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化与外化并重:本科毕业论文指导之关键

2024-01-11戴健

大学教育 2023年18期
关键词:本科毕业论文知识建构外化

戴健

[摘 要]高校教师在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中可以借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相关成果,通过对认知机理的掌握,推进指导工作的有序与高效开展。选题阶段,良性的师生关系可以帮助学生找准知识内化关键点;开题环节,激活“同化”与“顺应”的认知机制,可以为论文创新奠定基础;论文写作时,抓好外化效能,更能凸显创新的意义。学生认识到答辩是知识的社会协商过程,不仅能提升追求论文质量的自觉性,而且能抓住实践检验的契机,有效促进今后的知识建构。

[关键词]本科毕业论文;内化;外化;论文指导;知识建构

[中图分类号] G642.4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18-0131-04

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是高等学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因难度大,有不少教师对这一工作存在畏难情绪;又因部分学校毕业论文质量堪忧,“取消本科毕业论文”的声音也时有耳闻。其实,以学术论文的写作考核作为本科生培养的“出炉锻淬”,在现行教育体系中仍有不可取代的导向性、代表度和仪式感。《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规定“学术性小论文写作为6课时”,并对学术性小论文写作提出了具体要求[1]。这足以说明,当今社会对学术论文教学的重视程度不降反升。当高中毕业生的学术论文写作水平已是学业测试的硬性指标时,对大学本科毕业生还能降低标准甚至放弃检测吗?因此,当务之急是端正认识,积极找寻对策,最大限度地实现毕业论文写作与考核在人才培养中的意义与价值。与一般教学活动不同,毕业教学工作环节多、周期长,且学生另有就业与升学等方面的压力,因而工作挑战度确实很大。从学习者认知心理的规律出发,抓住“内化”与“外化”两个关键点,可以实现这一教学工作的有序与高效。这就要求指导教师必须加强理论学习,在更为科学的教学观与教师观的指引下,高效完成毕业论文指导工作。

一、选题:通过平等对话,找准创新内化点

毕业论文是学位申请中科研的最终成果,代表了申请人的学术水准。它一方面体现了学习者对现有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反映了“旧知”的知晓度;另一方面是学科研究方法运用的结果,反映了“新知”的探索度,因此,创新是其意义所在。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角度来看,创新不能凭空产生,它是个体在原有认知基础上的智识发展,是在原有图式基础上建构组合出的认知新图式。正如维果茨基所言:“在儿童的发展中,所有的高级心理机能都两次登台:第一次是作为集体活动、社会活动,即作为心理间的机能;第二次是作为个体活动,作为儿童的内部思维方式,作为内部心理机能。”[2]正因为学习具有从社会的、集体的向个体的、独立的转换的过程,故而在心理发展上存在“内化”机制,即从外部的、心理间的活动形式,转化为内部的心理过程。内化作为一种心理机制,是转化,而非传授。因此,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实际只是学生智识发展的引领者、帮助者,而非传授者、建立者。在毕业论文写作这种复杂的学习中,对指导教师而言,选题阶段的任务就是在充分了解学生具体情况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找到“新知”的创新方向,找准认知提升的触发点。

如何才能充分了解学生的真实状况?选题教师的“平等姿态”至关重要:一方面,只有教师态度诚挚,学生才能敞开心扉,展现真实;另一方面,教师的理解与共情,又会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有利于建立同心勠力的合作关系。学习是知识的建构、协商过程,教育者的任务是创设互动性的学习氛围,与学习者共同创建对话的、协商的学习共同体。故此,教师必须首先通过对话来深入了解学生,包括其性格、学养、特长,尤其是与论文工作相关的认知基础,如对学科知识的偏好、研究方法的掌握、前沿动态的了解等等,只有对学习者的知识建构基础有充分而全面的把握,才能为知识创新找到着力点。

