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以来我国科学教育政策发展特征与推进路径
2024-01-11蔡睿琳张爱琴
蔡睿琳 张爱琴
[摘要]利用NVivo12质性分析软件对我国20多年来的科学教育政策进行编码与分析,发现我国科学教育政策主要包括教育理念、教育目标、基本内容和实施方式4个构成要素。进一步分析发现,科学教育政策具有以下特征:(1)教育理念尊重学生差异性、发挥学生主体性、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2)教育目标即培养学生的知、情、意、行;(3)基本内容融合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并结合校外力量开展科学实践;(4)实施方式以开发和利用社会资源与媒体来实现社会学习,以完善科学教育体系来实现学校学习,并向中西部科学教育资源短缺地区倾斜。针对上述特征提出以下8条建议:(1)尊重学生内在兴趣,发挥学生主体价值;(2)扩大国际科教交流合作,构建开放创新生态;(3)突出立德树人导向,落实时代根本任务;(4)拓展科学课堂时空,加强思维能力训练;(5)增强各领域间的联系,完善科学教育内容;(6)借力地方政策规划,挖掘乡土科教资源;(7)深入推进社会学习,高校辅助学校学习;(8)发挥家庭教育优势,激发科学创新萌芽。
[关键词]科学教育;政策文本;发展特征;推进路径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634(2023)06-0019-09
在科技引领的时代,科学教育作为我国科技发展的关键,肩负着培养科技事业建设者的重要使命,要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人才基础。2022年8月,科技部发布的《“十四五”国家科学技术普及发展规划》提出:“培养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激励青少年树立投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远大志向,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022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学校要加强科学教育,不断提升师生科学素质。”党的二十大报告也强调,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目前,我国已有多位学者从不同角度分析了科学教育相关政策,并针对如何更好地落实政策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张会亮分析了科学教育政策制定目标、政策的影响力以及非正规科学教育政策,为政策落实提供了建议;蒋家琼回顾了不同时期的政策文件,根据政策制定的背景把科学素质教育政策目标分为两种,分析了政策的主体,总结了政策的类型;田伟等人以科学教育现状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了实施过程中的突出问题,为精准提升教育质量提出了对策建议。可见,我国研究仍以针对科学教育相关文件进行经验总结为主,缺乏对政策的量化分析,政策内容探究不够深入、系统。基于此,本研究用质性文本分析方法及软件工具NVivo12解读政策文本核心要义,厘清政策文本特征,讨论科学教育当下主要关切的问题,探索我国科学教育工作更好的推进路径。
1研究设计
1.1 政策文本的选取
科学教育相关政策文件对科学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本研究主要通过检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获取了与我国科学教育密切相关的政策文件,发文年份为2000年到2022年,共计21部(见表1),以这些政策文件作为研究对象,提取文件核心要义。
以上政策主要包括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其中基本政策具有广泛性,适用主体覆盖全国,如《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关于加强小学科学教师培养的通知》,基本政策指引了具体政策的态度取向;具体政策为特定的教育问题制定了细化的行动方案,如《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实验教学的意见》。从政策发文时间来看,自2017年起科学政策发布较为连续、密集,以STEM教育为落脚点的科学课程标准强化了科学作为基础课程的地位,因而针对课程、教学、教师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都出台了具体的政策,帮助科学教育迈向新高度。
1.2研究方法
本研究利用NVivo12质性分析工具对我国科学教育相关政策文本进行数据处理,并对数据进行编码分析,通过可视化的形式呈现不同类型的分析结果,增强质性分析的严谨性。图1是通过NVivo12词频分析功能对21部政策文件进行词云分析,将“词频条件”最小长度设置为“2”,并进行“停用词”筛选后导出的词云图谱,词云中词汇字体大小代表词汇出现频率的高低,词云可视化方式直观展示出我国科学教育政策文件词汇使用特点。将高频词进行归类后可以发现,主要有3种类型的高频词,即主题词:科学、教育、科普、科技、活动、工作;工作主体:学生、教师、社会、国家;动词:发展、加强、实施、建设、提高、创新、探究、开展、培养。
在词云可视化分析的基础上,逐句阅读21部政策文件文本内容,分析发现:科学教育主要在宏观思想指导下,明确育人目标,制定学科教育内容,运用具体的实施方式来进行科学教育。因此,本研究政策编码主要聚焦4个维度,分别是科学教育的教育理念、教育目标、基本内容和实施方式,其材料来源数目、参考点数和参考点举例如表2所示。
根据政策文本的编码状况,可以看出以上政策文本较多地提及科学教育的教育目标、基本内容及实施方式,但较少提及科学教育理念。这是因为科学教育基本内容是一种知识资源,它隨时代发展和需求的变化而变化,需要不断被更新。实施方式是真正落实科学教育的途径,教育目标则是其良好发展的动力。而学校教育主要面向学生,所以教育理念针对的主体主要是学生,其他群体较少涉及。这4个维度贯穿科学教育政策的主线,也将成为分析政策特征的关键切入点。
2研究发现
