
为奠定坚实的预算绩效管理基础,事业单位应着手健全现有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具体从补充制度内容、建立高效反馈渠道、丰富考评对象三方面着手。第一,补充制度内容。结合单位实际情况,对管理制度内容进行补充完善,明确管理流程、标准要求、注意事项、方法手段。以管理流程为例,把预算绩效管理过程拆解为事前评测、商讨目标、过程记录、对标检查和总结反思5道步骤,禁止管理人员随意窜改流程步骤[4]。第二,建立高效反馈渠道。事业单位可通过预算管理一体化平台或类似系统在线开展预算目标设定等工作,收集预算项目全部的绩效信息数据,并给职能部门实时传达管理指令。同时,建立绩效结果通报机制,在绩效考评完毕后,通过信息化平台、单位官方网站等途径进行通报公示,并委派专人前往各部门,协助职能部门采取改进措施。第三,丰富考评对象。事业单位需要把职能部门负责人与全部基层职工均作为考评对象,并建立面向部门负责人与基层职工的绩效激励机制,帮助全体职工直观了解预算绩效管理与自身的紧密联系。
3.3 完善绩效指标体系
为保证绩效考评结果可以更加真实、全面地反映预算执行情况,事业单位需要从完善绩效指标、建立长效修正机制两方面着手,健全现有的绩效指标体系。第一,完善绩效指标。以投资预算项目为例,单位要设立投资资源消耗率、设备购置费用增减率、投资增减率、项目预期收益水平、投资回报周期、预算执行偏差率、预算信息收集完整性与及时性等多项绩效指标,明确规定各项绩效指标的权重分值和评价标准。第二,建立长效修正机制。管理人员要结合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定期对现有预算绩效指标体系的健全程度和适用性进行评价打分,根据评价结果剔除与实际情况不符的无效指标,保留有效指标,新增若干指标,视情况来调整绩效指标的权重分值、评价标准[5]。
3.4 健全绩效结果应用机制
为确保绩效结果得到合理应用,妥善处理单位当前存在的各类问题,事业单位需要健全绩效结果应用机制,具体从结果反馈、跟踪整改、整改激励三方面着手。第一,在结果反馈方面,待绩效考评结束后,管理人员必须向考评对象详细讲述考核评价过程,揭示考评结果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并提出问题解决建议,避免职能部门负责人与基层职工错误理解考评结果,导致问题遗留。第二,在跟踪整改方面,管理人员要定期对各项问题的后续整改情况进行调查访问,如果整改效果不理想,则督促职能部门提高重视程度,或是协助修改不合理的整改方案。对于重要问题,则委派专人全程跟踪监督整改过程。第三,在整改激励方面,对于按期完成问题整改任务、取得理想整改效果的职工,采取发放绩效奖金等正向激励措施,对未按时整改问题的职工则采取内部通报批评等负向激励措施。
4 结束语
为有效发挥预算绩效管理的作用,事业单位需要加大预算管理过程控制力度,认真分析预算绩效管理期间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找出问题解决对策。例如,事业单位要强化预算绩效管理意识,加强对其的重視,健全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完善绩效指标体系,以及健全绩效结果应用机制,从而促进预算绩效管理水平大幅度提高,保障预算资金合理运用。
主要参考文献
[1]韩晓明.预算与绩效管理一体化:框架与策略[J].财政监督,2018(19):5-11.
[2]齐俐.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经济管理文摘,2020(2):120-121.
[3]郑婷.预算绩效管理改革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模式研究[J].老字号品牌营销,2022(23):158-160.
[4]张忠城.内部控制视角下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思考[J].现代营销(经营版),2021(10):65-67.
[5]张云.关于事业单位项目预算绩效管理的思考[J].财富生活,2022(20):34-36.
[收稿日期]2023-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