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政课双线混合教学获得感现状及优化策略
——基于思政“概论课”教学实践的实证分析
2024-01-11苏映宇
苏映宇
(福建医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122)
思政课双线混合教学获得感是教学对象基于双线混合教学的学习需求满足感和主观感受效应,是衡量教学方式能否把道理讲深、讲透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总结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大规模在线教育的经验,利用信息技术更新教育理念、变革教育模式”[1],“发挥在线教育教学优势”[2],为相关实践提供思路。近年来,虽然高校思政课教学“获得感”研究在主体、价值、内涵、影响因素和实现路径方面有所丰富,但未能根据学生差异和课程特质建构其“获得感”的内涵及测度指标,难以有效把握教学效果。为此,笔者以双线混合教学为切入点,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以下简称“概论课”)为研究对象,以某医科大学大一、大二的思政课教学对象为主体,发放700份问卷,有效回收问卷655份,基于描述性分析方法,探究高校思政课双线混合教学获得感,为相关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一、大学生思政课双线混合教学获得感定量评价测度内涵和实践概况
新冠肺炎疫情以来,高校思政课历经传统线下教学、疫情期间线上教学和常态化防控双线混合教学等方式,形成双线混合教学[3],其内涵和实践有待探究。
(一)大学生思政课双线混合教学感的内涵测度
大学生个体对思政课教学的情感体验、心理感受、理性思辨和价值评判存在群体差异,其内涵测度具有多维结构性。笔者基于教学对象的积极心理效应和综合情感体验,测度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获得感,从理论获得、知识增进、思想提升和行为外化等层面探究其正能量心理满足,兼顾学科背景和群体差异的特殊性。具体到“概论课”,其测度应立足人才培养诉求,结合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建构显性评价和“入门”“入脑”“入心”等隐性评价双重指标体系(表1)。其中,显性测度指标以“准时到课率”“抬头率”“互动率”“参与率”“兴趣度”为元素;隐性指标以是否加深对课程理论的认知程度、增进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提升思想境界、外化个人行为的积极影响等为要素,并融入信息技术,评估教学对象对双线混合教学的认可度、内容衔接度和教学效果满意度等,评估教学对象获得感。
(二)大学生思政课双线混合教学实践情况
福建某高校思政“概论课”主动从理念、内容、形式和考核等方面,推进双线混合教学实践机制。
1.创新教学理念。该课程依托慕课平台,结合国家级精品课程,创建符合“概论课”的SPOC专有课程。随着教学秩序的全面恢复,该课程继续以国家级精品课程为依托,形成线上教学和融入智慧教学的线下课堂教学。
2.优化教学内容。以教材改革为依据,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进路,形成不同历史时期的专题式教学。
3.优化教学形式。无论线上教学还是线下教学,都以授课对象为本,开展课前新闻播报、社会实践报告开题和结题分享交流等。
4.创优评价考核结构。以平时和卷面为维度,各占50.0%,其综合考核方式既有线上教学单元测试、讨论和视频学习;也有线下课堂表现、课前分享、课堂讨论和出勤;涉及笔试、调查报告和分享等环节。
(三)大学生对思政课双线混合教学的基本感知
受访者对思政课双线教学形态下的在教学平台、教学方式感知较好。一是线上教学平台多样。线上教学平台有社交软件直播、慕课、超星和虚拟仿真教学。其中,以社交软件直播(QQ群、微信、钉钉和腾讯会议)为平台的占55.0%,以慕课、超星为研习平台的分别占90.8%和49.9%;虚拟仿真教学平台较少,占4.3%。二是线上教学方式多元。思政课线上教学方式为作业布置与反馈或在线讨论与答疑的占60.5%,是线上教学最常见的输出形态;线上教学呈现方式为上传课件、音频等教学资料的占51.1%;平台直播讲解、录播教师个人教学视频、播放国家精品课程教学视频占比均为49.0%~56.0%;思政课教师与校外专家、学者或相关专业领域人员同台执教的占8.7%。三是双线混合教学接受度向好。从必要性来看,认为“有必要进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占64.3%,持否定态度的占35.7%。从有效性分析,就“您是否同意概论课双线混合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推进对大学生有效”议题中,表示“完全同意”(20.2%)和“基本同意”(60.6%)的受访者占80.8%;表示“不同意”(16.9%)和“完全不同意”(2.3%)的受访者占19.2%。
二、大学生思政课双线混合教学获得感现状评估——以“概论课”教学为例
整体评估高校思政课双线混合教学获得感不同维度,更能从职责、使命和任务等方面把握大学生的能力与需求。
