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背景下“四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路径探析

2024-01-09刘绪平兰州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关键词:四史文科思政课

沙 莉,刘绪平(兰州文理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思政课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教育部等多个部门共同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中指出,“要加强对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教育。”[1]新文科建设是顺应新时代发展趋势,提升哲学社会科学高等教育质量,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举措。在新文科背景下将“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的全过程,才能不断提升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针对性、亲和力。

一、新文科背景下“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的重要意义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从历史中不断汲取前进力量和奋进智慧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2021 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社会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的通知》,明确指出:“要突出青少年群体,把握青少年群体的特点和习惯,组织好青少年学习教育,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在思政课中加强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是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具体体现,新文科背景下推动“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能进一步引领青年学子坚定理想信念,筑牢强国之魂,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价值引领,争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一)有利于高校思政教育更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作为思想交流交锋、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思政课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其承载着海量的数据信息,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具有传输功能。新文科建设意味着文科领域伴随信息技术发展而进行的一次全新变革,在新文科背景下将“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之中具有重要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通过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的新文科教育理论体系和多学科融合体系,引导大学生全面掌握“四史”教育知识,厘清各阶段历史的来龙去脉,用唯物史观来把握和认知“四史”教育的历史脉络,树立正确的党史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心怀“国之大者”,努力成长为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有利于坚定理想信念,彰显新时代文化自信

士以弘道,文以载道。新文科建设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以履行“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为具体使命,强化价值引领更是新文科建设的内在要求。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思政课教师引导大学生在学习“四史”中,深刻领会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如何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深刻体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2],运用中国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从中汲取坚定信仰、信念、信心的智慧和力量,培养具有文化自信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

(三)有利于传承红色基因,提升思政课育人效果

思政课讲授知识,传授真理,用事实说理论,用故事讲道理,要让学生入脑入心入行,就应当“配方”先进、“工艺”精湛、“包装”时尚。在新文科背景下,通过整合“四史”教育丰富的理论和实践资源,借鉴不同学科的研究范式,创新“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的多元科学路径,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更好地了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进程。学习“四史”,尤其是党史和新中国史,能够使得当代大学生更进一步贴近生活实际,走进历史真相,贴近社会生活实际去了解原汁原味的历史故事,有助于增强当代大学生的历史自信和历史自觉,提升思政课价值塑造的育人实效。

二、新文科背景下将“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面临的现实境遇

新文科背景下将“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四史”教育中蕴含着伟大的哲学智慧和人生哲理,需要用心挖掘其中的融入元素和方法,在“四史”教育当中挖掘大量鲜活的论证资源,从而将其更好地融入思政课教学之中。

(一)深刻分析国际国内环境,综合研判面临现实挑战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随着经济不断优化升级,深刻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为高校思政教育带来严峻挑战。

从国际环境来看,一方面,西方国家运用网络载体和经济的飞速发展等趋势,对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恶意抨击诽谤,以和平演变等手段和方法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分化”等活动,以价值观渗透的方式将本国意识形态渗透到社会主义国家,从而加紧威胁和孤立社会主义国家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西方国家以网络为载体,编造诋毁我国的革命历史,污蔑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形象,以更加隐匿的方式,通过网络化、大众化平台进行传播渗透,尤其是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通过这些手段方式,严重损害了“0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使得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受到影响。

从国内环境来看,当前,我国正意气风发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处于改革攻坚阶段以及大调整大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建党一百周年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我国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仍然面临着巨大挑战。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处于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的关键时期。面对各种错误社会思潮的竞相迸发,西方国家一些不法分子企图通过网络载体歪曲历史,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达到侵蚀、消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根基。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极易受到各种错误思潮的严重影响,从而扭曲对于中国共产党历史观的正确认识,弱化对于社会主义国家的认同。

因此,“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与态度,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人物、辉煌成就以及宝贵历史经验全面客观地讲透彻说明白,教育引导大学生增强抵御错误社会思潮的鉴别力,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政治敏锐力,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筑牢意识形态安全防线。

