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艺思想与中国电影非凡十年(2012—2022)
2024-01-09余克东
余克东
(赣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1]一直以来,党中央都将文艺工作摆在社会主义事业核心位置,十分重视文艺事业的发展和繁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主持召开了文艺工作座谈会,两次出席中国文联、中国作协代表大会开幕式,并作了重要讲话,这些讲话以及给各艺术团体的回信,以多种形式阐发新时代文艺思想的核心内容,形成了伟大的习近平文艺思想,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文艺发展的方向。电影作为文艺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的事业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从左翼电影运动到人民电影,中国电影在党的领导下平稳有序发展,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成就,成为世界电影极其重要的一极。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电影事业突飞猛进(图1、图2),从2011年全国电影票房收入不足132亿元的全球第三大电影市场[2],到2021年472.58亿元票房收益位居全球第一大电影市场,近十年中国电影的银幕数和票房都呈指数增长,在历史同时期中(10年周期),无论是数量增长,还是速度增长,都是极为迅速的。在过去十年,电影艺术与新技术、新领域深度融合,电影经济更加繁荣。如电影与游戏融合,电影与互联网融合以及电影与旅游融合等等,尤其在电影与旅游融合方面,“影视文化以业态形式与旅游产业协同合作……其经济形态不仅拉动了旅游消费,也促进影视文化更好发挥自身魅力”[3],可以说,经济大繁荣的背后,离不开电影的贡献。此外,国产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的票房成绩占比也不断扩大,其国际影响力不断攀升,中国电影工业的发展水平,也已趋近世界顶级行列,中国电影已然徘徊在了世界电影的顶峰。党的十八大以来的非凡十年,毫无愧色地成为中国电影在21世纪的第一个“黄金时代”,而这与习近平文艺思想的指导作用密不可分,其内在联系也往往容易被电影研究所忽视,值得深入探讨。
图1 中国电影非凡十年票房数据表(单元:亿元)
图2 中国电影银幕块数变化表(单位:块)
一、繁荣与创新:中国电影市场繁荣与创新发展
文艺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时代前进的号角,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4],科学回答了文艺的价值与意义。社会主义文艺事业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发扬民主作风,营造宽松、健康、和谐的创作氛围,提倡文艺体裁、题材、形式、手段充分发展,推动观念、内容、风格、流派切磋互鉴,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文艺作品,文艺事业的繁荣兴盛是习近平文艺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在讲话中强调了创新与文艺的关系,即“创新是文艺的生命。要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全过程,大胆探索,锐意进取,在提高原创力上下功夫,在拓展题材、内容、形式、手法上下功夫,推动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各种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相辉映,让作品更加精彩纷呈、引人入胜”[5]。然而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艺创新,必须有大批德艺双馨的文艺名家。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文艺工作者不仅需要具备高超的艺术技能,还需要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以文化人,以艺铸魂,创作出与社会主义事业同频共振的优秀文艺作品,可以说文艺的繁荣与创新,是习近平文艺思想中文艺价值论的重要内容。
