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研思政:高校研究生育人模式的创新与切入

2024-01-12饶武元黄欣鑫

理论观察 2023年9期
关键词:育人模式研究生教育高校

饶武元 黄欣鑫

摘 要:科研思政以“思政”为基础,以“科研”为着力点,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研究生培养全过程,是探索与创新高校研究生育人模式的重要举措。在“大思政”背景下,科研思政是培养我国高层次创新人才、推动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和必然要求。要想切实将科研思政切入研究生教育系统工程,就要将思政元素、研究生导师、科学研究活动有机融合进科研思政的内在运作机理,形成育人内容有机整合、育人主体互动有序、育人载体彼此衔接的工作体系。在实践中要从思想引领、责任明确、氛围熏陶、制度保障四个重点协调推进,知行并进。

关键词:高校;研究生教育;科研思政;育人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3)09 — 0101 — 0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1]教育部也明确要求要“加快构建目标明确、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2]。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蓄水池”,亟需深刻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要求,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研究生科研活动之中,通过开展科研思政工作来培根铸魂、固本培元。所谓科研思政,就是基于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联,以科研活动为载体、以科研育人要素为供给,将思想价值引领植入和贯穿科学研究全过程,激发主客体的家国情怀意识、责任奉献精神、道德实践养成等的一种方式方法。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三者的共生、共轭与共振机制,是高校研究生育人模式改革的突破之口,是促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增效的破题之策,对新时代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时代呼唤:科研思政的价值使命

科研思政的提出,破解了思政课唱“独角戏”的困境,适时地回应了新时代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任务。科研思政是新时代高校对改革研究生育人模式提出的新要求、新举措、新方向,从根本上回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重大思想理论与实践问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一)科研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筑牢“大思政”格局的应有之义

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承担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责任与使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3]。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阐明了立德树人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要义和内在要求。高校是教研融合、学研相济的统一体,其开展科研思政的首要方向就是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把稳人才培养的“方向盘”。科研思政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思想政治工作摆在首位,积极探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

径,为构建高校“大思政”格局添砖加瓦。科研思政作为“大思政”格局的重要一环,强调全员参与、全方位推动、全要素协同,从形式上拓展了高校“大思政”育人体系的“N育人”边界,打破了研究生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时冷时热、单打独斗”的状态,发挥了科学研究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的立德树人协同效应,搭建起了育德和育才相互渗透、叠加的两大关系网络,确保了我国高校“大思政”格局的成功搭建。

(二)科研思政是传承科学家精神、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现实需要

在社会变革期,各种思想文化激荡交融,全球的知识生产也正在重新调整学术体系和知识模式。建构在西方学术话语体系基础上的理论逻辑、方法逻辑和评价逻辑,不自觉地已经成为我国学术界研究中国问题的逻辑起点[4]。西方学术话语体系垄断日趋严重,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下,如何增强我国学术话语权和培养中国特色高层次创新人才成为高校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高校位于科研创新链条的最上游,理当肩负起知识生产、产业革命与科技进步的使命,承担起为培养我国高素质创新人才与提高我国创新实力的重大责任。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必须要求青年学生传承科学家精神。

科学家精神包含爱国精神、创新精神、求实精神、奉献精神、协作精神等,这些宝贵精神财富的弘扬与传承有利于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复杂形势面前使广大青年学生提高政治辨别能力,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政治立场,厚植爱国情怀[5]。科研思政要求充分挖掘科学家精神在研究生培养链中的潜隐性作用,通过在科研实践中让青年学生学习感

知、熏陶磨练,在潜移默化中培育时代新人以科学精神铸就的优秀品质,引导青年学生在老一辈科学家科技创新的基础上,接过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接力棒,瞄准世界科技前沿、经济建设主战场和国家重大需求,把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充分融入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之中,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以实现青年学生科研素养提升和内在精神成长的同步发展。

