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竞技体育现代化亟须培养“大师级教练”

2024-01-12杨国庆

中国体育教练员 2023年1期
关键词:竞技教练人才

杨国庆

(1.南京体育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4;2.江苏省运动与健康工程协同创新中心,江苏 南京 210014)

1 “大师级教练”的时代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使命。体育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理应担负大任、主动作为,向着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强国迈进,已成为新时代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历史方位。竞技体育作为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强国建设的核心场域之一,是新时代新征程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关键所在[1-2]。竞技体育现代化不仅要求全面提升竞技体育的综合实力和为国争光能力,而且要求打造全新的现代化竞技人才培养体系, 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对时代新人的培养要求。

1.1 “大师级教练”是推动体育强国建设的优势资源

建设体育强国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提出:“构建科学合理的训练体系,加强优秀运动队复合型训练团队建设,落实教练员培养规划,实施教练员轮训,提高青少年体育教练员水平,建设中国教练员学院,完善各类教练员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体育人才培养要紧扣体育强国建设目标,以体育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破解人才体制机制中的突出问题,统筹体育各类人才队伍建设,聚焦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推动体育强国建设的关键在“人才”,尤其是“杰出人才”,人才是主导中国式竞技体育现代化活动客体的主体和主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人才引领驱动”。因此,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与建设体育强国新征程叠加的新形势,对我国优秀教练员培养提出了新要求,要从多方面培养复合型高水平“大师级教练”,提升教练员的职业能力,积极打造具有专业执教能力、教学示范能力、专项训练能力、教育管理能力、科医服务能力、创新能力等的现代化教练员能力素养体系,提升教练员队伍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为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和体育强国建设提供优势人力资源。

1.2 “大师级教练”是实现竞技体育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竞技体育现代化的根本要旨是人的现代化,要求培养文化教育和专业训练并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运动员,这对教练员的综合知识和职业素养提出新的要求。竞技体育作为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事业发展最显性和最刚性的指标,在体育强国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和战略引领作用。要更好推动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实现前人未能实现的竞技梦想、进一步缩小与竞技体育强国的差距并实现超越等,必须筑牢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根基。这个根基首要的是通过建立完善的制度化、体系化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吸引和培养更多优秀人才投身竞技体育事业,潜心钻研竞技体育的核心业务——运动训练。这需要积极培养支撑和引领竞技体育发展的“大师级教练”,大力提升高水平竞技训练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凝练传承传统优势项目的制胜之道,创新突破基础体能大项与集体球类项目科学训练与参赛制胜瓶颈,形成科学系统的先进训练理念体系,有针对性和突破性地提高训练质量和竞技水平,向科学训练与科技创新要成绩。通过培养“大师级教练”提升我国竞技体育的创新能力,为破解建设体育强国进程中的卡脖子技术问题提供原创性动力,更好、更快、更有特色地激活并发挥竞技体育现代化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推动作用。

1.3 “大师级教练”是提升运动项目竞争力的先决条件

随着运动训练实践不断推向复杂与深入,运动训练从业者想要保持项目领先水平,必须深刻把握项目的制胜本质和内在规律。制胜本质来自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大师级教练”恰恰是承担推动和引领这一完美组合的灵魂人物,同时也是运动团队中训练科学与艺术的代表。他们带领项目团队在不断变化的、生动而复杂的运动训练实践中完成自我能力迭代,破解更新、更难、更快、更高、更强的问题,最终积淀成为运动项目保持领先的、稳定的、生生不息的先进训练科学与艺术,亦即运动项目的制胜文化。由此可见,“大师级教练”是运动项目持续领先的核心条件,如中国跳水队主教练周继红、美国田径跳跃项目教练员兰迪·亨廷顿,由他们指导的运动队或运动项目可以获得集群性、持续性的强盛之势。一旦出现“大师级教练”并培养出“大师级教练”的成长环境及其团队文化,保持运动项目的持续领先便成为必然。正如斯坦福大学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研究员、复杂科学的重要奠基人布莱恩·阿瑟所言:“手艺的形式部分可能最终会成为学术论文和教科书,但真正的专业技能部分则很大程度上藏在它创生的地方,在那里,它被视为理所当然的、共享的且无须言明的。[3]”

2 竞技体育现代化中“大师级教练”的核心能力素养

“大师级教练”首先应是符合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强国发展特征的优秀人才,同时具备国际运动训练的实践经验、知识结构、能力素养等,而且具备将其与中国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特色有机结合的理论素养。前者是运动训练自然科学素养及实操业务能力,后者是运动训练社会科学素养及系统思维能力。

