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振兴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研究报告
2015-06-08张永春白瑾蒋涛
张永春+白瑾+蒋涛
摘要:哲学社会科学因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我们以西安为主,兼及广州、厦门、南京、青岛、济南等市社科院的各项指标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目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而大力振兴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举措包括:1.强化领导是关键——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强化各级社会科学基金领导小组的功能,尽快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科学普及条例》。2.按需选题是路径——增强选题的需求性、科学性、操作性。3.人才队伍是主力——强化六支社科队伍的整合与使用。4.科学创新是生命——社会科学必须从事后的解释性研究为主升华为事前的创新性研究为主。5.科学应用是目的——强化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强化社科成果的转化机制,强化专家学者在重大决策前、中、后的发言权。6.财力保障是后盾——对社会科学的投入与经济增长率同步。要使稳定性经费和竞争性经费的比例达到6:4,并逐步提高到7:3水平。7.规划未来是方向——尽快制定“十三五”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
关键词:振兴;哲学社会科学;大有作为
中图分类号:C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为了促进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大繁荣大发展,我们以西安市为主对部分副省级城市的社科院进行了问卷调研。
一、哲学社会科学大有作为
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因为,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重要的五大功能,这就是“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哲学社会科学是国家和民族思维能力、精神状况和文明素质的标志,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从全国来看,“中国梦”的理论和实践,为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广阔空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诸多领域,都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新的历史任务,需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站在全局的高度,以战略思维和世界眼光,坚持把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为研究重点和主攻方向,准确把握发展大势,紧紧围绕实际,切实加强对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课题的研究,提出对加快发展、科学发展有参考价值的意见和建议,为党委和政府民主决策、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真正发挥好“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创造性地运用哲学社会科学各个学科和领域的理论与知识,促进现代化建设实践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良性互动。
西安社会科学一级学科实现了全覆盖。目前,西安社科界已经形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政治学、历史学、人才学、法学、文学、党史党建等一大批优势学科,其中历史地理、历史考古、价值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社会学、公共管理、行政法学、社会保障、老年人口学研究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富有地方特色的汉唐文化及遗址保护研究、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研究、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研究方兴未艾。
社科院是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一支重要力量,也是各地党委政府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智库。全国十五个副省级地方社科院,在为当地党委政府做好智囊团的同时,都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确立了不同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研究领域,丰富和拓展了社会科学的研究范畴和研究方法。为了更好地促进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2014年7月,西安社科院选取了六个社科院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就科研力量、科研经费、成果展现、研究特色、立院思想、人才引进等方面设计了14个方面的问题,调查问卷的汇总情况如下。
表一:西安社科院与广州、厦门、南京、青岛、济南社科院
2013年的各项指标比较
人员编制
(其中科研人员对比) 科研人员所占百分比 财政拨款的总量(万元) 人均科普经费(元) 科研经费(万元) 人均科研经费(万元)
西安 23/43 53.5% 600 0.02 180 7.82
南京 23/50 46% 1138 0.1 50 2.17
厦门 6/7 86% 267.71 2 170 28.33
青岛 32/60 53.3% 1340 1 280 8.75
济南 24/39 61.5% 764.85 1 404 17.56
广州 140/165 84.4% 5300 5.5(2011年) 3208 22.91
表二:2013年西安社科院与广州、厦门、南京、青岛、济南
社科院的特色研究比较
西安 南京 广州 厦门 青岛 济南
特色 汉唐文化及遗址保护研究;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研究;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研究 南京地域文化;和平学;地方法治建设;城市形象传播研究;国土资源管理 黄埔军校研究;近代广州城市史研究 地方史文化研究;两岸口述史研究 蓝色经济研究 济南地方历史文化研究;人才学研究
