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整体性建设的提质升级

2024-01-11杨小丽唱思迪

教学研究 2023年6期
关键词:整体性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思政

杨小丽 唱思迪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全面贯彻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原则。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改革全面深化:理论原理类课程有机整合、理论发展类课程与时俱进、理论运用类课程融合重构;不同学段思政课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加速推进;思政课与其他课程同向同行、同频共振。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双向融合的整体性建设中,共建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是深层动力,教材建设是重要一环,师资队伍是建设关键。新时代思政课的整体性建设提质升级,体现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特点。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时代;整体性;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634(2023)06-0048-06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承担对大学生进行系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高校思政课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提出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八个相统一”,统筹推进不同学段思政课的一体化建设,以及思政课与其他课程的同向同行。遵循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理论是指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发展与改革的重要依据,运用整体性思维沿着纵向和横向不断扩展,促进高校思政课的进一步提质增效。

1高校思政课改革的全面深化

自2005年2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始实施新的课程方案(“05方案”)以来,从开始的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进入新时代以来更加重视系统协同,课程建设的历史经验表明:如果每门课仅从自身出发,追求内容体系的“大而全”,就会造成教学资源在不同课程中的叠床架屋;如果为避免重复建设,进行课程间消极的“分工”,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即课程之间内容的脱节。这两种倾向是影响课程建设整体性和系统性的主要障碍。本研究从理论原理课、理论发展课和理论运用课这3个组成部分分析新时代思政课改革的全面深化和整体性建设的提质增效。

1.1理论原理类课程的有机整合

理论原理课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为主题的课程,在“05方案”中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设置,2020年“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将课程名称调整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下文简称“原理”)。马克思主义包罗万象、博大精深,对于大学生来说,理解庞大的理论体系较为困难,必须首先掌握基本立场、观点、方法,才能在整体上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原理”是马克思主义体系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就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要义。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逻辑严密的有机整体,如列宁所说,是“由一整块钢铸成的”,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决定了课程体系的整体性。陈先达指出:“马克思关于历史唯物主义最著名最精炼最具概括性的论断出现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这不是偶然的,因为没有经济学研究基础,“哲学社会永远伏在社会的表层,不能进入社会的深处,流于空论”,“哲学家的‘人’就会永远吊在半空中”。“原理”课需要以整体性视角向大学生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帮助学生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整体特征。

“原理”课教材自2007年出版以来,截至目前共修订了8次,最新版教材为2023年版。教材的修订吸纳了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会议精神等,充分彰显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及高度的历史自信。以2018版的“原理”教材为例:第六章“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增加了“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内容, 集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新贡献, 同时教材还增写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地位,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薪火相传和生生不息。2023版的思政课教材,重视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的融入,如“原理”教材在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中加入“坚持守正创新”的论述,融进党的创新理论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中,加入“文明及其多樣性”“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内容,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内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创新的推进和实践。

1.2理论发展类课程的与时俱进

理论发展类课程是指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课程,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结合。“05方案”中理论发展课主要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以及2019年开设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理论发展类课程时代性的彰显,既表现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三进”,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也表现为课程方案结构的合理化调整。

1.2.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三进”

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思想指南和理论指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它的“三进”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项重要任务,保证了思政课的现实解释力和实践引领力。

首先,从增量上看,通过新课程的开设保证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的“三进”。2019年8月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要求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原有“4+1”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随着课程建设的有序推进、经验的不断积累,课程在全国各高校普遍开设。该课程的高质量开设,能够帮助学生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其次,从存量上看,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各门思政课中。在“三进”中,“进教材”处于基础性地位,“进课堂”是中间桥梁,“进头脑”是落脚点和归宿。以“纲要”课教材为例:2018版“纲要”课教材吸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系列论述,如加强对中国共产党成立历史意义的论述,阐述“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的思想,增寫了红船精神等,并将时间轴延伸到新时代,增写了第十一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2021年版教材补充了“伟大建党精神”等内容,加强对抗美援朝战争中革命英烈事迹的介绍以及伟大抗美援朝精神的论述。值得注意的是,思政课整体性建设的提质升级,不仅需要每门课程的与时俱进、守正创新,更需要理清课程间的逻辑关系,按照结构最优、功能最大的原则进行统筹安排。因此,为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实现教学目标的精准定位,2023版的“概论”课将原教材中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内容,调整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三进”,体现“一门为主,多门渗透”的原则:“一门为主”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为主,进行全面、系统的介绍;“多门渗透”即其他课程需要根据自身的特点作必要的统筹分工,从不同侧面或不同角度强化教学效果。“一门为主,多门渗透”有效联系了各门课程,是加强课程整体性建设的一条红线。

