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瓜州“红麦商”与瓜州“红麴”之辩

2024-01-09黄祖新

酿酒科技 2023年3期
关键词:讹误瓜州初学

红麹是红曲霉在大米上的固态发酵产物,红麥商是红皮小麦粉碎的麸面混合物。王粲的七释诗篇中关于瓜州红麥商与瓜州红麹的一字之争,涉及中国红曲起源“东汉说”。本文以古代文献及词义分析王粲的七释诗篇中是“麥商”还是“麴”,认为瓜州红麴的说法可信度较大。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裴李岗遗址项目负责人李永强在2021 年度河南考古工作成果交流会上披露,新郑裴李岗遗址发现距今约8000 年使用红曲霉发酵酿成的酒,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使用这一酿酒技术的实证。此新闻报道使我在查阅红曲(麴)文献之余,阅读了《酿酒科技》刊登傅金泉先生一文:读《福建古田为红曲发源地考证》有感(下称傅文)。

林风研究员《福建古田为红曲发源地考证》(下称林文)早已读过。关于唐朝徐坚等编纂的《初学记》卷二十六,王粲《七释》曰:“西旅游梁,御宿素粲,瓜州红麹,参糅相半,软滑膏润,入口流散。”这一论点,被国内外研究红曲起源的学者称之“东汉说”,林文中列证史料认为不存在“东汉说”。作为红曲起源探索,提出这一新的看法,应该鼓励允许,故不做评论。

傅文中“我拜读了此文,认为林风治学严谨的精神,可敬、可学、可贺!十分高兴,他纠正了百年将‘瓜州红麹(原意是‘麥商’)’错写为‘瓜州红曲’导致‘红曲起源东汉说’的错误。”和“如果没有林风先生研究考证,纠正了百年的历史错误,以‘瓜州红曲’为依据的‘红曲起源东汉说’,不知还要继续错到何时?”令我惊讶。本文特列出有关七释诗篇的历史文献,阅者自有定论。

1 有关七释诗篇的诸文献介绍

1.1 《日藏弘仁本文馆词林》

1.1.1 日藏弘仁本《文馆词林》历史沿革

《文馆词林》是古代中国诗文总集,原一千卷,今残数十卷。唐高宗朝中书令许敬宗奉敕编纂,成书于唐高宗显庆三年(658 年),敕修之书,千卷巨制,在印刷术尚未盛行的唐代,流传不广。经唐末五代之乱,至宋初全书已散佚殆尽。唐朝中日文化交流鼎盛,《文馆词林》传入崇拜唐朝的日本,日藏弘仁本《文馆词林》为日本嵯峨天皇弘仁十四年(823年,唐穆宗长庆三年)校书殿转钞本,此书在日本属于皇室藏书,现只留存《文馆词林》残卷。昭和四十四年(1969),日本古典研究会瑰集在日本发现的残卷总汇于《影弘仁本〈文馆词林〉》,共计30 卷。2001 年中华书局出版《日藏弘仁本文馆词林校证》系罗国威教授整理。

《日藏弘仁本文馆词林校证》的七释诗篇正是文馆词林卷第四一四,此卷原件系弘仁本之摹写本,日本内阁文库藏。七释诗篇是目前发现唯一全文,其余国内版本皆是残篇。

1.1.2 关于日藏弘仁本《文馆词林》的讹误局限性评价

杨守敬《日本访书志》卷十二,描述了在寻访《文馆词林》过程中对弘仁本的发现,说:“弘仁为彼国嵯峨天皇年号,其十四年当中国唐穆宗长庆三年,足知其根源之古。又有‘宝永元年甲申四月十五日写,则又其传抄之年月也,当我朝康熙四十三年。其书屡经传抄,讹误颇多,乃携之归。凡见于史传、《太平御览》《艺文类聚》《初学记》等书引者,悉为比勘,其无可参证者阙焉。”

日藏弘仁本《文馆词林》讹字类释的文章中,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王晓平教授指出:“弘仁本《文馆词林》系日本弘仁十四年(823)的写本。由于该写本抄写年代较早,书写讹误也不少。”“弘仁本《文馆词林》或许可以说是最后一部未经深度整理的宋代以前的总集。由于过早散逸,使这部卷帙浩大的书,没有经历唐宋以后学者对其版本化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我们重睹写本时代书籍原貌的需求。由于没有唐宋以后学者的反复校勘、整理,保存至今的写本在文字上的混乱也就格外醒目。”

日本影弘仁本《文馆词林》存在两个问题的文章中,熊清元教授指出:“《文馆词林》原本规模宏大,必经众手抄撮乃成,而日藏弘仁本又经转抄或传刻,都势必影响该书原文的准确性,失误在所难免。”

