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守护文化遗产 传承护航中华文明
2024-01-11王志琴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取得了显著成效。五彩斑斓的文化遗产与雄奇秀美的锦绣山河共同铺展出一幅新时代欣欣向荣、生机勃发的动人画卷。
街头巷角,音乐欢快,古典与时尚和谐共存。走进百年建筑,穿越时空聆听历史回响;漫步花园民宿,享受惬意生活,传统与现代相融共生……一步一风景、一景一陶然,是世界文化遗产——鼓浪屿带来的馈赠。2017年7月8日,鼓浪屿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钱塘江北岸,浙江余杭之心,有一个曾经盛极一时而又影响久远的古文明中心——良渚。古良渚人在此繁衍生息,良渚也由此成为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史的圣地。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21年7月,在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八达岭长城被评为保护管理示范案例,向世界分享“中国经验”。
…………
这些“高光时刻”,是新时代中国推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长足进展的生动例证。
盛世中华,何以中国?文明,一个国家和民族崛起的基石。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脉更是延绵5000年从未中断,在浩瀚历史留下了无数璀璨文化遗产,延续了华夏民族精神血脉。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取得了显著成效。五彩斑斓的文化遗产与雄奇秀美的锦绣山河共同铺展出一幅新时代欣欣向荣、生机勃发的动人画卷。
摸清家底"精心守护
成都平原,鸭子河畔,当青铜时代的风吹过这片沧桑的土地,“三星伴月”熠熠生辉,留下独具一格的文明印记。
这里曾流传着“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的古老传说,金乌栖息于通天神树,在叩问苍穹间飞渡千年时光。
2023年7月26日下午,正在四川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三星堆博物馆,了解历史文化遗址发掘研究、文物保护修复等情况。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
从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到广东潮州广济桥;从山西平遥古城,到甘肃敦煌研究院;从陕西西安博物院,到四川三星堆博物馆……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足迹”遍及全国,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
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重要指示,为新时代传承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工作,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
保护第一、合理利用,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文化遗产“保驾护航”。《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等相继印发,为新时代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提供政策指引;《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等文件,确立了加强新时代革命文物工作的任务书和路线图;出台《关于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的指导意见》《黄河文物保护利用规划》《长城保护总体规划》等,为相关文物保护提供具体指导……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一件件青铜玉器,一片片竹简木牍,一册册历史典籍……这些藏品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精神、文化,更蕴含着生生不息的力量。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有助于增进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让文物活起来”,要做好文物的整理保护工作。
一方面,文物整理是文物保护的前提,只有摸清了文物资源家底才能做好文物保护、才能“让文物活起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物普查和长城、石窟寺等专项调查工作扎实推进。