二、哲学社会科学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社科成果转入决策的效果不佳。一方面转化机制难以形成,很多有价值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成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另一方面表现在部分科研人员不重视转化成果的研究,致使能够转入决策的成果较少。下图可见一斑。
图一:六个副省级城市社科院2013年副市级以上领导批示数量(单位:个)
(二)人均社科科普经费偏低。据相关部门统计,2011年,北京、上海、广州、宁波、厦门等城市,市本级财政科普专项投入与常住人口的比例都超过2:1,即人均科普经费大于2元。广州市比较高,2011年已达到了5.5元。与2012年全国人均科普经费3.31元相比,投入还是远远不够。西安社科院有20万元用于社科普及活动,按照860多万常住人口平均,每人仅有2分钱科普经费,社会科学科普经费缺乏已经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图二:六个副省级城市社科院2013年人均科普经费(单位:元)
(三)思想上不够重视社会科学事业。当前,全社会对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和价值普遍认识不足,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视往往只停留在口头上和文件中,在实际中缺乏足够重视和投入。党中央文件规定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四个同等重要”没有落到实处。
(四)社科经费投入较少,社科人才工资待遇较低,缺乏长效激励机制。据调查,大部分科研机构的正常事业费和竞争性项目经费的比例为3:7左右。由于缺乏稳定经费支持,社科人才花费大量精力争项目,科研方向不稳定,科研质量受到影响。党校系统和社科院的所有专业技术人员,都是各单位考核任务的主要承担者,单位在党委政府的年终考核被评为优秀、良好、合格以后,财政却没有安排他们的考核奖金,让各单位领导十分头疼,也挫伤了社科专业技术人才的积极性。
(五)社科专业研究人员编制太少。例如西安市社科院(社科联)是专门从事社会科学研究和统筹协调管理的机构,但自1984年成立以来,一直小规模运作,编制一直局限在43人,除去行政人员,真正从事专业社科理论研究的人员仅有23人,仅占全院编制的53.5%。
图三:六个副省级城市社科院研究人员占编制的百分比(单位:)
(六)社科人才队伍的质量和结构还不能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人才结构有轻有重,结构比例不尽合理。社科人才队伍是典型的"矮胖型"金字塔结构——塔基庞大而塔尖低矮,即社科人才资源雄厚,但高层次创新人才缺乏。现代化发达国家拥有"健壮型"社科人才金字塔结构——体现社科人力资源规模的塔基庞大,体现高层次创新人才水平的塔尖很高,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高度重视。
三、大力振兴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举措
大力繁荣发展西安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服务决策的意识,紧紧围绕全市中心工作和广大市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着重强化应用对策研究的针对性、时效性、科学性、操作性,充分发挥新型智库的作用,努力提高为党委政府决策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事业做出重要贡献。
大力振兴西安哲学社会科学的总体目标是,努力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并且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把为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服务作为首要任务,努力把社科界建设成为“思想库”和“智囊团”。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形成具有学科特点、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的学科体系,形成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人才培养选拔和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作用,能够在全国全球产生良好的学术影响。
(一)强化领导是关键——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强化各级社会科学基金领导小组的功能,每年至少召开一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会议。课题组建议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科学普及条例》。
持续开展以党委和政府规格举办的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和表彰工作。以质量和应用为导向,进一步完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励制度,增加奖金额度,建立健全成果分类评价标准,探索建立政府、社会组织、公众等成果受益者参与的多元多方评价机制。加强对理论创新和社会科学服务做出突出贡献的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优秀人才的奖励和宣传,充分发挥奖励的激励和导向作用,增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使命感和荣誉感。要完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的奖励制度,把奖励与充分调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结合起来,与鼓励多出优秀成果、多出优秀人才结合起来,与促进理论成果更充分地运用于党和政府决策、运用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重奖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重大科研成果,除了过去传统的评出一、二、三等奖之外,增加“最佳创新团队奖”、“最佳决策应用奖”、“社会科学大师奖”。
(二)按需选题是路径——增强选题的需求性、科学性、操作性。哲学社会科学事业要服务于中国梦的伟大实践,服务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服务于城市精神的培育、研究、提炼。特别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要服务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经常向哲学社会科学界提出一些需要研究的重大问题,注意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运用于各项决策中,运用于解决改革发展稳定的突出问题中,使哲学社会科学界成为党和政府工作的“思想库”和“智囊团”。