(一)大学生思政“概论课”双线混合教学显性获得感特性
在混合教学实践中,线下教学的到课率、听课状态、教学参与和关注度、教学满意度、受益度是衡量教学对象显性获得感的重要维度。
1.线下教学到课率与抬头率失衡、认真度偏差共存。表示到课率“非常好”(29.0%)和“比较好”(49.9%)的受访者占78.9%;表示“一般”(18.6%)、“比较不好”(2.3%)和“非常不好”(0.2%)的占21.1%,到课率情况较好。自感抬头情况“非常好”(18.2%)和“比较好”(36.6%)的占54.8%;自感“一般”(37.9%)、“比较不好”(7.0%)和“非常不好”(0.3%)的占45.2%,抬头率偏低。自感上课“非常认真”(15.1%)和“比较认真”(43.7%)的占58.8%;自感“一般”(34.7%)、“较不认真”(6.1%)和“很不认真”(0.4%)的占41.2%,认真度稍显不足。
2.线上教学兴趣度与学习状态趋于一致,线上学习状态有待激发。从兴趣度来看,认为“相较于线下教学,对思政课线上教学更有兴趣”的受访者占51.6%,与自感“非常认真保持学习状态”(50.2%)的数据趋于一致;兴趣度偏低的受访者更易陷入“漫不经心”(23.7%)、“昏昏欲睡”(17.9%)、“边听音乐、逛网页、看电影边学习”(13.4%)和“浏览不相关网络信息”(5.6%)的学习状态。从参与度来看,对参加线上教学活动表示“每次都很准时”(49.9%)和“基本准时”(44.3%)的占94.2%;对完成线上教学作业表示“每次都很准时”(49.8%)和“基本准时”(46.0%)的占95.8%。学生线上学习状态仍有待激发。
3.双线混合教学方式的兴趣度偏低,自主参与性较弱。就“‘概论课’双线混合教学方式”议题来看,表示“非常感兴趣”(15.0%)和“比较感兴趣”(40.0%)的占55.0%;表示“一般兴趣”(32.0%)、“不太感兴趣”(8.7%)和“没兴趣”(4.3%)的占45.0%,反映出其双线混合教学显性获得感不足。对于“是否会自主参加线上互动话题或线下讨论环节”,表示“每次互动都会认真参与”(31.6%)、“只参加感兴趣的互动话题”(32.8%)和“只参加必须回答的互动话题”(31.5%)的受访者较为均衡,自主参与性总体偏弱。
(二)大学生思政“概论课”双线混合教学隐性获得感特点
“概论课”教学以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实践为核心,突出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原创性贡献,是隐性教学获得感测度的重要维度。
1.理论了解度较好、认同度较高与认知结构性差异并存。从了解度来看,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表示“非常了解”(10.5%)和“比较了解”(56.9%)的受访者占67.4%,均值为2.25;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表示“非常了解”(13.0%)和“比较了解”(53.3%)的占66.3%,均值为2.27;对“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要义表示“非常了解”(15.4%)和“比较了解”(64.6%)的占80.0%,均值为2.06;对“邓小平理论及其历史地位”表示“一般了解”(63.7%)、“不太了解”(20.2%)和“很不了解”(1.7%)的占85.6%,均值为2.09;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表示“一般了解”(62.1%)、“不太了解”(20.9%)和“很不了解”(1.5%)的占84.5%,均值为2.10(表2)。这说明受访者的教学获得感存在内容差异,对中国共产党改革开放以前的理论故事学习更具获得感。
表2 调查的受访对象对“概论课”理论内容的了解情况
从认同度来看,对“概论课”的“课程理论体系的科学性”表示“非常认同”(58.9%)和“比较认同”(34.7%)的受访者达93.6%,均值为1.48;对“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在中国共产党”表示“非常认同”(60.9%)和“比较认同”(31.9%)的占92.8%,均值为1.47,教学实践的理论认同度较高,但与了解度存在结构性差异,表明受访者停留于面上的认同度甚于理论内容的本质认同度。
2.大学生基于“概论课”知识增进获得感具有多元性。知识增进大学生对党情、国情、世情的把握和对民族、国家、社会的关注和认同。一是治国理政思想及其制度实践的知识有所增进。赞同“‘概论课’让我更认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受访者占54.0%;赞同“‘概论课’让我对制度改革更有信心”的占53.9%。二是国家、社会、民族的理性认同有所强化。赞同“‘概论课’让我更关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受访者占83.2%;赞同“‘概论课’让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更强”的占73.1%;赞同“‘概论课’让我更爱国更爱社会主义”的占62.0%(表3)。
表3 “概论课”对受访对象思想认知的总体影响
