殚思求火壮国威,情寄木铎育英才
——忆黄祖洽先生
2024-01-12桑海波
桑海波
(北京师范大学 物理学系,北京 100875)
曾经,我国原子能科学研究前沿有这样一位物理学家,他为我国原子能事业和战略核武器设计立下了不朽功勋;为我国基础物理学的发展殚思极虑,锐意开拓,广育人才,无私奉献.曾经,北京师范大学的讲台上有这样一位师者,他虽已年届九旬,却仍然坚守在本科教学的阵地上;他虽已重病住院,却仍然从医院请假回来给学生上课.他就是敬爱的黄祖洽先生.
图1 黄祖洽先生
黄祖洽先生可以说是“一生两辉煌”.在1980年之前,他为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和战略核武器物理问题的研究和设计立下了不朽功勋,他和彭桓武院士一起奠定了中国核反应堆理论和设计的基础,为中国原子弹氢弹的原理探索和理论设计率先开路、贡献卓著.1980年之后,黄祖洽先生调入北京师范大学,除了在非平衡态统计物理学、输运理论等方面继续进行开拓性的研究外,还满腔热诚地投身到立德树人、培育英才的事业中,引领北京师范大学物理学科不断发展壮大,为中国物理学基础教育和基础研究的发展殚精竭虑,贡献卓著.
殚思求火 探秘核武
黄祖洽先生于1924年10月2日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市.1944年黄祖洽先生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1950年黄祖洽先生作为新中国成立后清华大学毕业的第一位研究生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现为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直到1980年调离核武器研究所,他从事原子能科学研究整整30年.
黄祖洽先生是中国核反应堆理论和设计的当之无愧的奠基者之一.1953年黄祖洽先生开始从事核反应堆的理论研究.1955年11月至1956年6月在苏联实习期间,他曾纠正苏联援建我国的重水反应堆原设计书中有关临界数据的错误.1958年黄祖洽先生领导并参与了核潜艇用反应堆的初步理论设计,组织领导了多种类型反应堆的理论探索,培养了我国第一代反应堆理论人才.
图2 1957年黄祖洽(右)与彭桓武(左)、何泽慧(中)在一起
在原子弹氢弹设计原理中理论问题的研究方面,黄祖洽先生是物理问题研究的主要负责人之一.1959年下半年他领导原子能研究所的四人小组,开始探索原子弹的设计原理.1960年,黄祖洽先生领导“轻核理论组”开展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直到1965年,“轻核理论组”对氢弹的原理及结构进行了多方面探索和研究,为我国后来取得氢弹快速突破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此期间,黄祖洽先生从1961年底开始在二机部九院兼职,任理论部副主任,参与并领导了原子弹设计中所需的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问题的理论研究及加强型弹的理论设计工作.可以说,黄祖洽先生是中国唯一同时参加氢弹和原子弹研究的工作人员.
1965年黄祖洽先生正式调至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理论部任副主任(后改为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九所副所长),领导并参与了氢弹设计原理的理论攻关.在氢弹原理突破后,他又参与领导多种型号核试验装置(包括氢弹原理试验装置和第一颗空投氢弹核试验装置)和第一代核武器的理论研究设计工作,为建设强大的国防建立了卓越功勋.
黄祖洽先生在制订核材料的临界安全操作规程及建立核数据中心方面也作出了重要贡献.1966年黄祖洽先生提出了保证核燃料生产和加工中临界安全的一系列措施,并制订成操作规程,这一规程成为国家指导核燃料临界安全的规范性文件.1972年初,在黄祖洽先生的极力倡导下,国家正式成立了中国核数据中心.黄祖洽先生一直担任中国核数据中心的顾问,始终关心着中国核科技事业的发展.
情寄木铎 筑梦杏坛
1980年,“两弹一星”的研究工作基本已获突破.在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建设处于重要的转型期,而我国各个方面建设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人才短缺.在这样的背景下,黄祖洽先生从核工业部九所副所长调任北京师范大学.于是核武大家“转身”成为一名大学教授,在把自己最宝贵的时光献给了中国的国防科技事业后,黄先生开始了“深情寄木铎”的教育生涯,全力投入到了北京师范大学物理学科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中.
图3 黄祖洽先生指导研究生
黄祖洽先生来到北京师范大学后,在教书育人方面形成了许多自己深刻的思想、独到的见解和独特的方法.他根据自己多年来科研创新和培养人才的经验,把导师“鼓励、引导、帮助、把关”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在研究生教育的全过程中,贯穿“提高研究生素质、扩大知识领域、活跃学术思想、培养研究能力和涵养优良学风”的思想.在北师大的30多年里,黄先生以渊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敏锐的科学洞察力、民主而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满腔的热情培养了15名博士、4名硕士和一大批年轻的教学科研人员.黄先生培养研究生,并不局限于他所熟知的研究领域,而是充分给予学生自主的权利,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研究的主动性.在黄先生的言传身教下,他们现在已经成长为许多单位科研和教学的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骄人的成绩.