2.1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教育过程中所需遵循的原则,真正践行教育理念可以促进科学教育事业更好地发展。对现有的政策文本进行分析发现,教育理念所针对的对象主要有国家与社会、公众两类。2011年出台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11—2015年)》强调提高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者、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社区居民的科学素质。在本研究教育理念部分聚焦未成年人群体中的中小学生(见表3)。从教育理念子节点的参考点数来看,公众(学生)占比61.82%,国家与社会占比38.18%,学生成为科学教育理念主要的服务对象。
从文本中提炼出34个与“公众(学生)”相关的教育理念内容,分析发现:(1)2001年出台的《2001—2005年中国青少年科学技术普及活动指导纲要》和2017年出台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等文件均强调了科学教育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不仅要照顾到学生个性、接受水平等个体条件的不同,还应考虑到不同地区、民族、经济和文化背景的学生的需要,为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2006年出台的《关于开展“科技馆活动进校园”工作的通知》提出了科技教育资源要向发展相对薄弱地区的未成年人倾斜;2016年出台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16—2020年)》提出了为农村学生提供科技辅导等志愿工作,以上政策为切实解决地区差异所带来的学生发展受限问题提供了保障。(2)科学教育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科学探究作为科学教育活动中的基本方式,鼓励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充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2001年出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7—9年级)》提出了科学课程要为学生创设探究式的学习环境,努力开发并鼓励学生参加探究性课题;2017年出台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还对小学科学教师提出了要求:教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此外,该文件还对探究式学习中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的关系做出了必要的阐述: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同时教师也应给予适时有效的指导,引发学生认知冲突,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問题。
对21个“国家与社会”的节点进行分析,可以看出:(1)科学教育应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2006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了高等学校应优化学科布局、促进学科融合,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专门的人才需求;2016年出台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16—2020年)》提出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科学的知识与观念,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2)科学教育要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科技创新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动力,2006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强调建设高水平的国家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2021年出台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提出打造科学素质建设生态,营造崇尚创新的氛围,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支撑。
根据以上统计分析可知,相关政策中涉及的教育理念既考虑到学生的发展,也顺应了时代的要求。但是,在强劲的科技发展势头下,科学教育不仅要通过地域文化背景等外在因素来发现学生的差异性,满足差异性,还应对学生的内在情感动机加强关注,让学生自由而大胆地表达出自己的兴趣点,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此外,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的指引下,全球的“卡脖子”科技难题需要凝聚共同的智慧,科学教育的理念也应变得更加包容,不再是彰显一国实力,而是合力发展全球新技术,以此来激励国家科学教育理念的进步。学生、国家与社会是科学教育理念所影响的主体,开放而丰富的教育理念将会发挥主体的能动性,留给科学教育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2.2教育目标
