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双钱 筑梦蓝天
2024-01-11胡静
胡静
胡双钱几十年如一日,用坚守和恒心实现了筑梦蓝天的夙愿,从一名仰望蓝天的少年,成长为飞机零件制造的大国工匠。他将自己多年的经验与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人,引领更多的航天“后浪”共筑强国梦想。
2023年5月28日,中国东方航空使用中国商飞全球首架交付的C919大型客机,执行MU9191航班,从上海虹桥国际机场起飞,顺利抵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成功完成了C919大型客机全球首次商业载客飞行。
C919大型客机,是中国首款按照国际通行适航标准自行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喷气式中程干线客机,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标志性工程。C919大型客机的成功商飞,不仅展示了中国在飞机制造领域的实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打破了波音和空客的垄断地位。
在C919诞生的背后,是艰辛的研发过程和无数人的付出。据统计,国内有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多家企业、36所高校、数十万产业人员参与了C919大型客机的研制。中国商飞的高级技师、首席钳工胡双钱正是这几十万人中的一员。
在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的数控机加车间,常年能看见胡双钱“佝偻着腰,侧着头,任漂浮的铝屑挂在头发上、工服上”的身影。他主要负责ARJ21-700飞机项目的零件生产和C919大型客机项目的技术攻关。
从业40余年来,胡双钱加工过数十万个飞机零件,无一瑕疵。作为中国商飞数控机加车间钳工组组长,他更是承担着培养青年员工的重任,将自己多年的经验与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人,引领更多的航天“后浪”共筑强国梦想。
胡双钱几十年如一日,用坚守和恒心实现了筑梦蓝天的夙愿,从一名仰望蓝天的少年成长为飞机零件制造的大国工匠。回望走过的路,他说:“我为自己是一名航空技术工人而感到自豪!”
仰望蓝天
“我这一生中最幸运的事,就是和飞机结缘。”
胡双钱1960年7月出生在上海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是家里的第四个孩子。他还有一个哥哥、两个姐姐。一家人靠着父亲不高的收入维持生计,母亲在家操持家务、照护孩子,生活相当拮据。
“我的出生,更是让家里的经济压力突破了能承受的底线。我母亲只得进厂打工挣钱,贴补家用。”年幼的胡双钱没人照顾,只能送到绍兴农村,由姑妈带大。“我在绍兴农村度过了童年,6岁就学会了独自放牛。现在回想起来,那两年‘放牛娃的经历十分难得,既培养了我辛勤劳作的习惯和体格,又锻炼了我的胆量和化险的能力。”
一直到了适学年龄,父母才将胡双钱接回了上海。“从农村到城市,看到的事物变化很大,一切我都感到新鲜,加上我的个性又喜欢琢磨事,常常会想,自行车的轮子为什么能够转动?收音机为什么能够发出声音?缝纫机为什么能够穿针引线缝衣服?”
胡双钱自小就是一个机器迷,也是一个动手达人。“我们那个年代,家里穷,一年到头过紧日子,能省1分钱就省1分钱,家里的物件,能自己动手做就尽量不花钱买。而我又特别喜欢琢磨手艺,特别喜欢动手,在这方面格外有兴趣。小时候,小朋友们提根绳子抽陀螺转着玩,我就自己寻块木头,锯呀削呀做成了陀螺,用绳子一抽,转个不停;小伙伴们玩‘打游击的游戏,我也自己找了根粗点的铅丝,做了一只很有战斗力的弹弓,成了一名很受欢迎的‘游击队员。”
在这些新奇的事物里,飞机最让他着迷,“我常想,飞机这么大的家伙为什么能在天上飞呢?飞机的‘翅膀能拍动吗?”
