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百年中国残障文学数据库建设研究

2024-01-10国丽芸

文教资料 2023年17期
关键词:数据库建设

摘 要:百年中国残障文学数据库是在系统全面梳理百年中国残障文学文献资料的基础之上,借助信息化大数据技术建成的残障主题文学史料库。该数据库收录了“五四”文学以来的大部分有影响力的残障文学文献资料,对其进行科学分类、合理设计、系统建设,可为特殊教育教学、残障文化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为政府制定和实施有效的残疾人文化发展策略、推动包括残障人群在内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全面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和依据。

关键词:百年中国残障文学 文献梳理 数据库建设

百年中国文学是“人的文学”的觉醒、发现、发展和现代性塑造的过程。残障人群作为特殊的人类群体,作为疾病、灾难、残缺等符号隐喻的承载者,其所带来的创伤体验、生命感悟及人性光辉具有文学关照的独特意义。但在主流文学研究中,残障主题、残障人物形象、残疾及其隐喻等文学现象往往混杂在一般文学史视野中,遮蔽在作家作品的个体分析中。以残障为元素的文学现象、文学作品、文学作家往往被一笔带过,甚至忽略不计,对残障文学蕴含的生命意识和人性诉求缺乏价值认同和独特审美体验,对其在新时代的文学建构鲜有系统深入的梳理与挖掘。

在当下大数据时代,数据库辅助文学研究已成為学术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要求。数据库可以弥补传统“印象式批评”研究中“重感觉轻数据”的不足,并满足文学研究和创作者的检索需求,故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数据库的功能,实现网络服务社会、服务民众的宗旨。但当下中国文学数据库研究主要集中于古代文学、民国文学、民间文学、地方文学等领域,百年中国残障文学数据库的建设尚处于空白状态。对散见的中国百年残障文学作家作品、文学现象及文学研究等文献资料进行系统化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百年残障文学数据库,正是本研究的现实目的和内在动力。

一、百年中国残障文学数据库建设背景与意义

(一)为中国残障文学文献梳理与应用提供全新视角

“作为人类发展过程中的创伤性体验,残障文学以其‘独特的生命存在,展现了对命运的抗争、生命的讴歌和对未来的期望,这为残障群体自我价值实现和心灵重建提供了文学体验、深刻参照和正向引导。”[1]

中国残障文学历史悠久,近来创作与研究发展尤为迅速。残障文学数据库旨在对中国百年残障文学进行纵向梳理,推动其在文学史中地位的凸显,为残障文学研究提供有效数据支撑。数据库建成后, 研究者可以借助功能强大的检索软件, 对数据进行文本分析, 研究残障文学语言输出的特点及规律, 探究改进当代残障文学教学方法,为特殊教育教学和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同时为残障文化的推广与研究提供支持。

(二)为中国文学数据库建设提供新的家族成员

中国百年残障文学作品众多,其中不仅有健全人对残障的书写,众多残疾作家也加入了创作的行列,如朱彦夫、史铁生、贺绪林、张海迪、史光柱、余秀华等。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大量残疾作家通过网络等平台发表的作品更是数不胜数。除少数进入主流文学,出现在文学史上,其他大量的残障文学资料散见于中国残疾人网、中国残疾人创作研究网、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官方网站、个人博客等,查找起来比较零散、困难,如能对它们进行系统梳理,建设百年残障文献数据库,将会给研究者、创作者和教育者带来极大方便。在资料梳理的基础上研究数据库的建设原则、系统分类、计量分析、定性判断,建立残障文学数据库,为相关研究及创作提供参照,可以填补中国文学残障主题数据库的空白。

(三)为政府制定和实施有效的残疾人文化发展策略提供参考和依据

我国大约有8500万残疾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6.34%,涉及2.6亿家庭。这是一个数目庞大、特征突出、特别需要帮助的社会群体。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发展残疾人事业”“办好特殊教育”重要部署,他们的社会接纳度也在日益提高,“同等、参加、共享”的社会环境日趋形成。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2]。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身体与精神全面发展,并非单一的发展。

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上,残障文学专题和现象的研究不仅是文学问题,更是社会发展问题,如何以残障文学研究为契机推动残疾人文学和文化的发展、进而推动全社会对残疾人的了解与接纳是当代残障文学研究所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本课题的研究与应用有助于推动我们进一步思考残疾人的现状与未来,为政府制定和实施有效的残疾人文化发展策略提供重要的参考和依据,为推动残健共建、共享提供智库支持。

