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校热背后的年轻人新需求
2024-01-11钟馨涵
钟馨涵
夜校的强势回归,并不是简单的历史重现,而是年轻人对于知识、情绪双向需求的集中体现,折射出的是年轻人旺盛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悦己经济在文化层面的升华。
夜校,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它都充当着提升学历、提高文化水平的重要作用。
夜校一词由来已久,我国第一所革命工人夜学创办于1917年;20世纪二三十年代,革命者通过创办夜校,扫盲及传播革命思想。到了20世纪80年代,许多高校开办的“夜大学”属于成人高考的一种学习形式,让“被耽误的一代”青年,白天上班,晚上上夜校,成为当时青年的“充电站”,红极一时。现在回看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书籍或者电视剧,经常会出现年轻人上夜校的场景,这是当时人们的真实写照。为了提高自我素养和文化水平,许多中国青年都会选择上夜校以改变命运,属于他们的夜生活不是霓虹璀璨的夜市,而是灯火通明的教室。
后来随着全民教育水平的提高和教育资源的不断丰富,这种传统意义上的夜校也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夜校这种看似已经逐渐远去的“老古董”正在高调回归,连日来,年轻人上夜校的相关话题不断冲上热搜。而与之前不同的是,如今的夜校已不再局限于升学与考试,而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刮起夜校风
对于在北京从事行政工作的小张来说,打完下班卡后,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她快速换下职业装和高跟鞋,穿上宽松的休闲装和运动鞋,穿过灯火辉煌的街道,路过如织的人流,走进一家毫不起眼的训练馆,开始了新一天的学习。
她在这里学习泰拳,“以前只在电视上看到过,一直比较好奇,现在有了这样的机会就想尝试一下,已经上了3节课,感觉挺解压的”。小张坦言,一起学习的都是跟她一样的“菜鸟”,“可能大家都想圆一个曾经的武侠梦吧”。
这家训练馆的学员们来自各行各业,有从事销售的,有IT行业的,年龄从20多岁到30多岁不等,都是年轻人。“有的有武侠梦,有的想锻炼身体,也有的想学两招儿防身,都是白天要上班没时间,晚上来学习。”该店店长表示。
在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光谷软件园内一家茶艺会所,9名年轻人正在聚精会神地听茶藝师讲课。在这1个小时的学习时间里,学员们不仅能了解我国茶叶的种类及分布,还能体验泡茶的流程。从事软件开发工作的李先生下班后步行10余分钟就能到这家夜校上课,“下班后一个人待在家里好无聊,想给自己找点事做。多一个平台多一些朋友吧”。
在上海,27岁的小野是一名体制内的员工,从2023年9月开始,她每周一下班后都要去夜校学习非洲鼓。这个学习机会可是她好不容易抢到的,当时由于抢课人数太多,报名系统一度崩溃。
最近一段时间,不去酒吧,不去KTV,“下班后去夜校”的夜生活方式受到了年轻人的追捧,而一些课程更是开启了拼手速模式,“60秒内全部抢光”见诸报端。美团数据显示,在其平台上,“夜校”一词的搜索量同比增长980%,相关笔记评价数同比增长226%。
与40年前曾经流行的以提升学历为主的夜校不同,如今的夜校,课程可谓是趣味横生、五花八门,舞蹈、声乐、戏剧、美妆、健身、桥牌、非遗手作、PPT制作、音视频剪辑……有网友形容,如今的夜校更像是成年人的“少年宫”。
这次夜校大热开始于上海群众艺术馆已经开办了7年的市民艺术夜校。2023年8月,在其秋季班报名日当天,峰时一下子涌入超过65万人在线抢1万个课程名额,其中零基础手工皮具体验课和烘焙课16秒便被抢光,沪语体验班17秒告罄,12门课程在1分钟内满员……仅仅1小时,八成课程名额被抢完,倒计时后系统瘫痪,所有课程被一抢而空。社交平台上不乏有人加价只为求一个夜校名额。
上海的夜校热迅速形成蝴蝶效应:北京西城区文化馆开设了“晚间课堂”,主要面对“上班族”,课程不收取费用;广州青年文化宫的青年剧场,开设了青年文化夜校公开课,并为18岁以上的青年群体提供专属的“文化套餐”;浙江省文化馆针对青年群体推出了多样化的课程,时间和内容都更加贴合年轻人的需求,课程全部免费,名额由报名学员抽签摇号获得……
同时,随着风口骤起,市场力量也蜂拥而至,全国各地陆续出现商业性质的夜校活动,很多私人培训机构和艺术培训中心纷纷推出了自己的夜校。同样是晚间上课,同样照搬上海夜校500元12次课的收费样板,类似的模式迅速在全国各地批量复制。
北京、广州、深圳、成都、西安等城市的夜校几乎在一夜之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甚至开始出现“夜校主理人”,他们在社交平台上发布帖子、建立群组,与机构和老师对接,只需集齐三五个学员,1周内即可开班。虽然各个社交平台上组织者和机构大量发布夜校信息,招募有需求的年轻人进群,但依旧有人表示,合适距离合适内容的课程照样一课难求。
夜校的强势回归,并不是简单的历史重现,而是年轻人对于知识、情绪双向需求的集中体现。而夜校也在与时俱进,不断摸索着、迎合着年轻人的需求。事实上,夜校成为新的流量密码的背后,存在着它的商业逻辑:学员在夜校中学习技能、拓展人脉;机构通过低价课程吸引学员,培养潜在的长期用户;夜校主理人充当牵线搭桥的角色,从中获得一定的提成。
一般来说,面向年轻人的夜校,时间大多非常友好,设置在晚上7点之后,课程多为兴趣培训;而在价格方面,上海市民夜校已经打好了样板,开办7年来一直主打“500元12节课”,也就是说,只要挂着夜校的招牌,无论成本多高的课程,都必须主打性价比。
同一个教学点聚集的往往是附近的年轻人。李吉吉是一名设计师,尽管她选择的4门课程分别位于不同的教学点,但友好的地理位置则是她选择课程的最主要标准。这些地点有些距离公司更近,有些则离家更近,并且路程都不会超过1个小时。
“夜校经济在40年后再次兴起,与20世纪80年代初全民上夜校有着很大的不同。”多鲸资本合伙人葛文伟认为,这一轮夜校的潮起,更多是当前经济环境下年轻群体希望通过低成本的方式愉悦自己。
没有考试的压力,没有高昂的培训费,一杯咖啡的钱,一场电影的时间,就可以收获一堂或与非遗、或与潮流、或与兴趣、或与技能相遇的文化盛宴。
年轻人的文化需求
为什么夜校能够在一众的夜生活选择中脱颖而出?为什么年轻人会选择在一天疲惫的工作之后扎堆上夜校?夜校的出现填补了当代年轻人的什么需求?
