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审计教学改革
——基于研究性学习与案例教学的契合视角
2024-01-09李翠霞
李翠霞
广东海洋大学
一、引言
审计学作为会计、财务管理本科专业的核心课程,有着和其他专业课程显著不同的特点,首先是审计学需要逆向思维,从结论出发逆向搜集证据;其次是其专业性和综合性都比较强,其表现为专业术语和准则及指南非常之多,使得审计课程内容晦涩难懂。传统审计学教学主要是课堂教学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学习形式,重视理论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自主学习自主研究。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教师普遍反映比较难以给学生讲透;同时对于学生来说,由于缺乏实践经验,更缺乏审计实务中要求的注册会计师所应具备的专业胜任、职业判断、逻辑推理及行业经验等综合能力,从而对这门课程望而生畏。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中发挥主动作用,并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成为审计学教学改革的首要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文从培养应用性人才的目的出发,从案例教学和研究性学习的契合的视角来解决上述问题,进行审计学教学改革的探讨。
二、审计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闫焕民等(2018)认为研究性学习与案例教学的有机融合是对现有教学模式的有益创新改革,可以发挥“1+1>2”的耦合效应,提高审计学课程教学质量;吴秋生,杨瑞平,王晓亮(2017)认为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学生把握最前沿的研究领域并能提高学生的研究与创新能力。在审计教学中,把研究性学习和案例教学相结合进行改革是非常有必要的。
1.由审计课程的特点决定的
审计课程表现为专业性强、综合性强并且需要逆向思维。从专业的角度来说,审计学需要综合运用专业胜任、职业判断以及逻辑推理等综合能力;从综合性而言,审计教学需要结合审计环境综合应用统计学、会计学、管理学、法律、计算机信息技术等相关学科知识来讲解。风险导向审计又要求学生具备逆向思维能力,即结合具体的审计环境对历史信息(财务报告)逆向的寻求证据来证实或者证伪。因此,审计学课程历来是教师普遍反映比较难以向学生讲透的一门课程。
案例教学法通过给学生营造实务情境,能够让学生在相对真实的情景中获得感性认识,并通过案例教学的分析与讨论,从而深化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对解决审计学专业性和综合性强的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起着关键作用。
但传统的审计案例教学主要表现为教师通过搜集大量的实际可效仿的案例或者实际审计失败案件提供给学生,教学路径单一。使得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的听课地位,即使安排了分析与讨论环节,也会存在学生消极参与、甚至不参与案例分析与讨论的现象。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是案例教学法成败的关键。研究性学习能够弥补案例教学法的缺陷,教师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主要任务是布置项目或对案例提出问题,然后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探索,教师只需适当地引导学生从案例分析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具体而言,将案例教学法和研究性学习结合形成互动性教学,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引导和评判,研究性学习有助于扭转学生学习的态度,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兴趣和积极性。
2.由适应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所决定的
国家明确提出,要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经济全球化、知识与技术日益革新、企业组织及经营活动复杂化,都对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审计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应用型课程,要求应用型人才必须掌握牢固的理论知识,具备较强的实务操作能力,同时要具备能够洞察问题和处理事务的职业胜任能力。传统的案例教学,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但对于学生能从课堂中获得相应的职业能力从而达到用人单位的需求无帮助。将案例教学法及研究性学习法结合起来,可以改善审计学课程的教学质量与实施效果,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与研究能力,满足知识经济社会对复合型审计人才的需求,全面创新审计案例教学体系,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3.是适应大数据环境所决定的
