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寻*
2024-01-09吴明明
吴 明 明
(三江学院文化产业与旅游管理学院, 江苏南京 21001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教育各领域”[1]。学界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价值和理论意义等方面展开了系列探索,并取得了较多的理论成果,但总体来看,已有成果重理论轻实践,重理念轻方法,尚未完全准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点,导致部分有益的探索半途而废或不能有效落实。因此,我们需要立足现实面向未来,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意义,正视融入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积极探索助推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融入策略。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和精神密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关键环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指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价值理念、思想资源或人文精神等要素变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融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之中。这对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都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资源和精神要素,能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力量支撑,增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厚度、实践温度和育人力度。第一,作为一个整体性概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汉文化为主体包括各个少数民族文化在内的多元一体文化,集中反映了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生活态度,“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识”[2]100。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国人不变的精神根基,也是中国人共同的精神家园,能够为当代青年的思想成长提供属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也能有效增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厚度。第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以“人”为中心,围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形成了“讲仁爱、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3]164的价值理念以及修身养性、守望相助、知行合一、和和美美的人文精神。千年历史积淀中许多生动形象、富有趣味的哲理和故事,更能打动大学生的心灵,触动大学生的情感,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温度,对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欠佳、感召力不足等问题也有重要价值。第三,“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君子、圣人、先贤等人格教育与高校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根本任务相一致,为时代新人的培育提供了带有民族印迹的标准和依据,能够有效增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力度。第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大道运行、周行不殆、创造不已、刚健文明、自强不息的文化价值体系”[4]396,能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思想资源,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高度。
2.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
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同,正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和精神内涵,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优秀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3]161正成为当前一个阶段最重要的文化使命和时代课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着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重任。第一,营造立体多元的传播阵地。“大学应成为文化中心,用先进文化去影响社会、促进社会发展。”[5]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助自身独特的空间和资源,着力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文化阵地,通过开设相关的课程、定期召开传统文化讲座、营造校园人文环境、推动传统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转化等方式,不断拓宽、拓新、拓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和维度。第二,培育传承创新的新生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不仅仅表现以诗词歌赋、文学艺术、历史文物等载体的历史记忆,更深深体现在不同历史时期人民群众薪火相传的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作为有文化、有知识的群体,大学生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生力量和主力方阵。怎样让大学生更加认同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构建精神家园,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不仅可以增强大学生甄别传统文化的能力,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培育了一支坚实的后备力量。第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转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不能脱离现实,必须直面现实、直面时代、直面青年学生的思想困惑,与时代同频共振,与现实密切相连,与青年同向同行,否则将失去自己内在的根基。换言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及其思想智慧需要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被激活、被涵化、被赋予新的内涵和生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阵地,一大批理论工作者从现实和时代出发,不断提炼和萃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价值理念、精神品格和思想智慧,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与现实、与青年学生思想观念之间的融合,某种意义上也在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历史方位中的传承与创新。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有效滋养大学生的心灵世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关系到学生一生的成长。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模式中往往重视理论传授和知识教学,容易忽视大学生的心灵世界和精神成长需求,进而导致一些大学生或出现思想不上进,个人理想缺失;或对一些低级趣味感兴趣,好吃懒做;或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或自私自利,公众意识薄弱;或崇洋媚外、爱国意识和社会责任心不强等问题。