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最核心的部分,是运动员形成竞技能力的直接原因。下面以美国两位“大师级教练”为例加以说明。

其一,美国传奇游泳教练詹姆斯·康希尔曼(James Edward Counsilman,1920年12月28日—2004年1月4日),他培养的运动员中有 60 多位奥运选手,创造了52个世界纪录,其执教生涯获得47 枚奥运会奖牌和 27 枚金牌。年轻的康希尔曼曾是一名参加过二战的优秀空军飞行员和游泳运动员,运动员期间创造了50 m蛙泳世界纪录。退役后,他开始学习深造、钻研学术,最终成为生理学博士和印第安纳大学体育健康、教育和休闲学院的教授。早在20世纪40年代末,康希尔曼就开始关注游泳技术训练,首次将水下摄影应用于游泳技术分析, 20世纪60年代便提出被誉为“印第安纳系统(Indiana system) ”的负荷安排体系。

其二,美国体能协会(NSCA)主席、《体能研究学刊》高级副主编、美国和澳大利亚举重队教练格雷戈里·哈夫(Gregory Haff),曾在美国举重运动医学委员会(1998—2004年)、美国举重运动科学委员会(1997—2004年)、NSCA研究委员会(2000—2006年)和美国奥林匹克委员会举重表现提升团队(2003—2004年)任职。哈夫是当今世界最活跃的运动科学家之一,其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享誉国际,代表作《体能训练原则》(即第4版美国体能协会体能教练认证指南)是美国体能协会注册认证体能训练专家的官方指定教材。哈夫与邦帕(Bompa)合著的《训练分期理论》(第5版)已成为全球运动训练界的经典巨著,现在已更新至第6版。哈夫在成为著名运动科学家(大师级教练)之前,曾是一名在役14年的精英举重运动员。退役后,他继续学习深造和钻研学术,最终获得运动生理学博士学位,先后任肯塞大学运动科学教授、摩根敦西弗吉尼亚大学医学院运动生理学教授和埃迪斯科文大学体能训练专业研究生学位课程协调员。同时,还担任多家竞技体育机构的顾问,包括澳大利亚足球联盟、澳大利亚橄榄球联盟、澳大利亚篮球协会等。哈夫博士2014年被英国体能协会(UKSCA)评为年度体能教练,并在2011年获得NSCA颁发的“William J·Kraemer杰出运动科学家奖”。

这两位各具特色但都具备卓越才华的运动训练科学家可谓享誉世界的“大师级教练”,从他们的成长之路可归纳出“大师级教练”的3个特征。

2.1 高水平的运动训练经历

竞技体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在于打造更好、更快、更高、更强的运动训练体系,以及支持为国争光的竞技人才培养体系。世界上功成名就的伟大教练在成为业界大师之前几乎都有高水平的运动经历和项目训练实践经验。运动训练是一项实践性极强的活动,训练实践过程是一个典型的“程序性知识”学习与积累过程,这里的“程序性知识”具有动态特性,难以直接用语言描述出来,是一种只能借助一系列动作或者操作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主要包括做什么、怎么做,一个“做”字突显实践出真知的过程。因此,仅从文本上获得的陈述性知识很难全面达成运动技能的学习目标,更难形成运动训练实践的反思模式。

美国两位“大师级教练”的标志性成就与其运动员期间的高水平训练实践密切相关:康希尔曼以大负荷耐力性训练著称的游泳训练经历,成就其 “印第安纳系统”的负荷安排体系;哈夫以大强度力量训练著称的举重训练经历,帮助其开拓力量与体能训练理论与实践的新境界。

事实上,我国竞技体育系统在选拔教练员时强调“专业人做专业事”,就是重视候选人的高水平运动训练经历。例如,创造辉煌的中国女排教练郎平、乒乓球教练刘国梁等,都具备高水平的运动训练实践经历。

2.2 高层次的学历教育基础

竞技体育现代化不只是竞技夺标,还要深化体教融合,培养竞技水平与文化素养全面发展的体育人才。康希尔曼和哈夫在成为“大师级教练”前都获得了博士学位,经过系统的硕士和博士教育。高学历可为教练员打下系统厚实的知识基础和综合能力储备[4]。

当前,国内外运动科学博士的培养一般由3个部分组成:课程学习、综合考试和学位论文。①课程通常包括基本知识(如现代运动训练过程控制必须了解的运动生理学、生物力学、运动解剖学、运动营养学、运动损伤预防与康复、大数据分析技术等相关学科知识)、学科前沿研究和方法论等;②考试是考查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并督促其不断拓展和完善;③学位论文要求学生对本领域的重要问题进行创造性的研究,对相应的学科有独特的贡献。此外,作为博士教育制度一部分的博士后研究,为高级研究者与本领域的顶级科学家一起工作创造了条件,为跨学科开展实践导向与问题导向的研究提供了平台。