那时候,他们家有时会有飞机飞过。胡双钱常常仰望着蓝天,想要看清楚些。但飞机飞得很高,离得很远,他如何努力也看不清楚。“我一直想找个机会,看看飛机到底是怎么飞上天的。”后来,他听说距家十六七里的地方有一个叫“大场机场”的飞机场,据说那里停着不少飞机。于是,他鼓动小伙伴走了两个小时去大场机场看飞机,“我们躲在跑道边的农田沟渠里,耐心等着飞机起飞”。
在等待中,他终于看清楚了飞机的起起降降,也看到了理想的光芒。
1977年秋,国家恢复高考制度。此时,正值胡双钱中学毕业,父母认为“荒年饿不死手艺人”,进技校学技术将来肯定会有出息。而胡双钱本身也是个机器迷,对各种手艺都充满了好奇。于是,胡双钱果断报了技校,被技校中录取分数线最高的5703厂技校录取了,录取通知书上写的招生单位是“708工程指挥部”。
“刚领取这份录取通知书时,我看了半天,不明白708工程是什么意思。后来,老师告诉我,708工程就是运-10飞机项目,这是5703厂技校专门为运-10项目培训技能工人开的班,而5703厂就是上海飞机制造厂。这是上海飞机制造厂办的技校,学生毕业都是去造飞机的。”听到老师这样说,胡双钱张开的嘴巴半天都合不拢。“我从小迷飞机,这个梦想终于要实现了!”
欢呼雀跃中,仿佛有飞机载着胡双钱的梦想正缓缓驶入跑道,迎着晨辉起飞。
坚守梦想
1978年,胡双钱进入5703厂技校就读。很幸运,在这里他不仅遇到了良师,也抓住了千载难逢的机会。
“今天,我回想起自己在5703厂技校和在车间实习的学艺之路,对几位带教老师和厂里的一批老师傅,都充满敬意和感激之情。”有的老师告诉他:“学技术虽说重要,但不是第一位的事,第一位应该是学做人,这是最重要的,做工作要凭良心!”有的老师教会他苦练基本功,而这些都让他受益终身。
正是在技校老师的严格带教下,经过勤学苦练,胡双钱在钳工技术方面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并在技校组织的技术考试中脱颖而出。也正因此,胡双钱还未毕业就“破格”进车间一线干活,直接参与了运-10项目的零件模具的制造。“让我直接进车间顶工,我知道这是技校老师对我的认可和器重;让我直接参与重大项目运-10飞机的零件制造,我晓得更是车间领导对我的信任和培养。我心里拎得清,工作更带劲。每天早到晚走,辛勤工作,当技校放寒暑假时,我仍然坚持上班。”
胡双钱无比珍惜这次机会,虚心向师傅请教,苦练技能,从不轻易放过任何一个问题。飞机的零件加工都是一些精度要求高、技术难度大的精细活,他从中学到了许多技巧和方法。经过理论学习和技术钻研,胡双钱很快就能独立操作了。
1980年,胡双钱从技校毕业后正式进入5703厂,成为上海飞机制造厂一名年轻工人,继续参与运-10项目的零件模具的制造。
“我们车间加工的飞机零件是精度要求高、技术难度大的精细活,我全神贯注地看着师傅操作,还对机械图纸绘制、工序编制、公差配合的疑难问题,一遍遍向师傅讨教,努力提升技能。”在车间,胡双钱随身带着本子和笔,常常将各种零件的样子勾画出来,还作出详细的笔记和对应的标记。为了克服一些技术难点,下班后,他还会找一些废弃的材料在钳床操作台上练习,边做边悟。
当时,运-10项目的研制正进入关键阶段。“我当时虽然只是一名小青工,只能做一点辅助工作,但在一次次攻坚克难的历程中,车间领导的组织统筹,技术人员的专业作用,高级技工的协同配合,我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胡双钱说。
终于,运-10迎来了首飞,那天,全厂欢呼。这是中国人在民用航空领域的第一次伟大尝试,飞机的研制成功使中国成为继英国、美国、苏联、法国之后第五个能够自主研发大型喷气式客机的国家。“太震撼了”,胡双钱这样形容第一次看到运-10成功上天的情形,这一幕成为他一生中最骄傲的事情之一。
