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创业服务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影响研究:创业意识的调节作用
2024-01-12疏礼兵
疏礼兵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浙江宁波 315100)
当前,我国高校正着力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积极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的新生态,推动教育教学由传授学科知识、培养专业技能为主向激发创新精神、塑造创业意志、培养创造能力转变。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到“专创融合”“科创融合”“思创融合”的兴起,以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和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连续成功举办,都预示着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和实践正在深入开展。
国家相继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力图通过建立高校、政府和社会互动的三方机制,支持大学生进行创业实践[1]。中国人民大学发布的《中国大学生创业报告2022》显示有18.2%的大学生有强烈的创业意向。虽然大学生创业热情高涨,但创业成功率却不尽如人意。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2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自主创业群体的生存挑战持续增加。浙江省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居全国之首,也仅为4%左右。如何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以创业促就业,是各高校面临的难题。
大学生创新创业是一个生态系统,创业教育是准备,创业服务是过程,而创业成效是结果。在实践中,高校通过合作或自已运营,大多建立了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孵化场地。相比于硬件条件,高校创业服务质量和水平参差不齐,创业者对高质量创业服务的需求十分迫切。如何通过优化创业服务促进大学生创业能力和创业成效的提升还需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1 文献回顾
创业是一种思维和行动方式,它受到外界机会的影响和驱动,需要创业者具有全局思考能力和领导力。Timmons 提出了包含创业机会、创业团队和创业资源的创业要素模型,创业者需协调好三要素之间的关系,并进行适当搭配,才能获得成功[2]。林强等将创业理论总结为八大学派,其中,创新学派和管理学派是创业教育体系的理论基础。
1.1 高校创业服务
高校创业服务体系是以学校为支撑,以创业大学生为中心和服务对象,由多种社会资源和外部政策环境组成,为大学生创业发展提供激励、导向和保障的生态系统。依照Etzkowitz 和Leydesdorf 提出的“三螺旋创新模型”,政府、社会和高校三方共同构成了大学生创业服务的主体;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三方的服务内容各有侧重,三方各自主导的服务子系统相互关联,共同发挥作用。
创业服务涉及创业者“五个维度”支撑:创业培训、创业融资、制度支持、创业孵化、中介机构。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的核心构成要素主要包括社会保障政策支持和创业教育培训支持,以及资金和孵化支持四大方面。龙智焘通过对大学生创业教育培训服务、创业融资服务、创业政策支持服务、创业孵化支持服务等方面进行多角度的分析,提出了相应建议,以改进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大学生创业服务是一套相对稳定、可持续发展的有机整体,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政策、教育、资金和孵化等方面的服务和支持[3-4]。综合上述学者研究,本文从创业教育、创业政策和创业孵化三个方面对高校创业服务进行测量(见表1)。
表1 高校创业服务的构成维度
1.2 创业能力
学术界主要从角色、特质、机会、管理和关系五大方向归纳创业能力的内涵。创业能力是在一定条件下发现和把握商机,资源整合各种以创造更大价值的能力。创业者拥有的智力资本包括个性、隐性知识和关键技能,是开创事业或成功履职的综合能力[5-6]。大学生创业能力是指作为创业主体的大学生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培养,形成的涵盖大学生在资源汇聚、机会识别、创业实施、创业管理以及风险控制等方面能力的总和[7]。Edgar &Dirk 编制的《创业能力量表》可对创业过程中必须具备的机会识别能力、机会评估能力、关系网络建立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进行测量;李良成等构建了包含自我效能、专业技能、学习创新、机会识别、人际关系和组织管理的大学生创业能力模型[8];段肖阳进一步构建了创业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9]。综合现有研究,大学生创业能力有其身份和发展阶段的特殊性,机会识别能力和创新管理能力是大学生创业能力最重要的两个维度(见表2)。