2023年10月30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家文物局召开的“依法惩治文物犯罪"赓续中华历史文脉”新闻发布会上,国家文物局督查司司长陈培军介绍,我国拥有57处世界遗产,各类不可移动文物76万余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058处;全国备案博物馆达6565家;国有可移动文物1.08亿件(套)。
对丰厚家底全面摸排,有效提升全国文物基础数据的全面性、准确性。
另一方面,坚持对文物进行专业保护,对濒危损毁文物进行抢救性保护、对重点文物进行预防性主动性保护,让文物真正“延年益寿”,让优秀文物世代相传。
从河北省石家庄市主城区出发北行,越过碧波荡漾的滹沱河,便可望见巍然矗立的正定古城南城门。登楼远眺,古街古楼、古寺古塔、古城古韵尽收眼底,古城中轴线、古建轮廓线、城市天际线一览无余。
得益于近年来实施的古城风貌恢复提升工程,一大批“国保”文物古迹从民居中凸显出来,实现“有尊严地复活”。如今,中华大地上,登得上城楼、望得见古塔、记得住乡愁的文化长卷徐徐展开:正定古城重现北方雄镇风貌,鼓浪屿演绎万国建筑博物馆风情,古城潮州留驻岭南文化穿越时光的精魂,北京胡同镌刻古都记忆与浓浓乡情,八廓街见证西藏翻天覆地历史巨变……
曾经,很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或年久失修,或面临“一拆了之”的风险,或被建设性破坏……如今,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的“活”起来了,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出圈”了,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也“跃动”了。
与此同时,我国文物安全保护屏障日益牢固。已发现的仅有的两枚八大山人朱耷印章实物、海昏侯刘贺墓首批文保修复的精美漆木器、疑似越王勾践后人墓出土的有铭文兵器……2022年11月16日,“赣地宝藏2022——新时代江西文物成果暨江西省打击文物犯罪成果展”在江西省博物馆开展,成为我国不断筑牢文物安全保护屏障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国家文物局会同公安部持续开展打击文物犯罪专项行动,破获文物犯罪案件9000余起,追缴文物10万余件;开展博物馆和文物建筑消防安全大检查、文物火灾隐患排查整治行动;各国家文物进出境审核管理机构严守文物“国门”,避免珍贵文物流失……文物安全整体水平不断提升。
文明探源"探索未知
早上7点半,天光微亮,田垄上氤氲的寒气还未完全散去,年轻的北京大学考古学博士研究生李金斗已经和同事们一起,来到位于河南省漯河市舞阳县贾湖村的考古探方内,开始一天的发掘工作。
层层叠叠的地层,似一张张书页,记录着贾湖先民们的点滴生活细节,在晨曦的映照下,流淌出中华文明的第一缕曙光。
2023年11月3日-5日,纪念贾湖遗址发掘40周年暨第二届贾湖文化国际研讨会在河南省漯河市召开。而在2023年9月底,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牵头的贾湖遗址第九次考古发掘工作正式启动,截至目前已发现房址、灰坑、墓葬、陶窑、兽坑等遗迹现象,出土陶器、石器、骨器、角器等各类遗物。
令李金斗和同事们颇为兴奋的是,已初步发现聚落外围有壕沟存在的迹象,对壕沟的精细解剖研究,将是接下来一段时间的工作重点。
“上述‘环壕’如得到确认,贾湖遗址将成为中国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环壕聚落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王巍说。
在我国多处史前文化遗址中,距今约9000年至7500年的贾湖遗址,地位颇为独特且重要。从1983年第一次发掘算起,40余年来,这里出土的文物数量之多、品类之盛、制作之精美、内涵之丰富,为全国其他同时期遗存所罕见。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讲述“何以中国”的奥秘,唯有叩开历史的古老大门。而考古工作,正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一环。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中国考古事业蓬勃发展。
“崇龙尚玉”红山遗址、“文明圣地”良渚遗址、“礼出东方”焦家遗址、“最初中国”陶寺遗址、“华夏主脉”二里头遗址、“商邑翼翼”殷墟遗址……于历史深处探寻,中华文明绵延传承,随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的持续推进,考古和历史文明研究逐步深入,沿着中华大地上的江河湖泊和山川地理,展现了祖先们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孕育成长,描绘了中国早期文明的动人画卷。
目前,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入第五期,对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和发展过程,对中华文明特点及其形成原因,都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打破了西方学术界对“文明标准”的话语垄断。
