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建设与发展的百年探索

2024-01-12关晓英

理论观察 2023年9期
关键词:哲学社会科学唯物史观

关晓英

摘 要:哲学社会科学是“关于社会的科学”,马克思、恩格斯以其唯物史观的原则和考察方法为哲学社会科学的架构奠定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使其成为诉求于“改变世界”的“科学”的理论先导和知识变革,为人类历史和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重要思想提供了总体性的阐释。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和哲学依据,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和主题鲜明的哲学社会科学,成为研究和指导中国实践的科学理论武器。中国共产党人对哲学社会科学建设与发展的百年实践探索,产生了一系列的宝贵经验,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高度的理论自觉和创造禀赋,也彰显了党善于总结并运用好历史经验的优良传统,开创了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新篇章。

关键词:唯物史观;哲学社会科学;百年实践;宝贵经验

中图分类号:C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3)09 — 0024 — 07

世界上所有的哲学社会科学都是在回答和解决人类社会历史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中创造出来的,必然会“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1],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最伟大的认识工具”,折射着“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的时代场域和发展脉络。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以专题会议形式系统阐述了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概述,直面了人类思想史上最为恢弘和庞大的叙事主题,为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打开了新局面。2021年11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一文中鲜明指出:“党着力解决意识形态领域党的领导弱化问题”的其中之一就是“推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2]。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科学谋划和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和发展,在党的各个历史时期形成了主题鲜明的哲学社会科学,为阐释中国理论、指导中国现实和引领中国未来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武器。因此,立足哲学社会科学的基本理论概述,聚焦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哲学社会科学认识的历史回顾与百年实践,正确把握和阐明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建设与发展的宝贵经验,这对于繁荣和发展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建设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哲学社会科学的基本理论概述

从概念上来讲,哲学社会科学作为社会意识的特殊形式,是由“一定的知识体系”和“成体系化的理论”构成的,在其现实性上“是古往今来各种知识、观念、理论、方法等融通生成的结果”[3]。任何理论的提出都是在特定的时代条件和哲学家们的思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彻底颠覆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哲学基础,祛除了“历来的观念历史叙述”的思辨性和神秘色彩,在“新科学”的意义上为哲学社会科学奠定了“历史科学”的原生范式,即“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4],使其成为“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5],在整个人类史领域得到了“历史科学”及其唯物主义叙事的考察和解读,开辟了一条辩证唯物地理解哲学社会科学的新范式。由于所解决的时代问题有所不同,哲学社会科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历史科学”“社会科学”“哲学社会科学”等完全不同的内容和形式,但归根结底所有的哲学社会科学都是历史的科学,都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来解释各种观念形态的知识体系或理论形态。因此,无论人们根据时代和实践的变化、社会历史的走向和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等而形成怎样不同的见解,但归根结底任何哲学社会科学都是以人们的实践为基础、在人类历史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性过程中诉求于“改变世界”的“关于社会的科学”,不仅体现了发展的理论指导实践的具体应用,也体现了发展的实践推动着理论的不断创新和升华,实现了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相互激荡、相互促进的规律性发展。

(一)哲学社会科学是对它所赖以产生的那个时代及实质精神的把握

人类历史与社会发展并不是一个纯粹的、线性的过程,而是在歷史传承、社会进步和文化赓续的基础上长期存续、渐进发展和内生演化的过程和结果。人们从事实践活动需要一定的理论导引和智识支撑,而科学理论又深深地扎根于现实历史的土壤中,这种以先觉意识的觉醒促使人们不断从自在状态向自为状态迈进,为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和变革提供了重要的思想禀赋和文化创造力。马克思、恩格斯以“生活决定意识”的基本诠释原则和考察方法为哲学社会科学奠定了科学的基础。一方面,哲学社会科学是对人们的全部社会生活及其内容的观念表达和精神体现,它并不是抽象地栖身于人的现实之外的,而是取决于人们的物质实践活动。而有关艺术、哲学、政治、法律和文化等社会意识诸形式不过是人们的现实生活过程在观念上的“反射”或“回声”,人们凭借物质实践活动来构造纯粹而抽象的哲学社会科学,不仅抓住了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而且也直接映射了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锚定。另一方面,作为“科学”的哲学社会科学,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主线及其脉络的考察和认识,不是凭借经验观察来解释各种观念形态,而是要将其上升到具有理论高度和解释力的层面上,从具体生发的那个时代及实质精神的把握中,科学阐明和揭示人类历史和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总体发展情况,从而为解决人类历史行动提供一种科学性的说明和叙事。