高水平的学历教育能面向学科前沿、职业发展前沿和时代要求前沿,帮助教练员全面系统地打好学科知识基础,了解学科最新动态,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开拓学术视野,激发创造灵感,更全面系统地塑造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反思能力,为其开展运动训练和竞技体育工作创造条件,促使其对训练竞赛进行系统思考、整体推进、全面把握和科学评判[5]。

2.3 高水准的科学研究能力

竞技体育现代化需要科技和知识体系的有效支撑,教练员需具备运动选材、运动训练、科技保障、运动康复等方面的综合能力。高学历是系统学习、全面掌握运动训练科学知识的有效途径,但知识学习不一定等于专业能力。运动训练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实践中的影响因素极为复杂,在不同的环境条件和阶段会遇到不同的问题和挑战,永远不存在两枚相同成色的“金牌”。科学研究可以让想法通过预演来完成试错,大大减少运动训练造成的不可挽回的损失。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说,试错法的成功主要是因为提出足够数量 (和独创)的理论,所提理论应足够多样化,并应进行足够严格的检验[6]。这要求“大师级教练”具备跨学科、超前沿的科学研究能力。

毕业于俄勒冈大学运动科学专业的中国田径队外籍教练兰迪·亨廷顿被美国田径协会(USATF)评为“大师级教练”,全美仅有5人获此殊荣。兰迪学习了包括苏联和欧洲各种流派在内的训练体系,并笃信科学训练。他从做教练之初就是一个“超级技术控”,通过各种监测系统力求科学精准地把握运动员的身心和运动负荷。他这样总结自己的执教之道:“我是2%的教练,其余的98%来自科学。优秀运动员懂得如何去发挥身体的能力,但他们不一定懂得背后的‘为什么’,而优秀教练必须知道的就是‘为什么’。”[7]

3 培养“大师级教练”的创新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创新的根本在于人才”等一系列重大论断。2020 年 9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提出“要创新竞技体育人才培养、选拔、激励保障机制和国家队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指出我国竞技体育创新发展的重要领域与关键环节,成为新时代我国竞技体育领域呼唤“大师级教练”的源动力。培养“大师级教练”已成为新时期我国加快建设体育强国的重大命题。

3.1 建立科学的竞技体育高峰人才培养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有各项事业发展的广阔舞台,完全能够源源不断地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完全能够培养出大师。我们要有这样的决心、这样的自信。”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完善高等体育教育系统与运动训练竞赛系统相结合的高水平“体教融合”育人机制,培养真正的“大师级教练”。

首先,教育系统要抓紧研究完善专业博士教育制度。高等体育院校通过课程与教学改革,将侧重培养学校体育教学的教师型人才和凸显高度分化且过窄过细的专业知识体系,向职业化与综合化方向拓展更新。不断完善优秀退役运动员高水平学历教育体系和研究型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探索专业硕士与专业博士相互衔接的“冠军班”培养模式,推动体育领域“学历教育+职业技能+科研能力”等级证书工作,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急需紧缺人才,增扩“大师级教练”人才成长基数。国内各大体育院校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评价、使用和激励制度改革,畅通优秀职业运动员和教练员入职教师的渠道,加大投入聘请海内外高水平体育科学专家作为专职教授,激励其参与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的课程、教材、教学、科研等综合改革。

其次,体育系统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的新理念,秉持“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的工作原则,打造多学科、多领域、国内外优秀人才集聚、裂变的复合型训练保障团队,并将其升级为自主自强育才用才的“大师级教练”孵化器。

再次,积极推动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推动顺应竞技体育人才成长规律、科研创新规律和训练竞赛规律的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才的主观能动性,促使人尽其才、各展其能,让真正的人才在公平竞争中脱颖而出。高等体育教育体系与运动训练竞赛体系在目标一致的轨道上发挥各自育才的最大效能,最终相互衔接、融为一体,熔炼出中国式竞技体育现代化需要的“大师级教练”。

3.2 打造国家竞技体育高峰人才高地

“大师级教练”的成才之路如同“奥运金牌”的铸造之路,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受时空多因素的影响,营造“大师级教练”成长的优良环境和基础条件是重要前提。国家体育总局要加快建设1~2个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高峰人才高地,通过人才集群化提升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人才集聚空间密度和创新思想空间浓度,致力于打造与体育强国相匹配的全球优秀人才集聚地、网络脉动地和创新创造地,形成具有一定基数的多学科、多领域的人才群体性雁阵、方阵和网络。

