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消费研究现状、热点及其演进趋势
2024-01-12陈诗钰陈丽莉
陈诗钰 陈丽莉
摘要:在科技赋能和消費升级驱动下,依托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深化应用,新型消费蓬勃发展。文章基于2007-2022年中国知网核心期刊与CSSCI期刊为数据源,利用CiteSpace科学计量工具对数字消费领域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第一,近年来数字消费领域相关文献发文总体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第二,关键词结构关系具有延展性,研究关键词主要集中在数字技术、平台经济、共同富裕等方面;第三,技术创新、数字化是数字消费这一新兴研究领域的关注重点。数字消费是我国数字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环节,数字货币消费手段直接影响我国的消费市场及产业发展,探索数字消费领域的背景与前沿对建设数字强国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数字消费;知识图谱;研究新型领域;CiteSpace
一、引言
近年来,国家对于新业态、新型消费模式的发展关注度越来越高。2020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以新业态新模式引领新型消费加快发展的意见》。文件强调了疫情状态下,新消费发展的重要性、发展目标和发展模式。数字消费作为新业态的驱动力,相较于传统消费模式具有更高效便捷的优势。在基础消费有所保障的前提下,要完善基础设施、大力发展新型消费。让数字化理念广泛深入到实体消费、文化旅游消费、绿色消费等多个领域中,实现数字消费多元化发展,实现我国经济结构升级转型,优化数字经济大环境。
数字消费已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通过查阅数字消费相关文献资料,对现有研究成果展开阶段性研究梳理,有利于准确把握其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鉴于此,本文运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以中国知网(CNKI)中核心期刊与CSSCI期刊数据为基础,从社会网络、关键词巨雷、时区图及突现词等维度,对数字消费相关研究进行系统性分析,根据文献发表趋势与过往文献解读归纳其演变特征,揭示数字消费研究热点、前沿问题及发展趋势,以期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切实的经验借鉴。
二、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次调查基于中国知网中的学术论文,以数字消费、数字经济、数字经济政策、数字化转型为关键词及摘要,检索相关领域内的文献并作为数据。所选文献的发表时间为2007-2022年,为避免无关资料和信息的干扰,本次数据去除了会议综述、新闻报道和无作者信息的文章,最终共得到1000篇数字消费相关领域的文献。
(二)研究方法
通过采用CiteSpace(6.1.R2)文献计量软件,将所筛选文献的时间跨度设为2007年至2022年,选取比例因子k=25,时间切片为1年,用文献计量学的知识图谱分析方法,呈现出了数字消费这一研究领域的发展历程和关注热点。本文通过作者分析、核心机构发文分布和关键词知识图谱分析结合发文时间与高频词,得出了数字消费相关领域的具体研究现状和未来可能的研究热点。
三、 数字消费文献特征分析
(一)文献发表趋势
2007-2022年,围绕数字消费领域的文献演进情况如图1所示,可以划分为起步阶段、发展阶段、高速发展阶段。
1. 起步阶段:2007-2017年
2007-2017年数字消费领域的研究刚刚起步,国内关于数字消费研究较少。2018年起,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我国消费需求不断增加,消费结构升级,信息消费拉动内需,数字消费促进就业和引领产业升级发挥着重要作用。
2. 发展阶段:2018-2019年
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门在2018年发表了针对数字经济稳定就业的指导意见。政策明确指出,数字经济、数字化转型对于稳定、扩大就业的积极影响,未来应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全面普及数字基础设施,推动数字平台运行的目标。消费作为GDP的重要组成部分,稳定就业与带动消费两者息息相关。已有研究重点关注如何促进数字消费的蓬勃发展有利于企业数字化转型、由传统消费模式转变为以数字技术等为依托的新业态、新消费模式,从而提供更多就业岗位、降低非必要成本。
3. 高速发展阶段:2020-2022年
相较于前两个发展阶段,数字消费相关领域的研究在2020-2022年取得了显著性进展,发文量直线上升,其中2021年发文数量202篇、2022年发文数量752篇,数字消费及其相关领域引起了学界的高度重视。政策表明我国数字领域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形势,并针对数据要素、基础设施、产业转型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意见。目前,数字经济朝着多角度、多领域全面发展,推动数字消费取得新突破,探索消费升级创新与普及,是我国完成新经济指标,提高消费水平、提升数字政府治理能力的必要途径。
(二)作者分析
1. 核心作者与合作网络