二、百年中国残障文学数据库建设原则与思路

百年中国残障文学数据库建设的目标是搜集中国百年来的残障文学文献资料,系统梳理发展脉络,为中国残障文学文献整理奠定基础。我们要通过研究探究传统目录学的分类标准,整理中国百年残障文学文献资料,为中国残障文学文献整理与应用提供参照。确立中国百年残障文学数据库的建库原则,拟订设计方案,统筹布局、合理分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数据库,为中国残障文学数据库建设提供学术性参考。

(一)基本原则

1. 符合专业特色

数据库的建立目的是为百年残障文学研究提供文献支撑,为残障文化事业发展提供系统参照。因此,建库原则应该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满足研究和应用需求,既为专业研究人员提供高质量数据,又为业内学术交流提供专业平台。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是国内唯一一所培训特殊教育师资的高等院校,校内拥有中国特殊教育博物馆、特教图书馆、资料库、展馆和研究机构,因此,百年残障文学数据库应依托其专业特色,挖掘优势资源,本着优势互补和不重复建设原则,在体现本校办学特色和学科专业特色、地域特色和馆藏特色方面加强研究探索。

2. 经济实用原则

“目前网络数据库评价体系主要是以点击率、下载率、引用率为标准的。这样的评价标准存在明显的不足,其最大的弊端是只强调产品不注重服务。”[3]实用原则主要体现为数据库平台的检索和应用要实用、便捷和经济。

首先,实用原则。要从用户角度出发设计数据库及网页,注重用户体验,提供多种浏览和检索方式,让用户在尽量短的时间内检索匹配到所需资料,最大限度地提高查全率,实现一站式数据检索。其次,便捷原则。要根据数据库的资源类型、分类原则、信息发布模式、数据接口通用性、对硬件设备的要求等多项指标综合考虑进行设计和建设,以便实现迭代升级与后续开发的互联互通。最后,经济原则。主要体现在数据库建设过程中要量力而行,先打基础,再做升级;突出特色,注重实效;学科融合,共同开发。

3.规范化与标准化原则

好的数据库不仅具有资料池作用,还具有科学性和权威性,这要求数据库“要保证数据来源的真实性、数据格式的标准化和规范化”[4],对各类型资源力求做出符合形式逻辑或内容逻辑的划分。

数据库信息采集与建库过程中,要注意资料收集的全面性、多样性、系统性和连续性。数据库的建设必须严格按照《国际标准书目著录》等有关文献数据库的标准,遵循CNMARC标准著录格式进行标引和著录,以方便与互联网和普遍使用的信息资源检索系统接轨。

(二)总体框架

数据库的总体框架分为五个部分:① 大数据背景下百年残障文学国内外发展现状与比较,即在当下大数据背景下,中国残障文学发展状况的调查分析,国内外残障文学发展与研究的比较与借鉴;② 搜集和梳理中国百年残障文学的发展阶段、文学思潮和作家作品,基本形成史料脉络,建立文献库;③ 根据残障文学研究的需求,探究中国百年残障文学的分类标准和分类模式,系统梳理文献资料,为百年残障文学数据库的建立奠定文献基础;④ 确定百年中国残障文学数据库设计框架、建库原则、系统分类、计量分析、定性判断,完成数据库设计方案;⑤ 确定中国百年残障文学数据库建设与应用,将已梳理的文献资料纳入系统框架,根据设计方案,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完成数据库建设,并应用到特殊教育教学、残障文化研究等领域,从而获得实践反馈。

(三)数据来源

数据库建设之前,首先要对从“五四”时期至今的中国残障文学文献资料进行全面搜集,内容包括残疾文学作家的文学作品、以残障为书写主题的文学作品,数据来源包括已出版的纸质资料、网络资料(含中国残疾人网、中国残疾人创作研究网、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官方网站、个人博客、抖音等视频平台日志等)。

根据传统目录学标准和文学研究现代化的需求,探究已有资料的分类标准和整理原则,系统梳理作家作品、文学思潮等,对中国百年残障文学文献资料进行统筹安排及科学整理,主要涉及:① 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行的相关出版物;② 未公开出版的但具有权威性的出版物,如残联系统的内部交流资料、自办刊物等;③ 学术期刊;④ 田野调研搜集的材料;⑤ 互联网上残障群体亚文化作品资料。

