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向上生长
——“青未了——山东省高等学校美术院系应届毕业生优秀作品展”述评

2024-01-09崔文涛

齐鲁艺苑 2023年6期
关键词:门类美术院校

崔文涛

(山东美术馆策展部,山东 济南 250013)

2023年7月8日,由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山东省教育厅主办,山东美术馆承办,山东省各高等学校美术院(系)协办的第九届“青未了——山东省高等学校美术院系应届毕业生优秀作品展”(简称“青未了”)在山东美术馆开幕。本年度是“青未了”品牌的第十个年头,除2020年因不可抗力因素停办一届外,该展览以每年一度的固定频率,成为我省高校展示教学成效、毕业生展示学习成果的重要平台。历年共有约2400余名高校毕业生的2300余件作品参展,促动青年学子走向更广阔社会空间的同时,越来越成为各高校间的竞技舞台,深度影响了山东的高等美术教育、青年人才培养、社会美育服务等全局性、系统性工作。

本文整体结合长期从事“青未了”展览具体组织的实践经验,具体结合本年度入选作品的状貌分析,通过对历年展览数据的梳理比较,讨论该品牌在促进我省高等美术教育乃至美术事业发展中的效能,并就其所反映的问题及基本解题思路浅述纸上之见。

一、“青未了”发展沿革概述

“青未了”品牌于2013年研究创设,2014年3月正式启动首届征稿活动。迄今,该品牌的组织模式、展评方式相对恒定,征稿门类、奖项设置持续优化,其大致沿革如下。

表1 历届“青未了”征稿门类、评审方式、奖项设置一览表

自整体上看,“青未了”的发展呈现为不断扩张作品门类、延展覆盖范围的良性态势,如2017年增设优秀指导教师奖,2022年将书法纳入征稿范围、开展美术评论,2023年将设计整体纳入并细化所涉门类等,与高等美术教育的学科调整、门类设置情况基本一致。在作品报送和评审方式上,则呈现为一方面给予高校以更大自主权(2019年开始由各高校自行组织初评),同时又在全省视域中兼顾公平(2016年开始规定各高校报送作品数量)。尤其是后者,结合前两届不限报送数量的直观结果——入选、获奖作品集中于省直专业院校——以及展示场地有限、最终入选作品数量有限的现实,基于对各高校艺术办学历史、招生规模、教学实力的评估(专业院校与综合院校、省直院校与地方院校、公立院校与私立院校等),采取了分数量层级报送的办法。该办法自2016年开始试行,至2019年基本完善,目的是既保证展览整体质量,又尽可能广泛地反映全省状貌,并切实避免“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违背展览初衷现象。继而,以3届为期,对各高校报送作品的入选、获奖数据统计排序,以之为据对高校所处的数量层级进行调整,如实反映高校美术教学的实力变化。

上述调整的原因和结果,自参评院校数量、报送作品数量、入选作品数量的对比分析中有具体显现。

表2 历届“青未了”参评院校数量,申报、入选作品数量一览表

从中可见,第四届以来,参与申报的院校数量稳定在40所左右,报送作品(原作)稳定在400件左右。就目前看,在院校设置、专业设置基本不会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参与院校和报送作品(原作)数量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就作品类型看,艺术设计、国画、油画位居我省高等美术教育的第一梯队,开设相关专业的院校多、培养的学生多、完成的作品多。书法、陶艺、壁画·综合材料居于第二梯队。雕塑、版画、水彩·水粉则居于第三梯队,开设专业的院校少,培养的学生和完成的作品相应少,并集中在专业艺术院校。无疑,展览数据所反映的现实情状,与艺术设计的普遍社会需求,与我省的国画、油画大省形象相一致,并与需求的持续增长、形象的长期确立互为因果。