(三)科研思政是创新研究生育人模式、推动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这个时代是人才竞争的新时代。“人才资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资源的特征和作用更加明显,人才竞争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谁能培养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6]。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要“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要把高等教育发展重心从数量和规模上转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可持续发展上,“实现以‘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为主线”[7],到2035年初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教育强国,这是新时代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从“规模大”到“实力强”的转变成为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大势所趋。而当前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条件和环境更加复杂多变,教育主体、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都发生了一系列新变化[8],互信缺失、观点抵牾、效果抵消的思想政治教学危机正在显现,把思想政治工作有效贯通研究生教育体系是高等教育领域亟待攻关的重大课题。科研思政通过主动转变思路,把思想政治工作贯通于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整合育人资源和创新要素,极力拓展了单一的“课程思政”的育人方法,利用科学研究全方位对研究生进行精神“补钙”,将立德树人贯穿于研究生教学体系、科学活动体系、

管理体系,实现了高校人才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贯通,成为高校研究生育人模式创新变革和新时代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转型的重要突破口,为实现我国高科技发展由跟跑到并跑再向领跑转变的飞跃、提升我国高科技领域的核心竞争力提供高素质高层次人才支撑。

二、要素融合:科研思政的内在机理

高校研究生育人模式的构建首先要明确“培育什么样的科研人才”“谁来培养科研人才”“怎样培养科研人才”等问题。科研思政的构成要素多元、内容丰富,对其内在机理的准确把握是有效开展科研思政工作的基础,也是建立健全研究生育人模式的起点。科研思政以研究生为核心,从“潜隐性”育人内容、研究生导师“第一责任人”育人主体、“常态化”科学研究育人载体进行突破与切入,从而构建起一个多维并进、互补互动、综合融通的研究生育人模式。

(一)主引导:以思政元素为基础生成“潜隐性”育人内容

做好科研思政工作,要剖析好科研思政的内容供给,缺少“硬核”的育人内容,科研思政便会成为无本之木、流于形式。挖掘科学研究中蕴含的“潜隐性”思政元素并融合进研究生育人过程便是回答科研思政“育什么样的人”的问题。科研思政中主要蕴含着四个维度的内容要素,形成了重点突出、多类型、多向度、多层面的育人内容体系。

其一,根植理想信念,强化使命担当。理想信念是科研思政的政治指向。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要紧紧围绕理想信念教育这個中心环节,让青年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使坚定的理想信念作为指引和支撑研究生成长发展的“政治灵魂”与“精神之钙”,引导研究生涵养矢志报国情怀,用初心砥砺信仰、用理论坚定信念、用实践增强信心;引导研究生将个人的发展进步与国家的发展需要相结合,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让高校科研成果真正落地“开花结果”。新时代青年的理想信念教育有利于增强研究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让研究生掌握科学技术的同时,将个人的人生目标、理想抱负融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将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到国家改革发展的建设当中,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其二,传承科学精神,厚植家国情怀。科学精神是科研思政的核心价值。研究生能直接进行的科学研究活动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精神。科学精神主要表现为创新精神、批判精神、求实精神、拼搏精神、奉献精神。科研思政要求导师要在育人过程中弘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运用理论思维、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革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增强学生大胆质疑、理性批判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养成求真务实、追求真理的求实精神;激发学生攻坚克难、勇攀高峰、矢志不渝的拼搏精神;养成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激励广大研究生敢想敢干、拼搏进取、真抓实干,持续创造出重大科研成果,为建设科技强国作出贡献。

其三,树立团队精神,培养合作意识。团队精神的培养是科研思政的内在要求。团队精神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科研思政要求发挥科研合作中的潜隐融合、润物无声的育人效能,营造出轻松民主的交流氛围、和谐包容的文化氛围、团结互助的合作氛围、宽松自由的创新氛围,让研究生科研团队氛围中培养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互帮互助的协作观念和集体主义精神;锻炼学生乐善好学、戒骄戒躁、甘坐冷板凳的学习习惯;养成自信自爱、坚韧乐观的健全人格,从各个方面着力培养学生、雕塑学生,在提高学生科研水平的同时提高个人优良品质,展现新时代青年学生的精神风貌。

