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天性,培育儿童“问”的意识
——以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黄山奇石》教学为例
2024-01-12江苏省南京市中华中学附属小学汤德丽
江苏省南京市中华中学附属小学 汤德丽
儿童总是喜欢提问,他们的大脑里似乎有问不完的问题。问,其实就是儿童接触陌生事物的第一反应,也是他们探究未知世界的基本方法。好奇与好问,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的特质。儿童问学课堂就是以儿童“好奇、好问”的天性为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建构的课堂教学新样态。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儿童的立场出发,关注儿童生活,守护、释放儿童的天性,培育儿童“问”的意识,促进儿童思维的发展。
一、扣题而问,以问促思
善学始于问。好的学习都是从“问”开始的。问学,是利用儿童好问的天性,激发其问的兴趣,让儿童置身知识的中心,成为学习的主人。儿童问学课堂,旨在把问的权利还给儿童,把学的平台提供给儿童。课题常常是文章的“眼睛”,因此,对题目的质疑问难,往往能成为学习的良好开端。
片段1:
师:黄山有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今天,我们要去看的是——《黄山奇石》,同学们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齐读课题)
师:看了这个课题,你们有没有什么想问的?
生1:黄山在哪里?
师:你对黄山这个地方产生了兴趣。
生2:黄山有哪些奇石?
师: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黄山到底有哪些奇石呢?
生3:黄山有像恐龙一样的石头吗?
师:看来,你是个“小恐龙迷”呢!
生4:黄山有像老虎一样的石头吗?
师:你对老虎情有独钟。
生5:黄山的石头到底有多奇特?
师:你真会提问题,老师要表扬你。
生6:黄山有多大?
师:你能积极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给你点赞!
师:刚刚同学们开动脑筋,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真好!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到课文中去找找答案吧!
鼓励儿童质疑问难,对课题的质疑是学习课文的第一步。教师让儿童围绕课题自主提问,使儿童好问的天性被瞬间激发。他们有对黄山的位置产生疑问的,有对黄山奇石的种类产生疑问的,有对黄山奇石的形态产生疑问的,有对黄山奇石的奇特程度产生疑问的,还有对黄山的大小产生好奇的。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都给予了积极回应。儿童获得了提问的成就感,“问”的意识被逐渐激发。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教师不追求“问”的数量,关键要激发儿童“问”的兴趣,保护儿童“问”的好奇心。接着,教师引导儿童带着这些问题去文中找答案,可有效地激活儿童的思维,引发儿童的阅读期待。
二、识字解词,以问促思
儿童问学课堂着眼于儿童的情感丰富性、知识系统性和素养完整性等综合素质发展,旨在激发儿童主动投入思考和体验的学习情境中,体会语言文字的美感,帮助儿童形成丰富的认知结构和灵活的迁移能力。在低年级,识字写字是重中之重。在识字解词时,教师要充分调动儿童的积极性,让其主动地学习知识、发展能力;要充分遵循儿童的天性,激发儿童“问”的意识,充分激发儿童的求知欲并调动其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片段2:
师:“部”字是什么偏旁?与什么有关?
生:耳朵旁,与……
师:“部”字的耳朵旁在右边,也叫右耳旁,古人写右耳旁是这样的,下面部分是席地而坐的人,上面部分是一个方形的区域,表示人居住的地方。你能猜猜右耳旁的字和什么有关吗?
生:某个地方。
师:右耳旁往往与一个区域或地方有关,北方的区域叫什么?
生:北部。
师:南方的区域叫什么?
生:南部。
师:同学们,说到这,你们有没有什么想问的呢?
生:老师,我姓“祁”,这个字和地方有什么关系呢?
师:“祁”的本义就是地名,指的是现在的山西省祁县。
片段3:
师:你能联系生活,猜猜什么是“陡峭”吗?
生:山很高、很陡。
师:从部首,我们也可以看出“陡峭”这两个字和山有关。
生1:“峭”是山字旁,与山有关。
生2:“陡”是耳朵旁。之前说右耳旁与地方、区域有关,这个字是耳朵旁在左边,不知道和右耳旁的意思是不是一样。
师:同学们,“陡”的耳朵旁在左边,就叫左耳旁。古人是怎么写左耳旁的?
生3:像竖着的小山。
师:所以,左耳旁的字往往与山岭或高地有关。“陡峭的山峰”说明山很高、很陡直。
生4:老师,我们之前学过少先队员的“队”字,这个字也是左耳旁,它和山有什么关系呢?
