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金属铊污染及防治对策分析

2024-01-12曾建萍

山西化工 2023年12期
关键词:矿物水体废水

曾建萍

(萍乡市环科环保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江西 萍乡 337000)

0 引言

铊(简称“Tl”)属于稀有重金属元素,应用于通讯、航天、军工、化工、电子等领域中,但铊元素存在较强毒性,且具有强迁移性、潜伏性,对哺乳动物危害极大。在工业化发展期间,铊元素经化工生产、金属冶炼、矿山开采等活动不断累积于地表,而动植物则极易吸收水体、土壤中的铊元素,最终经食物链累积后危害人体健康,引发铊中毒,因此,必须加强对铊污染排放的防治与控制。

1 重金属铊污染来源及分布

1.1 铊污染来源

铊元素多存在于土壤、岩石矿物、生物体、水体中,属于自然分散状态下的铊元素并不会直接危害生态环境及人体健康,但受到迁移扩散及富集效应影响,则会造成极大危害。

铊元素来源分为两部分,其一为成土母质,其二为人类活动排放,而化工生产、金属冶炼、矿物开采等人为因素是造成铊污染的主要原因。从成土母质角度来看,该因素是土壤中铊元素的主要来源,成土母质直接决定铊元素在土壤中的含量[1]。而从人类活动角度来看,部分矿山中存在铊元素,在矿山开采过程中,则会使铊元素逐渐扩散至大气中。现阶段铊独立矿物主要为铝的硫盐矿物、硫化物,而处于自然界中的硫化矿物经风化、氧化、综合反应、分解后则会形成酸性废水,在此期间,铊元素将会随酸性废水在土壤、水体中迁移。此外,矿石冶炼同样是造成铊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例如:大部分煤矿中的铊元素含量处于0.01~2 mg/kg 区间内,部分硫煤矿中铊元素含量较高,甚至达12~100 mg/kg。铊元素现阶段在部分产业领域中具有广泛用途,为满足铊稀有金属需求,铊资源开采活动不断持续,进一步加剧了铊污染危害,且铊元素具有较强扩散迁移作用,因此必须重视铊重金属污染问题。

1.2 铊污染分布

1.2.1 矿物中的铊

铊属于重金属元素,现阶段已发现硫砷铊矿、辉铊矿、铊明矾矿、硫砷汞铊矿、红铊矿等铊独立矿物,但该类独立矿物数量极少,难以发展为独立矿床,多以伴生形式存在于铅锌硫化物矿床、铜矿床内,我国铊稀有金属资源较多,主要分布于云南、贵州、安徽等地。结合表1 可见,铊在不同岩石类型中的含量存在差异,根据表1 含量数据可知,在沉积岩中,铊元素在泥质岩、黑色页岩、碳酸盐中的含量较为平均,主要存在于粘土岩中;在岩浆岩中,铊元素含量在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酸性岩中表现出逐步增多的特征;在变质岩中,铊元素主要存在于片麻岩中。

表1 铊在不同岩石类型中的含量

在成岩成矿演变过程中,铊含量表现出不同变化,具体含量变化可见表2。矿物中的铊在地表中存在较强迁移特性,故在含铊矿物开采过程中,受到铊迁移扩散特性影响,含铊矿区在开采期间易出现铊中毒现象,此外,含铊矿石冶炼焙烧期间,铊能够随飞灰排至大气环境内,因此,需加强对含铊矿区生态环境的监管治理[2]。

表2 基于成岩成矿演变过程的铊含量变化

1.2.2 土壤中的铊

不同性质的土壤中存在的铊元素含量存在差异,结合干燥红壤分析,铊含量在我国随纬度由南到北表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此外,在同类土壤中,随经度由东向西铊含量同样表现为逐渐减少[3]。对铊元素在土壤中的基本浓度参数进行统计,具体情况可见表3。由表3 可知,铊元素在我国土壤中的平均含量为28.82 mg/kg,标准差为21.65 mg/kg,最大值与最小值分别为93.17、2.25 mg/kg,变异系数为75%,其中变异系数主要代表铊元素在土壤中的空间分配均衡性,变异系数越高则证明铊元素在土壤中的浓度分配越不平衡。除此之外,土壤铊元素含量平均值与分布区间分别为0.20 mg/kg、0.10~0.80 mg/kg。

表3 土壤铊元素基本浓度参数

土壤中的铊污染具体来源,在自然环境下,铊元素在土壤中的含量较低,人类活动(如矿产开采、农耕活动、工业生产等)是引发土壤铊污染的主要因素。

在自然环境下,全球与我国的土壤铊含量区间为0.01~3.0 mg/kg、0.29~1.17 mg/kg,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土壤中铊含量在不同母岩风化中的含量有所差异,具体可见表4,与土壤腐殖质、粒度、pH 值无关。铊元素在高温环境下具备易挥发特性,故煤燃烧、金属冶炼期间,铊元素则会逐渐扩散至大气环境中,经大气沉降后进入土壤,继而引发土壤铊污染。在长期工业发展中,随着铊金属元素的深入开发,现阶段铊污染已成为土壤重点污染类型,土壤铊污染在黔西南地区采矿区较为严重,含量甚至可达40~124 mg/kg,因此,必须重视土壤铊污染治理工作。