本研究在百年中国残障文学文献资料搜集与整理的基础上,借鉴已有的数据库建设的成功经验,如中国古代文学史电子史料库、抗战大后方文学史料数据库、《红楼梦》数据库等,根据中国百年残障文学的研究特点,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深入探究数据库的分类标准和设计原则,制订设计方案,完成百年中国残障文学数据库建设。

三、百年中国残障文学数据库建设分类原则

百年中国残障文学数据库建设的一个难点就是制订百年中国残障文学文献分类标准,如何将所收集的文献资料予以全面系统有序的分类,实现检索便捷、数据全面、分类不重复的目标,本数据库至少可以考虑四种分类思路。

一是依据文学作品传统的分类范式简单分类,如小说、散文、诗歌、评论、影视等。二是按照创作者身份可以分为残障作家和非残障作家。现代文学史上,残障主题文学主要是通过鲁迅、柔石这样的健全作家、“为人生呐喊”的文学先行者创作出来的,真正的残障作家寥寥无几。本文通过读秀、知网数据库以及百度文库搜索1949年以来进入发表出版环节的残疾作家作品,进行统计并筛选,归纳出35位103部主要作家作品。三是基于审美视角按照主题、题材、流派、叙事、语言风格等标准分类。四是依据研究者统计学需求按照时间、性别、数量、地域、获奖情况、残疾类型、研究文献等标准分类。下面择其要分析几种类型,而这些类型就是数据库设计中优先检索的数据索引。

(一)按时间顺序分类

百年中国残障文学从五四新文化运动至今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跨越中国现代文学30年和当代文学70年,其间,残障文学作品众多,纷繁复杂,如果按照时间顺序梳理,就会条理清晰,便于检索。现代白话小说的开篇——鲁迅的《狂人日记》可以看作百年中国残障文学的第一声呐喊,拉开了百年中国残障文学的序幕,自此,残障文学作品源源不断地涌现,如鲁迅的《长明灯》中的疯子,柔石《瘋人》中的疯子,许钦文《疯妇》中的双喜大娘,张爱玲《金锁记》中的二少爷,等等。20世纪50年代有吴运铎的《把一切献给党》;80年代有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古华的《爬满青藤的木屋》,张海迪的《轮椅上的梦》,韩少功的《爸爸爸》,莫言的《白狗秋千架》《天堂蒜薹之歌》《透明的红萝卜》《酒国》,史铁生的《山顶上的传说》《夏天的玫瑰》《毒药》,余华的《我没有自己的名字》《一九八六年》,苏童的《1934年的逃亡》等;90年代有阿来的《尘埃落定》,莫言的《丰乳肥臀》《三十年前的一次长跑比赛》,迟子建的《盲人报摊》《雾月牛栏》《逆行的精灵》,史铁生的《老屋小记》《务虚笔记》《命若琴弦》,李佩甫的《羊的门》,余华的《活着》、彭见明的《鸟唱鱼跃是风景》,朱彦夫的《极限人生》等;新世纪以来有莫言的《民间音乐》《蛙》《檀香刑》,迟子建的《花牤子的春天》《群山之巅》《额尔古纳河右岸》《雪坝下的新娘》《晚安玫瑰》,闫连科的《受活》,毕飞宇的《推拿》等。

(二)按残疾类型分类

百年中国残障文学作品众多,不同的作品所塑造的残障人物形象更是姿态各异,涉及的残疾类型也各有不同,表1梳理了部分残障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残疾类型,并加以示例。

(三)按叙事主题分类

残障文学有多种叙事主题,主要有三种。第一,生存创伤体验。如史铁生的《命若琴弦》中的老瞎子,当他终于弹断了1000根琴弦即将重见光明的时候,却发现苦苦追寻的药方竟是一张无字的白纸,绝望之后他不得不接受这个现实,将无字的白纸塞进小瞎子的琴盒里。东西的《没有语言的生活》中,王老炳一家三人分别是瞎子、聋子和哑巴,他们之间不仅存在沟通困难,还时时受到健全人的欺负。后来,王家宽夫妇生 了一个正常的儿子,可面对周遭恶劣的环境,这个孩子最终变得“又瞎又聋又哑”,生存的焦虑与无助在这一家人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第二,残疾隐喻。残疾不仅是一种简单的生理缺陷,更是一种社会病症的影射。鲁迅《狂人日记》里的狂人从满是“仁义道德”的历史中看出“吃人”二字;《长明灯》里的疯子不顾一切地想要熄掉象征几千年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的长明灯。狂人和疯子都是旧的封建专制文化叛逆者的形象隐喻。