(三)人才队伍是主力——强化六支社科队伍的整合与使用。1.以社科基金课题为工作抓手。每年定期发布征集后筛选出来的课题。整合和调动六支队伍申报课题,深入调研,最后精选出针对性和操作性较强的课题,报党委政府领导决策参阅。2.以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为工作抓手。社科联是社科研究的一大重要方面军,能够为党委政府提供科研支持和决策咨询,社科联负责地区社科研究工作者的联系、组织和协调,承办社科类优秀理论成果评奖活动,开展社会科学知识普及活动。3.以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为工作抓手。持续开展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和表彰工作。以质量和应用为导向。4.以每年一次的“发展高层论坛”为抓手。每届论坛可以有不同的主题侧重,作为论坛的副标题,例如“十三五”发展战略、创建文明城市与城市精神、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构建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等等。邀请四大领导班子的领导、国内外专家学者、社科界六支队伍参会,各个方面共同奉献大发展的真知灼见。
(四)科学创新是生命——社会科学必须从事后的解释性研究为主升华为事前的创新性研究为主。我们必须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性、战略性、超前性研究,完善以创新和应用为导向的科研评价制度,应该构建以创新、质量、能力为重点的社科人才评价机制。这是改革评价机制的主攻方向。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创新组织管理,强化开放合作,全面提升综合创新能力。依法保护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产权,推出对理论创新和文化传承创新具有重大影响的标志性成果。社科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重点是以培养创新能力和实现创新业绩为核心,推动人才队伍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通过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强度,营造宽松自由、公平和谐、健康向上的创新文化,加快支持社科人才创新的体制、机制、制度建设,建立健全鼓励和保障创新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激励、规范、保护人才的创新行为,促进社科创新人才辈出、创新团队集结、创新成果涌现、创新活力迸发,形成社科人才队伍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建设创新国家目标的实现。
(五)科学应用是目的——强化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强化社科成果的转化机制,强化专家学者要在重大决策前、中、后的发言权。科学应用最重要体现在社科成果转入决策,社科成果要能够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批示,从理论调研成果转变为实施方案。我们必须推进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的转化应用,同时,社会科学专家学者要主动与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对接,帮助他们提出提案和议案,积极主动接受“两会”代表的委托,在“两会”之前进行调研,请他们把社科调研成果带上“两会”,参政议政,转入决策。全力以赴把经济蓝皮书、社会蓝皮书、文化蓝皮书出成精品,每年赠送给领导班子、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高等院校图书馆和社会科学的院系、党校培训班学员等等,充分发挥其决策参考效益、学术效益、教育效益、社会效益。实行社科成果定期发布制度,推动研究成果转化。各地社科院增加《领导参阅》的刊出频率,专门留出领导批示的位置。积极筹备出版《社科知识与百姓生活丛书》。
(六)财力保障是后盾——对社会科学的投入与经济增长率同步。要加大对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财政投入,保证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经费和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每年都有所增加,以前一年社会科学事业经费和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为基数,第二年对社会科学的投入与经济增长率同步提高。要使稳定性经费和竞争性经费的比例达到6:4,并逐步提高到7:3水平。财政从2015年起应该安排党校系统和社科院的所有专业技术人员年终考核奖金,使各单位考核任务的主要承担者来年更好地发挥积极性。各地应该进一步大幅度提高目前每年很少的科普经费,这笔经费从财政经费中专项支付,以每年100万元科普经费为基数,按照每年财政收入的增长率,年年增加科普经费,构建可持续的长效动态增长机制。
(七)规划未来是方向——尽快制定“十三五”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课题组调研得知,南京市正在制定今后五年社科强市实施意见和规划。社会科学界理应尽快启动制定“十三五”(2016年——2020年)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这是大力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社科“十三五”规划应该准确研判未来五年社科发展的基本趋势和阶段特征,科学提出“十三五”时期大力繁荣发展社会科学的总体目标和分类目标,把握问题导向,突出创新应用,使社科“十三五”规划更加符合发展实际,为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和坚实的智力保障,为中国梦的伟大实践奉献真知灼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2004年1月.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2015年1月.
作者简介:张永春,男,西安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社会学所所长,研究方向为社会学。
白瑾,女,西安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政治学。
蒋涛,男,西安市社会科学院科研处调研员,研究方向为科研管理。
(责任编辑:杨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