“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围绕人类起源、农业起源、夏文化研究等重大历史问题,“十四五”以来系统实施18项重大考古研究课题、268个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良渚、陶寺、石峁、二里头、殷墟等考古新发现备受关注。长江口二号古船整体打捞出水入坞,南海1500米深度海域取得世界级重要发现,水下考古开启深海考古新阶段,进一步勾勒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宏大进程,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全面深化。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但考古学家正在发现的证据表明了一个更复杂的故事。
例如,位于西南部四川省的三星堆遗址就出土了大型精致的青铜器和金器。三星堆遗址被认为是距今约4500年的神秘古蜀国的一部分。
良渚古城比三星堆遗址更古老,由于这些发现,许多研究人员说,现代中国人来自不同的背景。
这一历史叙事对当今世界全球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虽然良渚遗址1936年就被发现,但直到最近几年,这座古城及其居民的完整范围和复杂程度才被揭示出来。这座位于长江三角洲的古城持续发展了近1000年,是世界上物质和技术最先进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之一。2015年出土的良渚遗址复杂的外围水利工程是早期城市文明的证明,是中国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遗址,而水稻是其经济基础的核心。
201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同年,英国考古学家科林·伦福儒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表示,该遗址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证据,证明中国文明始于5000年前。
中华大地的文明之光并非良渚一处独亮,还有牛河梁、凌家滩、双槐树、石峁……从西辽河到长江中下游再到黄河流域,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距今5300年前后中华大地各地区陆续进入了文明阶段,如同满天星斗,共同光耀着世界东方。而距今3800年前后中原地区形成了以二里头为代表的更为成熟的文明形态,其文化影响力向四方辐射,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为田野考古提供着不竭动力。如今,科学技术不断地渗透并融入考古学。从传统的“手铲释天书”,到各种“黑科技”大显身手,科技成为考古发展的新动力、新引擎。
无论是应用于考古调查、测绘,大幅提升区域地理与环境信息采集科学化、便捷化的多视角影像三维重建技术、低空拍摄技术、机载激光扫描遥感技术;还是通过浮选、采样、检测对出土遗物进行碳十四测年、同位素分析、微痕分析、古DNA分析;抑或是后期的文物保护与修复,无不显示出科技考古的深度介入融合。
三星堆遗址新一轮发掘始终秉持“课题预设、保护同步、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合作”的工作理念。发掘区不仅覆盖有大跨度钢结构大棚,还配建了数个恒温恒湿的“发掘方舱”,除了多功能发掘操作系统,还有应急分析实验室、微痕应急保护实验室……三星堆遗址的发掘,联合国内多家科研机构、大学院校以及科技公司,组织不同领域的知名专家担任学术顾问,形成了田野考古、实验室考古、科技考古、文物保护深度融合的工作模式,致广大而尽精微,开创了多学科开放性考古工作新模式。
考古技术装备不断升级“上新”,考古研究领域不断跨界“出圈”,科技深度参与考古田野调查、勘探、现场发掘、资料整理与研究分析、文物保护的全过程中,多学科协同“作战”的趋势与效果日益彰显。
先进的技术、新锐的力量,研究最古老的岁月,展现最悠远的文明。
不仅如此,作为人文交流、文明互鉴、连通民心的“金名片”,中国考古的“朋友圈”不断扩大,紧密围绕“一带一路”人文交流主题,积极走出国门,开展国际合作。目前我国已在亚洲、非洲、欧洲、美洲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40余项联合考古。
从非洲肯尼亚海滨,到蒙古高原的草原;从古丝绸之路上的中亚古城,到中美洲丛林中失落的玛雅文明古城;还有印度、孟加拉国、柬埔寨等国的宗教寺庙和遗址,中国考古步履不停地深入古代文明核心地区,探索人类文明起源和发展的不同道路,为“一带一路”提供学术支撑。
守正创新"多彩绽放
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主题为“文物保护利用与文化自信自强”,主场城市活动于2023年6月10日在四川省成都市举行。
2023年遗产日期间,北京地区各遗产管理机构、十六区及博物馆等文博相关单位,围绕自身资源特色,开展系列文化活动50多项,包括展览、活动、讲座及其他各类型宣传活动,在全市范围内营造走进遗产地、参与遗产日活动,参与遗产保护的浓厚氛围,将文化触角延伸至千家万户。
