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奥运冠军之城”七台河:向冰雪要新生产力

2024-01-11郭鹏

民生周刊 2024年1期
关键词:七台河七台河市冰场

郭鹏

2023年12月11日,中国首位冬奥金牌获得者、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世界反兴奋剂机构副主席杨扬,回到家乡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参加校园公益行活动。

她在万宝公园荷花池的露天冰场上,与孩子们一起滑冰、做游戏。在当地的地标建筑、网红打卡地短道速滑冠军馆,杨扬与孩子们互动,鼓励大家要坚持参与冰雪运动。

如今,提到短道速滑,不少人会想到七台河。这座人口不足70万的东北小城,培养出12位冬奥冠军和世界冠军,16次打破世界纪录,获得7枚冬奥会金牌、177枚世界级金牌、541枚国家级金牌……

七台河也因此被誉为中国短道速滑之乡、奥运冠军之城和“手握秒表的城市”。

而七台河的另一面,是在2009年就被国家列为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2013年又被列为衰退型资源型城市。因黑色的煤矿而生、而兴、而衰的城市,却用白色的冰雪产业打造出经济发展新引擎。

2023年,七台河承办了全国青少年短道速滑锦标赛、黑龙江省短道速滑锦标赛、黑龙江省第十五届运动会短道速滑项目比赛等重要赛事。

据不完全统计,赛事期间累计接待参赛人员1200余人,在住宿、餐饮、交通等方面带动消费近400万元,赛事经济让“冷资源”变成“热效益”。

一座煤城,如何与冰雪运动结缘?几乎每一个七台河人都能说出这背后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叫孟庆余。1969年,18岁的哈尔滨知识青年孟庆余被分配到七台河,成为一名矿工。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没有什么娱乐方式,滑冰成了他生活中宝贵的休闲方式。在挖煤的同时,他从未放弃过滑冰。

1972年,孟庆余代表七台河参加地区冰上运动会,一举夺得速滑1500米、3000米和5000米冠军,并打破运动会纪录。那场运动会过后,七台河市体工队主任找到孟庆余,邀请他到市冰上运动队当滑冰教练。

孟庆余组建了七台河市第一支速滑队伍,没有食堂就自己办、没有冰场就自己浇、没有训练器材就自己做、没有教材就自己写。孟庆余的妻子韩平云回忆,孟庆余只有为国争光的坚定信念,没有克服不了的艰难险阻。

而对于奥运冠军杨扬而言,在室外“野冰场”滑冰训练,已经成为重温童年的美好回忆。提到“野冰场”,她也总能想起这位被视为七台河短道速滑奠基人的孟庆余。

在孟庆余的带领和感染下,七台河4代教练员接续奋斗,从一支短道速滑队发展到拥有业余、半专业、专业训练队3个层次20支速滑队;从在训运动员仅有30人,发展到在训运动员622人、全市短道速滑项目注册运动员1380人。

大型體育赛事不仅是一场体育盛会,还给七台河带来巨大经济发展机遇。

正是因为有了这群教练员日复一日的奉献与付出,七台河才一跃成为全国短道速滑人才储备最充足的城市。

如今,七台河历经几十年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立足城市特点,选准运动项目,发挥自身优势,以建设体育特色校为抓手,深度实施体教融合,强化资源条件保障,建立科学育才选才荐才体系,形成辐射全省、面向全国、人才辈出的可持续发展态势,以体育发展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的“七台河模式”。

目前,七台河短道速滑在训运动队伍22支,共有622名中小学生,小些的孩子5岁到6岁,最大的16岁,输送到省级以上运动队的运动员还没有算在其中,同时还打造了16所冰上特色学校。

在七台河经营一家口才培训班的邢璐告诉《民生周刊》记者,如今,七台河市域内已经实现中小学校校有冰场、人人会滑冰。

邢璐的孩子6岁,已经有了一年多的冰龄。“看见冰场,孩子就嚷嚷着要滑冰。”邢璐极力支持,最近她又给孩子买了一双合适的冰鞋,当作新年礼物,“冰场那么多,上冰条件这么方便,一定要让孩子从小就爱上滑冰。”

而七台河之所以能够形成目前“校校有冰场、人人会滑冰”的局面,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建设。