第三,精神救赎。史铁生的残障文学作品显示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和精神救赎,如《山顶上的传说》《务虚笔记》《我的丁一之旅》《我之舞》等;毕飞宇的《推拿》中一群盲人为生存苦苦追求、自我救赎的生命历程就是一部精神救赎史。

(四)按人物形象分类

百年中国残障文学中人物形象丰富多彩,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残障人物形象多为精神残疾与民族命运的隐喻代码,如鲁迅《狂人日记》中的狂人,《长明灯》中的疯子,柔石《疯人》中的疯子,许钦文《疯妇》中的双喜妻等形象都是精神残疾的人物代表,作家们通过这些形象深刻地剖析了国家與民族的种种劣根性,为世人揭示出了封建传统文化中的种种“病态”。中国当代文学中残障文学作品数量增多,人物形象也呈现出多种姿态。新时期文学集中刻画了众多的残疾人形象,成为时代的隐喻载体。如古华的《芙蓉镇》中因为“文革”结束失去生命方向而疯癫的王秋赦成为时代“疯癫”的象征。在之后的“寻根文学”中,如韩少功的《爸爸爸》中通过丙崽在原始部落“鸡头寨”的经历,在文明与愚昧、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激烈冲突中寻找民族文明与世界文明的连接点,而丙崽形象已成为民族原始文明的代码。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作家们更加关注残疾生命的生存状态,残疾人形象摆脱隐喻功能,回归真实化和生活化。

(五)按研究文献分类

百年中国残障文学是与百年中国相向而行共同发展的,而对中国文学作品发展演变有显著影响的教育制度、文艺理论思潮、文化思潮、人物言论等或与中国文学作品发展有关的事件、会议、重要文学期刊、研究机构、学术会议等资料都同样作用于中国残障文学的发展。因此,从国家政策、历史文献、期刊会议等客观史料入手,开展数据库的填充和检索,也是一个重要的分类原则。但在这个过程中,要恰当精准区分哪些是文学史上共通的影响因素,哪些是中国残障文学发展史上特殊的影响因子,这样才能让入库资料更具权威性和价值性。

四、结语

百年中国残障文学数据库是借助大数据支撑和媒体融合手段,通过对国内外文学数据库研究的比较与借鉴,建立在对我国残障文学发展状况的调查分析基础上,搜集和梳理百年中国残障文学的发展阶段、文学思潮和作家作品,形成史料脉络、科学分类归纳,方便高效检索,服务研究应用的文献库系统建设工程。

百年中国残障文学数据库的建设要贯彻系统思维、服务思维和发展思维,按照技术能力和专业需求,突出残障主题和文学特质,严格分类标准,全面吸纳文献资料,科学分析建库原则、系统分类、计量分析、定性判断,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完成数据库建设,从而为特殊教育教学、残障文化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为残障作家作品的大众传播提供数据支撑,为政府制定和实施有效的残疾人文化发展策略、推动包括残障人群在内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全面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和依据。

参考文献:

[1] 国丽芸. 百年中国残疾人文学史论[J]. 中国现代文学论丛,2022(2):83-96.

[2]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8.

[3] 刘叔明. 文学数据库的现状与未来——以《红楼梦》数据库研究为例[J]. 文艺争鸣,2014(11):191-195.

[4] 刘菊霞. 客家文化产业化案例数据库建设研究[J]. 情报探索,2017(1):55-58.

基金项目: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百年残障文学文献数据库建设与研究” (20ZWB00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数据库建设
大数据环境下图书馆数据库建设
大数据时代图书馆数据库建设
试论如何推动政协机关档案管理工作
浅谈大数据信息化及数据库建设
高校图书馆专题数据库结构探析
谈美术学院图书馆动漫特色数据库的建设
浅析新疆林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
我国档案数据库著作权保护的法理性思考
政府公报全文数据库建设探析
当代艺术档案的认识与收录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