3.大学生基于“概论课”的思想增益具有时代特性。思想增益体现对思想、国家治理和社会制度的总体看法。一是思想有所增益。赞同教学“让我更有入党意愿”和“让我更理性看待社会舆论”的受访者分别占43.7%和62.6%;表示“让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受到启发”的占71.0%,教学对象理性识辨有所增强(表3)。二是治理认同有所强化。赞同教学实践能促进其认识到“中央和政府整体防控措施是有效的”“我国治理制度优势”及“党的领导是我国疫情防控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的受访者各占87.9%、82.3%和78.3%;认同课程“增强个人对政府治理能力的信心”“认同本地政府防疫政策措施的有效性”及“认同所在社区(村)防疫措施的有效性”的受访者则各占69.5%、69.5%和49.9%;三是“四个自信”有所强化。认为课程能“增强个人对我国”的社会道路、制度、理论和文化的自信”的受访者占71.9%(表4)。
表4 调查的受访对象基于“概论课”对公共卫生治理的基本态度
4.受访者基于“概论课”的个人行为增益较为宏观。总体看,受访者基于教学实践的宏观行为外化甚于微观行为外化。一是“概论课”促进大学生更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和社会参与。就“‘概论课’对个人行为的影响”议题中,认同“概论课”使个人“更加自觉将个人梦统一于国家梦、民族梦”和“更关心国家大事,关注时事热点问题”的受访者各占67.2%和65.8%;赞同“让我更勇于担当,更具社会责任感”和“更积极参与志愿活动”的受访者各占59.7%和45.5%。二是“概论课”对大学生思想外化和自我克制影响迥异。从思想外化来看,赞同“‘概论课’让我更具有自信、积极的力量”和赞同“‘概论课’让我更能明辨是非,辨识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受访者各占66.7%和63.5%,教学实践的思想外化呈现积极影响。从实践导向来看,赞同“‘概论课’让我的自制力更强”的受访者仅占20.9%。“概论课”在激发大学生自省、自制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三)大学生思政“概论课”双线混合教学获得感评价感知
从教学效果、学习效果、教学评价方式、教学获得等维度来测度大学生“概论课”双线混合教学获得感具有重要意义。
1.学习效果感知存在差异。一是相较于单纯线下教学,双线混合教学学习效果感受度偏弱。从“双线混合教学的学习效果相对单纯线下教学的感受度”来看,表示“好很多”(17.3%)和“好一些”(37.3%)的受访者占54.6%;表示“差不多”(31.6%)、“差一些”(10.8%)和“差很多”(3.1%)的受访者占45.5%,其学习效果相对单纯线下教学的积极影响感受度偏弱。二是相较于单纯线上教学,双线混合教学学习效果感受度向好。就“相较单纯线上教学,您觉得双线混合教学学习效果”的感受度来看,表示“好很多”(20.3%)和“好一些”(43.8%)的受访者占64.1%;表示“差不多”(27.0%)、“差一些”(6.6%)和“差很多”(2.3%)的受访者占35.9%。三是双线混合教学的学习积极性影响较好。就“双线混合教学对您提高思政课课程学习积极性有无影响”的议题中,表示有“很大影响”(14.8%)和“一定影响”(60.6%)的受访者占75.4%,双线混合教学引起的学习积极性较高。
2.认可度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一是教学内容的认可度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就“‘概论课’双线混合教学内容的总体评价”来看,表示“很满意”(17.1%)和“较为满意”(49.0%)的受访者占66.1%;表示“一般”(30.8%)、“较为不满意”(2.3%)和“很不满意”(0.8%)的受访者为33.9%,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二是教学效果的总体认可度呈中等偏上水平。对双线混合教学效果表示“很满意”(16.3%)和“较为满意”(46.4%)的受访者占62.7%;表示“一般”(33.6%)、“较为不满意”(2.9%)和“很不满意”(0.8%)的受访者占37.3%,教学效果存在限度。
3.双线混合教学方式认同好于评教方式认同。一是双线混合教学方式的总体评价较好。就“您对‘概论课’双线混合教学方式总体评价”议题中,表示“很满意”(15.0%)和“较为满意”(47.9%)的受访者占62.9%,表示“一般”(33.6%)、“较为不满意”(2.6%)和“很不满意”(0.9%)的受访者占37.1%。受访者对双线混合教学方式持肯定态度甚于否定态度。二是双线混合教学评教方式的认同率偏低。对“概论课”双线混合教学无差异的线上评教方式持肯定、否定、无所谓态度的受访者各占42.3%、36.6%和21.1%,其偏低的评教认同率反映出现有评教特性与双线混合教学改革存在矛盾,制约双线混合教学获得感的增强。
4.线上教学的问题和困难感知具有复杂性。问题和困难感知是影响教学对象获得感的重要维度,由此形成的线上教学问题和困难较为复杂。就“线上教学过程中是否遇到困难和问题”议题中,84.3%的受访者能感知到线上教学存在困难和问题;这些问题和困难主要包括“网速太慢,卡顿”(30.4%)、“教学平台运作不稳定,影响学习积极性”(38.2%)、“缺乏学习氛围,经常分心”(52.8%)、“错过上课时间,无法按时完成学习任务”(26.6%)和“流量影响”(10.8%)等。显然,思政课双线混合教学存在诸多不利因素,且客观甚于主观。