作为中华民族精神基因和文化根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第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华所在、精髓所在和气魄所在[6],具有相对稳定性和时空超越性,是中国几千年文明积淀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修身处世之法和格物致知之理等诸多思想能够为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培育和主体性、自觉性的觉醒提供有效滋养。第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许多哲理,比如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业精于勤荒于嬉的勤勉精神、知行合一的践行精神以及反躬自身的省思精神、修己安人的责任抱负等,这些不仅对大学生个人修养与素质的提升极为有利,也可帮助大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第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工夫论为大学生提供了个人精神成长的具体路径。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身心修养与觉悟提升且提供了一整套系统而有效的通过“个人修行提升生命境界的方法”[7]12,比如,倡导艰苦奋斗和自强不息;崇尚责任担当和理想追求;注重集体主义和爱国爱家,等等。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够满足大学生的精神成长需求,也能帮助大学生提升道德修养和人文情怀。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在立德树人培根铸魂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杂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以及现阶段智能媒体技术的多元影响,当前阶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也面临诸多现实问题。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复杂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这也导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不易把握性。这一方面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身思想和内容的复杂性。一是许多核心思想因其时代、学派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意涵,例如“道”“自然”“智慧”“良知”“德”等思想晦涩难懂,很难被大学生理解和掌握。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复杂性,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哪些内容以哪种方式何种顺序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单独开课还是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等问题都有待深入探讨。另一方面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复杂性。从现实来看,当前阶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或者时代解读大多停留在学术探讨层面,尚缺乏与大学生直接对话的渠道或途径。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不同网络平台对传统文化的解读又受制于流量、时效等原因,存在简单解读或者错误解读等问题。
2.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传统文化素养较为薄弱
教育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承担者、发起者、组织者和实施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其中以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辅导员等为主要代表,他们是“将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桥梁,也是开展融合的关键”[8],其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自身传统文化素养高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否真正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各环节的主要因素。但从现实来看,尽管国家加大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力度,反复强调注重对大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在实施中仍存在系统化建设不足的问题。从教育者的角度来看,其原因在于:一是受制于学科背景和知识壁垒的影响,许多教育者并未接受过系统的传统文化学习和训练,传统文化知识储备不足,文化底蕴薄弱,难以在教育教学中实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二是受具体工作内容和评价机制的影响,许多教育者更倾向于关注教学任务的完成和自己专业领域的科研,对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热情不高,动力不足。三是许多教育者认识不足、对传统文化认同度不高,在日常管理、课堂教学等环节中,并未有意识地结合思政课内容有针对性地讲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更遑论积极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日常工作及其相关教育活动之中的有效方法。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较为单一
通常来说,方式是指具体的策略方法和形式,包括活动形式、手段工具、具体程序等,属于技术层面的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其中融入方式是否科学有效、灵活多样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从现实来看,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较为单一,很多只是将传统文化内容加入部分课程教学之中,未能积极尝试线上线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堂教育与环境育人等多种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程全方位多层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有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仅注重传授理论知识,并未有针对性地讲解相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既不能与思想政治教育教材贯通讲解,也不能使学生真正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传达的价值理念,这些都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中难以取得启迪学生智慧、健全学生人格、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的效果。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有待优化
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9]81,强调“环境的改变与人的活动”具有一致性,良好的环境能够影响甚至改变人的思想。孔子言:“入芝兰之室,久闻而不知其香,即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与处者焉。”[10]136-137荀子亦言:“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11]5可见,人与环境是一个互动系统,良好的环境不仅在大学生人格养成中具有潜移默化的浸润作用,也是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因素。总体来说,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环境不错,但从社会、学校等具体操作层面来看,相关环境建设仍有待提升。一是社会交往空间中的传统文化环境有待提升。受社会结构剧烈转型以及后现代主义、新自由主义等多元思潮的影响,当前阶段,社会交往空间中的传统文化氛围并不十分浓厚。二是高校物质保障环境欠佳。比如,部分高校的经费投入更侧重于实训实验器材的购买以及实训楼的建设等,校园中的传统文化氛围不够浓厚。三是校园人文环境营造稍显刻意。大部分高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教育价值已形成了深刻认识,也能有意识地运用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但在这一过程中,校园传统文化氛围的营造尚显刻意,不能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更难以在不知不觉中对大学生产生实际的影响。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策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多管齐下,构建多方联动的长效机制,多法并举,形成合力。