其四,坚守科研诚信,抵制学术失范。“科研诚信是科技创新的基石”[9],科研诚信和科研作风是决定科技事业成败的关键。学术有道、诚信为德,科研诚信的坚守是高校良好学风和学术生态的前提。科研思政的底线就是要求研究生在科研过程中遵守科研道德和学术规范,进一步引导广大研究生培育求善求美、有律有度的科技伦理,遵守学术规范、坚守学术诚信、完善学术人格、维护学术尊严,抵制学术不端行为,努力成为优良学术道德的践行者和良好学术风气的维护者,守好科学研究的“红线”和“底线”。

(二)主力军:以研究生导师为关键构成“第一责任人”育人主体

《教育部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指出:“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立德树人是研究生导师的首要职责。”[10]研究生导师负责制作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基本制度,凸显了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关键性作用。研究生导师肩负着立德树人和教书育人的双重任务,是研究生育人模式全链条中的关键点和轴心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导师要以身作则、躬身示范,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11]导师作为科研思政的发动者、承担者、实施者,不能把研究生的培养仅仅囿于知识传授和科研技能教学各方面,要借助科学研究为着力点,以根植理想信念、培育科学精神、树立团队精神、坚守科研诚信为内容,以价值引领和价值塑造为目的,赓续师德师道传统,履行好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新使命。具体来说,研究生导师在开展科研思政工作所承担的关键职责包括:第一,培养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科研思政的首要导向就是对研究生进行价值传递和思想塑造,提升学生的精神追求和人格素养。第二,提升研究生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在进行系统性的知识传授和科研指导下,导师要引导研究生探索学科知识,培养学术志趣,将科学精神的培养融入科研选题、科研方法、文献研究、实证调查、实验论证、成果产出全过程,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学术素养,解决“卡脖子”问题,把科研成果转化到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需要的工作中。第三,加强对研究生的人文关怀。导师要积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成长平台和成长环境,做好人文教育与引导工作,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帮助学生塑造美好心灵。研究生导师作为科研思政的关键性主体,要承担起育人责任,围绕价值引领、能力培养、人文关怀等方面开展科研思政工作,在师生双方经常性、互联性、互动性的稳定关系之下,携手共进、并肩奋斗,上下同心、左右同德、内外同道,让科研思政落细落实、生根开花。

(三)主渠道:以科学研究活动为依托形成“常态化”育人载体

研究生能直接参与的科学研究活动,具有独特的“厚德”和“育能”的优点,特别是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科研,本身就具有鲜明的价值性。在研究生培养阶段中,科学研究种类丰富、环节多样、形式独特、探索深入,相较于课程教学拥有育人节点更多、思想引领浸润时间更长的优势。科研思政的成效要实现从品德内化到实践外化的转变,必须要借助科学研究实践活动作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加油站”,通过科学研究活动这一载体来提高育人成效。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可参与的科学研究具有多种形式,是科研思政工作开展的主要渠道和载体。第一种是常规性科学研究训练。这类科研训练是研究生最频繁接触的科学研究活动,主要包括科研选题、文献研究、科学调查、科学实验、科学论证、成果推广全过程,在常规性科研训练中学生能科学地进行资料搜集、文献检索、调查研究、问题处理、数据分析、归纳整理等科研训。第二种是竞技性科研竞赛活动。具体表现为创新创业竞赛、学科学术竞赛、课题申报等活动,在科研竞赛活动中,科研团队和组织以共同的目标为导向,以团结与协作为组织基础,以科学的研究方法与规范为准则,以赛促学、以赛促教,面向国家和社会发展大局和战略需求,在竞赛中培养学生联合攻关的集体意识,在比拼活动中与科研同行相互切磋,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技术攻关能力。第三种是社会性科研互动活动。社会性科研互动活动面向社会、面向全体学生,如参观考察、社会调研、学术沙龙等活动,有力地发挥教育实践的力量,促进科研成果对接社会需求,在交流互动中聚焦于社会前沿问题,紧跟学科与学术前沿,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