(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当前,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想和言论在网络平台上和网络文章中时有传播,大学生作为网络的见证者和使用者,是互联网应用最普及的用户群体,每时每刻都能接收到海量的数据信息,这些海量数据信息中杂糅着一些虚假信息,这些不真实、不全面的诽谤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的现象,对于理论基础薄弱、社会经验不足的大学生们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全面提升技术治网能力和水平,规范数据资源利用,防范大数据等新技术带来的风险。”[3]不可否认的是,在大数据时代牢牢把握好精准思维,有效整合海量数据资源,有效维护意识形态安全越来越重要,对防止主流意识形态的“标签化”等具有重要作用。

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任务,其作用十分重大。如若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不加以及时纠正,将会影响思政课的实际效果。新文科背景下,将“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通过大学生系统、全面、深刻的学习“四史”,“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澄清对党史上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模糊认识和片面理解,更好正本清源、固本培元,”[4]以免受到历史虚无主义的负面影响。通过不断学习党的历史,学习英雄人物事迹,充分了解社会主义在世界发展历程中的曲折进程,引导大学生能够真正透过现象看本质,自觉增强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内在力量,善于旗帜鲜明地同各种错误的社会思潮作斗争,发扬斗争精神,有效维护意识形态安全,不断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增强历史观教育自觉,实现精准育人导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指出:“要树立大历史观。”[5]“四史”学习教育要坚持大历史观和整体性原则,不仅要充分把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还要把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作为世界社会主义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于高校实现精准育人具有重要导向。

新文科背景下将“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必须牢牢不断地在实践过程中深入提炼总结,必须合理有效地将思政课教学与“四史”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无论是“四史”课程的开设和整体规划,还是各门课程之间的有机衔接与配合,都需要不断加强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思政课教师要不断坚持学习四史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做到史论结合,坚持正确的历史导向,加强价值引导,强化问题意识,推动思政课程守正创新,充分实现思政实践育人的目的,不断实现在新文科背景下准确把握“四史”教育的主要内容与价值导向,更好地将“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之中。

将“四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有助于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历史自信和历史自觉,进一步增强大学生对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情感认同,自觉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因此高校必须不断加强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为实现精准育人导向提供可靠支持。

三、新文科背景下“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的实践路径

以史鉴今,资政育人。“四史”见证了党和国家波澜壮阔的伟大历程和不凡成就,蕴含着“崇高的理想信念、伟大的精神谱系和宝贵的经验方法,是指引我们未来前进方向的灯塔。”[6]新文科背景下将“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各方协同发力,精准施策,才能在学思践悟中得到贯彻落实。

(一)聚焦新文科建设目标,构建课程内容相融合的教学体系

新文科建设是新时代高校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其目的“在于打破专业壁垒和学科障碍,以广博的学术视角、开阔的问题意识和深厚的学术积累为基础,为学生提供更契合现代社会需求的素养训练,是对快速变革的社会生活的主动回应。”[7]新文科背景下将“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首先就需要高校党委立足学校实际,加强顶层设计,进行系统化、整体化构建,在思政教育的创新思想、机制建设、师资培养、教育资源、评价体系等方面统筹规划,为思政教育取得最好效果提供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点。新文科背景下将“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中,应当根据思政课不同课程的学习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形成教学内容彼此联系,相互补充的融合体系。比如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理想信念”“中国精神”等章节中,就可以结合“四史”中的革命英雄、先烈前辈的英勇事迹,阐明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意义和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并用革命道德培育时代新人;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融合历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知识内容,以百年党史为主题,回顾和阐明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引领学生深刻领悟历史和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选择。“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是“一门关于近现代中国的政治哲学”,就要与哲学、政治学等学科紧密结合,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作为主线,阐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并强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

通过学科交叉融合和内容整合,不断丰富与完善思政课教材体系,使大学生熟知与了解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重要性,使大学生深刻认识中国的红色政权的来之不易,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不断强大起来的复兴史;学习新中国史,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来之不易,70 多年的新中国史,是一部党领导人民不懈奋斗的历史,也是不断探索与深化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历史;学习改革开放史,深刻了解中华民族强起来的重要意义,40 多年来,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的觉醒,我国在各方面取得了伟大且举世瞩目的成就,是一次伟大的飞跃;学习社会主义发展史,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作出的重要贡献,从而不断深化人类对于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

知其史方能激其志,激其志方能尽其责。思政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大胆尝试,通过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思政课,积极将“四史”教育的精髓与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一道讲透讲深,从而不断释放真理的光芒,坚定马克思主义的远大理想信念,提升思政课的思想性和亲和力。