更进一步,“青未了”还可以直观的反映出各高校的办学实力与专业特色。因总体数据庞大,本文难以全部展开,笔者且以近五届获奖作品数据为例对这一话题进行简略分析。

表3 第五至九届“青未了”奖项名额,获奖门类、院校一览表

需要明确的是,为确保门类之间的公平,展览首先以报送作品数量为基础按比例计算获奖名额,而后再由评委自专业角度审看遴选。也就是说,每一个门类的获奖作品数量是固定的,但花落谁家则全由质量决定。显而易见,办学历史长、专业门类全的省直专业院校,如山东艺术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具备明显领先优势,入选及获奖的整体比例高。有鲜明专业特色或说办学特色的院校状态稳定——如青岛大学的水彩专业。上表没能展示的入选作品数据还显示,有越来越多的院校开始逐渐形成并稳定自己的办学特色,如山东建筑大学的油画专业在近两届“青未了”的入选作品中连续拔得头筹(第八届共57件油画入选,该校15件;第九届共35件油画入选,该校7件),山东师范大学的国画专业连续获得领先(第八届共65件国画入选,该校10件;第九届共52件国画入选,该校8件)。相比较而言,还有部分院校的状态则显得不够稳定,无论数量还是连续性都有明显起伏。

二、第九届“青未了”作品简析

2022年,国家发布《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管理办法》,对高校艺术类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做出新调整。据此,经充分征求高校意见并报主办单位批准,第九届“青未了”进一步明确投稿作品应属于“美术与书法”“设计”两个一级学科。根据各高校专业开设实际,维持“美术与书法”学科既有专业同时,明确“设计”类主要包括平面设计、环境艺术、数字媒体、产品设计、工艺美术、服装设计等若干专业。如此,“青未了”基本实现了艺术学门类中,“美术与书法”“设计”两个一级学科之相关专业的全覆盖。这是第九届“青未了”进行的一次重要调整。此外,第九届“青未了”的拟入选作品总数压缩为200件(第八届为300件),拟获奖总数压缩为20件(第八届为30件)。门类的拓展和数量的收紧,意味着竞争烈度的提升,也意味着日益精益求精的展览品牌建设。自入选作品的风格面貌看,调整取得了预期效果。

以部分获奖作品为例,侯伟的国画《时代新风》将工致的禽鸟与意笔的山林结合表现,着墨淡雅,构图开阔,意境颇为悠远,能令观者自生深意;宋小雨的国画《风飘过的地方》以兼工带写的手法表现女性群像,构图紧凑又不失之于烦冗,后景人物的青春烂漫和前景人物的饱经沧桑形象虽形成对比,却无悲天悯人的刻意,而是以满面笑容和自然温婉,表达了生命之必然经历的暖意和诗意;同为国画作品,陈勇霖的《声隐云壑》与胡龙逸佳的《隐映在林丘》具备不谋而合的审美取向,均以三联画的形式尝试传统山水的当代“变体”,其精神指向既是传统的又是当代的,能够体现青年学子对传统文化赓续弘扬的思考与实践;李心馨的国画《养宠日记》则自年轻人的生活喜好入手,以意笔表现和抒发“养宠物”这件属于个体的“小事”,却又以扎实的概括塑形能力和朴实的场景氛围描绘,在群体中收获了共鸣。

相较于国画,获奖油画作品技巧的写实性、内容的主题性特质更为突出。冯翕超《归途中的父母》以夫妻搭档的长途货车驾驶员群体为表现对象,描绘了二人在归程的间隙,于狭窄的驾驶舱内休息、用餐的场景。作者不虚饰、不煽情,而是以客观的笔调抓取朴实生活的瞬间,如实描绘了劳动者的平凡和坚定;郝良新的《流年》色彩斑斓、暖意盎然,看似纷乱的背景为由人物支撑的稳定构图统摄,恰似青春的坚韧生长与一往无前,整体画面和诸多细节均具象征意味;王曦的《揽月》在风格上介于具象与表现之间,艺术性的表现了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宏伟壮举;杨嘉乐的《It doesn't matter》则在色、线、形的纵横交织中,进行主观化的情绪表达,并赋予了作品开放式的审美感受力。