1.积极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的方式方法
高校应该秉持“愿意听、能入心、有共鸣”的原则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方式。第一,结合院校特色和学生身心特点,以学生学习、生活领域常见的问题为抓手,就思维提升、行为养成、交往障碍、网络贷款、情感表达、心理健康等问题开展“仁义礼智信”的相关教育。第二,积极探索体验式情境教学。高校要充分利用历史文化景点、红色教育基地和重大传统节日、纪念日开展情境教学,让学生身临其境,心随境变,充分体验,走入那时、那地、那情带来的心灵教育,激发学生铭记历史、爱国为民、不畏艰难、勇于担当的意识。第三,创新形式融入大学生课外实践,有意识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学习设计到学生课外实践活动中去。学校要做好方向引导,把舞台交给学生,做到“学校搭台、学生唱戏”,让学生充分参与,在活动中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力量,使学生得到思想的提高和灵魂的升华。第四,充分利用网络与教育实际和时代发展相结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深挖,加大课外学习教育形式的探索力度,积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其和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功能、价值上的协调统一。通过形式的创新,加强学习交流,使其符合学生的感知习惯,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受,让学生可以置身于良好的氛围中完成学习,学生也可以在每一次实践活动中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甄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内容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关键要素,内容的正确、丰富、完善与否,直接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积极主动提升自身传统文化底蕴,深入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的契合点,甄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内容要素,同时在适当的时间用适宜的方式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课堂,拉近学生和传统文化的距离,促进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开阔视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许多超越时空的思想资源,其前瞻性和包容性极强,可以和时代发展保持同步,所以能够传承至今。这里应注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是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内容要素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而非完全脱离思想政治教育单纯地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够适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和实际情况相结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有效资源进行筛选,展开精准教育。既要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感受,同时还要使其充分了解古今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充分把握事物的规律性。除此之外,高校也应和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者以及相关领域专家积极合作,一同对特色教材进行开发,科学指导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等教育主体更好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3.着力研发富有院校特色的校本教材
为有效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校还应加大对特色校本教材的研发力度。高校可以利用自身优势聚集哲学、历史和文学等传统文化相关专家和思政教育专家,打造一支专业的校本教材编写队伍。高校应立足于各专业特点,对各专业背后的思政教育理念进行深挖。如,针对金融类专业的学生,高校应着重对其廉洁奉公、诚实守信的职业品德进行培养;针对工程类专业的学生,高校应着重对其刻苦钻研、吃苦耐劳的职业品德进行培养,等等。
4.营造富含文化底蕴的校园环境
校园文化直接影响着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养成。高校要在校园行为文化、校园精神文化和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将环境隐性育人的作用发挥出来。第一,要在校园物质环境建设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园物质环境为校园文化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改善校园文化环境,促进校园建设品位提升,使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对积极向上的文化理念进行传播。第二,要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要借助公众号、网站、广播、宣传栏、黑板报、校报等渠道,积极对学校优良的校风校训、厚重的办学传统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进行宣传,借助精神上的渗透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提高。第三,在校园行为文化建设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园行为文化是传播校园各种精神文化的重要渠道,同时也为创新校园文化提供了重要动力。这既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增强,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5.建立健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机制
从学校层面而言,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充分发挥制度保障作用。要充分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而深远的影响,要加强顶层制度设计,对于相关的教学实践活动要给予人力支持和资金保障,对于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等教育主体要开展专题培训,积极鼓励教师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科研探索,加强项目研究立项工作,对研究成果、教学工作、实践创新等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和奖惩机制,充分发挥评价考核机制的“指挥棒”作用;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可以给予师生更好的指引,使其及时发现教学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同时积极解决,进而促进教学效果提高[12],也可以更好地调动师生开展此项教学实践工作的积极性,确保工作行之有效。所以,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师生都要及时总结自己在此阶段的教学和学习情况,分析得失,进而评估自身的总体教和学的效果;还可以把教师和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展开相互评价,以及时发现教学不足、寻找学习差距,相互取长补短,为今后教学实践活动提出宝贵的改进意见,优化教学计划,创新活动组织,完善评价机制提供可靠的依据,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实践体系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