美国教育家杰罗姆·布鲁纳曾提出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达到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政策文本进行分析发现,科学教育目标也是从这3个维度来制定的,即科学知识与能力、科学过程与方法、科学态度与精神(见表4)。从教育目标子节点的参考点数来看,科学知识与能力占比75.83%、科学过程与方法占比8.79%、科学态度与精神占比15.38%。科学过程与方法具有较为固定的步骤、科学态度与精神较为抽象,因此,两方面在政策文本中的占比均远低于科学知识与能力。综上,科学教育最基本的目标应是让学生掌握科学的知识,培养科学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政策文本中91个与“教育目标”相关的节点进行分析,可以得出:科学教育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2001年出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提出通过让学生认识当地典型的植物,感受丰富的植物世界,能意识到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爱护植物的习惯;2006年出台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提出通过宣传我国人口多、资源少的国情,使学生感受到节约资源的重要性,从而树立可持续发展观,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2017年出台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提出学生通过认识身边常见的技术工具,感受人工世界中一系列复杂的技术活动,意识到使用工具可以更高效地完成工程设计,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很多分工以及与他人的积极合作;2022年出台的《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提出通过阐明传染病的特点、传播环节和预防措施,让学生产生关注生命质量的积极情感,树立对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意识,在平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根据以上统计分析可知,相关政策中涉及的教育目标较全面,但新时代对学生科学素养的要求具有独特性,科学教育的内涵也更加突出“育”这一方面。其中,德育是教育的关键,以德育引导学生对科技兴国的理解、指导学生的行为。开阔的思维有助于创造性地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因此,在科学教育过程中,除了强调对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还应该在初等教育阶段把握学生可塑性强这一特点,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育德和发展能力是科学教育顺应时代的选择,也是对知、情、意、行教育目标的补充和完善。
2.3基本内容
为实现有意义的科学学习,科学教育政策中的基本教育内容主要分为科学内容和科学实践两大类(见表5),从基本内容子节点的参考点数来看,科学内容占比83.33%,科学实践占比16.67%,科学内容的占比高于科学实践,强调扎实掌握科学内容是更好地进行科学实践活动的基础。
通过对政策文本中78个与“基本内容”相关的节点进行分析得出:(1)科学教育内容融合了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2000年出台的《2001—2005年中国青少年科学技术普及活动指导纲要》提出,科学知识主要包括生命科学、科学前沿与高新技术、科学教育史等方面;2017年出台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提出小学科学课程内容包含4个领域,即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并对各领域下学生须形成的概念做出了规定,如在地球与宇宙科学这一领域,学生通过了解宇宙、生命的起源与演化,地球的演化,感悟人与自然的关系。(2)学校注重结合校外力量,合力开展科学实践。2001年出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强调了小学科学教师应关注相关的教育资源,如带学生去垃圾场、污水处理厂观看如何处理生活污染源;2016年出台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16—2020年)》提出让科技场馆、博物馆、科普大篷车进校园,开阔学生视野;2022年出台的《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提出要发挥科研院所、科技园和高新技术企业的作用,实现校外与校内学习有效衔接。
根据以上统计分析可知,相关政策对科学教育的基本内容做出了具体的规定,科学实践的形式也更加丰富,改变了传统科学教育内容单一、缺乏实践的弊端。然而,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阶段,应通过新技术增强学科领域间的联系,为科学教育赋能。此外,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科学实践上应考虑各民族学生的生活经验,搭建学生生活文化与学校传授的正规科学文化之间的桥梁,让学生产生文化认同。科学内容与实践是科学教育的重要要素,把握智能时代给教育带来的机遇的同时,要强化不同背景下学生科学实践的适应性。
2.4实施方式
实施是科学教育最为关键的环节。实施科学教育的主体主要有社会、学校和家庭,因此,科学教育实施方式大致分为3类,即社会学习、学校学习和家庭学习(见表6)。从实施方式子节点的参考点数来看,社会学习占比39.77%、学校学习占比52.27%、家庭学习占比7.96%。学校具有专业的教师团队,教育内容和课程设置更加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科学教育也能获得更好的效果;社会学习作为学校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方式,丰富了科学教育活动形式;家庭学习具有不稳定性,科学素质高的父母更为重视科学教育。因此,在政策文本中社会学习和学校学习的占比远高于家庭学习。