在电影领域,为落实习近平文艺思想之精神,推动中国电影繁荣发展,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电影产业促进法》《关于支持电影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支持电影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来推动中国电影市场繁荣和创新发展,效果十分显著。这十年,在票房成绩上,中国电影市场从2012年的170.73亿元,持续增长至2019年的642.66亿元,受新冠疫情影响,2020年开始中国电影票房急剧下降,当年全国电影总票房仅为204.17亿元,相比2019年暴跌68.7%,但随着党和政府不断推出的纾解政策,中国电影市场逐渐走出新冠疫情影响的泥潭,2021年票房再次增长为472.58亿元,观影人次达到11.67亿人次,连续两年蝉联世界电影市场排行榜首位,从票房数据上来看,中国电影市场迎来21世纪以来最大的繁荣,从世界第三电影市场跃居全球第一;在影院规模建设上,从2012年全国银幕数13118块增长至2021年全国银幕数为82248块,而这个数字在2003年仅1923块,在中国电影的非凡十年,每年电影新增银幕数约为7千余块,是全球拥有银幕数最多的国家。同时,电影院在普及数字化放映的同时,逐步推广ALPD放映技术,包括“C5”激光放映机等的广泛应用,打破了发达国家对电影放映技术的长期垄断;从电影创作层面上而言,中国电影市场呈现多元化的繁荣局面,既有像《战狼》《长津湖》《红海行动》这样口碑与票房俱佳,市场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的动作片,亦有像《你好,李焕英》《西虹市首富》《唐人街探案》这样备受大众追捧的喜剧片,既有《哪吒之魔童降世》《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姜子牙》《大鱼海棠》这样充满想象力与原创力的动画片,也有如《二十二》《四个春天》《掬水月在手》《九零后》等积极反映时代现实的纪录片等。放眼中国电影票房总榜排名前十位的电影(表1),可以看到,其涵盖了战争片、动作片、喜剧片、动画片和科幻片等多种类型。除此以外,这十年涌现了大量质量上乘的艺术电影佳作,如《地久天长》《白日焰火》《守岛人》《春江水暖》《隐入尘烟》等,它们都在丰富着中国电影市场,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创作繁荣景观,正如著名学者周星所言:“当我们对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中国电影做一番巡礼概要的时候,深深地感觉到中国电影的不断发展也在艺术表现上不断深入,不仅在各种类型题材表现上多元丰富,同时也在艺术创作和艺术表现的广度上都呈现出开放、包容而独特的特色。”[6]
表1 中国电影票房排行总榜(数据来源猫眼专业版)
“文艺创作是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的深度创新,是各种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的集成,是胸怀和创意的对接。要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生产全过程,增强文艺原创能力。”[7]习近平文艺思想还强调了文艺的创新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电影繁荣的背后,离不开科技的创新、观念的创新及制作的革新,其突出体现为中国动画电影、科幻电影以及纪录片电影等领域的进步。长久以来,中国动画电影陷入低幼化的沼泽,受众圈层狭窄,受日美动画侵蚀严重,与中国动画学派的美学传承渐行渐远。2015年,一部动画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以9.56亿元的票房,问鼎当年动画电影票房成绩榜首,是中国动画电影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影片不仅继承了中国动画学派的美学精神,更重要的是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性理念结合,它不是对《西游记》IP后现代主义的戏谑和解构,而是从流行文化与国民心理角度创新性地挖掘《西游记》文本中不屈的斗争精神,打破了固有的孙悟空形象限制,其观念性创新不仅做到了雅俗共赏,引发了观众的普遍性共鸣,也扭转了中国动画电影低幼化和受众圈层狭窄的发展局限。《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的成功,极大激活了中国动画电影市场,增强了动画事业从业者的信心。此后的《新神榜:杨戬》《姜子牙》《哪吒之魔童降世》等动画电影作品层出不穷,尤其是《哪吒之魔童降世》,“丑哪吒”外表之下是一种反英雄式的人物设计理念,创新性地颠覆了哪吒传统形象,是叛逆、迷茫、孤独的现代性心理外化。影片改写了《封神演义》中哪吒闹海的故事内核,巧用哪吒的反叛形象,来完成对命运抗争之不屈精神的讴歌,亦契合了当代观众精神指向与内心情感认同,最终也以50.35亿元的票房,成为目前中国电影票房总榜第4名。如果说中国动画电影创作的勃兴,是一种观念或者说文化形式的创新,那么中国科幻电影的创作热潮,则体现为科技的创新。科幻电影创作由于涉及复杂的特效、精细的工业化协作、巨大的资金等需要强大的电影工业支持的要素,往往考验着一个国家电影工业的水平。长期以来,科幻电影领域为好莱坞所主导,它也成为美西方文化入侵他国市场的重要电影类型,如何打破好莱坞科幻电影一家独大的局面,树立本国的科幻电影品牌,是中国电影发展必须要思考的问题。2019年,郭帆导演的《流浪地球》横空出世,影片中轰鸣的太空发动机、废墟化的末日景观、巨型的空间站等宏大视觉特效与人数众多的大场面调度,荡气回肠营救地球的故事以及中国集体主义式家园浪漫情怀等一系列元素的成功整合,让中国科幻电影看到了希望,有人说郭帆凭借一己之力,将中国科幻电影的水平拉到了国际水准,而其创作亦体现出了中国电影工业的巨大进步与技术革新,因此2019年也被誉为“中国科幻电影元年”。《流浪地球》的成功是电影工业创新的胜利,也是中国科幻文学与电影工业的一次完美融合。此外,像上映于2017年的纪录电影《二十二》,创新性地采用众筹方式融资,开辟了电影制作融资新思路,也刷新了纪录片领域的票房记录,在新时代,电影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电影与游戏融合、电影与旅游融合等新现象的出现,都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革新电影融资、创作、宣发的创举,大大激活了电影的生命力。