首先,以集“训、科、医、教、信、服”于一体的国家高水平科学训练基地、融“训练、教学、科研”于一体的高等体育院校、一流科研院所、器材设备研发头部企业等建设为契机,完善训练、教育、科技、文化等基础设施,加大训练研究投入,努力培育5~10家一流科技型产学研机构。承担人才培养主要职责的高等体育院校充分吸收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世界名校的培养经验,通过建立跨学科研究中心发展跨学科课程,允许学生跨专业、跨学科、跨学院学习,也可跨学院甚至跨学校聘请教师和教练。学生在研究中心与教师、教练一起开展跨学科研究。

其次,积极开展人才政策综合配套改革,吸引外籍高端运动训练科研与教练人才来华工作。对竞技体育或运动训练领军人才实行人才梯队配套、科研条件配套、管理机制配套的特殊政策,着重培养青年运动训练人才,支持青年人才担当重任。推动“训、教、研、产”一体化高层次人才培养,健全运动队、训练基地和高校联合培养人才的双导师制。

3.3 组织开展国家层面的“大师级教练”评选

建立4年(奥运周期)一次的全国“大师级教练”评选活动机制。“大师级教练”评选活动时间与奥运代表团表彰大会同期举行。具体评选办法可参照“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评选办法,设立国家“大师级教练”评选工作办公室,旨在授予在当代运动训练实践中取得重大突破,或在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发展中有卓越建树者,每届评选名额不超过3名,突出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创新实绩,当届评选若无合适人选尽可空缺。加强宣传推介,做好育人夺标先进事迹、训练理念、科学方法、中国模式的宣传推广,发挥“大师级教练”的高端引领作用。强化重点支持,有针对性地落实特殊支持经费、政策,组建创新团队,为“大师级教练”营造潜心钻研训练科学与实践的良好环境。探索退出机制,对弄虚作假、违反职业道德造成不良社会影响或触犯国家法律法规者予以退出,建设党和人民满意的国家“大师级教练”人才队伍。此外,评选时适当兼顾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区域的“大师级教练”。

3.4 创新国家竞技体育人才信息管理系统

建立国家竞技体育人才信息管理系统是培养“大师级教练”的创新之源。充分利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技术改造升级现有人才信息管理方式,实施及时化、动态化、综合化、全程化的高效管理。具体实施上,建议面向社会加强竞技体育训练与科研人才信息系统建设,分级分类建立人才数据库,建立人才数据成长信息监测和人才资源动态监测机制,及时准确获取各类人才的代表性科研成果、专利发明、训练竞赛成绩和国际交流情况等“成长画像”,动态掌握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领域的新增人才、流失人才、专业领域分布等信息,实现对人才培育效果、整体质量等的动态统计、流向分析和急需紧缺预测分析等,定期发布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行业人才发展质量报告和急需紧缺人才目录清单。

3.5 构建科学有效的优秀竞技人才评估体系

建立科学有效的优秀人才评估体系是培养“大师级教练”的重要保障。必须认真总结国际成功经验和国内实践特点,遵循竞技体育的实践导向特色,破除饱受诟病的“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现象,依据人才在解决重大现实问题、达成训练竞赛结果、实现重要参赛目标等方面的作用对其展开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人才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建议培育和发挥第三方评估机构的作用,对新时代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人才进行监测、分析和评估,形成人才监测评估的常态化机制,确定重大人才政策评估、重点人才计划项目工程专项评估的内容、方法和路径。

4 结束语

经历东京奥运会和北京冬奥会的中国竞技体育总体上处于历史发展高位,要延续辉煌并实现超越,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求“大师级教练”的支撑与引领。历史发展经验表明,一个处于加速追赶进程中的国家或竞争实体,其高精尖人才数量、总体人才质量和人才活跃度所形成的人才智力资本水平,对其实现战略赶超目标产生效率倍增效应[8]。然而,“大师级教练”成长之路如同“奥运金牌”的铸就之路,很难如出一辙。本文就推动中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大师级教练”所应具备的能力素养结构和培养路径进行了简要剖析,旨在抛砖引玉,引起时代共鸣与业界共识。

猜你喜欢

竞技教练人才
Coach,Where Are You?教练,你在哪儿?
人才云
犀利的机器人教练
贪玩教练
竞技精神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加油
花与竞技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