通过选择“Author”作为节点,并将数据可视化,本次调查得出了各位作者之间的合作状况,以及15年来在数字消费领域发文量最多的9位作者(见图2)。图中节点数量与大小代表作者共现频次,线条数量与粗细代表作者合作关系和合作强度,共包含158个网络节点,69条连线,网络密度为0.0056。
可视化图谱显示,各节点之间的连线分布稀疏,可得出目前数字消费领域研究的作者合作情况相对较少,多为两人或三人之间合作。从合作网络来看,该领域未形成较大研究网络,但部分形成了以自身为核心节点的小型研究网络。如发文量较高的作者有任保平(6篇)、姚战琪(5篇)、丁述磊(5篇)。综上来看,数字消费领域发文作者方面体现三个特点:一是已经涌现一批重要研究者,核心作者已见雏形,但尚不明显;二是合作网络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研究团队需要进一步加大交流合作;三是注重跨领域、跨团队间的合作,有利于推进数字消费研究的可持续发展。
2. 作者研究方向
根據图谱数据,任保平的研究围绕数字经济背景下中国消费的新变化、数字消费及未来消费市场的新特征,数字经济改变了传统生产与服务,扩大了消费者群体并且能够促进消费升级。消费升级的新发展策略,为数字消费领域的深化发展提供了有针对性的方向。姚战琪就我国对外贸易竞争力、城乡人力资本差距等进行分析。戚聿东等人就互联网与就业、新兴职业与劳动关系都提出了独到见解。基于政策、资金、人才培训等多个视角阐述了数字技术创新驱动下如何促进新职业扎根落实、改善并优化劳动关系,其研究结果为维持灵活就业可持续化提供了思路。尹西明和陈劲阐述了数据要素作为驱动数字经济和消费的核心动力如何实现价值化,数据银行的运行机制、数据银行所能创造的价值,并提出要素价值化未来可能面临的问题及相应建议。通过对已获得文献的进一步筛查可以发现,学者们对于数字消费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趋于多元化。
其他高发文量作者之间合作较少,主要可以划分为宏观视角和微观视角两个方向。宏观层面,主要通过构建中介模型,深入挖掘了影响城乡人力资本差距的因素和如何利用数字经济、数字创新缩短城乡人力资本差距;并提出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下如何因地制宜地实行改进。微观层面,对数字化转型与企业社会责任的联系进行了探索,进一步探讨了促进数字化进程能有效完善信息披露机制,督促企业社会责任的践行。
(三)关键词知识图谱分析
通过使用“Keyword”作为节点将数据可视化,得出以下结果(见图3)。根据图谱结果,数字消费领域的关键词节点间存在紧密联系,说明针对数字消费可以探索交叉领域的研究。基于已有数据,本次调查进一步筛选出18个出现频次最高的关键词(见表1)。高频次的关键词可以说明数字消费领域研究的重要方向。目前,中介效应共出现28次、数据要素共出现27次、数字技术共出现25次,其余关键词频次皆为11次以上。高频关键词体现了数字消费领域内丰富的研究内容,未来应以此为基础,探索关键词的延伸热点。
通过数据可视化,本次调查选取出其中8个强度最大的突现词(见图4)。图中“strength”表示突现词的强度、红色条带表示该突现词相关研究的持续时间。依据图中数据可以看出,“经济增长”是强度最大的突现词,基于数字消费视角探索我国长期经济增长的研究具有可行性。数字消费这一概念于2015年正式出现,其领域内的研究一直持续至今。虽然起始时间较晚,但是作为近年来数字经济领域的热点具有研究意义。综合8个突现词的持续时间可以得到,数字消费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发展历程处在2015-2022年这一时间段。未来该领域深入研究的内容可能涉及建设数字化网络强国,加快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升级,人工智能等高新数字技术的开发及不同空间和地域下的数字消费高质量发展等。
通过以上关键词结点的梳理,数字消费领域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建设高质量数据要素市场。数据权属等问题一直以来受到学界关注,实现更大规模数据共享、完善信息链条、使数据竞争合理化对于我国建设全面的数字治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第二,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消费升级与平台企业间发展的差异化带来了一系列竞争问题,中小微企业发展受阻。目前已有研究中,在技术赋能与创新驱动等方面针对企业数字化问题提出了较多建议。第三,反垄断与反不正当竞争。数字经济高速发展带来裨益的同时,也产生了平台垄断问题,数字平台多样化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消费者权益。第四,数字经济推动共同富裕。提高数字消费水平跨越空间限制可以有效缩小城乡间数字鸿沟的有效策略,让数字经济融入乡村建设的多个领域,已然成为我国长期发展目标。
(四)研究热点及演进趋势分析
为了进一步了解数字消费领域研究的演进趋势,从而推断未来可以继续深入研究的主题,本文通过数据可视化,梳理了2015-2022年关键词时间序列(见图5)。由此提炼高频关键词所发表论文的核心要点,得出了数字消费领域研究热点及其演进。基于关键词时间序列网络图谱的分析,围绕数字消费研究趋势呈现出以下特征:
第一,从发展数字消费到建设数字化强国。数字消费这一概念的正式提出可以追溯至2015年前后,这一时期我国数字消费领域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研究内容主要围绕数字产品的发展现状、消费模式管理等方面展开。随着我国数字化进程加快,数字网络覆盖率大幅度提高。在建设网络强国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各大企业平台的蓬勃发展促进了依托于数字技术的新业态和新消费模式。2020年起,学界对于如何建设数字强国、数字政府展开了一系列探讨,以数字经济推动消费升级成为这一阶段学界的研究热点。广大学者指出,在互联网、大数据进驻市场的大背景下,应积极发展个性化消费模式、促进数字消费稳定与多元化。加快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进程,实现消费结构转型和升级。加强数字平台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未来,继续深入挖掘数字化推动消费升级的新途径。