在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吴遵民看来,夜校突然爆火有3方面的原因:一是出于职业发展的考虑,不愿“躺平”的年轻人可能会去夜校学习新的知识,为自己谋求新的发展;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爱好,年轻人更希望活出自我、活出精彩、活出真正的人生;三是满足社交的需求。
“拳击、插画、插花……我想上的课有点多,准备慢慢上。”27岁的侯女士在网上刷到夜校信息后,立刻产生了兴趣,首先报名了利用AI技术运营自媒体的课程。“我最近正在找工作,生活有点无聊,压力也很大,所以想给自己找个事儿干,也想看看将来有没有机会做个副业,所以就来上课了。”她在夜校学习的过程中也交到了新朋友,“我一是为了提升自己,二是想让心情好一些。来上课接触了不一样的人,了解的东西也更多了。”
“来报名的人大多已经工作,都是工作、学业之余想提升自我价值的成年人。”某夜校创办者南向华曾有运营培训机构的创业经验,他注意到很多拥有兴趣爱好的成年人,白天被工作、家庭填满,晚上刷手机、追剧或者喝酒,鲜有机会和途径充实自己,便趁着成人夜校在全国多地流行的这股东风,在武汉开办了一家夜校。“在互联网时代,大家更多是希望去进行线下接触,夜校就带了这个社交的属性,这也是它很受欢迎的原因。”
25岁的薛女士称,自己平时白天上班比较忙,夜校培训课程刚好方便开展业余生活,还可以在上课的过程中结识很多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在夜校,不乏一些名师的身影。例如,上海市民艺术夜校的课程大多由在各个领域有卓越口碑的老艺术家和老师傅授课,比如,桥牌课请来了中国桥牌协会三星终身大师陆凯担任老师,京剧课的老师则是国家一级演员王玉兰,甚至有些手艺课程还邀请到了非遗传承人……
“对于像我这样的打工青年来说,能在夜晚的某个时刻与如此多元的人相聚,一同投入一项活动,实在是一种珍贵而令人难忘的体验。”李吉吉说。
兴趣相投的人聚集在一起学习一门新的技能,往往会碰撞出心灵的共鸣。在山东省济南市图书馆负责人看来:“他们既希望在这里学到技能和知识,也希望在这里得到情感的释放,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就像有网友说的‘夜校用温暖和松弛感熨平了白天的褶皱,恰到好处的节奏让人得到调剂,而且无需担心竞争与考试。”
在夜校热的背后,折射出的是年轻人旺盛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悦己经济在文化层面的升华。《中国成人学习市场行业报告》显示,2022年个人兴趣学习市场规模高达1535亿元,而这一市场规模预計将以14.1%的复合增长率快速增长,到2027年可达2964亿元。
没有培训机构高昂的费用,而且都是自己感兴趣的文化艺术课程,几百元钱不仅可以获得几个月的快乐,还可以与兴趣爱好来场美丽的邂逅,也得到技能上的提升。80后幼儿园老师叶敏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从2019年至今,她参加过夜校的皮具制作、钩针、盘扣、咖啡拉花等课程。一开始只能制作出老师提供图纸的图案,到了后面叶敏就开始自主设计。
事实上,夜校的课程内容丰富多样,不仅有琴棋书画各类艺术门类课程,还有书法、国学、中医等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甚至还包括与工作发展相关的实用型课程,如口才、美发美甲、PPT制作、iPad插画、手机摄影、直播、AI、新媒体运营等。
可以说,夜校能够满足年轻人的多元化需求,不仅是当代年轻人拓展生活领域的新方式、陶冶情操舒展心灵的精神文化追求,还能为日常工作开拓出新的可能性。
“20世纪80年代万家灯火、万民学习的这一盛况,希望能在21世纪重现。”吴遵民满怀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