但几年之后,运-10项目由于多种原因下马了。原本聚集了一大批航空人才的上海飞机制造厂渐渐冷清下来,没有飞机产品做,一台台机器停转了,厂区变得很安静。说起这段经历,胡双钱有些哽咽。
因为没活可干,不少技术人员离开了工厂,到外资企业、私营企业就职,这支好不容易聚集起来的队伍渐渐散了。当时,工厂门口停满了前来招聘技术员工的企业专车。“因为我们造的是技术含量很高的飞机,所以我们厂的技术工人,无论到哪个单位都受欢迎。”
“那段日子,我很痛苦、很纠结、很难熬,我技术很好,许多企业都向我招手,邀请我去他们单位上班。”一家私营企业的老板甚至为他开出了3倍工资的高薪。
“是走还是留?是跳槽还是坚守?我的心中起了波澜,脑中两种想法在打架。慢慢地,我的心绪也渐渐平静下来。我小时候是那么爱飞机、迷飞机,今天怎么能为了钱就放弃理想呢?我坚信,自己喜欢的飞机制造业会有发展前景,即使民航飞机暂时不上马,军用飞机总得制造,所以我们这个厂子不会关门,机会总会有的。”在周围一些人的不解中,胡双钱留了下来,选择了坚守。
胡双钱相信,坚持是一种力量,是人生不断前行的动力。运-10下马后,工厂承接了一些民用品,那段时间,他做过电风扇、大客车座椅等民用品零部件的加工制造。胡双钱自豪地说,用造飞机的技术生产出的电风扇、绞肉机等质量特别好,深受老百姓欢迎。
对于胡双钱来说,即便是民用品,也能练技术!“我在技术上依旧是严格负责、一丝不苟。2002年10月,我荣获上海市质量金奖,有一家企业来挖我,并许诺奖励我一套房子,但还是被我坚决拒绝了。”
在飞机制造业坚守下去,胡双钱初心不改,决心坚定!
扬帆起航
“学技术是次位,学做人是首位。”几十年来,胡双钱始终牢记技校师傅的教诲,严谨细致地对待工作。选择坚守并非只是说说而已,而是要有在迷茫中一直坚定方向,并不断学习完善自身本领的坚韧品质。
留下来后,胡双钱与同事们一起陆续参与了中美合作组装麦道飞机和波音、空客飞机零部件的转包生产,并抓住了这些机遇练就了技术上过硬的本领。
“等待出现转机,坚守迎来希望。我终于等到了我们国产民航飞机项目重新上马的一天,终于迎来了中国民航飞机自主研制发展的春天。”我國自主设计研制的ARJ21新支线飞机和C919大型客机,经国务院批准,分别于2002年和2006年立项。2008年中国商飞公司成立。
听到这一喜讯,胡双钱热血沸腾,心潮澎湃。“这两个飞机项目立项时,我才40多岁,可以说正当年,无论是技术水平、实践经验,还是体力、眼力、脑力,都处于最佳年龄段。我一次次告诉自己:我能赶上中国民航飞机研制发展的春天,是我一生最大的幸运;我能将自己的生命、精力融化在中国大飞机制造的伟大事业中,是我最大的幸福;我,一个普通工人,能将自己的心血、智慧和全部手艺奉献给我们的大飞机,不虚此生。”
此后,胡双钱忙了起来,常常一周有6天都在数控机加车间里,打磨、钻孔、抛光……他对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不管是多么简单的加工,他都会在干活前认真核校图纸,操作时小心谨慎,加工完多次检查,“慢一点、稳一点,精一点、准一点”。他凭借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和对质量的执着追求,在飞机零件制造中大胆进行工艺技术攻关创新。
在飞机设计定型及各项试验的过程中需要许多特制零件。这些零件无法进行大批量、规模化生产,钳工加工是获得特制零件最直接、最省时的方法。“若是靠车间里现有的数控机设备去做,就要先编制程序、设置工装,但因时间太紧,不可能实现,所以要靠有经验的技术工人来完成这样的特制件。”胡双钱介绍。
在首架C919大飞机上,有数百万个零部件,其中80%是我国第一次设计生产。这意味着,很多零部件的材料和形状都需要不断摸索,才能得出最优解。在这样小批量、多频次的调试中,手工打磨零部件比机器更有优势。