第二,数字经济时代的数据安全。数据安全的相关研究早在2019年就已经有所进展,已有学者对于知识管理和数据安全的关系做出了阐述,并提出在知识管理大前提下,如何进行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型数字技术入驻市场,在大数据范畴下又出现了新的研究。通过分析大数据构成,进而探索企业数字化转型新路径是学界广泛关注的问题。数字化的进程中,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势必会带来信息安全等一系列问题。未来,如何提高数据质量,加强数据流通效率,完善数据安全保护网络是值得深入挖掘的领域内热点。
第三,数字技术赋能产业融合。2020-2022年学界针对数字技术的应用与落实展开了一系列讨论。数字技术如何改善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状况、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融合都是我国已有研究中备受关注的重点。从传统经济模式过渡到数字经济模式,需要数字技术的引导。目前已有研究中,观点主要包括积极发展创新路径,适应高速的信息迭代,培养新业态、新消费模式等。未来,我国整体的消费市场和经济运行会趋于信息化,抓紧数字技术前进的脚步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深入挖掘融合经济,打破信息壁垒,加强平台建设,提高数字经济智慧化程度是具有研究意义的热点主题。
第四,乡村振兴的长期可持续化。乡村振兴是我国长期以来持续研究并实践的目标,缩短城乡经济差异和促进因地制宜的乡村发展需要从多维度入手。根据已有研究表明,城乡间跨文化传播、缩短城乡收入差距、建设农村电商平台等是目前数字化视角下乡村振兴的主要议题。数字乡村建设的研究已趋于细致化,许多学者针对税收监管、农产品创新、加强数字政府对乡村的管理提出了有建设性的意见,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提高城市和乡村生产与消费密集度,将成为我国实现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长期奋斗方向。
(五)研究聚类主题分析
通过将数字消费领域的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本文得出数字经济、乡村振兴、数字治理、数据安全等共13个频次最高的聚类(见图6)。其中聚类模块值Q=0.5145,聚类平均模块值S=0.8872。聚类反映出一个领域内频率最高、最核心的研究内容,划分聚类并提取聚类中的热点关键词,可以有效确定数字消费领域重要的研究方向和前沿热点。
根据图谱结果,关键词聚类规模最大的是数字经济、乡村振兴和数字治理。数据结果表明,数字经济聚类中出现次数最多的研究关键词是数字贸易、居民消费、平台经济等;乡村振兴聚类中出现次数最多的研究关键词是技术创新、产业升级、人力资本等;数字治理聚类中出现次数最多的研究关键词是数字政府、垄断、共同富裕等。为了进一步了解12个聚类中整体关键词的分布,进而得出数字消费研究中各个细化领域中的研究热点,本文统计并作出热点关键词分布表,筛选出共10个最高频关键词所属聚类(见表2)。
综合聚类图谱和分布表分析,数字消费的研究主要集中体现在乡村振兴、数字治理和数据安全领域。实现乡村振兴目标需要紧跟数字经济发展大趋势,广大乡村地区引入高新数字技术,同时加强平台和基础设施普及,进一步缩小数字鸿沟,提高各地区域创新能力,贯彻绿色新发展理念,巩固并开拓数字治理规模,完善数字政府管理体系,抵制平台垄断行为,维护我国消费市场稳定,建设多元的数据要素市场。保障我国数据安全,要倡导数字技术精准赋能到产业链条中,加大大数据监管的融入度,强化我国数据主权。
四、数字消费领域的前沿探索
(一)平臺经济与数字消费权益
随着各大消费平台纷纷涌现,随之而来的还有平台垄断及数字消费的隐蔽性。互联网广泛融入生产生活,数字货币的使用远超纸质货币,网上购物、小额免密支付存在风险隐患。探索如何平衡互联网经济模式下数字消费的安全性、数字治理的新模式,对于维护消费者权益,保障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现实意义。此外,近年来为消费者提供高效便捷消费渠道的平台企业间存在不正当竞争,这些企业利用消费者的信息透明及消费的隐蔽性,采取“大数据杀熟”等劣迹营销策略获得盈利,通过控制已有经营范畴的周边产业巩固其垄断地位,此类现象已经对消费市场产生不利影响,限制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和中小企业正向发展。因此,从政策视角切入、制定针对数字消费和平台经营的数字治理规范势在必行,与此同时,结合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应用管控也需加强,研究如何实现技术创新的同时,提升市场反垄断能力,降低消费者、各竞争企业间的信息透明度,有望成为未来长期探讨的前沿问题。
(二)数字技术与灵活就业