其他门类,王子元的《衿庐印迹》刀笔相参,以多种书体的写、刻、印彰显了当代青年对古老书法的承续;赵曌的版画《生态时空系列》技巧丰富、视野开阔,能够切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主题;阎军翰的雕塑《五虎将》自《三国演义》蜀汉“五虎上将”故事中取材,以“关、张、赵、马、黄”的典型事迹、性格、武艺为基底(关羽“单刀赴会”、张飞“当阳桥”、赵云“长坂坡”、马超“回马枪”、黄忠“百步穿杨”),结合已有的人物形象范式,进行了符合当下审美趣味的形象再塑,意识与实践都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应有之义。

艺术设计是第九届“青未了”的亮点,也是本届展览制度调整的直接效果体现。张通的《起亚品牌可拓展电动皮卡设计》具有科技和前卫感,以3D打印技术制作作品实物的办法,具备科技与艺术融合的意识、设计与生产挂钩的可能,正是产品设计的魅力之所在;王志浩、王嘉晟、牛冲冲的《5805》源出于舞台绘景专业,取材于军工代号5805的三线建设遗存,意在通过再现历史场景、弘扬奋斗精神;另如刘英杰、周雨微的古典舞服设计《春和景明·墨染山水》将青绿山水画、花鸟画的色彩、造型元素转化运用,别具古典与当代的双重唯美气质;曹景耀的数字插画《石头上的故事系列》以线造型、平面渲染,流畅典雅且舒张潇洒,显示了作者的数字技术能力及其对工笔重彩的掌握水平……采用各种新技术、新材质制成,具备新面貌、新用途的艺术设计作品,因其与东方美学精神的深度链接和对日常实际用品的艺术提升,成为本届“青未了”最为吸引观众的观摩、讨论的类型之一。相较于“纯艺术”,设计类作品呈现了更加贴近生活、更易融入生活的优势。

总而言之,第九届“青未了”入选作品堪称导向正确鲜明、风格千姿百态、语言精彩纷呈,能够体现青年学子深厚的家国情怀、敏锐的生活感悟、灵动的艺术思维、积极的探索尝试。尤其令业界称道的是他们表现出来的精品意识、创新意识。显然,在学科交叉、门类融合成为当前文艺显在状貌的情况下,仅就材料和技巧而言,颜料的使用越来越为表达需要所影响,画面的布局越来越因主体情思而多彩,架上绘画与架下艺术参互成文、摇曳生姿,静态实物和动态影像结合运用、日益自如……或者说,本届“青未了”入选作品的门类区隔愈来愈显朦胧、材料选取愈来愈显多元、技巧运用愈来愈显放松。这是“青未了”品牌建设思路动态调整、持续优化的结果,是我省高等美术教育与时俱进、因势利导的结果,更是青年学子积极参与、感受和表达热烈现实生活的结果。

三、“青未了”所反映的主要问题思辨

综上,“青未了”围绕地域美术发展、着眼山东高等美术教育持续发力,取得了若干实际成效。如第一至八届“青未了”,山东美术馆共收藏作品148件。自对能够建立联系的103位作者的调研得知,有85位还在从事艺术类工作,占比82.5%。他们广泛分布在教育教学、专业研究、艺术培训等行业,大都表示入选“青未了”和作品被山东美术馆收藏,坚定了继续从事艺术行业的信心、决心。或者说,“青未了”之关键价值并不在于学术性如何强、如何新,而在于学术点如何准、如何对,就是要通过深入的联动和养育,为一批又一批的青年艺术学子找到出口、坚定信心,是一项久久为功、功成不必在我的长期学术工程。其所反映的各校专业设置、培养方向等与我省美术历史、现状整体相符、互为因果、互相促进,不再赘言。