1.2.2课程结构的合理化调整

“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唯物辩证法认为,当部分的结构合理时,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05方案”实行之初,“原理”“概论”“纲要”“基础”课的课时数,原则上分别为3学分、6学分、2学分、3学分,同时允许各高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来分配总课时数和各门课的课时数。“历史和哲学确实可称为人类智慧的双眸”,“纲要”课是“05方案”新开设的一门课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教学目标实现了从“三个选择”到“四个选择”的拓展:开设之初教学目标为“两个了解,三个选择”,即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和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2013年版的“纲要”教材将课程的教学目标拓展为“两个了解,四个选择”,即“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加入了“选择改革开放”的内容。“四个选择”成为对近代以来中国历史演进更为科学完整的概括,也使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及时地反映了党的理论创新的要求。

“纲要”课是贯通古今的,课程的下限是开放的,教学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丰富,课时与内容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如果课时太少,在教学中就只能浮光掠影地讲授1840年以来较长时段的历史,对一些重大的理论问题就不能讲深讲透。2018年4月12日,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提出严格落实各门课的学分,“原理”“概论”“纲要”和“基础”课分别为3学分、5学分、3学分、3学分,比起“05方案”,变化体现在理论发展类两门课的比重上:“概论”课的内容精简凝练,学时减少,“纲要”课的比重增大,学时增加。2019年全国高校陆续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后,课程学分及在课程方案中所占比重,始终在探索中。结构的合理化保证了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更能够实现历史与现实的紧密结合,充分发挥理论发展类课程学习历史、服务现实的教学功能。

1.3理论运用类课程的融合重构

理论原理课和理论发展课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理论运用课是指以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主题的课程,在“05方案”中体现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开设,这门课是将“98方案”中“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门课整合:“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道德是内在的自觉,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法律是外在的约束,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循。2020年后,课程名称调整为“思想道德与法治”,体现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整体性统一。

“思想道德与法治”要“讲深、讲透、讲活”,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的统一。思政课要理直气壮、旗帜鲜明地讲政治,尤其是“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大学新生的入门课责无旁贷,更是守土有责,要做到“又红又专”,用正确的政治导向引领学术表达。马克思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只有加强科研建设,增强逻辑性和说服力,以学理性支撑政治导向,才能在教学中深入浅出。绝不能淡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教学功能,以及理论运用类课程的科研追求,使思政课成为缺乏凝聚力和说服力的政治“传声筒”,甚至与中学教学的内容低效重复,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体化建设。

2018年8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提出淘汰“水课”、打造“金课”,“金课”与“水课”相比,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高的特点,“思想道德与法治”需要建设成为“金课”,增加理论含量,提高科研密度,提升学生的获得感。

第二,必须回答时代之问、中国之问。随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深入贯彻和实施,“全面依法治国”开启了中国法治的新时代,这门课的教材结构也进行了调整。以法治部分为例,在2021年版的《思想道德与法治》中。将2018年版中的第六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调整为第六章“学习法治思想 提升法治素养 ”,同时根据时事的变化发展,新加入两节内容:第二节“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以及第三节“维护宪法权威”,充分体现了新时代思政课的守正创新。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思政课改革的全面深化,需要每门课程的与时俱进、精准定位,以及课程之间的融合互补、统筹协调。