通过对政策文本中88个与“实施方式”相关的节点进行分析得出:(1)科學教育实施方式向中西部科学教育资源短缺地区倾斜。在社会层面,2016年出台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16—2020年)》提出利用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精准服务目标对象,通过加大对发展较落后地区重点人群的移动终端科普推送力度及建立虚拟现实科技馆和农村青少年科技场所等措施,强化科普教育在偏远贫困地区的渗透力度。在学校层面,2021年出台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提出加大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活动。本研究中所涉及的政策文本较少提及如何通过加强老、少、边、穷地区的家庭教育来增强科学素养,这些地区家庭教育意识较为淡薄,政策引导并不能发挥真正效用。(2)通过积极开发和利用社会资源、社会媒体,强化科普服务功能,实现社会学习。社会资源主要包括科普场馆及不同行业建立的科普教育基地;社会媒体主要包括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报刊、图书、音像电子、电视台等属于传统媒体,综合性互联网站属于新媒体。2017年出台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科学教育应充分利用好社会资源,如科技场馆、公园、矿山等;2022年出台的《“十四五”国家科学技术普及发展规划》提出通过在新媒体网络平台上以短视频、直播的形式进行科普,以新型传播方式打造出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网络科普品牌。(3)通过完善科学教育体系来实现学校学习。2016年出台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16—2020年)》提出强化各学科间的联系,鼓励开展跨学科探究活动;2022年出台的《关于加强小学科学教师培养的通知》提出加强师范院校、地方政府、小学合作培养小学科学教师,以此来建设高质量科学教育体系。
根据以上统计分析可知,相关政策中对科学教育实施方式在学校这一层面有详尽的建议,而社会层面更多强调开发和利用社会资源、社会媒体这两种途径,如何发挥家庭形式的科学教育中的作用较为欠缺。学校学习具有较强的系统性、组织性,社会学习和家庭学习可以通过学校学习,发挥不同教育实施方式的影响,提高科学教育的质量和效率。
3教育建议
3.1教育理念
3.1.1尊重学生内在兴趣,发挥学生主体价值
儿童都是研究者,儿童学习科学的起点是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最初的观念。虽然在进入学校之前,儿童缺乏大量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但是,他们在与周围世界的接触中形成了复杂的推理方式。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尊重学生内在的兴趣爱好,引导学生通过学习科学知识和参与科学实践促进自我个性的发展。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他们的兴趣很难被准确把握,因而,学校应创设主题多样的科学课程供学生选择,使他们能有机会充分学习所热爱的科学知识,进而形成深入钻研的强烈意愿。同时,在较为有限的课堂学习之后,教师应积极主动地为学习有困惑的学生提供帮助,可以组织形成讨论小组,针对科学领域中学生感兴趣的某一问题进行课后答疑,在学生不断地思考与追问下,激发他们对科学的探索欲。最后,丰富科学教学评价方式,既可以是知识测验,也可以是技能展示,不以统一的评价方式打消学生学习的兴趣。其中,知识测验的内容应按模块划分并且是可供选择的,各模块有各自的量化评价标准。教师通过反馈结果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查漏补缺。
3.1.2扩大国际科教交流合作,构建开放创新生态在全球命运休戚与共的背景下,为增强科学教育的适应性,科学教育政策需要彰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面对极端天气的发生、流行病的蔓延及人工智能时代个人隐私和安全等问题,仅凭一国之力无法应对,全球应相互合作,降低破坏性事件的发生频率,维持人类可持续发展。以科学教育培养科技后备军,一方面,我国应结合科学教育创新需求,开展多元化的国际合作教育,并积极参与国际性重大科技工程,打造国际化科研教学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应顺应世界发展趋势,办好本国科学教育,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服务。积极加大对科学教育的投入,包括物质和人才投入,号召国内外科技人才成立强劲的研究队伍共同为全球和平稳定发展建言献策。将科研与教学相联系,最新研究进展以及研究过程中的问题与成果按不同接受程度分别反馈于科学教育过程之中,让学生群体对前沿科技动态有体验感和参与感,从而树立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远大目标。
3.2教育目标
3.2.1突出立德树人导向,落实时代根本任务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发展中,德占首位。科学教育也要坚持立德树人,一是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道德教育,在讲清科学知识的同时阐明价值观,塑造高尚的人格。二是在社会力量的支持下举行公益讲座,鼓励有影响力的科学家或者杰出的科技人才分享自己的故事,为学生创设与其深度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真实事迹中感知怎样立德。三是教材中设置可供学生观看的有关科学史或科学家事迹的视频二维码,为学生提供便捷的课外学习资料;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科普剧或角色扮演活动,通过教师的引导产生情感共鸣,共同分享心得感受。教师在进行科学史教育时,在对错误理论进行深刻的分析解读后,引导学生充分肯定错误理论合理的思想方法,帮助学生进行恰当的价值选择,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
3.2.2拓展科学课堂时空,加强思维能力训练
大脑拥有无限的潜能,在任何年龄阶段都可以被开发。青少年时期的可塑性更强,学校教育需紧抓这一关键时期,防止学生成为思维僵化、行事刻板守旧的人。科学课堂因具有較强的趣味性和实践性而成为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主战场,开发聚合思维、发散思维和重组思维等思维模式有助于学生创造性地提出假设并解决问题。在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训练的过程中,首先,教师需要准确把握学生的思维特点,针对不同学生灵活设置教学活动,留有充分发挥学生能力的空间。其次,学校应丰富教学资源,提供思维能力训练的条件。实施科学教育需要具备足够的教具和实践场所,如设置黄河水文生态观测、模拟实验室,使学生把黄河水治理的想法应用于实践。此外,还可以设置技术与工程实验室,使学生能够在实验室进行小试。同时,课余时间也应让学生有机会进入实验室,以使他们可以大胆尝试自己的想法,发现实验方案的不足,优化实验设计。最后,通过开放性的科学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选择具有思维挑战性的实践活动,打破课堂学习的界限,积极鼓励学生走入实地开展实践。
