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

2024-01-09于丽娜陈永典黄冈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黄冈438000

关键词:共同体高中生中华民族

于丽娜,陈永典(黄冈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集,要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搞好社会宣传教育[2]。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民族工作的主线。通过在中国知网上进行检索可发现,当前在教育领域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研究中,研究对象大部分都集中于高校学生,而有关高中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研究相对较少。在高中阶段开展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能够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民族文化的交流,助力中国梦的实现。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新时代思想建设的创新成果,是新时代的思想教育主题,应该贯穿于思政教育的始终”[3]。思想政治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高中阶段的学生三观尚未形成,对高中生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利于凝聚其价值共识,增强各民族的凝聚力,为培养可靠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中势在必行。

(一)凝聚高中生价值共识的思想基础

随着当前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呈现出价值多元的社会现象。高中生在多元价值观面前很难做出正确的选择,在学校教育中如果没有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很容易使高中生在思想上产生误区。加之随着当前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各种信息鱼龙混杂,一些缺乏政治责任感的网络媒体为了谋取个人利益,不顾集体利益,在网上宣传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负面信息,由于高中生受到自身条件的局限,在各种信息面前难以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同时,处于高中阶段的部分学生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存在差异,对于各个民族之间的风俗习惯以及民族特色认识不足,这就不利于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有利于培养高中生的民族自觉性,从而使其在对民族关系的认识上达成共识,凝聚高中生的价值共识。价值共识同样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黏合剂,两者之间相辅相成,谁也离不开谁。当高中生对民族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并在教师的正确指引下可以形成对民族关系的价值共识。

因此,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从当前的国内环境来看,随着网络信息的发展,高中生在面对不良的网络环境时,难以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这并不利于高中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侧面也反映出在学校教育中应当重视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使高中生有正确的民族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保障

在我国古代就已经形成了“大团结”“大一统”的思想,并且这些优秀的传统思想一直延续至今。在处理民族关系时常常强调“以和为贵”“克己复礼”等,这种思想在当今仍然适用。当前,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为指导,深刻领会其实质,使得中华民族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更加团结一致向前发展。我国是由56 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 个民族作为一个整体,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这个大的集体,集体中的每个民族个体都不是可有可无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民族团结,基础在于搞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到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利于高中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从而在青少年群体中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温馨氛围,促使青少年群体主动了解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以及文化。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部分,在课堂上可以帮助高中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使高中生对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注重培养学生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自觉意识。高中生自觉意识的形成需要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加以正确的引导,教师应当注重激发学生主动了解其他民族的欲望,从而更好地培养高中生对中华民族的自觉认同,使高中生自觉认识到56个民族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共同体关系,56 个民族要亲如兄弟一般“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在新一代青年中进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使得高中生可以自觉维护民族之间的团结。

(三)培养可靠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少年工作,思想政治要担任引领青少年工作的重要任务。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寄语青年一代指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为青少年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新时代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切实做好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为我国培养一批又一批可靠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高中生作为青少年的主力军理应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56 个民族共同努力,不管是汉族还是各个少数民族的高中生都应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识到56 个民族是一个共同体,要自觉维护各个民族的统一,共同完成时代所赋予的历史使命。

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中生正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思想政治课要发挥好引领作用,注重学生意识形态的培养,要使学生在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其中核心素养当中的政治认同素养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深层意蕴,要使学生在思政课学习的过程中增强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伟大祖国、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做可靠的接班人。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中思想政治的现实基础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4]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当前民族工作的主线,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途径之一,其中,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有助于高中生意识形态的培养,并且高中生正处于三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可塑性较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易于接受新鲜事物,有助于在潜移默化中铸牢高中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当前党和国家也十分重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也为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利的政治环境。

(一)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有助于高中生意识形态的培养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属于意识形态领域,意识的形成需要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在学生意识形态培育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第一性,意识为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由此可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意识”就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社会存在的反映。虽然“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概念是近几年明确提出来的,但是这一社会存在却早已存在,因此这一意识也已存在。但这一意识在人们的头脑观念中仍然需要加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中指出:“在百年抗争中,各族人民血流到了一起,心聚在了一起,共同体意识空前增强,中华民族实现了从自在到自觉的伟大转变”[5]。在这里所指的“共同体意识”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这一社会意识所反映的社会存在事关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十分必要。

意识作为一种精神活动,其确立需要一个过程,而在确立意识的过程中需要教育发挥一定的作用。而思政课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在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中有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内容,并且在新课标中也明确提出了教师要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其中政治认同素养的培养中就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一定的联系,要使学生能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伟大祖国、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使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规程中不断受到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高中生的政治觉悟,并培养高中生的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高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融入提供了有利条件