三、关于提升大学生思政课双线混合教学获得感的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工作体系”[4],为提升思政课双线混合教学获得感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一)“对症下药”,激发大学生思政课的双线学习动力
教学对象的主体性“在场”是思政课教学目标的重要标的。强化教学对象的“在场性”至关重要。一方面,要以大学生为本,做好课前教情调研工作,深入了解大学生思政课线上、线下和双线混合教学的学习需求,并针对不同学科、不同年级、不同群体精准对焦双线学习需求,确实为因材施教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另一方面,要精心创设高校思政课双线混合教学课堂,形成不同教学方式下的大学生思政课学习主体性在场意识以及教学“出场”意识,引导不同类别的教学受众对象积极主动融入双线混合教学实践中,体验国家、社会发展境遇和面临的机遇、挑战,切实提高双线混合教学中教学对象的互动率、参与率,增强其学习获得感。
(二)理论赋意,深度讲好党的创新理论成果
讲好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是破解教学受众对象理论获得感结构性短板难题的先决条件,有共性和个性双重考量。从共性来看,为更好地提升大学生思政课理论获得感,需要结合时代背景,深度讲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特别是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故事,帮助大学生厘清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使之深入把握党情、世情、国情变化下的时代议题和理论问题,以“是什么—为什么学习—怎样学习—学习了怎么用”为教学线索,生动、翔实地讲好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从个性来看,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学受众有不同的理论学习诉求,更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结合学科背景、兴趣偏好,深度讲好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中的专业故事和实践进路,抓住理论背后的人和事,以细节拉近思想距离,增强感染性,增进教学情感共鸣。
(三)教学赋能,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师的教学实力
一是要优化双线混合教学资源,把握好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边界。尤其要注意把握创设思政课线上教学的学习氛围,激发大学生思政课线上教学的参与状态,以课程考核为带动点,把握好教学边界,优化教学内容,增强双线混合教学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二是要赋能思政课智慧教学。针对“00后”的学习特性,更需强化思政课教学资源的智慧联动,建设智慧教学系统和虚拟仿真教学系统,增强新媒体、人工智能与思政课教学协同性,合理把握系列理论议题和教学理路。三是要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师的理论功底。思政课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以研促教,提高双线教学的理论驾驭能力,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学对象的理论学习要求。
(四)实践导向,提升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行为外化能力
一是明确人才培养作用。对标立德树人,明确不同思政课程的人才培养意义,结合教学改革,引导大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二是强化行为养成意义。以学习需求为起点,将能力提升、素质涵养、行为养成深度融合于教学理念。具体在教学实践中要着眼于培养大学生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基本能力,并结合课题教学、行为引导、社会实践和社会参与等方式共同实现。三是优化教学资源组合。组建专题化教学团队,训练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社会能力,并于“行走课堂”中强化行为导向;发挥课程教学考核的导向功能,形成过程性考核和知识性考核,促进其实践转化行为;同时,要立足双线差异性学习需求,改革教学评价体系,使之更好适应双线混合教学实践的客观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