3.3基本内容
3.3.1增强各领域间联系,完善科学教育内容
科学教育内容受到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处在变化之中。不少国家和地区的科学教育缺乏严密的科学内容逻辑体系支撑,科学内容呈现出学科间割裂化与学科内容碎片化的状态。完善科学教育内容,首先需要强化科学课程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各学科间相互渗透。设计多课时的主题教学,由多名教师协同教学,为应试教育下冷冰冰的知识赋予更多的理性思考和人文精神,让学生能够对事物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其次,通过高效便捷的技术将全方位、多角度的知识送到学习者身边,加大科普教育平台宣传力度,让其在师生间产生影响力。如利用AR辅助非正式科学教育可以为学习者营造沉浸体验感,提高学生的生成认知能力、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
3.3.2借力地方政策规划,挖掘乡土科教资源
从科学教育现状来看,需要全国性的统一内容标准进行指引,同时要兼顾灵活性、兼顾地方文化和区域特色,为科学教育内容的实施留有余地和空间。各个地区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形成了悠久的文化和教育特色,科学教育需立足于地方资源优势,借力地方各项发展政策,打造特色实践活动,为地方教育发展注入更大的活力。一是应深入挖掘丰富的实践资源,将科学内容与实践相互贯通,塑造学生扎实的技能知识。比如,可以借力宁夏“三区建设”政策,以宁夏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契机,开展宁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相关科学教育活动。以宁夏中卫市为例,在该地区鼓励科协与农技协的技术人员走进课堂,传授田间栽培枸杞以及如何安全使用农药和化肥等知识,再组织学生走入田间地头,亲身感受枸杞采摘、脱蜡、制干、分拣等环节,在此基础上引发学生对一系列实践活动的思考,如能否完全以机械设备代替人工采摘,推动地区农业科学发展?二是要革新评价指标,不局限于学生自身素质发展的角度,而是结合实践内容形成一种全面的评价指标。如考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创新成果能否对实际有所启发,防止假把式的实践训练,真正将学生技能的锻造与教育实践和地方发展相结合,弘扬地方科技文化,增长科技实力。
3.4实施方式
3.4.1深入推进社会学习,高效辅助学校学习
社会学习是学校学习的重要补充,学习面宽泛,学习方式多样,只有社会学习更加深入,学校学习才能发挥出应有的效用。首先,明确社会中各种科普教育基地的职能,结合学校科学教育内容有计划、有安排地进行社会学习,加深学生学习印象,避免浮浅学习。其次,社会学习不应是间断的、在必要时才组织实施的,通过打开各类社会科普教育场所的大门,鼓励学生进行一些志愿活动,如成为科技场馆的讲解员、参与博物馆的文物保护等,并将其纳入学校教学考核的一部分,真正让课堂知识应用于现实情境中,在学与做中反思,弥补知识的盲区。最后,从根本上加强社会学习,一线教师需与社会相关领域的专家共同商讨,使学校学习与社会学习有效衔接,再由课程专家对学校科学课程安排做出相应的调整。
3.4.2发挥家庭教育优势,激发科学创新萌芽
不同于社会学习和学校学习,家庭学习具有针对性。家长最为关注的是自己的子女,比较了解他们的性格特征与兴趣爱好,孩子在家长适当的引导下,更能发挥自我个性、开阔思维,成为一个想象力自由丰富的人。城乡地区发展不平衡导致家庭科学教育的策略不同,就城市地区而言,应将家庭科学教育与父母所在企业产生联系,生物、医药等科技公司应起带头的作用,积极设定“开放日”,供父母带子女共同参观、学习,了解相关领域如何助推科技事业发展,使子女在父母的讲解答疑下,获得最真实、生动的知识。同时,这也丰富了其课外实践活动,增进了彼此间的沟通交流。对于农村地区,应加大科学知识的宣传力度,利用社交媒体、网络视频、电视等途径传播先进的农业科学知识,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鼓励农民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传递给子女,激发子女的参与度;表扬助推乡村振兴的家庭,增强社会影响力。在城乡地区之间,需吸收对方的科技文化特色,如在城市设立家庭种植体验园、养殖体验场;为农村地区提供便利,开通去往科技馆、博物馆等科普基地的专线大巴,寒暑假由科技人员下乡带动青少年及其父母前往参观。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十四五”国家科学技术普及发展规划》[EB/OL].(20220816)[20220908].https://www.most.gov.cn/xxgk/xinxifenlei/fdzdgknr/fgzc/gfxwj/gfxwj2022/202208/t20220816_181896.html.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建议[EB/OL].(20220904)[20220908]. http://www.gov.cn/zhengce/202209/04/content_5708260.htm.
[3] 张会亮.我国科学教育政策的梳理分析[J].科普研究, 2017,12(4): 7782,88,108109.
[4] 蒋家琼.我国科学素质教育政策的目标、主体及类型[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6,15(3):4750.
[5] 田偉,辛涛,胡卫平.义务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关键问题与对策建议[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8291.
[6] 卢姗姗,毕华林.从“科学探究”到“科学实践”——科学教育的观念转变[J].教育科学研究,2015(1):6570.
[7] 张春燕,李雁冰.我国科学史融入科学教学实践的回顾与展望——基于近十年研究的可视化分析[J].教学研究,2022,45(1):8792.
[8] 李刚,吕立杰,杨曼.科学教育中的能量大概念:内容释义、哲学内涵与课程设计[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5):159171.
