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三角地区高校产学研合作新模式探索

2024-01-12许为强徐浩青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3年23期
关键词:产学研长三角科技

许为强,徐浩青

(1.江苏科技大学 科技处,江苏镇江 212003;2.江苏科技大学 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江苏镇江 212100)

根据2016年发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长三角城市群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和安徽省的部分城市,总计26 个城市。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把长江三角洲建设成具有高度经济活力、科技创新高地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长三角地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3.74%,人口占全国的16%,国民生产总值占全国的23.94%[1]。科技资源丰富,高端科技人才聚集,长三角地区高校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之一,高校与企业间的产学研合作在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对推动应用型本科高校科研工作高质量发展有重要作用,有利于学校加快学科建设,优化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同时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2]。当前,我国正处于科技创新机制建设关键期,如何推动长三角地区高校产学研合作进一步发展,是该地区高校的重要课题[3]。

明确高校在长三角地区科技创新格局中的战略定位,构建面向行业产业和区域发展重大需求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融合机制,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科技创新的有效路径[4],能够有效促进高校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深化产教融合,以创新驱动高校内涵式发展,提升其综合竞争力和影响力,继而推进区域经济稳步发展[5-6]。

1 长三角地区高校在推动产学研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首先是产学研观念差异。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快的区域,但区域内部差异明显,对产学研合作的着力点也不同[7-9]。因此,长三角地区高校的教学面向不仅要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还要满足企业的创新需求。高校应该着重解决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与产学研合作之间存在的科技创新不足、与社会需求结合不紧密、科研人员解决实际难题动力不足、资源配置不均匀、成果利用率与转化率不高、长效机制受到不同因素制约等问题。

其次是教学模式与产学研需求不匹配。我国产学研教学模式发展起步较晚,且产业的转型升级,以及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的出现,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0]。近年来,高校不断积极探索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经济发展需要,但由于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涉及较多因素,因此发展缓慢,与产学研需求不匹配。

最后是缺乏产学研成果有效评价体系。长三角地区高校林立,科技人才充足,科技成果丰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也取得显著进展。然而,高校科技成果存在实用性不足、转化效率低等问题[8]。调查显示:我国重大科技创新方面取得的成就远低于SCI 论文数量[11]。综上,合理科学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基于信息化条件的信息平台有助于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发展。

2 探索长三角地区高校产学研合作新途径

2.1 转变观念,加深对产学研合作的认识

长三角地区高校在转变观念的同时,需积极促进产学研合作意识提升,以高校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围绕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改革,打造产学研人才聚集地,加大产业开发力度,攻克企业技术难题,进一步加强科研成果转化,以提高核心竞争力[7]。长三角地区高校作为产学研合作的主体,应主动参与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对接企业需求,构建科技创新服务联动平台。高校内部应以科研部门为主导,提供科研技术服务,与市场科研机构联系,促进产学研成果转化效率的提高。依托政府部门的政策保障,拓展与政府部门的合作空间,提升合作质量,构筑高校-地方发展共同体[6]。

2.2 推进教学改革,深化产学研合作教育

长三角地区高校应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背景下,进一步探索产学研合作教学模式,加强产学研合作[12]。长三角地区高校在确定培养目标方面应坚持市场导向,实现校企教学、科研、基地、就业等全方位一体化合作[7]。高校与企业合作的目的是集聚优质教育资源,形成完善的教学实践体系。通过高校与企业在研究难题方面的联合工作,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通过联合研究和实践培训,促进高校与企业紧密联系,为高校人才培养和毕业生就业提供有利的环境。

推行学业导师和实践导师“双导师”制。企业和高校应促进高校教师队伍发展,培养“双师型”人才队伍,高校应转变师资培训方式,积极完善高校教师专业知识结构,提高其科技创新和专业实践能力[11],从而改变产学研脱节的现状[13]。在专业培养方案修订方面,高校应从单一理论向“实践+理论”转变,适当调整课程结构,创新教学方法,建立“理论+实践”教学模式[11]。借助校企合作平台,高校实践教学向企业生产延伸,实现了课堂教学向“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转变[7]。

2.3 建立评价体系,提升产学研合作效果

高校需要建立公正有效的科研成果考核体系,在评估指标、评估模块等层面建立合理的产学研绩效评价体系。高校应制定投入、产出因素评价体系,投因素主要包括投入资金、人才等,产出因素主要包括经济效益、成果产出等。高校应立足以上因素并进行细化研究,结合实际制定客观评价标准。高校应对基础数据进行完善,建立产学研合作数据收集库,并进行科学分析,简化流程,提升效率,需采用科学收集方法,如抽样调查、文献检索调查、问卷调查等方法,收集数据。

统一信息平台。建立基于校企合作需求评估的综合信息平台,以实现基于专家评估的相互关联和统一的管理资源,建立人才培训信息库、企业技术信息库、专利信息库和相关政策信息库等综合信息平台,并建立信息维护和核实机制。采用分级授权管理方式,加强信息平台的维护管理,强化管理维护责任,确保信息平台平稳运行[14]。提高高校与其衍生企业的合作效果,高校衍生企业将高校的知识成果进行商业化,按照市场规律进行商业创新,实现对资源的有效整合。

3 新模式建立与成果

长三角地区高校群在建立产学研合作模式时,注重在合作过程中探寻新型模式以适应市场需求。“三位一体”化新型合作模式是指高等院校、企业、政府形成有力的协作机制,三方力量合作能够产生协同效应,最终实现三方共赢。建设政府协调保障机制,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充当校企合作的桥梁,在促成校企合作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建立高校联合机制,依托长三角地区经济优势,吸引地区外高校加入长三角地区高校联盟,通过技术创新、实验合作等方式,打破地域限制,构建以长三角地区高校为龙头的产学研合作战略联盟,建立社会联动机制,协同创新,促进社会发展。

通过对长三角地区产学研专利合作情况的分析,研究长三角地区产学研合作结构,引导我国产学研合作的发展方向。图1 为2000-2020年长三角地区信息产业产学研专利合作情况(资料来源:Incopat)。从图1 中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产学研合作专利数量呈现加快增长的趋势(2000年至2004年,专利数量由30 项增长至90 项,而2005年至2020年,专利数量由150 项增长至8 600 项),体现了高校与企业在技术转让方面的发展势头迅猛。与之相对应,创新主体数量也不断增长(从2000年的10 个到2020年的2 530 个),且其增长态势与产学研专利合作数量变化趋势一致,证实了产学研合作能够带动地区创新能力提升。

图1 2000-2020年长三角地区信息产业产学研专利合作情况(资料来源:Incopat)

长三角地区的高校与衍生企业的合作有诸多典型案例:浙江大学与浙大中控公司、南京大学与南戈环保公司、东南大学与东大移动互联公司通过减少中间渠道的技术转移以及有效的知识共享,实现了创新能力的快速提升;江苏科技大学与其衍生企业金舟软件公司、科大汇丰公司等在学校政策的积极引导下,在专利转让、产学研项目签订落实等多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每年都获批有省级以上产学研项目,产生了良好的效益。

4 结语

综上所述,长三角地区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开展,要求高校转变思想观念,加深对产学研合作的认识,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深化不同平台间的科研合作,提高整体教育水平;建立综合评估体系,提高科研合作效率,推动科技成果总产出的提升。产学研合作模式创新,不仅能够提升高校的发展质量,还可以促使高等教育向实践教育与创新型教育转型。

猜你喜欢

产学研长三角科技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科技助我来看云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纺织摘奖项目产学研居多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长三角瞭望
长三角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