表2 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构成维度
1.3 创业意识
创业意识是指大学生根据社会及自身生存发展需要而产生的创业意向、动机、兴趣和信心[10]。创业意向是创业活动的最初诱因,创业动机可以促进创业行为,创业兴趣能够增强创业者对创业活动的情感和意志,创业信心能够激发创业者的朝气和活力。培养个体创业意识应以学校为重点场所。Zaidatol 和Bagheri 的一项研究表明,创业教育者对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天赋和创业潜能。创业意识的培养能够显著提高创业者的创业水平,有效影响大学生的创业兴趣和创业认知,增强其创业风险意识,将风险转化为机遇。创业意识可采用连续量表进行测量[10]。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对于高校创业服务与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关系,学者有较多研究:Caravan 等学者认为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受到教育和培训影响,Christian 和Timmons认为创业者的能力确实可以经有系统的创业教育加以培养。高校应注重对学生创业心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创业环境对创业能力的影响较大[11-12]。我国大学生创业率和成功率都很低的重要原因是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因此,可以提出假设:高校创业服务对大学生创业能力形成有显著正向影响。
当前,我国创业教育中对创业意识培养的重视不足,没有系统地将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与素质教育进行区分。创业意识是创业活动的内部动力,对创业活动的态度和行为具有支配作用[13]。创业意识是大学生在进行创业活动前的重要内在因素,开展创业实践活动,需要有创业意识[14]。因此,可以提出假设:创业意识对大学生创业能力形成具有正向调节作用。
本文将高校创业服务细分为创业教育、创业孵化和创业政策三个维度,从创新管理能力和机会把握能力两个方面考查大学创业能力,以大学生创业意识为调节变量,构建了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形成的概念模型(见图1)。
图1 概念模型
2.2 变量操作化衡量
参考马志强等[12]和张钰平等[3]的相关研究,采用五点量表,设计了12 个问题,对创业教育、创业孵化和创业政策进行测量,具体内容见表3。
表3 高校创业服务的测量
参考蔡莉等[7]、尹苗苗和费宇鹏等[11]的相关研究,采用五点量表,设计了6 个问题,对创新管理能力和机会把握能力进行测量,具体内容见表4。
表4 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测量
参考Thompson[10]、梅琳等[13]的相关研究,采用5点量表,设计了4 个问题,对创业意识进行测量,具体内容见表5。
表5 创业意识的测量
2.3 数据采集
浙江省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最活跃的地区之一。本文主要面向浙江省高校在校或毕业两年内的大学生开展调查,要求学生在校期间或毕业后有作为负责人或核心成员参与创业实践的经历。问卷调查通过浙江省高校创业学院联盟,采取定向推送的方式开展,最终获取有效问卷118 份。
3 数据统计与分析
3.1 调查对象基本特征
被调查对象的人口统计特征:男性有84 人,占比71.2%;女性有34 人,占比为28.8%。被调查对象的受教育程度:大专学历有3 人,占比为2.5%;本科学历有106 人,占比为89.8%;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有9 人,占比为7.6%。被调查对象的在校情况:已经毕业有16人,占比为13.6%;在读有102 人,占比为86.4%。
3.2 效度分析
3.2.1 高校创业服务的因子分析
对高校创业服务的12 个测量问题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经正交旋转后,删除测量问题“Q11.学校协助提供创业启动资金”,提取包含11 个问题的3 个公共因子。KMO 值为0.893,巴特莱特球形度检验的卡方值为725.785,显著性为0.000,表明样本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公共因子累积方差解释率为65.48%,因子分析结果与变量测量设计基本一致(见表6)。相应地将三个公共因子分别命名为:创业教学、创业孵化和创业政策。
表6 高校创业服务的因子分析结果
3.2.2 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因子分析
采用相同方法,对创业能力的6 个测量问题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见表7。经正交旋转后,提取包含6 个问题的两个公共因子。KMO 值为0.863,巴特莱特球形度检验的卡方值为545.726,显著性为0.000,表明样本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公共因子累积方差解释率为73.20%。相应地将两个公共因子分别命名为机会把握能力和创新管理能力。
表7 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因子分析结果
3.2.3 创业意识的因子分析
对创业意识的4 个测量问题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1 个公共因子,因子分析结果见表8。KMO 值为0.863,巴特莱特球形度检验的卡方值为286.364,显著性为0.000。公共因子累积方差解释率为76.50%,将该公共因子命名为创业意识。