哲学社会科学是对“整个历史的基础”的抽象化了的理论表述。在对人类社会和历史发展的总体性过程的考察中,哲学社会科学凭借人类生存与意义的认知方式,尺量了人类自我理解和社会进步的知识阶梯,打上了时代变迁的鲜明烙印。可以说,有生命力的哲学社会科学就是反映时代精神的产物,它不是对既有的现实材料给出“白板式”的直接编写,也不是遵照某种尺度任意剪裁历史,而是凭借人们的实践活动,对这个时代独特的“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作出理性认识和抽象表达,从而得出“从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考察中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的结果的概括”[6],使“真正的知识”得以对象化、现实化和具体化,并在社会变革发展中总结经验、更新认知和升华理论,从而在理论与实践中架设一条通往真理彼岸的桥梁。总之,哲学社会科学及其唯物主义叙事实现了人的能动性与感性现实性的相结合,产生了有关对自己时代及其实质精神的真正理解和把握,实现了对现实历史的敞开、时代精神的凝聚以及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精神引领,是真正关涉人类生存与发展意义的科学理论武器。

(二)哲学社会科学是占统治阶级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

迄今为止的人类社会仍然是阶级社会,决定了世界上并不存在所谓的“价值无涉”的思想文化理论。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史观作为洞察社会诸意识形式背后秘密的方法论,为透视各种思想文化理论的实质提供了基本立场和科学依据。在他们看来,“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因而,这就是那些使某一个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各种关系的表现,因而这也就是这个阶级的统治的思想。”[7]一方面,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既是物质力量的代表者,也是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的拥有者,它们内在地将本阶级的政治导向、执政方式和利益诉求等上升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观念体系,使其成为维护本阶级统治以及反映本阶级或集团的现实利益诉求的重要手段,展现了一定的历史时代的整体面貌。另一方面,一个阶级在社会上是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在观念上也必然会赋予自身阶级政治观念和利益诉求的正当性,并把它描绘成具有普遍观念的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和推介,使其成为论证统治阶级的统治及其合法性的思想武器。由此来看,观念的、政治的上层建筑都是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而产生的,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思想也必然在思想意识领域占统治地位,代表着统治阶级的政治观念和利益诉求。哲学社会科学作为一种观念上层建筑,也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或物质力量决定的,体现了占统治地位阶级的意识形态话语内容和方式。同时,哲学社会科学不仅是维护统治阶级合法地位的重要工具,而且也集中表达了本阶级的利益诉求,使其内化为社会成员统一性的观念导向、文化性理解和价值追求,外化为付诸于实际的具体体现以及巩固统治秩序等实践活动,从而确保在思想和行动上的一致,以此来实现统治阶级的政治观念和利益诉求。

总之,哲学社会科学作为人类精神生活和意义的表征,是一定时代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对自身物质关系的观念刻写和精神表达,使其在观念上成为普遍意义的理论表达和在实践上成为统一性的价值追求。因此,受制于不同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和利益机制,世界上并不存在没有意识形态边界的哲学社会科学,不同时代、国家和民族的经济基础决定了所属的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识形态性,这绝不是消弱哲学社会科学在文化、学术及价值等维度上的重要功效,而是从根本上表明了代表占统治地位阶级的利益诉求和价值导向,决定了当今世界上任何国家、地区的哲学社会科学都是意识形态性的产物,

(三)哲学社会科学是诉求于“改变世界”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类“掌握”世界的基本方式之一,它不是单纯地以“解释世界”的理论活动和方式在历史场域对“世界何以可能”的抽象表达,而是从根本上诉求于“改变世界”为指向的“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尺量了整个人类社会和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与趋势,是浓缩了的“时代精神的精华”。归根结底,唯物史观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并不是为了寻求某种从概念到概念、从范畴到范畴的抽象的“解释世界”的演绎推理,而是从根本上推动人们从事改变现实历史的实践斗争,使“解释世界”的理论活动消融在“改变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把“改变世界”作为实现人类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的更为根本的活动。可以说,哲学社会科学所做的研究工作不是对现实的辩护性理解,而是对时代变革有所察觉、分析和根本性的认识,从根本上解决了人类历史和社会发展中的一切不切实际的“思辨幻想”,使“改变世界”在理论和实践的良性互动中成为可能,科学预见了人类社会和历史发展一般进程的根本走向和趋势。