大数据环境一方面为审计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同时也对审计教学提出新挑战。目前教学方法和手段层出不穷,比如SPOC、MOOC、微课、翻转课堂等,审计教学需要围绕全面提升学生的审计实践的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以综合运用课堂讨论、互评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大数据时代要求培养学生的信息分析和处理能力、信息系统的操作和决策能力。审计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交叉性课程,审计课程教学要充分考虑审计工作在信息系统中的融合。审计课程教学除了要有审计理论和会计、财务管理等相关专业理论,还需要结合统计、数据库、大数据等相关理论。
三、研究性学习和案例教学的契合
1.整体研究思路
基于前面的分析,下面是研究性学习和案例教学契合的整体思路。在二者契合教学过程中可以开发出优质的教学资源,同时,需要改革对学生的考核模式。
2.具体操作
审计课程结构大致包括审计技术和实务两个部分。审计技术部分的特点是,其各个内容各自成一个体系,相互之间联系不紧密。同时,审计技术部分内容本身比较抽象,比如审计抽样、审计程序、细节测试、实质性分析程序等,再加上又借用了一些西方直译过来的概念,比如穿行测试、总体审计策略等,生涩难懂,教师可以通过若干个短小的案例协助学生来理解。教师在选择审计的案例时,一般一个审计知识点配套1-3 个案例即可。案例最好通俗易懂并且短小,这样会占用太多的课堂时间,也实现了学生案例对应的审计知识点的通透理解。而审计实务部分,综合性较强,需要综合性的案例来对应,这些案例由教师来搜集并在课堂上展示,让学生充分参与讨论。为了便于进一步理解,可以结合审计实训,同时,鼓励注册会计师进课堂,将学生学习的教材上的理论与审计实务深入融合。
表1 基于课程结构特点的案例体系构建
四、相应的配套措施
为了将研究性学习和案例教学更好契合,还需结合下列相应的配套措施。
1.建立“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目前我国通过注册会计师考试的人员大约有一半不在事务所工作,因此高校招聘人才时特别注意这种双师型老师队伍的建设。从专业胜任力来看,“双师型”教师不仅仅具备审计应有的知识和技能,还会引导学生关注职业精神、职业素养,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职业自信等胜任力要素。在教学实践上,“双师型”的教师更能成功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和动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能更好的实现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教学,对培养学生的人际管理和自我发展能力至关重要。
2.加强和事务所合作
建立良好的校企关系,鼓励高校开设“企业家进课堂”活动。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或业务能力较强的注册会计师作为客座教授或者讲师,纳入到高校教师队伍中来。通过邀请他们进校给学生们做报告或者讲课形式,有助于学生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成长,早日明确人生目标,更愿意将理解付诸行动,从而有动力有目标的学习。
3.构建多重的考核机制
评价指标对教学质量具有导向性作用。我国传统的教学评价以平时考勤和考试分数为主要依据,难以反映课堂上的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激发不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案例教学和研究性学习的结合,要求考核学生独立思考、研究与探讨的过程,考核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对教学过程的考核变得重要,可以通过组建学习小组的形式,从案例搜集到案例分析、课堂发言和讨论以及职业规划大赛等多个维度进行评判。同时,增加实训以及注册会计师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评价,并降低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在最终考评的比例,构建以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考核体系。
4.尝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对于审计的三个部分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第一部分审计概述包括审计的起源与发展、CPA 管理、执业准则、职业道德和法律责任,由教师给出资料供学生课下阅读,然后教师课堂上总结和讲解重点和难点。而第二部分审计理论包括审计目标、审计证据、工作底稿、审计计划、风险评估与风险应对、审计抽样、审计报告,可以考虑先将此部分内容分解为小的知识点,录制为微课上传至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供学生们自主学习使用。同时,设置一定的思考题或测试题,考查学生的掌握程度。然后教师根据线上学习和测试结果,安排线下的课堂讨论和讲解总结。一般来说,线下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能力,课堂教学进一步把知识夯实并运用于实践。第三部分审计实务即审计循环的相关内容,是主要的课堂教学内容,结合案例、实训、校外导师的报告和引导,可以让学生了解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并理解风险导向审计的全过程,深入的理解工作实务,并和自己的职业规划结合在一起。
最后,需要争取学校的支持。一方面增加了实训项目,需要修改培养方案并增加审计的教学课时,另一方面企业家进课堂,还有平台建设与上网环境等都需要学校切实支持才能实现。学校的支持是教学改革的关键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