习近平文艺思想指出,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艺创新,必须有大批德艺双馨的文艺名家,同时也强调:“青年是事业的未来。只有青年文艺工作者强起来,我们的文艺事业才能形成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生动局面。要识才、爱才、敬才、用才,引导青年文艺工作者守正道、走大道,鼓励他们多创新、出精品,支持他们挑大梁、当主角,让当代中国文学家、艺术家像泉水一样奔涌而出,让中国文艺的天空更加群星灿烂。”[8]十年来,中国青年导演扶持计划即青葱计划、优秀青年电影剧作扶持计划、中美电影人才交流计划、金鸡电影创投大会、上海国际电影节创投训练营、北京国际电影节北京市场项目创投单元等项目的推出,为优秀青年电影编剧、导演、演员等专业人才提供了广阔的追梦舞台。在这非凡十年中国电影票房总榜前10名中,就有吴京、郭帆、贾玲、杨宇(饺子)和陈思诚5位青年新力量导演,占据票房总榜人数的一半,其中还有大量像吴京一样的跨界青年导演,如王宝强、邓超、黄渤、李晨、徐峥等,分别从演员、编剧、摄影等岗位跨入导演行列。其次,非凡十年中还涌现了大量的文艺片青年导演,如毕赣、文牧野、刁亦男、李睿珺、李霄峰、忻钰坤、顾小刚等;亦有女性导演王一淳、白雪、周笋、落落等。最后则是动画导演如田晓鹏、杨宇(饺子)、程腾、李炜、梁旋、张春、黄家康、赵霁、卢恒宇、刘阔等,新力量导演及其创作数量之多、质量之高为历史罕见,他们以其指导作品的成功,丰富了中国电影市场的类型,打造了中国电影创作的新引擎。
二、新时代人民美学:时代折射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
1942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首次“让高扬‘人民性’的‘人民美学’得以确认和强调。从此,中国文艺创作有了根本遵循,中国文艺面貌焕然一新”[9]。人民美学理念是文艺应当以劳动人民为中心,为人民大众服务,且“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他们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10],强调了根植于人民生活的现实主义精神是人民美学的核心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了这一内涵,并不断赋予其新的内容,形成了“新时代人民美学”思想[11]。在《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人民的生活、命运、情感,表达人民的心愿、心情、心声,立志创作出在人民中传之久远的精品力作。”[12]“文艺只有根植于现实生活、紧跟时代潮流,才能发展繁荣;只有顺应人民意愿、反映人民关切,才能充满活力”[13],可以说,现实主义创作精神是“人民美学”一以贯之的核心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大量反映人民生活,聚焦群众关切,折射时代的社会议题呈现于大银幕,很好地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和谐统一起来,构成了中国电影非凡十年最为突出的伟大成就之一。具体而言可以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反映时代先声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党的十八大召开不久,党中央就提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将脱贫攻坚事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底线目标,拉开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序幕。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十八洞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概念。2015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党中央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提出实现脱贫攻坚目标的总体要求。2017年,党的十九大,把精准脱贫作为三大攻坚战之一,进行全面部署,掀起了轰轰烈烈的脱贫攻坚行动。在此期间,全国共累计选派“25.5万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同近200万名乡镇干部和数百万村干部一道奋战在扶贫一线,鲜红的党旗始终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上高高飘扬”[14]。