多年来,让文物、非遗这些看得见的文化遗产真正走进人们的生活,绽放出迷人光彩,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一直是相关部门和有关人员努力的方向。
如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迈出铿锵步伐,文化事业日益繁荣,“博物馆热”“古籍热”“非遗热”蔚然成风,文化遗产正在以更鲜活的方式走进人们的精神生活。
“誓要拿下‘绿马’”“等了20多天终于到了”……2022年夏天,甘肃省博物馆文创产品——铜奔马毛绒玩具凭借“丑萌”的造型火出了圈,一周内销量约2万件,线上线下店铺都被买空。目前,铜奔马系列文创已经成为外地游客打卡甘肃省博物馆必买“伴手礼”。
2023年12月5日上午,来自武威的赵世斌走进甘肃省博物馆参观,意外地收到一个“大礼包”。原来,他幸运地成为了甘肃省博物馆2023年度入馆参观的第200万名观众。成为了“百万游客”的赵世斌,获得甘肃省博物馆的“大礼包”,内含博物馆网红文创“绿马”玩偶和精心准备的纪念证书。赵世斌说:“我是武威人,今天和朋友本来要去中山桥,路过博物馆的时候想看一眼家乡出土的铜奔马,没想到自己竟然能成为第200万个幸运观众,很高兴。”对博物馆的文创礼物,赵世斌爱不释手,“一直想拥有一只甘肃省博物馆的‘绿马’,没想到今天竟然‘圆梦’了,我要把它带回去送给我的老婆。”
自从故宫首开文创经济以来,如今文创产品已经成为各大博物馆的“流量密码”。
河南博物院的玉佩造型棒棒糖,造型逼真、纹路清晰,颜色也有做旧处理,让不少小朋友“舍不得吃”;殷墟博物馆的“网红”雪糕,受到业内人士、游客的热捧;敦煌研究院与腾讯联手推出的“敦煌诗巾”,可以让用户通过小程序DIY,提炼不同壁画主题元素,设计既展现敦煌之美、又独属自己的丝巾……
事实上,文化创意产业拥抱传统博物馆的路径已经渐渐明晰,越来越多的文物正“跳出”历史,从旧时的“王谢堂前燕”,走向“寻常百姓家”。
2021年以来,在盲盒风靡的潮流下,博物馆相继推出了考古盲盒。河南博物院推出的考古盲盒附带迷你“钻探工具”,敦煌研究院推出以壁画为创作原型的“天龙八部”盲盒,广州博物馆推出的“广州·印记”盲盒系列等,在拉近博物馆与年轻人的距离同时,也让人们更好地感受到了文物艺术品的魅力。
苏州博物馆文化创意部主任、中国博物馆协会文创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蒋菡从身边的显著变化感受到文创热的升温。近5年,苏州博物馆平均每年有130余款产品上新。
“2022年,我国新增备案博物馆322家,全国正式备案博物馆总数已经达到6565家。”在2023年7月28日召开的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司长刘洋介绍了我国博物馆事业建设情况。
近年来,博物馆陈列展览数量保持在每年2万个以上,博物馆参观人数从2012年的5.6亿人次增长到2019年的12亿多人次;云展览、云教育、云直播等线上传播方式,使数以亿计的观众足不出户、共享博物馆发展成果……重温历史积淀的智慧,人们心怀对中华文明的骄傲,积蓄起向着民族复兴奋进的巨大力量。
山峦起伏、人影婀娜……还原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的舞剧《只此青绿》惊艳神州。赓续5000年不断的中华文脉,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汇入新时代澎湃向前的洪流。
从《如果国宝会说话》《唐宫夜宴》等传统文化节目频频“破圈”,到考古盲盒、文创雪糕等文创产品广受欢迎,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正“活”起来,以真实可感的模样融入民众生活。
今日之中国,不仅是中国之中国,而且是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作为文化遗产大国,中国自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来,已经有57项世界遗产,是拥有世界遗产类别最齐全的国家之一。
多年来,中国积极开展世界遗产保护领域的国际合作,先后4次当选世界遗产委员会委员;支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遗产领域落实“非洲优先”战略,帮助非洲开展遗产保护工作;还为柬埔寨、乌兹别克斯坦、尼泊尔等国遗产保护和修复工作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置身修复后的九层神庙建筑群,当地民众连连感叹“非常壮观”“具有历史感”。
2015年,位于世界文化遗产加德满都杜巴广场核心区的九层神庙建筑群在强震中遭到严重损坏。经过近5年的努力,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援助尼泊尔工作队圆满完成杜巴广场九层神庙建筑群文物本体维修。
作为文化遗产大国,“中国援外文物保护工作队”逐渐成为海外文物修复的“金字招牌”,为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提供最直观、最深入人心的视角和渠道。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在新时代,秉持多彩、平等、包容的文明观,中华文明正为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