师:“队”字的甲骨文就像一个人倒立着从山上垂直下落的样子,它原来的意思就是掉落、往下沉,后来慢慢演变为行伍、军队的意思。
识字解词的过程,也是认识世界的过程。“部”字和“陡峭”一词都是本课要重点学习的内容。在理解字词意思时,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儿童从关键偏旁突破。左耳旁和右耳旁都是具有强大构字功能的偏旁,加上不同的部件就能构成不同的汉字。对于这样的汉字,教师要教字理,要讲汉字背后的文化意义,一方面能帮助儿童区分相似偏旁的汉字的意思;另一方面能通过偏旁帮助儿童理解字义,进一步拓展了儿童归类识记生字的能力。从一个偏旁拓展到所有带有这个偏旁的字,拓宽了儿童思维的广度,点燃了儿童思维发展的火花。儿童在了解偏旁与字义之间的联系后,自然而然地联想自己熟悉的带有同样偏旁的字,进而引发思考,提出问题,“问”的意识被再次激发。
三、感受奇特,以问促思
儿童问学课堂,是儿童自己学的课堂;问题,是撬动儿童自己学的“支点”。只有面对困惑、围绕问题、基于问题,儿童的思维才能被激活,深度而有意义的学习才能真正发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儿童在学习中提出问题,在不断提出的问题中渐渐逼近学习任务的内核。在潜心学文中,儿童要把自己的心沉潜到语言文字中,揣摩品味,在质疑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在发现中探究,享受学习的乐趣。
片段4:
师:让我们一起来把这些石头的名字读一读。(生读)
师:读完这些名字,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1:名字很有趣。
生2:很多名字和动物有关。
生3:很多名字里有“仙”字。
师:你们觉得这些名字怎么样?
生1:这些名字很好玩。
生2:这些名字很神奇。
师:是啊,黄山奇石的名字可真奇特。
师:黄山奇石还“奇”在哪呢?请同学们再次走进课文,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块石头,读一读,想一想。
生3:我觉得“仙桃石”最奇特——就说“仙桃石”吧,它好像从天上飞下来的一个大桃子,落在山顶的石盘上。
师:它奇特在哪里?
生3:它的外形很像一个大桃子。
师:同学们,对于“仙桃石”,你们有没有什么想问的?
生4:桃子怎么能从天上飞下来呢?
生5:桃子应该是“落”,这里怎么是“飞”?而且正好落在了山顶的石盘上,很奇怪。
师:是啊,同学们,“飞”一般用在什么动物身上?
生6:小鸟。
师:这么大的石头竟然能像小鸟一样从天上飞下来,然后落在山顶的石盘上,是不是很神奇?现在你们知道黄山奇石除了名字“奇”之外,还有什么奇特之处吗?
生7:它们的样子也很奇特。
教学时,教师可以紧紧扣住“奇”字,紧扣儿童的疑惑处,引发儿童思考。教师还引导儿童读黄山奇石的名字,然后说出自己的感受。儿童很快感受到黄山奇石名字的奇特。在此基础上,教师追问:“黄山奇石还‘奇’在哪里?找一块自己最喜欢的石头,进行探究。”儿童的思维再一次被调动。在讲到“仙桃石”时,教师先引导儿童说出这块石头奇特在哪里,进而鼓励儿童将自己的疑惑提出来,而儿童疑惑的正是这块石头的奇特之处。经过探讨,本课最核心的问题“黄山奇石‘奇’在哪里?”迎刃而解。在教学中,教师以“问”串联起了儿童的“学”,又在“学”的过程中引发儿童“问”。“问”与“学”相生相长,儿童思维得到提升,“问”的意识被不断激发。
四、迁移运用,以问促思
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语言发展的过程也是思维发展的过程。儿童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逐步建构与发展起来的,教师的讲解与知识的记忆,都无法替代儿童的言语实践。学会迁移、学以致用是重要的学习能力,教师要善于设计具有思维含量的练习。当然,教师要把握好这种练习的思维深度,适当的思维深度有利于儿童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片段5:
出示图。
师:同学们,你们能描述一下图片里的石头吗?
生1:这块石头好像一只可爱的小狗。
师:同学们,你们对生1的描述有没有一些建议?
生2:还可以说说这只小狗是怎样的。
师:你能根据生2的建议把句子说完整吗?
生1:这块石头好像一只可爱的小狗,静静地望着远处的山峰。
师:这一次,你不但说出了石头像什么,还说清楚了它的状态,真了不起!
生3:那块巨石好像一个老人,正在陡峭的山峰上采药。
师:你的想象可真有新意!
生4:那巨石好像孙悟空的金箍棒,直插云霄。
师:你的观察视角很独特,给你点赞!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课后习题设计了迁移练习:(什么)像(什么),(怎么样)。这一句式仿写的关键点在两处:一是比喻;二是完整。“这块石头好像一只可爱的小狗”这样的语句,是儿童已有的言语水平,而教学就是要在此基础上往前推进一步,要求学生不但要写出像什么,还要写出怎么样。当儿童没有说完整、言语表达还停留在原有水平时,教师可以请其他同学帮帮他,给他提点小建议。此时,儿童的思维会飞速运转,他们结合之前文中的语言表达,立刻想到还要写出这块石头怎么样。教学落点于此,才能真正促进儿童言语水平的提升。这就是用语言建构形象,建构起的是儿童自己的语言,让儿童在表达中提升思维。
在教学时,教师只要能遵循儿童的天性,把儿童置于课的中央,把“问”的权利还给儿童,培育儿童“问”的意识,激发儿童“问”的兴趣,就能最大化地激活儿童,调动儿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