自然,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亦十分有必要以辩证的态度讨论展览所反映的我省高等美术教育中长期存在的一些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如实反映、深入讨论、正确引导、逐步解决,而非仅仅停留在单向度的“拿来主义”展示层面,方是“培养端”与“输出端”双向联动,促进整体事业长远发展的应有之义。简略地看,以下三个方面是长期性的显在问题。

一是毕业生的毕业创作长期存在模板痕迹,难以脱离指导教师的风格范畴。尤其“美术与书法”学科,毕业于哪所院校,经哪位教师指导,常常出现当下立判的情况。应该说,这是高校树立专业特色、培育专业优势的必然结果,也是教师悉心指导、严格教学的必然现象。但从严苛的意义上,又未尝不能进行某种“技道之辩”,开展“授人以鱼还是授人以渔”的讨论。宏观上,“设计”学科的作品面貌要好得多,显示出了在教授技术和观念的前提下,更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跨学科意识和团队创作意识也明显优于“美术与书法”类作品。

二是形式与内容的辩证意识需要更好树立。固然每届都能涌现形式美感和内容深度兼具的优秀作品,但更多的作品两者只能居其一。每年的报送作品,有的形式大于内容,停留在炫技、造境层面,小情小景乃至于空洞虚浮的情况并不鲜见;有的内容大于形式,在技术、材料本领尚未得到全面掌握、彻底解决的前提下,盲目进行宏大主题、宏阔历史、深奥哲学的强硬表达……报送参评的作品尚且如此,其他作品情况自可想见。如果说前一现象归因于青年学生之人生阅历不深、生活体验不够,学养和眼界还有极大成长空间而情有可原,在基础坚实的前提下进行形式语言探索值得鼓励。那么基础不够坚实即追求宏大主题的实验应该审慎,尤其不能因为内容的正当性而忽视艺术性的明显不足。这应是在日常教学尤其是毕业创作过程中需要高度重视的关键方面。

三是高等美术教育与大众审美诉求的隔膜需要继续调和。打破“象牙塔”加强互动,这自然是“青未了”一类公共文化项目的重要使命和任务。正是通过“青未了”,越来越多的高校展示了他们在某一领域或多个领域的特色坚持,逐渐丰富了业界和公众对该高校的立体印象。高校与高校、高校与场馆、场馆与公众,多个社会主体通过“青未了”深度交流互动,共同促进了我省美术事业之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社会影响诸方面的多元发展、长足进步。但实事求是地看,高校美术教育成果与大众文化审美诉求之间的隔膜依然较深——前者往往坚持作品的专业性和学术性,后者常常要求作品的可读性和普适性——还需要综合各方智慧继续探讨调和的方式、折中的思路。

除上述基本归属于教育教学层面的问题外,就品牌自身建设、美术馆组织运营层面看,尤其与国内一流美术院校的毕业展品牌相比,“青未了”尚缺乏与城市、与社区深度联动,广泛发动的组织力和影响力是不争的事实。另如展览形式、活动模式等也有待进一步创新,需要继续用前瞻的思路,科学稳妥、循序渐进地谋划、推动、完善。

概而言之,“青未了”品牌的十年实践意义重要。可以说,“全面反映和推动高校美术教学,发掘和引导青年艺术人才,拉近并促进创作、研究互动”三个创设宗旨逐渐得到了有效落实。尤为重要的是,十年久久为功,“青未了”向全省乃至全国社会各界展示了山东当代大学生朝气蓬勃、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展示了当代大学生对生活的理解、感悟和热爱,展示了美术在山东当代的传承、创新和探索。无论山东高等美术教育还是“青未了”品牌建设本身,在正视自身存在的诸多需要继续调整、提升的短板同时,亦应当将短板的补齐视作事业持续生长的机遇,让问题得到恰如其分的解决、优势得到始终如一的承续,不断助力山东美术事业更好发展。

猜你喜欢

门类美术院校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千奇百怪的动物
王莫
展览后记 跨越艺术门类的西部陶艺
《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第二版作战门类出版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