(二)树立新文科建设理念,发挥思政课教师主导作用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8]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9]讲好思政课,首先离不开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新文科背景下思政课教师要明确铸魂育人的使命担当,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以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主动适应互联网时代高速发展的新趋势,不断探索新文科建设的新领域,努力掌握交叉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更好地具备应对多元知识和信息技术更迭换代的能力,构建复合型知识体系,提升综合能力素养。

随着信息技术的迭代发展,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为依托的信息技术应运而生,充分发挥和应用媒体技术也是新文科背景下思政课教师的首要选择。将“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需要思政课教师持续深化大学生思政课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信息化的教学本领,善于运用“雨课堂”“学习通”“大学慕课”等平台的重要功能作用,不断改进思政课课堂效果,还应不断发挥智慧课堂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与延伸,打造“四史”教育数智赋能教学,通过运用OBE 教学理念等新方法将“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实现对思政课教学的优化,助力提升育人时效,运用全新的媒体平台、全新的教学方法、全新的话语体系,不断提升大学生思政课的时效性和亲和力。

推动思政课与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也是教师们讲好思政课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有利于推进新时代的思政课的改革创新,唯有改革创新,才能行稳致远,思政课教师应不断创新思政教育模式,使得思政课融入日常,滋润学生心田,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三)结合新文科建设优势,实现学生主体性教育模式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离不开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大学生朝气蓬勃、可塑性强,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主要对象,也是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未来的生力军与根本的推动力量。新文科建设的优势之一就是构建新的培养模式,“在树立‘大专业、大学课、大知识’的前提下培育学生正确处理个体与社会关系的人生技能,形成用自身专业能力奉献社会、服务国家的正确职业观和生活观。”[10]“四史”教育内容丰富,时间跨度长,涉及知识和学科较多,应当充分发挥新文科建设学科融合的特点,遵循思政教育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和内在需要,积极开展研究性合作式的学习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通过自主学习,运用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掌握历史知识,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四史”和学习历史、分析历史的重要方法,形成正确的历史思维方式。

促进思政课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是加强和改进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方向[11]。结合大学生是网络使用的主要群体,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优势打造“四史”教育的线上云端课堂,将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无缝衔接,提升“四史”教育信息传播效率。

在思政课堂上,运用积极教学法、对分课堂、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以“主动探究”代替“被动接受”,引导学生以探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等多种方式参与课堂教学,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自主学习和主动创新。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加强实践教学,可以围绕“四史”教育内容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如布置学生自主阅读经典著作、观看红色影视剧,撰写阅读笔记和观后感并在课堂分享交流;利用革命旧址、博物馆、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开展体验式社会实践活动等;开展红色情景剧、红色文艺作品、故事会等课内实践活动,增强学习代入感。这样不仅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现自主学习能力的训练,并且通过引发学生的共情和共鸣,用历史映照现实,以现实感悟历史,真正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四)优化新文科建设特色,优化课堂教学方式方法

在新文科背景下,组织和发挥好课堂的关键作用对于讲好思政课是至关重要的。新时代的大学生思想都极为活跃,接受新鲜事物的速度很快,因此对于思政课教师来说,充分运用和发挥好课堂的功能与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只有真正将思政课课堂的教学形式发挥出来,才能不断引领与指导大学生全面深入地学习思政课。

新文科背景下要不断坚持运用信息技术提升思政课教学的精准度和吸引力,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与特征,将信息技术运用于思政课的教学设计、过程实施等主要环节和过程,充分调动思政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思政课教师必须牢牢抓住课堂这一主阵地,将现代信息技术充分融入思政课堂之中,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教育改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个性化、数字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12]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思政课课堂,不仅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学习兴趣,而且对提升大学生学习四史的热情具有指导意义。高校思政课要不断紧跟代时代要求和步伐,同时也要善于关注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思想方法,推动“四史”教育入脑入心,不断探索教学方式方法。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打好组合拳,才能讲好思政课。”[13]推进新文科建设与“四史”教育深度融合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其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现实需要,也是应对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现实之需。新文科背景下将“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牢牢把握高校思政课教学课堂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不断创新和丰富思政课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断努力。

猜你喜欢

四史文科思政课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小主播上微课 团队员学四史
遇见“四史” 图说“第一”
队史连“四史”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豆文科作品
孙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