选题环节是论文教学工作“定调”的环节。从学术研究角度而言,它是确立方向、找准学术问題的关键;从师生关系的建立而言,它又是氛围营造的起点。而后者因为涉及论文教学工作关系的搭建,所以也十分重要。一方面,教师的教学姿态、学术修养、工作态度、个性品质等都应在这一环节得到真实展示,成为学生建立专业信赖的支撑力量;另一方面,师生建立对话关系,即建立教与学之间交互主体的伙伴关系,才能更好地促进受教者的知识建构与能力提升。故而在毕业论文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同等重要,尤其应承认教师的专业指导具有不可替代性。这与西方建构主义教学观只关注学生不同,对原始理论中“未能认识到我们也应从这一角度对教师的工作有新的认识”[3]的先天缺陷有足够的反思。因此,在选题环节中师生间的尊重应该是双向的:教师必须充分体认学生在知识积累上的主观能动性,而学生亦须对教师的教学风格和专业权威予以尊重与信赖,唯有如此才能营造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坦诚的教学氛围,为对话打下基础,为内化做好准备。已有调查研究表明,选题来源为“个人兴趣结合专业选题”[4]的学生,更易在论文工作中保持热情并获得满意成果。

二、开题:提升认知结构,储备创新动能

毕业论文的开题,从程序来看,是研究者在确定选题后对研究现状、选题意义、研究方法和论文框架等做出梳理与说明,并报请专家评议、确定能否获批的工作环节;从认知心理来看,往往表现为将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随时为实践学习、问题解答做准备的心理机制,即“内化”。在论文指导中,教师若能抓住这一学习的心理规律,在学习者的认知结构提升上多下功夫,则可为论文创新铺平道路。

认知心理学研究已经表明,人脑对信息的加工处理,必须建立在新知识与旧知识的有机联结上。平衡是这一机制变化的目标,而平衡是动态平衡,表现为两种相反倾向的自我调节:同化与顺应。同化是以自身逻辑结构对经验进行组织,将外在信息纳入原有图式中;顺应是通过调整自身来适应外在刺激,以反思与整合的方式来调整原有图式。无论哪一种自我调节,实际都是学习者在脑海中应用旧的认知结构来内化新知识的过程,因此促进认知结构的及时提升非常重要。

在开题这一环节中,引导学生进入工作状态的首要任務是让学生了解研究对象与课题内容。无论是“资料为王”的文科论文,还是“数据说话”的理工科论文,了解研究背景、追踪学术前沿都是必要的。而此过程中学习者接触到的众多信息都是显性信息,它们会在大脑中以暂存的方式被隐性地记取。当了解到的新知可以用原有逻辑结构来接纳时,“同化”的调节机制就会发生作用;而当接触到的新知无法用已有知识结构来纳入时,“顺应”的机制就会通过修改或重组的方式来适应。同化与顺应是学习者的知识获得具有层累性的重要原因,也是创新的基础。学位论文写作是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当外在刺激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出现时,认知机制就会积极调出暂存的隐性信息,然后借助语言工具,将信息内化为个体经验的组成部分,以长时记忆的方式呈现,助力学习者解决问题。

学生在开题阶段准备得越充分,认知结构优化得越高级,其在知识外化阶段——论文写作阶段的优势就越明显,因此,开题阶段其实是心理优势的积累期。培养学生的心理优势非常重要:一方面可通过引导学生掌握论文写作全过程来培养,如评估课题研究难度、了解研究工作过程等;另一方面可以“占领制高点”的方式来培养,对论文“出新”提出具体要求。本科毕业论文是高等院校应届本科毕业生独立完成的一篇总结性的学术论文。既然是“学术论文”,创新自然是其灵魂。如何才能做到创新?从认知心理来看,大量接触显性知识、积极储备隐性知识,充分利用同化与顺应两种认知结构的转化机制,不畏难、不偷懒,对论文选题进行充分了解与规划,并对其中前人未及或有错误处做出填补或修正,是毕业论文创新的正途所在。学生如能在“了解全局”与“创新突破”两方面皆有准备,则心理优势必然获得。