凡是在一定时代中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哲学社会科学,无不是立足于时代变革的要求,在理论与实践的激荡碰撞中实现对人类命运的开解。唯物史观以其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使哲学社会科学成为把握人类历史和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彻底颠覆了傳统认识论的基础和方法,使人们对各种观念形态的知识形式有了根本性的认识和见地。一方面,在科学的认知进路上,不同于经验论者的“僵死的事实的汇集”和唯心主义者的“想象的主体的想象活动”,哲学社会科学并不提供所谓的适用于各个历史时代的理论和公式,而是以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解释原则和世界观革命,对社会历史领域进行深刻批判和反思,使人类的认知及历史行动得到了集中的理论诠释和话语表述,激发了“历史科学”的生长特性;另一方面,从洞悉“时代精神的精华”到塑造“文明的活的灵魂”的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映现着“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的革命实践诉求,不仅开启了现代意义上的“术语革命”和人类知识地图,而且也科学阐明了人在实践活动及其历史发展中的否定性统一关系,实现了对人类命运的开解及烛照人类解放事业。总之,哲学社会科学是“关于社会的科学”,是对人类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集中概括和反映。在走向历史深处的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提供着诉求于“改变世界”为指向的新表述和新范畴,成为引领时代变迁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折射着整个人类历史文化的生活场景。

二、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哲学社会科学认识的历史回顾与百年实践

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坚定的基础,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都十分重视理论建设,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的基本底色和哲学依据,引领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实践走向和发展脉络。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奉者和坚定践行者,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历史科学”范畴的理论概述,形成了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有关哲学社会科学的规律性认识与科学探索,使哲学社会科学成为引领中国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可见,中国共产党人对哲学社会科学的认识上升到了科学层面及开拓了全新的叙事理路,从根本上改写了中国学术版图和发展轨迹,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哲学社会科学的规律性认识和伟大的实践探索。

(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开创和奠基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時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写就了如《矛盾论》《实践论》和调查研究等大量的理论著述。在这些经典名篇中,体现着毛泽东对哲学社会科学的独到见解,提出要“用社会科学来了解社会,改造社会,进行社会革命”[8]的重大论断,实现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具体运用和创新发展,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奠定了根本理论指南。其一,“术语”的使用。毛泽东是在广义概念上使用哲学社会科学的,即“社会科学”。在他来看,世界上只有自然科学(生产斗争知识)和社会科学(阶级斗争知识)这两门科学或知识,哲学社会科学是“阶级斗争知识”的结晶,而哲学是对这两门科学或知识的总结,实现了“哲学”与“社会科学”的内在联结。在这里,毛泽东是把哲学社会科学当作政治革命和参与阶级斗争的有力武器。其二,“二为”性质和“双百”方针。一方面,阐明了哲学社会科学的性质和价值指向。毛泽东延展和深化了延安时期提出的“文艺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思想。尽管这一要求是针对文学艺术领域而提出来的,但同样也适用于哲学社会科学,即社会主义性质和为人民群众服务的“二为”立场,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奠定了根本的遵循依据。另一方面,在回答有关文化的时代走向的过程中,也进一步阐明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双百”方针论。毛泽东就当前经济文化相对比较落后又具有极大文化特殊性的情况下,提出了新中国“如何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时代命题,这既是对哲学社会科学在理论上的意义创造,又是人民群众及其知识分子迫切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广泛诉求。三是科学把握指导思想与文化体用的关系问题。从指导思想层面来看,毛泽东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必须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上对中国社会具体实践给予权威性的指导。在文化体用方面上,毛泽东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并不意味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西方思想文化价值的拒斥,而是要加以批判性地继承和接受,即“必须根据具体条件加以采用,使之适合中国的实际”[9]。毛泽东把握了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思想与文化体用之间的关系问题,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待古今中外各种文化资源融涵发展的科学态度。可见,毛泽东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为今后的中国共产党人持续推进和深化哲学社会科学奠定了基本模式。

