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人民性

2024-01-09申文梁丽曼

党史纵览 2023年12期
关键词:总书记群众精神

申文 梁丽曼

2023年10月7日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出它是对新时代以来文化建设领域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的凝练总结,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在当代的发展。习近平文化思想回答了文化发展的主体与动力是谁、发展文化为了谁等重大问题,具有深刻的人民属性。把握与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人民性,有利于更深入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确保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

文化的创造主体和力量之源是人民

马克思主义认为,整个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按照這一观点,人民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文化属于精神层面的创造,其创造主体自然是人民。新时代中国的文化建设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要继承革命文化,还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人民群众是新时代文化创造与发展的主体。广大人民群众智慧无穷,当今,我们之所以取得如此丰硕的精神文明成果,就在于充分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的创造性、积极性,让文化的土壤孕育当代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习近平文化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主体作用摆在首位,在增强文化自信、促进“两个结合”的过程中巩固了文化主体性。

人民是文化发展的力量之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学艺术的成长离不开人民的滋养,人民中有着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沛源泉。”“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作为社会历史发展的推动者,人民群众是文化产生的真正根源,更是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中华文明几千年持续绵延,依靠的是人民的实践。在当代,人民通过直接或间接的实践活动参与文化建设,推动文化繁荣兴旺。同时,人民对精神文化的巨大需求也为文化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内生动力。因此,要发展文化事业必须紧紧贴近人民群众,从人民群众中获得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党的告诫:“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我们共产党人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这个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道理。”

人民创造并赓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持续发展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中华优秀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取得了造纸、火药、中医等伟大成果,形成了儒、法、道等深邃的哲学思想体系,创造了诗词歌赋、丹青书法、古典戏曲等艺术表现形式,形成了独特的价值体系和文化品格,奠定了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的文化基础。近代以来,外族入侵、内政腐败使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在反抗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过程中,革命群众创造了革命文化,铸就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革命精神,创作了大量富有感召力且形式多样的文艺作品,有力地激发了民众的革命热情。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创造了鲜明、独特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它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代表着新时代文化发展潮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就新时代文化建设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刻阐明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建设既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因素。

文化繁荣兴盛以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为宗旨

文化繁荣兴盛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在要求。文化承载着人类智慧、情感、信仰和价值观,为生活赋予深厚的精神内涵,是美好生活的精神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国家兴旺和社会发展,既需要物质富足,也需要精神富有,二者缺一不可。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了更多要求,对精神文化生活更加看重,更高质量和个性化的文化需求也变得更加突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必须满足人民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提高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质量,保障人民的各项文化权益。唯有大力推进文化繁荣,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在新时代,满足人民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更加紧迫。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未来五年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主要目标任务之一就是“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文化事业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基本途径。”发展文化事业,可以从供需侧两端共同把握。在文化供给方面,要把握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新特点、新动态,不断提高文化产品与服务水平;加强高品质文化供给,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以适应社会变革和人民群众需求的不断变化。在文化需求方面,要激发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推动多元化文化产品的制作和推广;利用符合时代发展特点的技术手段举行多样性的文化活动,培育不同群体的文化兴趣;强化基层文化活动,增强人民群众的参与感和认同感;实现文化服务的多元化和社会化,营造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氛围。总体来看,发展文化事业要有一个基准,那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衡量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最重要的不是看经济效益,而是看能不能提供更多既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产品”。简而言之,在文化领域我们要“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让文化成果真正惠及百姓、为人民所享有。

文化工作上党性和人民性是相统一的

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树牢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谋幸福的政党。在文化建设领域,这种一致性和统一性集中表现为党代表人民群众的文化利益、党依靠人民群众发展文化。这种一致性和统一性体现了党的根本宗旨,反映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一方面,党代表人民群众的文化利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文化上,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引领文化发展方向,始终维护人民的文化利益。新时代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得到弘扬发展,文化自信持续增强,人民精神层面的满足感、获得感不断提升。另一方面,党依靠人民群众发展文化。新时代以来,党依靠人民群众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鼓励人民广泛参与文化活动,提高国家文化创新创造能力以及文化软实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文化工作上,既要坚持党的指导思想,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要深入了解人民的文化需求,关心人民的精神生活,使文化更好地服务于人民、引领社会发展。

(责任编辑:章雨舟)

猜你喜欢

总书记群众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多让群众咧嘴笑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拿出精神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