高中生正值青少年时期,其三观还没有正式形成,对于未知的领域仍然充满着好奇,身心发展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在共同体意识教育中学生的人格教育至关重要,在心理学中,埃里克森将人格划分为八个阶段,其中高中生处于人格发展的第五个阶段。这一阶段为形成自我同一性的时期,此阶段发展的任务是自我同一性和防止同一性混乱,这一阶段的学生开始思考我是谁,自己与别人的异同。在这一时期是学生认同形成的关键时期,要让学生增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而学生正确认同意识的形成受教育环境的影响,在学校良好的共同体意识的教育环境中对于学生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地利用好学生这一身心发展特点,首先应当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自我认同,在自我认同的基础上形成族群认同以及社会认同,最终形成对国家的认同,这样不仅可以使高中生对自我有正确的认知,还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共同体意识,使学生能够对各个民族,以及自我在不同民族中的地位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同样,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将人格划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本我主张追求快乐;自我主要是调节本我及其快乐与现实之间的内在张力;超我是人格中的道德或良心。当主体对事物不感兴趣时,自我会对本我所产生的负面情绪进行调节,超我也会要求我们放弃不良情绪,追求一种共善。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当中也需要对三者进行调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学生在承认本我、调节自我的基础上完成超我即以共同的心理认知为基础,从对共同体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认知上升为共同的认知选择与心理响应,从超越学生个体“自知”到社会群体“共知”的转变。”[6]

在学校教育中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要阵地。不管是少数民族学校还是汉族学校都应当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起足够的重视,特别是要利用好高中的思想政治课堂,思政课教师应当对高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充分的认识,激发学生对不同民族了解的好奇心,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自我认同感,明确自身在社会中的地位,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族群意识。让学生意识到56 个民族是血脉相通的一家人,要让学生主动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重任。

(三)当前的政治环境有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融入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写入党章。在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当前外部的政治环境十分有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中思政课教学中,不管是中国梦的实现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都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其一,中国梦的实现需要56 个民族共同做出努力,其本质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只有各民族得到了繁荣发展,国家才可能富强。同样,民族的振兴和人民的幸福都需要各族人民共同奋斗出来的,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其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样也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紧密的联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各族群体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对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至关重要。”[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包含的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观都与其有相关的联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反映的是人民对于国家、民族与社会的认识,应当使其深入人心。作为高中生应当牢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深刻理解其内涵所在。当前随处可见有关中国梦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语,当前的社会氛围也有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

在高中思想政治教材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中国梦的相关内容,这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融入创造了条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深刻理解其内涵,注重对学生意识层面的培养。对于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有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知识教师应当深入理解,拓展学生对其认识。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路径

当前不管是从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层面,高中生主体层面还是社会条件来看都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如何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中就显得尤为关键。首先,学生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进行学习,因此应当深入挖掘教材中有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内容。其次,由于当前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应当利用好现代技术手段创新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最后,教师也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群体之一,要加强高素质高中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建设。

(一)深入挖掘教材中有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和教材是必不可少的,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材是联系学生学和教师教的桥梁。教材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的资源,是学生接受知识的媒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好教材。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相关知识,要教给学生知识背后的道理,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例,在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必修三《政治与法治》第六课就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内容,在本节课的新课标中也明确指出:“相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解析我国在处理民族关系上的方针政策;积极践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树立制度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师就应当注重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不光要让学生学习有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相关知识,还要激发学生了解各民族的欲望,使学生意识到中华民族是由56 个民族共同组成的,民族之间需要加强沟通与来往,增进情感的交流。中国梦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同样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内容,在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四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使学生意识到中国梦的实现要56个民族齐心协力才能够完成。同样在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六课价值与价值观当中有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使学生在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总之,在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内容,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相关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创新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形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牢牢把握舆论主动权和主导权,让互联网成为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8]因此,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中学校应当重视学校的网络建设,充分利用好网络教育平台创新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在网上营造一种良好健康的网络环境,利用好“微信公众号”“微博”等网络交流平台,在相关平台上要积极推送有关民族的典型案例,建设网络思政教育工程。通过网络平台营造各民族一家亲的温馨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普遍为学生所接受。同时,学校也可以以高中生为宣传的主体,利用好网络广泛性、传播速度快等特点,通过将与民族文化相关的作品在新媒体平台上的传播,来增强学生对国家共同体意识的认识。学校也应当鼓励思政课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好新媒体技术服务于学生,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视频、音频、图片等形式向学生传达有关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文化等,既有利于吸引学生上课的注意力又可以增进学生对相关民族问题的认识。

总之,学校要发挥带头作用,鼓励学生以及教师要充分利用好网络平台,在平时的学习以及教学过程中接受相关内容,提高师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体参与感。

(三)加强高素质高中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建设

“周瑾、孙延宾的研究都发现,专业化师资队伍是民族地区民族团结教育发展中的瓶颈和短板,并与课程教材建设滞后的问题相互影响,大大削弱了实践中民族团结教育的效果。”[9]由此可见,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教师也起着重要的作用,高中思想政治教师更应当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起足够的重视,要加强高素质高中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建设,要高度重视专业化师资培养。首先,学校应当起带头作用,积极组织教师参加有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训工作,聘请相关领域的专业化人士开展系列讲座,使高中教师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对其引起足够的重视,并且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领悟其本质,加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其次,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不仅是针对入职的正式教师,而且对于相关的师范生也应当加强培训,从而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化素养,提高教师的德育意识。最后,为了保证相关的培训落实到位,学校可以组织开展相关的技能比赛,并设置相应的奖项,从而更好地激发教师参加比赛的积极性,是教师更加注重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

总之,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是重点培养的对象之一,要注重师范类教师的培养,学校要组织相关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使教师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在此基础上传授给学生相关的内容,铸牢高中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猜你喜欢

共同体高中生中华民族
爱的共同体
《发明与创新》(高中生)征稿啦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共同体的战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高中生应如何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
高中生是否应该熬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