其中,1800多名同志将生命定格在了脱贫攻坚的征程上,涌现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生动诠释了新时代的“脱贫攻坚”伟大精神。在电影领域,一大批反映脱贫攻坚事业的现实主义作品频现银幕,如《李保国》《秀美人生》《十八洞村》《一点就到家》《我和我的家乡》等,用光影讴歌时代先声。扶贫题材电影大多以新时代党员干部为视角,展现他们在面对重重脱贫困难之时所表现出来的无私奉献、一心为公、不畏艰险、愚公移山的优秀品质,如被誉为“新时代愚公”的李保国(电影《李保国》),舍身忘我的黄文秀(电影《秀美人生》);也有讴歌默默无闻奋战在扶贫一线的基层干部,如《我和我的家乡》之《最后一课》的乡村教师老范,《神笔马亮》中偷偷下乡扶贫的美术老师马亮等,成功塑造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扶贫干部形象。还有一些是讴歌奋战在抗击新冠疫情一线“英雄”的抗疫题材电影,如《中国医生》《穿过寒冬拥抱你》《你是我的春天》等,都用光影记录时代,镌刻记忆,成为历史的一种载体。
其二,女性议题电影。2012—2022的非凡十年,见证了中国历史上最快速度的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及其所带来的社会变迁。“近十年,中国城市化进程迅猛,大批劳动力从乡村涌入城市,不仅催生出了‘房价高’问题与‘留守儿童’问题,更为重要的是拉平了男女两性分工的差距,女性在经济地位上逐渐趋于男性,甚至高于男性,且在互联网信息革命的推波助澜下,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便捷而直接,面对无时不在的诱惑,传统的家庭结构在经济与诱惑的双重冲击下愈加脆弱。”[15]衍生出很多社会问题,比如“剩女”、空巢老人、单亲家庭等问题。根植于这样的现实,许多如《过春天》《柔情史》《春潮》《送我上青云》《妈妈》《世间有她》《喜宝》《你好,李焕英》等以女性为视角的电影作品,开始呈井喷式的涌现,她们往往架构于母女关系基础之上,以“男性的缺席”“母性的异化”为起点,试图通过“反凝视”来书写女性在新时代面临的精神独立之困、生育权之困以及对传统礼法和伦理的抗争之勇气,但也流露出一种“绥靖”的女性主义态度,即,一方面试图摆脱男性中心主义,另一方面又不自觉地对男权的批判持一种妥协和折衷态度。《柔情史》中,母女关系紧张之时,往往不得不借助男性的力量,即恋爱来缓解矛盾,转移注意力;《春潮》中,女强人盛男嫉恶如仇,独立干练,不迎合男性,也不依靠男性,但当得知自己罹患卵巢癌,不得不手术之时,又不得不和正常女性一样施以粉黛,渴望爱情,吸引男性,落入“被凝视”的窠臼,更甚之,强迫男性好友毛毳发生性关系,以满足做一个完整女人的愿望,而始终无法完全摆脱男权社会的介入和影响。《春潮》中的郭建波与母亲的矛盾点,总是围绕“父亲”上,父亲缺席了,在一定程度上又没有缺席,都体现出女性主义的“绥靖色彩”。同时,这些女性题材电影,根植于现实语境,也尖锐地反映出当下的社会症候,如《过春天》折射出来的“深圳—香港”城市差异以及文化认同问题、《剩者为王》中的“大龄剩女”问题、《番薯浇米》中的养老问题等,都是对时代社会现实很好地映射。另外一类则是从女性尤其是少女视角来反映一些社会问题,如电影《嘉年华》大胆地揭露未成年少女遭遇性侵的话题,批判了社会中人们基于所谓“利益”和“名誉”而选择息事宁人、沉默接受的不正当处理方式,这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法律问题,更是社会伦理和道德的撼动。《少年的你》《少女佳禾》《悲伤逆流成河》,聚焦校园霸凌现象,青春岁月被赋予了苦涩与犯罪味道,长时间被忽视的校园犯罪被呈现于世人面前,以此呼吁关注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并进行普法教育。毫无疑问,一大批女性导演的崛起以及女性题材电影的井喷,是中国电影非凡十年发展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其三,关于疾病和死亡问题。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升,中国人口的预期寿命也在不断增加,个体寿命的增长,意味着其遭遇重大疾病的概率增加,从而引发人类对于疾病与死亡的哲学思考。《送你一朵小红花》《滚蛋吧!肿瘤君》《我不是药神》这三部电影,均聚焦罹患癌症状况下人类所表现出来的豁达、乐观与不屈精神,尤其是《我不是药神》,在讴歌面对疾病不屈抗争精神的同时,也在质询全球资本主导秩序下不公正、不合理的医药管理制度,在加速国家医疗改革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一大批重大疾病用药被纳入了医保,真真切切地用电影改变了现实。而《人生大事》则以殡葬师视角来反思死亡,这类电影“记录并表现他们在不可控的健康困境中所面临的心理冲击、家庭危机、社会歧视等各种问题,在当下重疾率呈上升趋势的现实情境下具有强烈的现实观照性”[16]。此外,还有很多反映其他社会问题的作品,如《过昭关》《不期而遇的夏天》所反映出的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留守儿童与空巢老人问题;《前任之再见前任》用喜剧的方式,来反思都市两性关系以及情感态度;这些现实主义题材电影作品,都紧紧围绕热点议题展开,很好地充当了时代图景“木乃伊”和社会矛盾的“晴雨表”。