《日藏弘仁本文馆词林校证》是罗国威教授佳作。20 世纪90年代,此书经罗国威先生据弘仁本所作的校证,纠正了许多讹误,然扬州大学文学院顾农教授指出:“可惜该校证本立下了这样一条凡例:只以载有所存篇目的其他典籍作比勘,所谓比勘,只是交待其他文献的刊载情况,个别残脱文字据之补入,并不予以通校。这样就不免留下了若干遗憾,降低了整理的水准。”

1.1.3 罗国威教授的日藏弘仁本《文馆词林》校记

2001 年10 月《日藏弘仁本文馆词林校证》罗国威整理一书出版后,由于读者的意见,罗国威教授将原书稿的校记部分整理发表,题名:日藏弘仁本《文馆词林》校记(上、下),刊登在中国古典文献学丛刊(第五卷)。

日藏弘仁本《文馆词林》校记(上)的七释篇P39-40:日藏弘仁本《文馆词林》与诸书(唐《北堂书钞》即《书抄》、《初学记》、宋《太平御览》即《御览》)比勘如下:

西旅游梁《书抄》两引“梁”皆作“粱”。

御宿青粲《初学记》《御览》“青”作“素”。

瓜州红 《初学记》《御览》“麥商”作“麴”。

柔滑膏润《书抄》《初学记》《御览》“柔”作“软”。

林文中有关“素”与“青”、“麹(同麯)”与“麥商”的相异内容是该文献早已比勘出处。所以傅文中“如果没有林风先生研究考证,纠正了百年的历史错误,以‘瓜州红曲’为依据的‘红曲起源东汉说’,不知还要继续错到何时?”这句话有点过。

1.2 唐·虞世南《北堂书钞》与唐·徐坚《初学记》

唐《北堂书钞》隋秘书郎虞世南(558 年—638 年)撰,南海孔广陶校注,共160卷,成书于虞世南担任秘书监,约633 年左右。唐代徐坚(659 年—729 年)等奉敕撰《初学记》三十卷。《北堂书钞》与《初学记》皆是唐朝年间相近作品,其中七释为残篇。与日藏弘仁本《文馆词林》(以下简称弘仁本《文馆词林》)(823年,唐穆宗长庆三年)是同一时期作品,不存在文章之间的传承关系。

各种版本七释诗篇部分比勘:

西旅游梁 弘仁本《文馆词林》《初学记》《御览》作“梁”;《书抄》两引“梁”皆作“粱”。

御宿青粲 弘仁本《文馆词林》《书抄》作“青”;《初学记》《御览》“青”作“素”。

瓜州红 弘仁本《文馆词林》《书抄》作“麥商”;《初学记》《御览》“麥商”作“麴”。

柔滑膏润 弘仁本《文馆词林》作“柔”;《书抄》《初学记》《御览》“柔”作“软”。

注:日藏弘仁本《文馆词林》原件系摹写本,七释诗篇是全文。与国内收集各版本七释诗篇残篇之间比勘存在差异,讹误是历史自然产生,但不能以全文而定正确与否。

王晓平在“日藏弘仁本《文馆词林》讹字类释”一文中提到:“追溯写本中的讹误,仅仅就一本而论往往是不够的,因为每一次转抄,都可能沿袭底本的讹误,同时不经意间又出现新的讹误。讹误的产生既可能是书手的疏忽,也可能是书手忠实地继承了底本的讹误。”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下令编撰一部名叫《初学记》的“皇家教科书”。徐坚等人奉旨编纂了《初学记》。《初学记》是以知识为重点官修综合类书,是一部比较精审的类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说:《初学记》“在唐人类书中,博不及《艺文类聚》,精则胜之,若《北堂书钞》及《六帖》,则出此书之下远矣。”司马光在《温公续诗话》中记载,北宋龙图阁大学士刘筠特爱此书,曾赞誉它“非止初学,可为终身记”。该书是现存唐代四大类书之一,它保存了丰富的初唐以前的古代文献。这些古代文献绝大部分已经亡佚,因此,该书很早就引起了学者们的重视,利用它作为辑佚、校勘的工具。唐朝徐坚等编篡的《初学记》卷二十六,王粲《七释》曰:“西旅游梁,御宿素粲,瓜州红麹,参糅相半,软滑膏润,入口流散。”可信度较大。

1.3 北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八百五十饮食部八

王粲《七释》曰:“西旅游梁,御宿素粲,瓜州红麹,参糅相半,软滑膏润,入口流散。”

《太平御览》是我国宋代一部著名的类书,为北宋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奉敕编纂,成书于太平兴国八年,采以群书类集之,凡分五十五部五百五十门而编为千卷,所以初名为《太平总类》;书成之后,宋太宗日览三卷,一岁而读周,所以更名为《太平御览》。《太平御览》保存的大量古书遗文,十之七八今已亡佚,其中汉人传记百种,旧地方志二百种,更是十分难得的珍贵材料,故被人们誉为辑佚工作的宝山。