三、知行并进:科研思政的实践路径

科研思政拓展和深化了高校研究生育人模式的实践维度,要想做好科研思政,就要落实好“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求,以聚焦政治思想引领、凝聚全员主体合力、搭建软硬兼容环境、健全支撑保障制度为实践路径,为高校研究生育人模式的构建寻找新的发力点。

(一)思想引领,把稳科研思政之“舵”,激发内生育人动力

科研思政作为“做人的工作”,着眼于发展人、引领人、塑造人,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指导思想,明确育人方向,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是开展科研思政必须坚定和遵循的“航线”。从思想上来说,就是要坚守以马克思主义为实践行动的根本指引,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话语权,坚持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航标统领,贯彻落实不走样、不偏航、不懈怠,为新时代高校研究生培养指明方向并提供强大的发展动能。在科研思政工作中,要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优势,坚持党对各大高校科研思政工作开展的全面领导,以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实践,以党的理想信念凝心聚力,把牢高校办学方向与育人共识,增强科研思政的政治性、方向性、坚定性。要发挥好高校党委和学院党组织责任体的作用,强化各级组织的责任和担当。党委要紧紧扣住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主旋律,做好顶层设计,协调各方高校育人资源力量,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育人方向,把科研思政建设纳入高校学科建设、办学质量评估等各项工作,打造在高质量研究生育人模式下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局面。只有确保科研思政的政治方向和思想价值不动摇、不偏移,坚定育人方向和理想信念,久久为功,才能持续激发高校的内驱育人动力,为高校研究生培养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

(二)责任明确,强化科研思政之“专”,凝聚全员主体合力

这里的“专”指的是科研思政工作的专业性,更代表着科研思政队伍建设的专业化、专门化、专家化。科研思政作为系统工程,内含诸多主体要素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共同凝聚成育人育才的合力。“打造专兼结合的工作队伍,配齐配强思想政治工作骨干队伍,充实优化兼职工作隊伍,不断壮大志愿服务工作队伍,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全员培训,深化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改革,培养思想政治工作的行家里手”[12]。开展科研思政工作的行为体要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育人实践经验,对思想政治工作“不外行”,要“内行”,对科研思政的要求和工作规律有着精准的把握和衡量,具备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伦理,是“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行为体”[13]。在科研思政队伍建设中,高校科研管理部门、研究生导师、科研助理、教学教师、辅导员等作为科研思政工作的组织者与实施者,各个主体之间相互补充与促进。高校要积极培养选树一批科研思政示范团队与示范项目,引导教师围绕教学搞科研,鼓励科研反哺教学,发挥教育工作者科研育人主体作用,加紧建设以导师为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机制,构建以研究生为对象、以研究生导师为主体、以教育工作者为辅助的全员性育人体系,组建高质量科研思政工作小组,搭建和谐统一的科研思政工作联盟,形成全校联动的工作体系,推动科研思政工作常态化、良性化运行。

(三)氛围熏陶,构建科研思政之“场”,打造平台文化环境

这里的“场”指的是“场域”,在科研思政工作中交错存在着客观的关系网络,从而形成时空中各种要素构成的思想政治工作场域与环境。科研思政的场域决定着科研思政工作从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变的程度,在研究生育人过程中起着感染和熏陶的作用,影响并浸润着青年学生的精神信仰与价值塑造。场域中所形成的隐性的、弥散的、环绕的动力,使得高校内部的校园建筑、景观、学风校风等都在不断地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构建高校科研思政工作体系,要着力发挥高校物质环境建设与文化场域的形塑作用。一是借助承载思政元素的科研设施和信息载体发挥作用。在科研思政的场域中,要通过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技术中心等重大成就所承载的科研精神,构建全天候、全免费、全开放的科研人文资源,打造科研交流互动的文化展板。二是发挥育人主体之间内在强化的主观意愿作用。构建和谐互助导学关系,在主体之间的交流互动中获得正向反馈,也能进一步促进自我效能感的提升。高校要设立传承科学家精神宣讲周,量身打造针对性强、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宣讲教育活动,树立身边典型,构建积极向上的科研思政环境。三是挖掘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在构建科研思政文化时,将科研思政与高校自身的校园文化充分结合,充分发掘档案馆、校史馆等育人要素,弘扬学校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特色精神,提高师生认同感和获得感,走出自己特色的科研思政之路。