就具体操作而言,教师应针对学生的选题内容,从“方法”与“背景”两个方面给予指导,并将学生知识内化的结果以开题报告的形式予以外化。开题报告写作可当作毕业论文写作前的学术训练,教师可从格式与内容两方面培养学习者的规范意识。格式是文体特有的体例规范,它虽然以“外在形式”来呈现,但其深刻影响的是“内在思维”,因此格式的学术意义不可小觑。学术性是开题报告的内在要求,强调深刻性、科学性与系统性,即需要做到材料准确、立论公允、论证严密、思考深刻、方法得当、结论可靠。学术论文的基本规范在学生撰写开题报告时就应予以明确,因为这会迁移至对论文写作规范的遵守与执行,故这一训练本身即具有认知结构提升的意义。

三、写作:凸显创新能力,追求外化效果

毕业论文指导教学具有实践操作性,学生认知学习的结果必须以学术论文的方式予以客观呈现,因此“外化”的质量尤其重要。与内化不同,外化是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心理机能,也是创新能力提升的具体反映,在个体知识建构中居于高级层次,因而难度也更大。但挑战的背后正是价值所在,因为只有管控好写作这一环节,论文指导才有可能收获成功。

知识外化的过程与个体的实践运用关系最为密切。学习者在为解决实际问题而进行思考时,以往暂存于记忆中的相关知识就会被检索提出,那些因文字编码而成为长时记忆的知识,如开题报告中凝练的专业知识,会以优先的方式排位居前,也更为活跃,它们共同组成了个体的工作记忆。以毕业论文写作这一工作内容为例,前期学习者在文献阅读、实验操作、反思质疑、观点提炼、框架搭建、问题结论等方面的认知信息,都会在写作阶段——文字编码阶段,以“待命”的状态听候思维的“组织调遣”,随时成为问题解答中的有机成分。认知心理学还揭示,虽然知识创造以“旧知”为基础,但人类大脑并非局限于原有认知,而是具有使“获得”大于“提供”的特殊功能,即学习者具备创造新知的能力,而调动这一能力的重要契机是个体必须有遇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主观意愿,并且这种主观意愿越强烈、对个体解答疑难的心理优势越明显,其知识外化与创新的能力就越强。

有鉴于此,毕业论文写作阶段的指导,一方面应在刺激时长上着眼,如指导教师需要与学生商定详细、可操作的写作计划,按计划行事,通过时间与精力的有效投入来确保外化刺激的长期在线;另一方面,更需要在刺激强度上下功夫,引导学生在外化能力上维持高标准。

首先,追求学术价值。本科毕业论文的创新层次,从低到高约有五级:第一级是运用专业知识对前人研究做出全面考察,提出独立评述;第二级是运用新材料,推进已有研究;第三级是运用新材料或新方法,推翻已有研究结论;第四级是运用多学科知识进行综合考察,在学科交叉点上得出新结论;第五级是选择全新的领域,在材料、方法、结论上都有首创性。指导教师可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将学生在学术追求上逐渐引向高级。

其次,讲求思维逻辑性。思维是人类认知的高级阶段,逻辑性为其重要衡量标准。学术论文作为对认知规律和知识创新较高层次的反映,必须具备有据、连贯、流畅、一致、新颖等优点。因此,毕业论文必须体现出写作者思维过程所受到的逻辑约束,以及逻辑顺畅程度。毕业论文语言提升的关键是思维逻辑性的强化,表现为:论述有理有据、条理分明、层次清晰、前后连贯一致,没有自相矛盾、概念混乱、思维跳跃或表达含糊不清等缺点。

最后,严明格式要求。如前文所述,格式虽为论文的“外在形式”,但反映的却是学习者将文体规范内化为思维习惯的既有水准。因此,按照学术规范来写作摘要、关键词、目录、参考文献、注释等具体板块,是对认知规律的尊重与谨守,不能放松要求。

