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悄然投身制造业
2024-01-11李谪
李谪
进厂,一个曾经被年轻人无比嫌弃的选项,如今却成了就业市场的“香饽饽”。年轻人的就业观正在悄悄发生着“脱虚入实”的转变。
年轻人向哪里走,一直以来都被看作产业发展的风向标。
前几年,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高校毕业生找工作面临诸多困难。很多毕业生自嘲道:“要不就进厂拧螺丝算了。”在那个时候,进厂似乎还是一种不受欢迎的选择,是一种就业难情况下的无奈之举。
进厂,一个曾经被年轻人无比嫌弃的选项,如今却成了年轻人就业的热门选择。
智联招聘发布的《2023年大学生就业力报告》显示,2023年毕业生期望去制造业相关领域就业的占比为8.1%,在14个行业大类中增幅位居第一,其中高端制造业尤其受到青睐。
这个毕业季,不少制造业企业收到毕业生简历数量明显增加;在社交平台“帮忙选offer”的帖子中也涌现了许多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半导体以及机器人高端装备制造等行业的新选项;一些先进制造业企业更是成了就业市场的“香饽饽”。年轻人的就业观正在悄悄发生着“脱虚入实”的转变。
高端制造业 大学生就业新选择
2023年10月25日,上海秋季最大规模毕业生招聘会在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举办。1325家招聘单位近半数属于高新技术企业,吸引了约2.5万名毕业生前来求职。在国资和“专精特新”专区,每家企业摊位前都排起了长队。
“主要奔着代表未来的朝阳行业、科创企业,比较有潜力,薪资待遇也不错。”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能源与材料专业研三学生小袁投出多份简历,还在现场完成了一家心仪企业的首轮面试。
在2023年高校毕业生规模继续增加的背景下,不少毕业生也选择早动手广开路,将眼光更多投向前沿行业和高科技领域。
猎聘大数据显示,在2023届应届毕业生投递人数增长最快的十大行业赛道中,智能制造、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AI大模型排名前三,同比分别增长303.12%、297.27%、235.25%。從投递行业的占比变化看,机械制造从2021届的4.47%上升为2023届的9.14%,在15个行业中上升趋势最明显。
招聘人数最多的10个行业中,有8个平均年薪超过15万元,其中包括不少先进制造业企业。由此看出,毕业生看重一些先进制造业企业,正是因为这些企业解决了大家关心的工作环境和待遇问题。
《2023年大学生就业力报告》显示,2020年-2022年,智能制造招聘职位数同比增幅均在50%以上。《2023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数据也显示,2022届在制造业的本科毕业生就业比例达到22.2%,高职毕业生比例达到25.0%,分别较2018届提高了4.2个、3.9个百分点。
陕西汽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组织部部长孙丕武表示,2023届的简历数量突破了1万份,这一现象既反映了毕业生对就业环境变化的适应,也显示出“新制造”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在提高。
TCL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吴岚也表示,2023届投递智能制造岗位的毕业生显著增加,简历总计4.4万份,同比增加30%左右。从基数和占比上看,对于智能制造岗位人才的需求一直在持续上涨,2023年一共招了2800多名高校应届生。
浙江工业大学机械学院就业辅导员介绍,机械学院2023届企事业单位就业的本科生以及研究生中,有至少65%的学生去往制造业工作。“2022届我们学院的研究生毕业后去制造业工作的大概占四成。2023年去制造业就业的截至目前已经有六成多,同期占比至少上升了20%左右。”她表示,一部分原本由机械转码流向互联网行业的学生正在向制造业回流。
过去的几年里,由于制造业的发展相对缓慢,大学生普遍对于投身于这一领域并不感兴趣,更倾向于选择互联网、金融等新兴行业。然而,随着经济的转型升级以及制造业的崛起,大学生对于从事制造业工作的意愿也开始回升。相比以往,现在的大学生也更加愿意尝试不同的职业发展路径,而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行业和职业,更加注重自己的兴趣和价值观,选择符合自己发展方向的工作。由于制造业的升级转型,涌现出一些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的企业,也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和就业机会。
产业升级提供就业新空间
近两年来,我国持续推进制造强国建设,在制造业投资以6%的增速上下起伏的过程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始终保持两位数增长。传统制造业纷纷转型,向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方向发展。其间,大量岗位需求应运而生。比如,在新能源汽车狂飙突进的过程中,仅比亚迪一家企业,就在2023年招聘了3.18万名应届生。这意味着每364名应届生中,就有1名被比亚迪录用。
目前,我国已建设近万家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预测,到2025年,智能制造领域人才需求将达到900万人,人才缺口预计为450万人。
产业趋势之变亦带来人才需求之变、人才流向之变。在此背景下,不少年轻人“脱虚向实”。这既有面对激烈就业竞争的转换和调整,更有对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前景的认同和期待。
25 岁的卢思宇是一名技术员。他在2022年2月加入了广东燕塘乳业股份有限公司,目前的工作内容包括车间生产维护、工艺参数调试、日常生产工作安排、跨部门沟通协调等。
“在大家的认知里,燕塘乳业是个传统食品生产企业,其实它已经在进行数字化转型。现在它是一个数智互联的先进制造平台,相信我的专业知识能在这里得到好的发挥。”他说。
在安徽省合肥市的一家智慧工厂内,自动化产线正在24小时不间断作业。应届毕业生梁建航已经入职1个月,他的工作主要是在实验室进行失效分析,以便改进产品质量和可靠性,这也打破了他对在制造业工作的成见。
梁建航表示:“没进入制造业前,我的看法是传统的流水线,进来之后,跟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样,一整条线通常只需要几个人工去维护设备就行。”
相较于传统制造业“拧螺丝、做苦力”的刻板印象,越来越多的工厂正在向自动化和智能化转型,成为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新选择。
