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WI、MRI、第3 代双源CT 诊断AIS 中血管内治疗后出血灶与碘对比剂外渗的价值
2024-01-12谷世立何玉华崔焕喜梁长华
谷世立 何玉华 崔焕喜 梁长华
1 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河南卫辉 453100)
2 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介入科(河南卫辉 453100)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是一种常见于老年人的脑血管疾病,占所有脑卒中的80%,主要由脑血管堵塞所致的血流循环障碍而发生的脑组织缺血、缺氧[1]。AIS的治疗目标为挽救梗死的缺血区域、改善脑功能结局,以降低疾病导致的不良后果[2]。临床上常通过血管内治疗疏通血管,改善脑组织缺血情况。但在临床实践中发现,AIS患者接受血管内治疗后可于颅内再次发现高密度影像,包括脑出血和碘对比剂的外渗[3]。临床上对于两种原因所致高密度影的治疗方式略有差异,因此明确病因对疾病的判断和后期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常规的CT检查可在后期发现高密度灶的区别,但在早期的鉴别诊断中难以准确区分。随着影像学技术的进步,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weighted imaging,SWI)、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第3代双源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等技术逐渐应用到脑血管疾病的检查中,并具有良好的诊断效果[4-6]。基于此,本研究考虑进一步对比三种检查方法在诊断AIS血管内治疗后出血灶与碘对比剂外渗中的价值,为早期两者鉴别选择更可靠的诊断方式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同意且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后,选取2022年1月—2023年2月在我院接受血管内治疗的80例AI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年龄41~79岁,平均(61.46±8.31)岁,男57例、女23例,基础疾病:高血压31例、糖尿病6例、高脂血症15例;临床表现:头晕30例、头痛26例、肢体无力21例、语言障碍9例、偏瘫8例。纳入标准:(1)经临床诊断后符合AIS的诊断标准[7],且符合血管内诊疗规范[8];(2)年龄<80岁;(3)所有患者均于血管内治疗后48 h内接受MRI、SWI、第3代双源CT检查。排除标准:(1)合并精神障碍性疾病或存在交流障碍患者;(2)合并严重心功能不全、肝功能不全等重要器官障碍患者;(3)合并脑部肿瘤或其他脑器质性疾病患者;(4)合并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剔除标准:(1)血管内治疗后发生转院、死亡患者;(2)血管内治疗72 h后未接受常规CT复查患者。
1.2 方法
1.2.1 金标准诊断方法 血管内治疗72 h后对患者进行常规的脑部CT平扫,将颅内出血或对比剂外渗结果作为金标准,高密度灶周围持续存在48 h以上的低密度环则为出血灶,高密度灶逐渐消失或完全消失则为对比剂渗出。
1.2.2 MRI检查方法 采用西门子MAGNETOM Vida 3.0T MRI系统在血管内治疗48 h内对患者进行颅脑MRI检查,包括T1、T2加权成像、磁共振血管成像以及弥散成像序列,对扫描的图像进行分析后,将存在的高密度灶记为出血灶。
1.2.3 SWI检查方法 采用MRI检查,设置参数:重复时间37.4 ms,回波时间22.9 ms,反转角20°,并通过磁矩图进行实时的图像投影重建,以此观察早期颅内出血情况,出血灶表现为重建图像的高密度灶。
1.2.4 第3代双源CT 在AIS患者接受血管内治疗48 h内,使用第三代西门子Somatom Force双源CT对患者进行颅脑CT检查,设置参数:A管管电压80 kV,管电流300 mA,B管管电压50 kV,管电流200 mA。保持实时动态曝光调节的开启,螺距0.7,旋转时间1 s,扫描完成后重建融合图层,层厚4 mm,层间距4 mm。传输数据至数据分析工作站,重建碘叠加图像(image oriented memory,IOM)和虚拟平扫图像(virtual non contrast,VNC)。IOM不存在高密度而VNC上存在高密度灶则表示为出血灶;VNC上不存在高密度灶而IOM上存在高密度灶则表示为对比剂渗出,VNC与IOM均存在高密度灶则为二者皆有,只要VNC上存在高密度灶均视为出血灶,仅IOM上存在高密度灶则视为对比剂外渗。
1.2.5 图像处理方法 所有图像均由两名专业的影像科医师进行处理和分析。
1.3 观察指标