胡双钱义不容辞。在没有可视化建模软件的年代,看图纸照样也能造出复杂的零件,但对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是极大的考验。为此,胡双钱曾长时间在家里用橡皮泥按照设计图“做模型”,培养“手感”。拿不准的零部件,他就找硬度类似的材料试着做练习,仔细“磨合”。哪个位置可能会断、哪个位置可能会做过头、哪个位置是难点……这些难题的答案,就在无数次这样的模拟练习中,慢慢清晰起来。
“一个合格的工人,不仅要有手艺,更要勤于思考。”胡双钱深知,他的工作并不是简单的零件加工,而是制造关系到千千万万乘客生命安全的航空产品。平时工作中,每每想到此,他就必然会严格要求自己,像珍爱自己生命一样对待产品质量。
胡双钱几十年的积累和沉淀开始发挥作用,无数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他的技术攻坚下得到了一次次完美的解决,零件被丝毫不差地生产出来。同事们评价说,经过胡双钱手的每个零件都是一个“活招牌”。
但只有胡双钱自己心里明白,“活招牌”的背后是“铁杵磨成针”的“苦功夫”和大胆的创新。在几十年的工作实践中,胡双钱总结出“对比复查法”“反向验证法”等许多先进的工作方法,这是他保持产品高质量的“诀窍”。“勤奋刻苦为我赢得尊严,技艺精湛让我收获荣誉,我为自己是一名航空技术工人而感到自豪。”
2017年5月5日,由中国自主研制的C919大型客机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成功首飞,实现了无数国人的大飞机梦。回忆起当时成功试飞的情景,胡双钱仍难掩激动之情:“很自豪,当时我的眼眶都湿润了。”
后继有人
怀揣着造飞机的梦想,从青年到中年,从意气风发到沉稳内敛,胡双钱数十年如一日,不慕奢华,低调地坚守,在平凡的岗位上成就了非同寻常的成就,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
如今的胡双钱,虽然已到了退休的年纪,但仍选择继续留在岗位上,将技艺传授给更多心怀大飞机的年轻人,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引领更多的航天“后浪”共筑强国梦想。“企业文化需要传承,技术也同样需要传承。技术是自己的,更是企业的,企业造就了我们,为我们的成长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为我们展示技能创造了机会。我会毫无保留地把我的经验传授给更多的年轻人,希望他们早日成为车间的顶梁柱。”
中国航天的崛起离不开技术精湛的老将,更需要传承手艺的年轻人。在胡双钱的眼里,自己一人好不算好,一个团队好才是真的好。
胡双钱带徒弟,不是简单地手把手教怎么干活,而是点出关键点,让他们自己琢磨、领悟。“这样能让他们记住操作的关键点,快速掌握关键技术。”
多年以来,胡双钱为大飞机事业培养了一支“打不垮、打不散、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忠诚大飞机事业”的技能人才队伍。他的徒弟大部分都已成长为生产线上的骨干,有的已经可以独当一面,甚至能替师傅出马,解决技术难题。
未来,胡双钱将继续做好自己的工作,利用好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平台,为年轻人搭台唱戏,继续以耐心、细心、用心的态度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力争培养出更多高技能人才,让青春的力量化为推动伟大复兴的磅礴“后浪”。
引擎轰鸣的背后,正是无数像胡双钱这样的大國工匠用自己的双手托起了我们的大飞机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