“毕业时候,我有3份工作可以挑选,但我冲着‘智能制造选择了现在这家工厂。比起以前实习过的制造业企业,这家工厂生产设备更新、更智能,结构也更加复杂,对我而言是一个新奇的挑战。正因为足够‘智能,我的工作时间非常规律,可以按点下班安排自己想做的事情。”2023年7月,机械相关专业毕业生曾珂在校招时选择了东莞的一家工厂,成为一名新手结构工程师。
另一个就业热门方向就是新能源、电子及通信设备等一批技术含量高、韧性强的新行业。
“毕业生日趋青睐和就业意愿增强的,是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尤其是新能源、集成电路、工业自动化等行业的头部企业。在这些行业和企业中,相对于传统制造业,他们想去的是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建设、管理、运维相关岗位。”猎聘副总裁把冉表示。
西安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資源部副总经理马福海介绍:“公司业绩持续较快增长,用人需求特别是工程师需求不断增加。2023届校园招聘超过9000人,占比较2022年增长50%。”
晶澳科技人力资源总监邱民权表示,过去几年,晶澳科技产能规模以成倍的速度在增加,促使公司每年人员需求以30%~40%的增速增长。并且,近两年企业收到的简历质量、数量也在持续增加。相比2022年,2023年简历投递数增加10%以上,其中硕士研究生占比超40%。
从需求结构来看,晶澳科技需求最大且比较难招聘到的三大类人才为光伏设备工艺类、技术研发类、碳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人才。每年签约的应届生规模均在一两千人。
随着互联网行业增长放缓,行业降本增效趋势愈发明显,越来越多的求职者开始感受到,互联网行业的暴富“神话”已不再。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环境中,求稳成为许多人就业的主要考虑因素。在此背景下,选择高端制造业这条尚未变得那么拥挤的赛道,在行业内不断深耕,不失为一个明智的选择。
大力培养高技能复合型人才
大学生的回流,无疑壮大了制造业人才队伍,有利于激发创新活力。人们对制造业的刻板印象已经在转变。不过,目前的人才供给仍不能满足企业智能化、数字化发展所需。随着制造业转型升级加速,人才短缺的问题将会更加突出。
一些制造业企业直言,现在来求职的大学生很多,但要从中招到想要的人才不容易。即便学的是相关专业,但知识结构和技术认知都与企业所需有差距,交叉复合型人才更是比较少。
“用人层面,智能微米工厂会优先考虑知识、技术水平兼备的人才。即便是一线的操作工,也不再像以往那样,只需要参与某个步骤。”智能微米工厂总监廖长青表示,如今新能源行业的产品精度、设备智能化程度都有所提高,所以在培养一线人员时,企业会要求他们既掌握操作技能,又了解产品的特点和智能化设备的维护、保养及运作原理。
“在工程师这一岗位上,我们曾经招聘半年都没遇到合适的人才,各家企业都在抢……”廖长青建议:“除了企业努力争取人才、培养人才,我们还是希望地方政府能够多多鼓励、支持智能制造人才的发展,也希望在日后与各大高校加强产学研融合,让优秀的人才在适合的领域发光发热。”
东方汽轮机叶片分厂副厂长曾敬平表示:“叶片生产线建成‘无人车间后,仍需要少量技术运维人员。我们想要既掌握机械加工、数控等实操技能,又懂电气技术、信息技术等基础知识的人才,这也是制造业转型中最紧缺的人才。”
重庆某3D打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市场业务负责人邢羽翔也表示:“我们希望招聘的员工不仅仅是了解自己本身在学校学习的知识点,同时也希望他对市场应用有一定的了解,这一类的复合型人才实际上是非常稀缺的。”
“当前存在的结构性就业难,其实是人才培养的结构和社会需求的脱节。”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表示。从教育抓起,一系列推动新生代投身制造业的行动也在提速。2023年5月1日起,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施行,职业本科、“职教高考”制度正在加快建立。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高校逐渐意识到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再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高校开始积极推动产教融合,将产业与教育有机结合,以提供更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这一举措的意义和目标在于解决“制造业招工难”和“青年就业难”等结构性就业矛盾,促进人才供需更加匹配。
在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与德国西门子公司合作建立的中德西门子技术(中国)国际学院,一堂实操课正在进行,学生们分成若干个小组,学习工业机器人编程调试,老师一边讲解,学生一边上手操作。
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贯穿在这所学校的办学全过程,该校与包括西门子等16家世界500强在内的300多家国内外名企建立了“广东省机械技能联盟”,形成了校企协同育人机制,而合作企业则每年向学院提供超过1.7万个就业岗位。
“职业本科顺应了产业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素质和层次高移的需求,同时打破了职业教育纵向发展的天花板,突出了类型特色。”熊丙奇认为,大学生进工厂支持制造业发展,有利于培育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产业技术工人队伍,有利于提高制造业自身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这种职业选择应该鼓励。
制造业的发展离不开智能化和技术创新的推动,离不开积极向上、鼓励创新的企业文化。为员工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环境和成长空间,让年轻人感受到企业的发展潜力并拥有自我进步的机会,才能激励更多年轻人进入制造业并带来活力和创造力。为此,制造业要积极应对挑战,高校要紧随产业发展新方向、新技术、新趋势,推动产教融合,促进人才供需更加匹配。如此,“制造业招工难”和“青年就业难”的就业矛盾才可能得到有效缓解。
人才因产业而聚,产业因人才而兴。
在制造业企业纷纷驶入转型升级“快车道”之际,必然会吸引越来越多高质量人才加入。对于年轻人来说,“进厂”并不是终点,更应该是腾飞的起点。靠双手、靠劳动、靠技术,才是驰骋职场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