七台河市副市长张玥阳在2023年11月的一次主题教育系列党课上,作了题为《冷资源撬动热经济—加速发展冰雪经济的七台河实践》的演讲。

张玥阳说,在实践过程中,七台河认识到,高标准的基础设施,是发展冰雪体育和推行赛事经济的必要条件。

近年来,七台河持续加大冰雪运动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拿出最好地块,先后投入3亿元,对标国际大赛标准,建设总占地面积6.5万平方米的国内一流体育中心综合馆,建成国家重点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和国家短道速滑七台河体育训练基地。

在刚刚过去的2023年,七台河投资3400余万元建设2.1万平方米的全民健身活动中心,4500平方米的运动员公寓已完成选址和初设,正在努力打造“两个馆三块冰一公寓”的短道速滑人才培训综合体。

七台河百凝盾运动装备科技有限公司,是七台河市引进的首家冰雪装备制造企业。公司总经理王帅说:“2022年7月公司与七台河市桃山区政府签约,桃山区政府迅速为企业协调了厂房入驻,同年10月企业就开工投产了,七台河不愧是一座手握秒表的城市。”

百凝盾公司一期计划投资2000万元,建设冰刀、滑雪板、速滑服装及轮滑等产品生产线,并建设轮滑培训基地;二期计划投资2000万元,建设冰上培训基地;三期计划投资3000万元,研发体育饮品、运动营养品等。目前,公司正推进2000平方米厂房和800平方米轮滑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全部投产后,年产值可达5000万元。

百凝盾运动装备项目的进驻,拉开了七台河市桃山区冰雪产业项目建设的序幕。桃山区高标准推进冰雪经济产业园建设,以冰雪旅游业为核心,积极引进冰上和雪上装备制造产业,打造冰雪经济孵化器,探索“文旅+”“冰雪+”产业发展模式。

桃山区委常委、副区长曲晨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冰雪经济产业园区配套建设孵化器厂房、研创中心,鼓励企业以商招商引入上下游企业,通过补链强链“串”出优势产业,实现冰雪产业做大做强的目标。

与此同时,为了推动冰雪旅游提质升级,七台河充分发挥“奥运冠军之城”品牌效应,打造了全省首个冠军文化主题公园,建成短道速滑冠军馆、冠军桥、冠军湾、“城市之光”雕塑等主题景点。

经过几十年探索,七台河形成特有的短道速滑后备人才培育模式。

七台河还牵头建设“哈牡七”旅游联合体,打造“奥运冠军之城探秘之旅”等文旅品牌,冠军之城旅游线路入选黑龙江省“10条冰雪旅游精品路线”。

除此之外,七台河承办龙江东部湿地旅游联盟大会,举办万宝音乐节等系列文化活动,开展七台河冠军传奇冰雪嘉年华、七台河艺术之冬、百万青少年上冰雪等系列活动,创排《冰花雪韵七台河》《冠军之歌七台河》等冰雪主题文艺作品,吸引全国各地游客到七台河赏冰乐雪。

2023年前三季度,全市累计接待游客达到50.11万人次,同比增长50%;旅游收入1.53亿元,同比增长86.6%。

漫步七台河市区,形似冰刀的高铁站、承载荣誉的冠军桥、随处可见的滑冰雕像令人惊叹。

如今,七台河当地人对滑冰的热爱,早已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冬天到这里的冰场上瞅瞅,就知道七台河为啥出冠军了,全是滑冰的。一到冬天,七台河市民朋友圈都在晒冰雪运动。”一名外省游客说。

当体育融入城市血脉,就会变成一种全新的生产力。与很多资源型城市一样,面临转型困境的七台河挖掘冰雪资源,开拓冰雪市场,为城市发展开拓出新出路。

(马丽丽对本文亦有贡献)

猜你喜欢

七台河七台河市冰场
中共七台河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乐享冰幸福童年
新型装配式CO2直冷和乙二醇载冷冰场的对比研究
七台河市红旗镇:学党史悟思想 强素质促工作
七台河市“放管服”改革成效及对策
冰场上的“奇幻冬天”
千万不要滑野冰!
绿色中国行将三进煤城七台河播绿——绿色中国行重走美丽七台河“引领新时代·万人唱响七台河大合唱”启动
浅谈企业报如何突破无新闻可采误区——以《七台河矿工报》采编实践为例
浅谈企业报短评的魅力——以《七台河矿工报》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