表8 创业意识的因子分析结果
3.3 信度分析
根据因子分析后各变量所包含的测量题项,计算变量信度的克朗巴哈α 系数。结果显示:创业教学、创业孵化和创业政策的克朗巴哈α系数分别为0.767、0.846 和0.843,创新管理能力和机会把握能力的克朗巴哈α系数分别为0.779 和0.833,创业意识的克朗巴哈α系数为0.895,所有变量的信度系数均高于0.7,具有较高信度,具体内容见表9。
3.4 相关性分析
对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和普通相关分析。皮尔逊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变量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具体内容见表10。
表10 变量相关性分析
3.5 回归分析
3.5.1 创业教学对创业能力的影响及对创业意识的调节作用
分别以创新管理能力和机会把握能力作为因变量,以创业教学为自变量,以创业意识为调节变量,进行调节作用检验。模型M1 的判定系数R2为0.321,F值为17.966,对应P值小于0.01。从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结果来看,创业教学对创新管理能力有显著正向影响,创业意识对创业教学与创新管理能力之间的关系没有调节作用。同理,模型M2 的检验结果表明:创业教学对机会把握能力有显著正向影响,创业意识对创业教学与机会把握能力之间的关系也没有调节作用(见表11)。
表11 创业教学对创业能力的影响及创业意识的调节作用
3.5.2 创业孵化对创业能力的影响及对创业意识的调节作用
采用相同分析方法,分别以创新管理能力和机会把握能力作为因变量,以创业孵化为自变量,以创业意识为调节变量,进行调节作用检验。模型M3 和M4 的检验效果较好。系数检验结果表明:创业孵化对创新管理能力和机会把握能力均有显著正向影响,创业意识对创业孵化与大学生创业能力之间的关系有显著正向调节作用(见表12)。
表12 创业孵化对创业能力的影响及创业意识的调节作用
表13 创业政策对创业能力的影响及创业意识的调节作用
3.5.3 创业政策对创业能力的影响及对创业意识的调节作用
同理,检验创业政策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影响及对创业意识的调节作用,模型M5 和M6 的检验效果较好。系数检验结果表明:创业政策对创新管理能力和机会把握能力均有显著正向影响,创业意识对创业政策与大学生创业能力之间的关系有显著正向调节作用。
4 研究结论与建议
4.1 研究结论
(1)高校创业服务对大学生创业能力有显著正向影响。研究表明:创业教学、创业孵化和创业政策是应用型高校创业服务的三个重要方面,创业能力维度较多,但对于大学生创业者而言,创新管理能力和机会把握能力是最为重要的两个方面。基于应用型高校创业者的调查数据分析显示:创业教学、创业孵化和创业政策对大学生创业者的创新管理能力和机会把握能力均有显著正向影响。
(2)创业意识部分正向调节高校创业服务与大学生创业能力之间的关系。其中,创业意识越高的创业者,创业孵化和创业政策对其创业能力形成的影响也会越大;但创业教学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影响不会受到创业意识的干扰。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对于激发创业者的创业潜能有重要作用。高校应搭建适合学生创业的实践空间,营造活跃的创业氛围,提升大学生对创业的钻研度与参与度[15]。
4.2 思考与建议
(1)完善高校创业教育教学体系,提升大学生的创业学习能力。高校要在现有创业课程的基础上进行优化,推出针对性更强的创业课程,增加更具有实战体验的创业经营和创业实践活动,帮助大学生感知创业活动,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使其不断学习新的创业理论。
(2)搭建创业孵化平台,共享创业项目经验。高校要搭建并完善创业平台及周边生态,聘请相关行业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为创业者供咨询帮助,促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和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项目成果转化。优秀的创业平台能够更好地为大学生的创业活动提供基础保障,让学生能够及时掌握市场信息,抓住创业机会,提高大学生的机会把握能力和创新管理能力。
(3)宣传介绍并落实创业政策,提升政策效能。高校应协助做好创业政策的宣传介绍和落实,积极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以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宣讲创业支持政策,整合及传达各类信息,聆听大学生创业者的真实诉求。协助落实好高校毕业生求职创业补贴、创业贷款等扶持政策,提升创新创业政策效能。
(4)激发大学生创业意识,塑造创业精神。创业教育应该是基于经验促进个体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的形成,进而促进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的创业行为的选择[14]。通过课程教学、案例分析、塑造榜样和提供特定的创业环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和体验创业,鼓励青年群体理性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