三、中国精神:新主流电影、动画电影与艺术电影的历史成就
习近平文艺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中国精神。中国精神的主要内容分为三点:第一,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文艺思想认为,在这个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需要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维系一个民族的精神纽带和奠定共有道德基础,它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引导人民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关键。其中,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我们当代文艺更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17]。第二,文化自信。中国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璀璨的中华文明传统是文艺创作的源泉和宝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18]因此要继承和发扬中国文化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善于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使自己的作品成为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断前行的精神力量,创作出具有鲜明民族特点和个性的优秀作品,要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有深刻的理解,更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19]当然文化自信并不排斥外来文化,而更应该是兼容并蓄、洋为中用。第三,真善美的价值追求。所谓文以载道,优秀的文艺作品往往能够用适合的形式传递真善美,让人们的灵魂受到洗礼和滋养,引导人们发现美、追求美、热爱美。由此,在中国精神的指导下,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间,涌现了大量以中国精神为核心的电影佳作,引领着中国电影从“高峰”走向“高原”。
首先,新主流电影的勃兴。以主流意识形态为核心的电影创作,从“十七年”时期的红色经典电影,到20世纪80年代以李前宽导演为代表“主旋律”电影,电影艺术始终与政治紧密联动,“坚持主旋律电影和多样化创作的观念,成为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电影要在政治意识形态上主动去倡导的一种创作趋向的表征”[20]。但是在中国电影不断发展过程中,主旋律电影逐渐脱离了艺术真善美的创作规律,忽略观众的兴趣审美,陷入说教式、宣传式、刻板式困境,而不忍卒看。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主流电影”破除“主旋律”电影孤芳自赏和“不接地气”的现实束缚,尊重市场和观众兴趣,让主旋律电影商业化和艺术化,走向真正的雅俗共赏。2017年由吴京导演的《战狼2》以56.94亿元(人民币)问鼎当年电影票房榜首,成为全球单一市场单片票房第三名,创造了中国电影神话,是新主流电影创作史上一个里程碑事件。2021年同样由吴京参演的电影《长津湖》,以57.75亿元的票房,成为当下中国电影票房总榜第一,纵观中国电影票房排行总榜(截止2023年春节档),排名前十的电影中就有7部新主流电影,市场占有率达70%,且猫眼评分均在9.0以上(见表3),真正做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和谐统一,所以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新主流电影的勃兴是过去非凡十年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除此以外,从导演角度上来看,香港北上导演们善于将香港商业电影传统与内地主旋律电影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新主流电影的发展,如林超贤的《红海行动》《湄公河行动》《紧急救援》,陈可辛的《中国合伙人》《夺冠》,徐克的《长津湖之水门桥》《智取威虎山》,刘伟强的《建军大业》《中国机长》《中国医生》等将香港电影的美学优长,带入到新主流电影的创作实践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从内容上来看,以爱国主义核心的新主流电影,占据中国电影非凡十年的70%市场,其余则是以《守岛人》《秀美人生》《中国医生》为代表的以爱岗敬业为主题的新主流佳作,在过去的十年,中国电影很好地承担了主流意识形态宣教责任,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其是在宣扬爱国主义层面上,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其次,动画电影的复兴。