1.4 清朝孔广陶校注本《北堂书钞》

清朝著名藏书家、大书商孔广陶刻印《北堂书钞》(孔广陶影抄孔星衍本并校注本,亦称万卷堂光绪刻本),后者条目之案语称:“严辑《王粲集》本钞酒食总篇引同陈本,青误素,麥商误麯。《初学记》廿六引亦然。”唐·虞世南《北堂书钞》与唐·徐坚《初学记》历来版本(包括日本历代版本)七释诗篇皆存在“青误素,麥商误麯”的比勘差异,这也不足惊奇,并共存于世。对于历史文献史料比勘差异,如果没有切实合理的铁证,以共存方式,供读者自主比勘,著名藏书家孔广陶先生深知其理。如果《初学记》是孔广陶先生所刻本,其刻本《初学记》的后者条目之案语是否指《北堂书钞》不对。

1.5 清·严可均 辑《全后汉文》卷九十一。◎王粲(二)◇七释

“乃有西旅游梁,御宿青粲。瓜州红(麦?),参糅相半,软滑膏润,入口流散。”(《书钞》一百四十二,又一百四十四,《初学记》二十六,《御览》八百五十。)

严辑七释篇中写道:瓜州红(麦?),并没有指定为麥商是还是麴,并列出文献的刊载情况:《书钞》一百四十二,又一百四十四,《初学记》二十六,《御览》八百五十,自主比勘(比照验证)。除非有正确考证,不然不做绝对判断,这是正确对待历史文献应有态度。《全后汉文》系清人严可均所辑,106卷,是一部后汉文章的总集。对于研究后汉一代的历史、文化、文学的重要价值,已为学界广泛肯定。所以瓜州红(麦?)即是“麥商”还是“麴”一事是未定论断。

2 七释诗篇中“御宿青粲,瓜州红麥商”句词义分析

关于“麥商”字,《故训汇纂》的解释如下:“麥商,麦覈屑也”,清代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麥覈也(注同屑)。上文云麥之覈謂其堅,此云帶覈之謂其米靡碎,石靡之尙未成末,麩與麪未分。由麦转为麥商的加工没有现代粉碎机械,以石磨干磨法加工出来的“麥商”应该是麩與麪未分,有核碎屑,品质是粗糙的。

“御宿青粲,瓜州红麥商”中御宿青粲指陕西御宿地区上等的青米(极品米色泽如青玉,故言青米。米粒表面青玉光泽的米是不糯性的,瓜州红麥商应该是瓜州地区红皮小麦干磨成麥商。上等的不糯性青米与石磨干法磨出的红皮小麦核碎屑煮不出“软滑膏润,入口流散”的口感。以文中食物口感效果判断“御宿青粲,瓜州红麥商”有误,不是麹误而是麥商误。

红麴是大米经过红曲霉固态发酵后产物,成品红麴遇水呈如嚼烂状,汉时《释名》一书中说:“麴,朽也,郁之使生衣朽败也。”红麴与上等精白大米,参合相拌,煮后达到软滑膏润,入口流散的口感是可以的。如武汉佳成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的视频介绍的红曲(麴)大米粥。因此,从诗句词义角度,初唐·徐坚《初学记》的《七释》:“西旅游梁,御宿素粲,瓜州红麹,參糅相半。软滑膏润,入口流散。诗句词义比较恰当。”

3 关于“福建古田为红曲发源地考证”的初探

宋·梁克家《三山志》云:“唐开元二十八年,峒豪刘疆等三人,以土地人民归于都督李亚邱,乃遣杨参军招致林镕等千余户,咸曰祖父咸亨中来此潜焉,因古昔田亩垦辟而居,以闻于朝。明年立县双溪之汇,屏山之南。因名古田县。”清乾隆版《古田县志》序:“距郡(福州)三百里而近,有县曰古田,溪谷深阻,箐林奥密,岩险襟带,旧常号剧邑。”清乾隆版《古田县志》中风俗篇:“《风俗志》:田岁一获,地瘠无蓄聚。惟负米出水口(古田地名)而已。”古田俗称悍犷,民称难治,直到盛唐末期还是一片“荒蛮地带”。当时古田有可能作为中国唐朝的红曲发源地吗?关于林文中福建古田为红曲发源地的考证论断,实在没有证据,不值一驳。对于福建古田为红曲发源地的说法,傅文中“我想林风的《福建古田为红曲发源地考证》一文,已实现方老(著名微生物学家方心芳先生)的期望,真是一个不小的贡献”。●

猜你喜欢

讹误瓜州初学
瓜州的“大地之子”
简论安大简《诗经》抄本中的讹误等问题
更 正
给初学写作者的意见
西夏文《金光明最胜王经》卷六讹误汇考
西夏佛教艺术中的“家窟”与“公共窟”——瓜州榆林窟第29窟供养人的构成再探
《明督抚年表》讹误校补十一则
瓜州养路忙——甘肃省酒泉公路管局瓜州公路段集中整治路域环境
谈初学书法选帖五忌
轮滑苦与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