①三种检查方式对早期出血灶和碘对比剂外渗的鉴别诊断;②三种检查方式诊断结果与治疗72 h的常规CT诊断结果比对的诊断效能,包括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阴性以及阳性预测值。准确度=(符合金标准碘对比剂外渗个数+符合金标准出血灶个数/总个数)×100%;灵敏度=(检查结果出血灶个数/金标准出血灶个数)×100%;特异度=(检查结果碘对比剂外渗个数/金标准碘对比剂外渗个数)×100%;阴性预测价值=(金标准碘对比剂外渗个数/检查结果碘对比剂外渗个数)×100%;阳性预测价值=(金标准出血灶个数/检查结果出血灶个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一致性采用Kappa检验,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分析三种检查方式的诊断效能(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等),采用Delong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三种检查方式的早期诊断结果比较
金标准诊断发现34例患者存在颅内高密度灶,共发现56个颅内高密度灶,其中31个为出血灶、25个为碘对比剂渗出;SWI中发现29个出血灶,27个碘对比剂渗出;在MRI检查中发现28个为出血灶,28个为碘对比剂渗出;第3代双源CT检查出30个为出血灶,26个为碘对比剂渗出,MRI的阳性预测价值为90.32%、阴性预测价值为88.00%,SWI的阳性预测价值为93.55%、阴性预测价值为92.00%,第3代双源CT的阳性预测价值为93.75%、阴性预测价值为95.83%,其中第3代双源CT与金标准的一致性更高(Kappa=0.891),见表1。
表1 三种检查方式的早期诊断结果比较
2.2 三种检查方式的诊断效能结果比较
与治疗72 h后的常规CT结果对比,MRI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907,诊断灵敏度为90.32%、特异度为88.00%、准确度为89.29%;SWI的AUC为0.937,诊断灵敏度为93.55%、特异度为92.00%、准确度为92.86%;第3代双源CT的AUC为0.971,诊断灵敏度为96.77%、特异度为92.00%、准确度为94.64%,第3代双源CT的诊断效能最高,见表2。
图1 三种检查方式的ROC 曲线分析
表2 三种检查方式的诊断效能比较
3 讨 论
血管内治疗是AIS的有效治疗手段,可提高血管的再通率,改善患者的脑功能状况。但AIS患者多表现为脑血管堵塞,进而造成血脑屏障被破坏,因此及时在接受血管内治疗后还会发生因脑血管的通透性增加而导致的颅内出血情况,同时因血管内治疗使用的碘对比剂还可能会发生渗出情况。临床上通过CT检查可发现高密度的病灶部位,但难以准确区分是由出血所致还是碘对比剂渗出所致,若依赖于后期的随访观察,可能会延误合适的治疗时间而发生更严重的后果,在此基础上,选用更高灵敏度和特异度的检查方式,可早期诊断颅内出血情况,为临床后期治疗提供有效的参考价值。
本研究对比三种检查方式对早期出血灶及碘对比剂外渗的鉴别诊断发现,SWI、MRI、第3代双源CT与金标准诊断结果的准确度分别为89.29%、92.86%、94.64%,表明三种方式在早期鉴别AIS中血管内治疗后发现出血灶以及碘对比剂外渗情况的准确性较好。影像学是AIS中血管内治疗后的出血情况最主要的检查方式,而更直观、清楚的诊断方式可为后期的治疗方向提供准确的判断。MRI可检测出具体的病灶参数,评估患者的血流状态,通过早期判断AIS患者治疗后的血流情况,可区分患者的病灶部位的具体产生原因[9]。SWI检查则增强了对血液中脱氧成分的敏感性,对血管状况了解更加确切,有效鉴别血管出血或是碘对比剂外渗[10]。而在郭爽等[11]的研究中认为,第3代双源CT通过增强物质之间的能量差别以达到较高的物质分别能力,以此增强鉴别能力。通过以上分析显示,SWI、MRI、第3代双源CT三种方式均能提供有效鉴别能力。
进一步诊断效能分析显示,SWI、MRI、第3代双源CT三种监测方式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以及阴性预测值均高于85.00%,且经Kappa检验发现,三种方式之间的诊断效能比较差异不明显,表明三种检查方式均可用于出血灶与碘对比剂外渗情况的鉴别诊断中,为临床AIS中血管内治疗后的治疗方案提供具体的病情变化参考依据。本研究结果也进一步证实了既往研究中MRI的价值[12],MRI能通过磁共振现象捕获目标信号,再经数据处理后对人体信息进行重建,因此对于区分AIS中血管内治疗后患者的出血灶以及碘对比剂外渗情况表现出理想的鉴别作用,而SWI检查则在MRI的技术上加强了组织之间的电磁信号,使图像对比局部情况的反应更加敏感。第3代双源CT在传统的CT检查上提高了图像成像质量,增强了对不同物质之间的分辨能力,使在不同物质之间的扫描中可出现不同的伪影,利于区分不同原因所致的高密度灶。因此,AIS患者血管内治疗后,三种检查方式对出血灶与碘对比剂外渗的早期鉴别效能均较高,可为临床提供参考价值。
综上所述,AIS血管内治疗后,采用SWI、MRI、第3代双源CT三种检查方式均能有效区分出血灶与碘对比剂外渗情况,且临床诊断价值较好,有助于及时调整后期的临床治疗方案。但本研究为小样本量的单中心研究,研究普遍性受限,后期需进行大样本量研究以进一步验证本研究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