(二)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哲学社会科学建设的新增扩容

处在“在党和国家面临何去何从的重大历史关头”的时代场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出了“科学当然包括社会科学”的重大论断,把哲学社会科学看作是推进改革开放的精神动力。一是加强党的领导。邓小平强调,加强党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政治领导和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为开展和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奠定了根本的政治保障。二是持续深化党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认识。邓小平重申了“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鲜明指出不同学派要坚持百家争鸣、提倡学术交流。此外,邓小平还将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解决了以往忽视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理论研究的问题,使其在新时期下得到了高度重视和新的发展。三是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体系化建设。邓小平指出,要在现有基础上加快构建和健全整个学科体系,对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学科等形成“补课论”,尤其是要在短时间内“印出一批有新内容、新思想、新语言的有份量的论文、书籍、读本、教科书来,填补这个空白”[10]。四是要树立中国学术自信。针对新形势、研究新问题,邓小平强调不能一味依赖西方学术和理论等范式,“一定要彻底扭转这种不正常的局面,使马克思主义的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宣传,特别是一切重大理论性、原则性问题上的正确观点,在思想界真正发挥主导作用”[11]。总体而言,邓小平始终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改革开放的实践情况出发,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指导中国社会实践的重要功效,新增扩容了哲学社会科学相关理论概述,为改革开放及其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动力。

(三)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术语表达和重要性阐述

伴随科技进步的时代步伐,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哲学社会科学的认识不断得到显著提高,首次提出了完整的“哲学社会科学”术语表达,并将其作为察觉新形势、分析新课题和提出新举措的有力杠杆。江泽民指出:“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样重要;培养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家,与培养高水平的自然科学家同样重要;提高全民族的哲学社会科学素质,与提高全民族的自然科学素质同样重要;任用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与任用好自然科学人才并发挥他们的作用同样重要。”[12]江泽民从适应时代发展新要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角度出发,把哲学社会科学看作是解决中国社会发展问题的重要力量,使其作为评判党和国家战略决策部署及其文化发展走向的重要参照,推动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建设的不断向前迈进。

(四)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哲学社会科学认识的持续深化

身处21世纪的历史节点,胡锦涛指出:“应对激烈的国际综合国力竞争,在不断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的同时增强我国的文化创造力、民族凝聚力,增强中华文明的影响力,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和学术思想。”[13]胡锦涛强调,理论与现实的良性互动和不断创新发展是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赋予了哲学社会科学新的理论内涵,使其瞄准学术前沿、打开认识视野,自觉担负起历史之责和时代使命,使之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胡锦涛从历史和现实的高度上,深刻把握了经济发展与以哲学社会科学为核心的文化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建构了现代意义上的哲学社会科学形态,为繁荣和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哲学社会科学的继往开来和创造性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時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事关战略全局和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首次以5·17专题会议的形式发表了重要讲话,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和理论观点,对哲学社会科学做出了全新阐释与科学把握,为繁荣和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提供了根本性的理论指引。其一,系统论述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交汇期,习近平从阐释中国理论、对待人类思维成果和理论付诸于中国具体实际的角度出发,指明了哲学社会科学在现代性和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两个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使其上升到了前所有的历史新高度。其二,系统论述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习近平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和显著特征。在此基础上,不仅为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了具体要求,而且也鲜明指出了有生命力的哲学社会科学是党和国家进行科学决策和战略部署的重要抓手,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础性地位和根本性意义。其三,系统论述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对当代中国社会正在生发的时代场域下,习近平总书记系统擘画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从整体上系统阐发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总体思路和“三大体系”建设等内容,开创了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新篇章。其四,系统论述了“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习近平从党的建设和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系统阐发了党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中领导、政策、方针、学风等方面的建设,为促进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具体的战略规划。

此后,又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国家“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等文件,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统一指导和协调运行,促使政策精神同党的领导工作相互衔接、互为支撑。实质上,这些文件精神、重要规划和具体的工作指导等都是对“5·17”重要讲话的积极回应,并对其有所补充、完善和创新发展,使其更加符合实际需要。可以说,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哲学社会科学的继往开来和创造性发展,为丰富和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指南,为引领新时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奠定了根本性的指导依据。