图4 黄祖洽先生为北京师范大学物理学系本科生授课
1999年,已经75岁高龄的黄祖洽先生主动请缨为本科生授课,许多人开始都觉得不解也很担心他的身体,他说:我本来就觉得大学教授给学生讲课是理所当然的事,朴实的话语道出了黄祖洽先生为教育事业贡献余生的赤胆忠心.15年间,黄祖洽先生一直承担着本科生课程《现代物理学前沿选讲》的主讲工作.这门课的目的是让刚开始接触物理学科的大学生能对物理学的全貌有一个鸟瞰,引导他们注意:物理学的前沿有许多意义深远的、十分有趣的问题,值得一个青年人用他的毕生精力去探讨、去追求.讲课时,黄祖洽先生不仅着重介绍每讲所涉及的主要物理内容和所蕴涵的物理概念,还介绍物理学家取得有关成就的历史背景,介绍他们献身科学、实事求是以及认定目标、坚持不懈的精神.他尽量避免使用高等数学,让同学们听课就像听故事一样有兴趣,不知不觉中受到科学精神的熏陶和科学家人格的感染.虽然以黄祖洽先生的学识和经验,不需要特别的准备就可以讲好这门课,但是他还是积极收集资料,认真备课,即使在他出国访问期间也不放松.有时哪怕是为了核对一个年份或一个基本的物理单位,他都要查好几本书,直到找到确凿的证据为止.
为了加深同学们对讲课内容的理解,黄祖洽先生还适当地留一些习题,这些习题都是他根据一些经典的物理问题编写出来的,让学生们通过做习题来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期末指定一篇英文文章,请同学们阅读后写小论文,以培养他们自主阅读英文文献和发表自己见解的能力.一百多学生的作业和论文,黄祖洽先生都非常认真仔细的批改.他眼睛不太好,就戴着老花镜、拿着放大镜批改,哪怕是一个符号错误或者错别字也不放过.
黄祖洽先生还鼓励学生多提问,打断他上课也没关系.课下有什么问题,即使不是物理问题,都可以去他办公室请教.先生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学生们都亲切的称呼他“黄爷爷”.“我愿意做一个铺路者,架桥人,永远和年轻人在一起,我从心底里热爱他们.”这是先生对教育事业最炙热的表达.黄祖洽先生深受学生们的爱戴,连年被学生投票选为“北京师范大学最受学生欢迎的本科教学十佳教师”之一,还被评为“感动师大”新闻人物、“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等.
黄祖洽先生的学术地位和威望,使他自然地成为北京师范大学物理学科的核心和带头人.在先生的带领指导和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北京师范大学理论物理学科于1981年被批准为全国首批理论物理博士点,于2002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低能核物理研究所(现核科学与技术学院)于1994年获批建设射线束技术与材料改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物理学系于2000年获批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北京师范大学物理学科的教学科研水平,因黄祖洽先生长期不懈的努力推动不断提高.
2004年10月9日,在黄祖洽先生八十寿辰庆祝会上,中国最早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杨振宁先生和李政道先生同时坐在黄祖洽先生的两旁,50多位院士出席会议向黄先生致敬和祝贺,表明了他的为人、学问和功绩受到大家由衷的尊敬和爱戴.大会现场,黄祖洽先生谦虚且语重心长地说:“我的心态始终是个学生.在座的不管年长的还是年轻的,在和他们的交往中我总能学到很多东西.”
图5 2004年10月,北京师范大学举办前沿学术研讨会贺黄祖洽院士80寿辰
先生之风 高山仰止
我是2001年硕士毕业留在北京师范大学做黄祖洽先生助手工作的,非常幸运的在先生身边工作学习了14年的时间.还记得那时经常和先生一起步行在校园的路上,听先生讲起以前的经历,年轻的我真的就像听故事一样.先生总是那样和蔼的笑着说着,即使那时的我会不时的会犯点小错,即使最后住院的时候饱受病痛的折磨.从先生身上学到的何止于胸怀天下、严谨认真、淡泊名利和宁静致远,所有这些美好的词语罗列起来都不足以描述先生的高尚品格.
图6 2004年作者与黄祖洽先生和夫人的合影
学生们会想起刚刚上大学时,那位总是笑眯眯的院士爷爷引领他们进入物理之门,也许从此改变了他们的人生.先生上课的时候,偶尔有学生打瞌睡也不忍叫醒,下课后总会有许多学生围着先生问各种问题,那种求知的渴望在孩子们的眼中闪亮着.2013年秋季学期,先生因身体状况不佳,被送往中日友好医院医治.为了不耽误给学生上课,先生多次向医院请假回校上课,下课后再回医院继续住院.先生觉得,为学生,特别是本科生讲课是件很重要的事,他希望祖国的科技事业能够后继有人.
由于各种原因,黄祖洽先生没有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有人替他打抱不平.“不是因为可以当功臣,我才去做这件事.它是国家的需要,也是我个人的兴趣.”先生的回答总是这样平静如水.黄祖洽先生在《说莲实》一文中,曾深感莲实的淡泊与宁静,淡泊名利、不忘济世,这不正是先生一生的写照吗?黄祖洽先生生活朴素,勤俭一生,面对各种各样的诱惑从不动心.但是,当国家遭受自然灾害时,先生每次都带头缴纳特殊党费;先生离世后捐出多年积蓄,在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和江西九江一中设立奖助学基金,奖掖后学,鼓励创新.
2019年6月2日,黄祖洽先生塑像在北京师范大学物理楼前落成,塑像右后侧的110教室就是先生多年来传道授业的地方.如今,先生已去,但先生当年不急不缓的声音犹在耳边.敬立塑像,表达了师大学子对两弹功臣、名师大家的追思和敬意,寄托着北师大人发扬先生立德、立功、立言、立行的决心和梦想.
在北京师范大学物理学系百年庆典之际,附上先生的自题诗《述怀》,深切缅怀、追念先生,大师未远,山高水长!
图7 黄祖洽院士塑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