表4 土壤中铊含量在不同母岩风化中的含量

1.2.3 水体中的铊

铊在海水、河水、湖水、地下水、溪流水等自然水体中广泛分布,但其含量普遍较低,分别为0.012~0.061 2 mg/kg、0.006~0.715 mg/kg、0.001~0.003 6 mg/kg、0.001~1.264 mg/kg、0.001~0.006 mg/kg,而在冶炼工业废水、矿坑废水中,铊高度聚集,属于铊水污染重点区域。为避免铊金属元素成为水体污染重点问题,需对水体中铊元素的迁移方式、存在价态、含量分布、危害程度进行研究。结合实际情况来看,部分地下水、溪流水中铊含量加高,而产生该现象的原因在于当地含铊硫化物经水岩相互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物理作用而使铊逐渐迁移到了地表水及地下水中。此外,燃煤活动、金属冶炼等人为生产作业所排出的烟尘中同样存在铊元素,经沉降后则会进入水体环境中[4]。水体中的铊元素主要以Tl3+、Tl+的形态存在,对其细致分析后,发现Tl+含量更多,仅在水体存在强氧化现象时存在Tl3+,由此可见,在水体环境中,铊元素主要以Tl+的形态迁移扩散。在地表水、河水、海水中,Tl+在全部溶解铊元素中的质量分数为68%~96%,对于部分有机质含量较高的水体环境中,则Tl3+质量分数更高,占据53%~61%。

1.2.4 大气中的铊

大部分铊化合物具备强挥发性,在矿物冶炼期间,铊则会以气体形态扩散迁移至大气中。在矿物冶炼焙烧期间,约质量分数为60%~70%的铊随烟气进入烟道,而铊沸点为298 ℃,经冶炼焙烧后铊转化为气态,扩散至大气中造成污染。而处于大气中的铊最终经沉降后逐渐迁移到土壤、水体中。

2 重金属铊污染防治策略

结合上述分析可见,重金属铊污染主要表现在矿物、土壤、水体、大气中,但随着铊元素的迁移扩散,其主要在土壤、水体中富集,故土壤与水体成为防治重金属铊污染的重点,以下从土壤铊污染与水体铊污染两个角度展开分析。

2.1 土壤铊污染防治

2.1.1 物理防治

该方法是指基于铊在不同土层、剖面中的分布特点,采用物理手段降低土壤中铊浓度的方式,主要包括去地表土、翻土、换土、加土四种处理防治。其中去地表土是指去除土壤表层中已被铊污染的土层,该方式防治效果优异,但所需人力、物力较多,在污染严重、面积较小的区域中尤为适用。翻土是指通过翻转土壤,使已被铊污染的土层转移到下方,尽可能避免植物吸收与接触,避免铊元素经富集而流入食物链。换土是指更换土层,即运用无污染土壤将铊污染土层替换,以此起到铊污染防治的效果。加土则是指增加土层,将无污染土壤覆盖至铊污染土层上方。

2.1.2 化学防治

对土壤碱化处理,将碱性物质(如石灰等)添加至铊污染区域土壤中,借助碱性物质对铊迁移活动进行抑制。该方式简单有效、便捷经济,但完成防治后,铊仍可通过酸性介质再次活化迁移。此外,还可将有机质肥料、铁锰氧化物添加至土壤中,对铊重金属元素进行吸附,遏制铊的迁移。

2.1.3 生态防治

该方式是借助植物完成土壤修复,运用屈曲花科植物、中亚灌木等对铊具有超强富集作用的植物改善土壤生态,以此治理与控制土壤铊污染。生态防治综合效益较高,但治理效果缓慢,适用于污染轻、范围大的土壤防治。

2.2 水体铊污染防治

水体铊污染防治可采用离子交换法、活性Al 净化法对进行处理,借助该类方式治理后的水体,其铊含量可降低至2 ug/L,该类方法治理效果优异,但成本较高,难以在大规模铊污染废水治理作业中实现普及。此外,可营造碱性还原环境,将硫化物添加至铊污染废水中,借助硫酸还原菌将水体中广泛存在的Tl+转化为Tl2S 沉淀,使铊以沉淀物的形式析出,以此有效降低废水中的铊含量。同时,还可运用饱和NaCl 溶液将水体中Tl+转化为TlCl 沉淀,同样可实现固体沉淀析出,在此基础上运用电析法、反渗法、超滤法等方式对废水进行净化即可。

3 结语

矿物、水体、土壤与大气中均存在不同含量的铊元素,而经迁移与沉降中,为保障重金属铊污染防治效果,应重点对土壤与水体中的铊污染进行防治。在土壤铊污染防治期间,可从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态防治三个层面对铊污染进行控制,而在水体铊污染防治过程中,可采用电析法、反渗法、超滤法等方式对水体中铊污染现象进行控制。

猜你喜欢

矿物水体废水
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和污水处理浅探
废水中难降解有机物的高级氧化技术
生态修复理念在河道水体治理中的应用
煤泥水中煤与不同矿物相互作用的模拟研究
我国首列106节重载列车抵达济矿物流
基于NAIRS和PCA-SVM算法快速鉴别4种含铁矿物药
高氯废水COD测定探究
广元:治理黑臭水体 再还水清岸美
络合萃取法预处理H酸废水
含次氯酸钠废水紫外降解处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