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简称“美影厂”)根植于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精神,创作了一批具有民族风味的动画电影,如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剪纸动画《鹬蚌相争》,木偶动画《神笔马良》等,这些动画将民族化的审美、传统、文化与现代动画技艺相结合,寓教于乐,探索了一条迥异于西方的动画电影之路,被誉为“中国动画学派”,而在国际动画界声名鹊起,一度承载着中国动画电影的辉煌。然而,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入,艰难转型的美影厂出现了经营危机,人才断层、质量下滑,加上日美动画的冲击,中国动画学派的电影作品一度在市场上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则是日本动漫、美国动画片以及各类模仿日美动画的国产电影动画。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国精神的指引下,中国动画影人自觉地将创作视野再度回望到中国底蕴深厚的、灿烂丰富的文化宝库上,继承中国动画学派的精神,创作出一系列动画电影,取得了傲人成绩,如《大护法》《小门神》《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大鱼海棠》《姜子牙》《捉妖记》《白蛇·缘起》《哪吒之魔童降世》等,这些动画电影作品聚焦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在继承中国动画学派艺术特色基础上,在向传统要灵感、汲取营养的同时,创新性挖掘传统IP的现代性内涵,颠覆了传统文化中的人物形象,赋予了其时代精神,而这些动画电影作品在保证民族化审美的同时,更兼具时代性、现实性和商业性,因此能够带领中国动画走出青黄不接和低幼化困境,也是电影艺术创作践行中国精神内涵和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
最后,艺术电影的振兴。艺术电影往往饱含电影作者自由意志和审美趋向的坚持,也通常能够挣脱制片厂制度的束缚,保持电影创作的艺术水准。中国电影非凡十年,艺术电影的“振兴”,不在于在国际上获得了多少大奖,不在于取得了多少的票房,而在于涌现了一大批青年艺术导演或者说电影作者,他们代表着中国电影的未来,也将代表着中国电影的水准。诚如毕赣之于《路边野餐》《地球最后的夜晚》,刁亦男执导《白日焰火》《南方车站的约会》,李宵峰创作《少女哪吒》《风平浪静》,周子阳与他的《老兽》《乌海》,李睿珺别具一格的《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隐入尘烟》等作者导演与作品之外,还有一大批女性导演存在。80、90后导演的涌现,彻底改变了中国电影市场导演格局与结构,而这些青年导演带着丰富的生活体验和创作热情,以更加娴熟的视听语言运用和丰厚的电影素养积淀,始终在创作中保持着独立的艺术精神,探索着中国电影的无限可能。既有诗意再创新的《地球最后的夜晚》,也有黑色电影“反类型”探索的《白日焰火》《南方车站的约会》,这一批新锐导演,在保持电影艺术水准的同时,也善于将视角放入时代语境中,挖掘普通百姓的喜怒哀乐,甚至具有一定的现实批判精神。如电影《隐入尘烟》,聚焦黄土高原下普通边缘人(贫困户)的生活日常,除却故事外,色彩、构图、影像、表演都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且真实反映了当下农村生活图景,揭示了贫富差距过大与人性冷漠疏离的时弊;而《乌海》一篇,则集中呈现了时代现实中存在的“裸贷”问题;这些新锐导演在一定程度上秉承着对电影艺术的执着精神,正面或侧面恪守着艺术“真善美”的生命线,是中国电影市场的“最美逆行者”。
结语
习近平文艺思想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事业指明了方向,不仅促成了非凡10年电影大发展的局面,还深度影响了电影事业的题材选择、美学范式和整体格局,习近平文艺思想与当下的文艺工作始终有着内在的紧密逻辑,亦为文艺事业奠定了理论基础。当然,习近平文艺观的内容不仅于此,“一带一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思想表述,也在产业层面影响着电影事业的发展,恰如中国通过创办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及中外影视周活动,来增强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同时“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念影响下的科幻电影创作,也是习近平文艺思想的智慧结晶。可以说,习近平文艺思想是富有勃勃生机、具有理论指导性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中国文艺事业不可或缺的“灯塔”,值得我们不断地探讨、研究、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