[9] 邵巾倩,祝怀新.中小学阶段增强现实技术辅助非正式科学教育探析——基于国外实证研究的分析[J].教学研究,2020,43(1):8592.
[10] 高潇怡,李艾欣.美国学前科学教育内容发展的特点及启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203207.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promotion path of science education policies in China since the 21st century:text analysis based on NVivo12
CAI Ruilin,ZHANG Aiqin
(Institute of Education,Ningxia University,Yinchuan,Ningxia750021,China)
Abstract Using NVivo12 qualitative analysis software to coad and analyze science education policies in China over the past 20 years, it was found that science education policies mainly include four components in China: educational philosophy, educational goals, basic content, and implementation methods. Further analysis reveals that science education policies have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1) educational concepts respect students′differences, give full play to students′subjectivity, adapt to the needs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serve the construction of a socialist modernized country; (2) The educational goal is to cultivate students′ knowledge, emotions, intentions, and actions; (3) The basic content integrates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and combines external forces to carry out scientific practice; (4) The implementation method is to develop and utilize social resources and media to achieve social learning, improve the science education system to achieve school learning, and tilt towards areas with scarce science education resources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Propose the following 8 suggestions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cience education policies: (1) Respect students′ intrinsic interests and unleash their subjective value; (2) Expand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and educational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and build an open and innovative ecosystem; (3) Highlighting the guidance of moral education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and implementing the fundamental tasks of the times; (4) Expanding the time and space of science classrooms and strengthening the training of thinking abilities; (5) Strengthen connections between various fields and improve the content of science education; (6) Leveraging local policy planning to tap into local science and education resources; (7) Deeply promote social learning, and universities assist school learning; (8) Utilize the advantages of family education to stimulate the emergence of scientific innovation.
Keywords science education; policy text;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promotion path
[责任编辑 马晓宁]
[收稿日期]2022-09-08
[基金项目]2022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重点项目(NYG2022001)
[作者简介] 蔡睿琳(1996—),女,宁夏银川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科学教育。
*[通信作者]张爱琴(1978—),女(回族),宁夏灵武人。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人类学、科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