2不同学段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加速推进

人的思想发展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接续的过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需要贯穿于研究生和大中小学教育的全过程,重视连贯性、层次性和有序性,使前一学段的教育成为后一学段的基础、后一学段的教育成为前一学段的提升,形成不同学段思想政治教育的梯形进阶,切实提高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实效性。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重视对不同学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通盘考虑。1964年7月10日至8月3日,中宣部、高等教育部、教育部,联合召开全国高等学校、中等学校的政治理论课工作会议,发布的《关于改进高等学校、中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将不同学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统筹规划的系统思维,对今天也有启示意义。改革开放后,国家教委(教育部)的相关文件提出,根据不同年龄与学段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的差异,确定教育内容的深浅和侧重点;同时打破各学段的各自为政和条块分割,防止重复或脱节,加强整体衔接、依次递进,形成由低到高、由浅入深、循环上升、有机统一的系统,体现了对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学整体规划、协调推进的特点。这个时期,除了文件规定外,高校也在实践中进行了尝试,但总体而言,在具体的落地落实上还有可提升的空间。

2019年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推进的关键年份。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强调,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8月14日,《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则为落实座谈会精神“规划了路线图和施工图”,明确各个学段的具体要求: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保证内容的有效衔接,形成一个“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的教学系统。构建一个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既有差异性又有统一性,统筹考虑大中小学德育课程的整体和系统。2020年《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强调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实现对小学及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高中阶段“思想政治”、大学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体设计,从顶层设计和具体实践中,切实提高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实效性。

不同学段的课程既包括大中小学学段课程的衔接,也包括与研究生学段课程的贯通。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本科和研究生学段的相互衔接、梯次推进,也越来越引起一线教师和研究者的关注。因为同在高校之中,课程又都被纳入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教材编写和修订由同一批专家完成,更具备实行一体化设计的基础和条件。与此同时,不同学段的课程内容重复或“似曾相识”的可能性也更大,需要更清晰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不同学段的课程,核心内容的相对重复是不可避免的,解决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消极避开,将应讲的内容向更高学段推迟,而是应该在加强学术研究、增加理论含量上下功夫。和本科生相比,研究生对经济社会有更深入的思考和更开阔的视野,对“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要求更为迫切,对授课教师的科研能力要求也更高。

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学段学生的思想实际,厘清进阶,精准发力,给处在人生“拔节孕穗期”学生的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只有播种适时,才能收获丰厚。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思政课的支撑作用,以教促研、以研促教、教学相长,使不同学段的思政课在深度、广度上有所区别,体现不同学段思政课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一体化特点。

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对不同学段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衔接提出了更全面、更系统的要求。

3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发展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的热门词汇和焦点问题,是指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有效地贯穿到高校各学科的教育教学中,各门课程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

3.1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发展的历史脉络

课程思政要求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到各类课程中,虽然近年来才成为耳熟能详的教学改革实践,但其出现和生成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清晰的逻辑线索。新中国成立后,相关文件中虽然没有课程思政和“三全育人”的提法,但在教学实践中是“有其实无其名”的,充分体现了课程思政的精神内核。如1950年时任共青团团中央副书记蒋南翔提出:“学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不仅仅是政治课程所单独担当的任务,学校中的每一门功课都不仅要传授某一种知识,同时还要贯彻正确的思想内容”;1987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提出“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课程,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努力联系我国改革和建设的实践,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教学环节中去”,同时自然科学类课程也不能“置身事外”,“要把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同阐明本专业的理论、方法科学地结合起来”;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强调:“要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加强思想道德修养, 提高政治觉悟。這个时期,高校已经开始了促进思政课与其他专业课同向同行的零散实践,但是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和统一的行动。

2014年,上海市出台了《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建设专项计划》,先行一步,进行课程思政的改革和示范。上海市高校成立课程思政改革领导小组,党委书记亲自担任组长,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三位一体的360度“熔炉式”的课程模式,形成了一套有价值、可推广的经验,“上海经验”为课程思政改革的全面铺开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17年6月23日,教育部召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上海调研片会暨高校课程思政现场推进会,肯定了上海课程思政的实践和经验,并向全国推广;12月发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明确提出了课程思政的概念,并勾勒教学改革的路线图:优化课程设置,修订专业教材,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发挥各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2019年8月《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了推进课程思政的具体要求:“建成一批课程思政示范高校,推出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选树一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建设一批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使课程思政建设更上一层楼。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设计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实践类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并对如何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作出了详细规定。课程思政由基层探索到中央认可,从经验积累到理论总结。各高校根据自身特色和优势进行了课程思政的改革实践,可谓蔚然成风、方兴未艾。