在数字技术赋能、数据驱动社会分工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我国数字市场萌生了许多新业态、新职业。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为主导的产业、职业发展广受关注。提高就业灵活度,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维持消费水平稳定的强心针。因此,探索如何保障灵活就业,缓解就业压力、失业问题是未来颇具研究价值重要课题。首先,落实中小微企业补贴政策的同时、企业本身也应加快数字化转型进程,顺应新业态模式,创造数字领域的新兴灵活就业岗位。其次,企业可以尝试采用多元劳动方式,依托线上平台数字技术,从而降低时间成本,为灵活就业者创造机遇。站在平台视角,运营方应大力加强平台经济可塑性,让新职业维持稳定、传统职业更具灵活性,间接推动平台企业升级与数字消费水平。以此为基础,推动数字技术创新驱动,维护生产性消费者的权益与数据安全。此外,有关部门要强化数字监督职能,加强数字消费供给侧与需求侧两端信息监管力度,以保障灵活就业长期稳定。灵活就业者本身也应巩固专业技能,建立完善的数字领域就业观,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数字农业与乡村振兴
近年来,“精准扶贫”战略的不断推行与落实使得我国在2020年正式实现全面小康。然而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并没有结束,过去新冠疫情给相对贫困的农村、乡村带来了新的挑战。互联网等数字技术的数字消费模式能够为广大农村地区提供新的数字农业发展思路。因此,研究如何完善农村地区数字基础设施、打造数字农业产业链,是广大农村、乡村面临的新挑战。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产品需求巨大、国内销售与进出口贸易都相当频繁。农产品生产需依托数字技术考量空间地域的资源差异、因地制宜,维持供给侧生产链条的长期稳定,优化资源配置和农业布局,农产品的消费者也应明确数字消费的定位,积极利用网络平台。因此,研究如何通过数字消费带动绿色生态农业可持续运营,推进数字技术融入乡村,是未来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和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要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任保平,孙一心.数字经济培育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新优势的机制与路径[J].经济纵横,2022(04):38-48.
[2]任保平,李禹墨.新时代我国高质量发展评判体系的构建及其转型路径[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47(03):105-113.
[3]任保平,王思琛.新发展格局下我国数据要素市场培育的逻辑机理与推进策略[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22(03):85-93.
[4]何苗,任保平.数字经济时代我国新业态的形成机理与发展路径[J].经济体制改革,2022(05):14-20.
[5]任保平,张陈璇.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安全风险预警与防范机制构建[J].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22(02):1-13.
[6]任保平,杜宇翔,裴昂.数字经济背景下中国消费新变化:态势、特征及路径[J].消费经济,2022,38(01):3-10.
[7]姚战琪.数字经济对城乡人力资本差距的影响机理分析[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4(03):146-153.
[8]姚戰琪.数字经济、进口技术溢出对中国创新产出的影响研究[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22,24(03):52-64.
[9]夏杰长,徐紫嫣,姚战琪.数字经济对中国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22(02):65-75.
[10]姚战琪.数字经济对我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及其门槛效应[J].改革,2022(02):61-75.
[11]戚聿东,丁述磊,刘翠花.数字经济时代新职业发展与新型劳动关系的构建[J].改革,2021(09):65-81.
[12]戚聿东,丁述磊,刘翠花.数字经济时代互联网使用对灵活就业者工资收入的影响研究[J].社会科学辑刊,2022(01):125-138+2.
[13]戚聿东,肖旭.数字经济时代的企业管理变革[J].管理世界,2020,36(06):135-152+250.
[14]戚聿东,刘欢欢.数字经济背景下金融科技的创新发展与监管转型——基于监管沙盒视角[J].经济与管理研究,2022,43(04):67-81.
[15]尹西明,林镇阳,陈劲,林拥军.数据要素价值化动态过程机制研究[J].科学学研究,2022,40(02):220-229.
[16]罗茜,王军,朱杰.数字经济发展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22,44(07):72-80.
[17]申明浩,谭伟杰,张文博.数字化转型增进了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吗?[J].西部论坛,2022,32(03):63-80.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2BGL093)。
(作者单位:陈诗钰,北京工商大学传媒与设计学院;陈丽莉,北京工商大学国际经管学院。陈丽莉为通信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