四、答辩:重视知识协商,提升外化价值

毕业论文答辩是学科专业上的集体审查,一般需组织答辩委员会,兼具学术性与严肃性。学生因为很少经历这样的场合,难免会产生紧张情绪。为此,指导教师可以通过事前讲明程序与要求的方式,让学生在心理与技术两个层面都做好准备。答辩环节具有知识的“社会建构”意义,学习者在此过程中可以感知学习的协商价值,所以从认知规律的角度来看,答辩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共同體协商下的知识建构,人类是最大的共同体,每个主体都是共同体的组成部分,单个主体通过共享的符号系统(如语言文字)来建构知识,但个体的知识只有被共同体中的其他主体接受、获得了公共性,才能成为可靠的群体知识。因此,从人类智力进步角度来看,具体情境中的“知识协商”是不能缺位的。毕业论文答辩是具有“群体协商”性质的认知环节。由专业教师组成的答辩小组,对学生论文审查与评价的专业程度毋庸置疑,故其对“个体知识”是否具有转化为“群体知识”的潜力与实力,亦最有发言权。但在实际操作中,答辩的认知意义较难实现,易被轻视或被曲解。如有教师将答辩视为“走过场”,因自己的轻慢而误导学生;有教师借答辩来“修理”学生,缺乏学术探讨的气度;还有教师过于“护犊”,难容他人的批评意见;等等。这些都或多或少阻碍了知识协商意义的实现。因此,指导教师必须先端正自身态度,切实转变观念,从对群体知识负责的认知高度来实现答辩的协商意旨。

而从个体知识建构的过程来看,社会协商也是个体进步的重要契机。维果茨基早在二十世纪初就已揭示,知识的“主观”与“客观”是循环联系的关系,善加利用可以使其相互促进。学习者在毕业论文中所呈现的知识具有主观性,它不仅表现为个体认知的主体局限,而且也是运用“增添”“再建”“再现”等方式创造的新猜想或新证明,是对“旧知”的新应用。这种新应用到底有什么样的意义与价值,当然不能以主体的自我判断为依据,必须由主体之间的审视来裁定。这种审视可以通过增加其他主体数量的方式来保证客观公正性,又以意见的方式帮助学习者做出修正与调整,然后以“再形成”和“再外化”的形式发表为客观知识。获得社会其他主体的承认,对学习者极具鼓励意义,因为知识创新与能力提升获得正向肯定,势必会促进学习者今后知识建构积极性与主动性的发挥,并使学习者对新一轮的“主观”与“客观”认知抱有信心。从这一意义来说,答辩中对毕业论文内容与形式的审查、对其质量的评判,实际是对学习者思维过程的复盘、对其建构结论的斟酌,帮助意义更大。尤其是让学习者有自我辩护的机会,这不仅是认知结构完善的机会,而且是个体意志结构、情感结构得到锤炼的机会,而这三大结构是社会成员实践活动结构的组成要素,是学习者的素质基础,是个体能力提升的动力源泉。因此,知识协商过程更着眼于人的全面提升,对人的未来发展具有更大意义。

毕业论文写作是一种复杂、高级的实践学习活动,指导教师若能掌握一定的学习心理学知识,则可以通过对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原理的了解,树立更为科学的教学观,建立更为和谐的师生关系,通过把控关键点,将繁难的工作化简,将工作的意义扩大,在为学生的知识建构提供帮助的同时,更获得自身认知和能力的提升。如前文所述,从人类知识积累的历史长线来看,本科毕业论文自是这历史的组成之一,故而本身即有价值,而其更大的意义是为年轻的社会成员、未来的知识精英“规范学术跑道”,让他们知道怎么起步、如何发力,以及终点所在、目标所向。因此,以完成本科毕业论文为代表的知识建构,不仅具有个体意义,更具有社会价值。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31-32.

[2] 维果茨基.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M]. 余震球,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403.

[3] 郑毓信.建构主义之慎思[M]//高文,徐斌艳,吴刚.建构主义教育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393.

[4] 兰兆青,何云峰,刘瑞香.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写作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大学教育,2022(11):172-175.

[责任编辑:周侯辰]

猜你喜欢

本科毕业论文知识建构外化
Clothing is what you are 衣如其人
外化于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杭州模式”研究①——基于杭州市民公共文明行为的视角
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检查与控制技术研究
教师工作坊中促进知识建构的磨课活动研究
临床医学教学改革探讨
给学生带得走的智慧
高三英语阅读课体裁知识建构教学模式分析
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综合评价方法探析
关于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方法的研究
关于本科毕业论文抄袭现象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