三、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建设与发展的宝贵经验

经验产生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是人对自然、社会等外部世界和客观事物的主观认识。总结经验,就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对现有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和制作,不断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为研判现实及预见未来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纵览百年党的奋斗历程,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理论引领中国伟大实践。在这个历史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对哲学社会科学的认识是建立在科学理论和实践探索的双重维度上的,既以历史事实为基础阐明了整个哲学社会科学由以生发的历史脉络和时代场域,又以科学态度正确对待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发展和取得的重大成就,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高度的理论自觉和创造禀赋。由此来看,中国共产党人是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来研究和考察自身的历史、并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科学谋划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先进政党,实现了哲学社会科学与中国具体实际之间的联动效应,体现了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相互激荡、相互促进的规律性认识,彰显了党善于总结并运用好历史经验的优良传统,这对于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实践推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

坚持以什么样的思想理论为指导,是事关政党的性质、国家的前途和人心的凝聚的核心与灵魂。马克思主义是迄今为止最为科学、严整和有生命力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以全面、深刻的力量融入进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全过程,展现出了庞大的真理威力和生命力。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是以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为起点的,历经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努力并逐步发展起来的,是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发展历程赋予的规定性和必然性的使然,形成了具有民族主体性的哲学社会科学及统一的价值追求。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融入进了党的指导思想、政治立场、理想信念和斗争实践等,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的立足点,是党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也是指引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根本指南。另一方面,哲学社会科学是从现实问题的挑战中产生的,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命题而展开的具有原创性理论的意义创造,是研究“党的理论创新”及其引领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理论武器。中国共产党人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作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有力思想武器,不仅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拓展了更为宽广的理论空间和实践向度,而且也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自觉担当和积极努力,为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奠定了时代走向和发展新格局。简言之,哲学社会科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理论思维的抽象和改造的结果,在理论深度、实践空间和文化脉络上实现了哲学社会科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部理论问题和全部实践问题的联结,使哲学社会科学成为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器和历史必然,而且也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提供着空前丰富的材料、复杂的时代命题及广阔发展的远大前景。

(二)强化哲学社会科学为人民服务的价值立场

价值立场是人们认识和处理问题时所持有的基本看法和态度,决定了人们的思维方式、情感表达和价值追求,无疑是整个活动环节中处于最原则性的根本问题。尽管哲学社会科学有其自身发展的相对独立性,但不能剥离哲学社会科学鲜明的意识形态性和价值立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始终代表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价值立场和根本发展遵循,从根本上奠定了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导向和发展基础,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崇高的历史使命和价值情怀。其一,坚持人民立场的研究导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从根本上解决了“为什么人服务”的原则性问题,表征了哲学社会科学建设与发展的根本目的和归宿。其二,在为人民述学立论中解决好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哲学社会科学是回答时代之问、实践之问和人民之问的经世之学,一切有抱负的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然会同自己时代、国家和民族的最深厚的学术土壤紧密结合起来,以世界总体发展趋势和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为现实关照、以强化为人民服务为价值诉求、以服务党和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为需求导向,勇于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再升华和再表达,努力提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精神文明成果。其三,自觉践行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家国情怀。身处于这个伟大的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当从党和人民事业的大格局中出发,突破自我狭隘的学术研究和兴趣论,自觉践行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党和国家的发展战略紧密联系在一起,提供裨益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的理论创造和科学说明,使其充分展现哲学社会科学的人民立场和时代走向,从而拿出经得起历史、实践和人民检验的优秀成果,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自我崇高的学术信仰和追求。