如前所述,课程思政改革并不是近年来“横空出世”的,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土壤,经历了一个从文件号召到落地落实,从“自在”到“自为”,从“上海经验”到全国推广,从不自觉地实行到有意识地实践的过程,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3.2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发展的必要性

课程思政建设与“大思政课”的理念相契合,是当前思想政治教学改革的着力点,必须上升到党的事业薪火相传的战略高度,认识课程思政改革的意义。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有助于筑牢高校意识形态的阵地,任重而道远,不能一哄而上,必须精准推进,“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止于至善”;也不能仅仅停留在感性经验的传播层面,必须重视体系的建构和理论的提升。新中国成立初期重视各门课程思政潜能的发挥,有新生政权提升意识形态话语权的考虑。今天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不仅“草蛇灰线,伏脉于千里”,有其历史路径和内在逻辑,是在长期探索中形成的重要共识,更是出于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的考量。“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课程思政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由“单兵作战”转向“整体联动”, 由“独奏曲”转向“协奏曲”,体现了整体发展的逻辑。

3.3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发展的路径探索

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发展,除了具有实施的必要性外,还具有较强的现实可操行性。首先,共建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是深层动力: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建设能够为课程思政,尤其是哲学社会科学类课程改革提供丰富的学术养分,打造新的增长极。其次,教材建设是教学改革成果固定化的重要一环,任何教材内容的编写都离不开价值立场的选择,课程思政改革要求在教材中始终贯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思政课整体性建设提质升级的重要工程。最后,“上边千条线,下边一根针”,在教材内容向教学内容转化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和沟通交流,这是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发展的关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有机性、连续性和系统性都有所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全面深化,更加重视纵向上不同学段思政课的螺旋式上升,横向上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双轮驱动,体现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整体性特点。

参考文献

[1] 列宁.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2.

[2] 陈先达.不要瞧不起马克思主义研究![EB/OL].(2016-05-22)[2022-11-18].http://www.kunlunce.com/llyj/fl1/2016-05-22/99409.html.

[3] 本教材修订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8年版)》修订说明[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5):4-9.

[4] 陈先达.不要瞧不起马克思主义研究![EB/OL].(2016-05-22)[2022-11-18].http://www.kunlunce.com/llyj/fl1/2016-05-22/99409.html.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

[6] 吴小妮.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N].光明日报,2019-09-06(11).

[7] 中国经济网.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EB/OL].(2007-06-14)[2022-11-18].http://www.ce.cn/xwzx/gnsz/szyw/200706/14/t20070614_11753284.shtml.

[8] 360百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EB/OL].(2004-10-14)[2022-11-18].https://baike.so.com/doc/6725544-6939720.html.

[9] 中国青年报.守好一段渠 种好责任田——深入推進课程思政建设[EB/OL].(2019-09-09)[2022-11-18].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44176893650841133.

[10] 新华网.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EB/OL].(2019-08-14)[2022-11-18].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9-08/14/c_1124876294.htm.

Upgrad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YANG Xiao-li,CHANG Si-di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Yanshan University,Qinhuangdao,Hebei066004,China)

Abstra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university must fully implement the principle of the wholeness of Marxist theory.As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enters a new era,the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deepened comprehensively.Different form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are developing with the time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urses of different levels progress in a gradual and spiraling manner.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develop together with other courses.In the two-way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the construction of Marxist subject system is the deep motive force,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materials is an important part,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is the key.The overall construction and upgrad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the new era embodi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ertical to the end,horizontal to the edge".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new era;holistic;curriculum civics

[責任编辑 刘冰]

[收稿日期]2022-11-18

[基金项目]2022~2023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HB22MK021)

[作者简介]杨小丽(1981—),女,河北唐山人。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通信作者]唱思迪(1995—),女,河北秦皇岛人。硕士,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整体性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社区合唱的整体性研究
浅谈如何上好中学语文期末复习课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略论整体性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