(四)有力支撑,健全科研思政之“制”,健全育人制度保障

制度保障是科研思政工作开展的有力支撑。“高校要强化责任落实,要在学校整体规划和科技创新等专项规划中,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以学校学科优势为基础,研究提出有组织科研的主攻方向,明确主要任务和战略目标”[14]。“有组织科研”作为高校科研组织的变革方向,要求高校加快变革组织模式和体制机制。高校要统一统筹规划,建立常态化与体系化的保障机制,加快健全行之有效的评价激励机制、过程管理机制,以鼓励有组织科研。科学的评价机制是开展科研思政的“指挥棒”,要将评价体系的重心放在“立德树人”总任务上,以青年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为标准,树立正确导向、坚持分类评价的原则,实施差异化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将科研思政的成效纳入导师业务评价体系和导师聘用制度当中,建立考核应用机制,保证评价过程公平公正、评价内容全面科学、评价方式合理多样、评价结果公开透明,并根据评价结果,以创新成果质量和实际贡献为导向的作为科研绩效的评价指标。设置相应的激励制度,让激励机制在人才引进、师资培养、职称评审方面都有所体现。完善过程管理机制,统筹好实验资源、平台资源等资源配置制度,通过对科研资源进行整合和有效配置,发挥科研资源的最大效益。要深化科研管理制度改革,把思想价值引领融入科研方向导引、科研项目创设、科研过程管理、科研资源配置、科研成果孵育等重要科研管理功能中[15]。最后,要建立科研思政工作责任清单,做到事事有人做,件件有结果,让科研思政工作落到实处,更加客观、全面、真实,助推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跨出新步伐。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 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

[2]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EB/OL].(2020-04-28)[2022-

09-22].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moe_1407/s253/202005/t20200511_452697.html.

[3]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4]魏江,刘洋.发挥高校科研活动的思政功能,培养“懂得中国”的人才后备军[EB/OL].(2021-12-08)[2022-09-22].http://www.news.zju.edu.cn/2021/1217/c23226a2452627/page.html.

[5]骆郁廷,余晚霞.科学家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刍议[J].思想理论教育,2021(01):98-102.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M].北京:中共文献出版社,2016:112.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EB/OL].(2020-09-21)

[2022-09-22].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

s7065/202009/t20200921_489271.html.

[8]張大良.课程思政:新时期立德树人的根本遵循[J].中国高教研究,2021(01):5-9.

[9]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EB/OL].(2018-05-30)[2022-09-22].http://www.gov.cn/

zhengce/2018-05/30/content_5294886.html.

[10]教育部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EB/OL].(2018-02-09)[2022-09-

22].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s7065/201802/t20180209_327164.html.

[11]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

[12]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1-07-13.

[13]张国启,邓信良.新时代构建思想政治工作大格局的实践理路[J].思想理论教育,2022(02):40-45.

[14]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 推动高水平自立自强的若干意见》[EB/OL].(2022-08-29)[2022-09-22].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208/t20220829_656091.html.

[15]魏强,李苗.高校科研育人论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8(07):97-101.

〔责任编辑:丁 冬〕

猜你喜欢

育人模式研究生教育高校
论学分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对策
“双一流”建设不能缺失本科教育
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MOOC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应用探究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职业性的缺失与对策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团队与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