(三)形成具有“中国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哲学社会科学新范式

一个不能用自己头脑解决好事关国运、文化安全乃至民族精神独立等大问题的国家和民族,是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是与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一路同行至今日而实践历史性地建构起来的科学的理论武器,其研究对象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基本社会历史背景的,即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争、开辟中华文化叙事的新理路及对中国现代性过程的权威指导为主要内容的科学研究,为我们捕捉时代问题、提炼新观点和解决社会历史发展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当前,由于历史、理论和实践等多方面原因的交织,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理论范式上仍然深受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的影响,拿西方的思想文化和学术方法奉为衡量自我的圭臬,整体上缺乏主体性和原创性可言。要想改变这种历史遗留下的问题,就必须从长期以来沿循西方思维的学徒现状中走出来,从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出发,致力于形成具有“中国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哲学社会科学新范式,用中国人的实践和办法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从而获得自我的学术主张、达到学术成熟的状态。一方面,把握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深刻的社会变革和独特的实践创新,从持续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中提炼新观点、构建新理论,改变以往满足于模仿式的、解释性的或重复性的研究,积极付出开创性的学术劳动,使其不断提炼、丰富和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从而获得承载新思想、支撑新内容、体现新时代的理论创新。另一方面,反对拿西方的学术和理论来观察、套用中国现实和发展状况,致力于形成对自身透彻的认知和科学的理论表达,从根本上建构起属于中国人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从而实现“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的历史崛起。总之,要想形成具有“中国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哲学社会科学新范式,就必须要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有的概念体系、表达方式,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提炼新观点、概括出有规律的新实践,对新时代的重大课题做出学理性的概括和提炼,这是衡量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实现“强起来”的重要标尺和依据,有助于对这个特定时代的实体性内容及其精神的科学把握,从而在历史发展的洪流中把握自身发展走向、勇立时代最前沿。

(四)提升哲学社会科学用于解决社会发展主要问题的能力

判断一种理论是否具有科学性和强大的生命力,其衡量标准不仅在于理论自身是否具备成熟的学术概念、严谨的逻辑推演及完备的思想框架,更重要在于是否能够对时代脉搏和现实社会本质的捕捉,从而为人类历史和社会发展提供方向引领和行动纲领。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并不缺乏丰富的材料、复杂的时代命题及广阔发展的远大前景,无论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积累的历史和传统、思想文化、人文精神等,还是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发展、社会转型、政治进展、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有益探索等,都为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了深厚的现实土壤。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不能脱离于中国现实,必须在中国社会的历史演进和变迁中形成与之相对应的哲学社会科学,不断提高自我用于解决社会发展问题的能力,使其能够为生动鲜活的中国实践予以权威性地指导,实现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阐释和规律性概括,促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塑造和引导新时代精神,彰显中国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优越性和先进性。

人类社会的伟大进步是建立在理论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的基础上的,必然会对时代之问、实践之问和人民之问等给予科学阐释和说明,从而为人类的前途命运提供权威性的理论指导,这是哲学社会科学崇高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之所在。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应当“必须落到研究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来,落到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上来”[14]。沿着这条致思进路和轨迹出发,哲学社会科学应当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出发,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努力提升用于解决社会发展主要问题的能力。一方面,在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应当紧密结合当前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具体实践,加强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问题研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可靠的理论支撑和对策建议;另一方面,立足解释中国现实为导向,勇于推进中国理论的创新和升华,提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精神文明成果,为党和国家的科学决策、为实现民族振兴和崛起、为人民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智力支撑。总之,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是着眼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发展的新战略、人类社会历史的逻辑和发展趋势以及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华民族统一性的文化理解和世界观的科学把握,在实现中国经济崛起的同时也致力于实现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要求我们在思考时代场域和现实深处的过程中,从整体上观照新时代本质、发展特性及其时代走向,不断提升解释中国全部理论问题和全部实践问题的能力和水平,从根本上为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发展中的各种问题提供现实解释力和知识变革,使理论本身能够对现实问题的聚焦、时代精神的凝聚及其党和人民向前发展的引领,从而彰显中国学术自由和理论自信,为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和进步提供指向性的理论先导。

〔参 考 文 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1995:220.

[2]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45.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38.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16.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6.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6.

[7]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78.

[8]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

[9]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92.

[10]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80.

[1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6.

[12]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3.

[13]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3.

[14]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4.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哲学社会科学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以岳麓版
如何繁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整体性视域下的功能解释唯物史观批判
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高职院校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价值和路径探析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视阈下的出版学构建
唯物史观历史进步动力学建构的基础
大力振兴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研究报告
唯物史观下关于“礼”的起源的理论阐释
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辛亥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