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传承红色基因:实然、应然及路径*

2024-01-09赵婧竹雷金火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红色思政

赵婧竹,雷金火

(安徽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1]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百余年艰苦奋斗中形成的一系列光荣传统、优良作风和道德品质。这些光荣传统、优良作风、道德品质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素材,是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的重要来源。发挥红色基因在高校思政课中的重要作用,既是高校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需要,又是红色基因自身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需要。传承红色基因是高校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必要举措,高校思政课不仅是传承红色基因的课堂主阵地、主渠道,还是高校充分发挥立德树人职能的关键课程,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和深刻把握高校思政课与红色基因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并努力探索高校思政课传承红色基因的实现路径,以促进高校思政课内涵式发展。

一、识读红色基因:内涵与特征

生物学意义上的“基因”是个体生命遗传的本质要素,政治学意义上的“红色基因”则是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精神密码。红色基因内涵丰富意义深远,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现实体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接续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百年奋斗历程的缩影,具有鲜明的科学性、深厚的民族性、显著的人民性等特征。同时,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红色基因的内涵与特征是高校思政课传承红色基因的前提。

(一)鲜明的科学性:红色基因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现实体现

马克思主义是被历史和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理论,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遵循,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为指南,在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艰苦奋斗的历程中形成了代代相传的红色基因。因此,红色基因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现实体现,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是红色基因的鲜明底色和精髓。

马克思主义蕴含着正确的世界观与科学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始终强调要客观地看待问题,坚持实事求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遵循客观规律,坚持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等科学理论和基本原则。中国共产党在百余年的艰辛探索中,始终依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指导实践,红色基因也遵循着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在各个历史时期分别表现为: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根据实际国情进行“一化三改”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实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而奋斗。

红色基因深植于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之中,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现实体现,更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实践延伸,其自身所具有的高度科学性经历了百余年时间的考验。事实证明,具有鲜明科学性特征的红色基因是支撑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各个领域开辟新天地的精神动力。

(二)深厚的民族性:红色基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接续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灵魂,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红色基因产生的重要思想来源,红色基因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继承与发展。

“中国人民的理想和奋斗,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是始终深深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的,同时又是随着历史和时代前进而不断与日俱新、与时俱进的。”[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光辉历史的精髓与凝结,生动体现了中国人民的理想追求、价值观念、优良传统,这是红色基因的生成根基。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红色基因的发源地。譬如“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爱国主义精神,“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理想信念,“俭节则昌,淫佚则亡”的优良传统等都是红色基因的生成源头。另一方面,红色基因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继承发展。“红色基因荷载着中国共产党核心精神要素,”[3]革命时期形成的建党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等,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抗震救灾精神、伟大抗疫精神等都是红色基因的具体体现。红色基因在具体表现上不断发展和变化,但其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却是一以贯之的。

红色基因根植于历史悠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接续发展。在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下,红色基因的民族性特征也将不断深厚,这意味着红色基因更贴合民族需要,更贴近民族现实,并为民族发展提供指引。

(三)显著的人民性: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百年奋斗历程的缩影

中国共产党人自诞生起始终坚定人民立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百年奋斗历程中毫不动摇地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进而形成了以民为本的红色基因。为人民服务是红色基因的应有之义和核心要义,人民性是红色基因的显著特征。

“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4]近代的中国人民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下历尽艰辛,无数先辈前赴后继地寻求救亡图存的道路却屡屡受挫。中国共产党开天辟地,自诞生起充分吸取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为了建立人民政权而浴血奋战,最终建立新中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了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中国共产党通过开展“三大改造”等一系列举措,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一步保障了人民主体地位;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为了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独树一帜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做到心怀“国之大者”,全党上下都在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而奋斗,在建党百年之际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迈出了坚实一步。

中国共产党百年的艰苦奋斗形成了代代相传的红色基因,诸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勇往直前的斗争精神、坚定执着的理想信念、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毫不动摇的创新精神等。它是中国共产党人内在的行为规范与道德准则,是中国共产党人独具的精神内核,具有显著的人民性。

二、传承红色基因:高校思政课实然之需

红色基因与高校思政课在本质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契合与融通,应将红色基因与高校思政课相结合。一方面,高校思政课传承红色基因可以获得更多的教学拓展空间;另一方面,红色基因依托高校思政课也可以保障自身与时俱进,由此形成两者互补互进的双赢局面。现阶段,高校思政课在传承红色基因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现实困境,主要表现为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红色基因涵养不足,部分高校学生对红色基因认同度不高,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不强等问题。

(一)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传承红色基因的责任感缺失

作为高校思政课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组织者,高校思政课教师对红色基因的理解和自身的行为倾向会影响高校思政课与红色基因的结合度。目前,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传承红色基因的责任感缺失,主要表现为信仰信念动摇、重科研轻教学、教学方法有待创新。

首先,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信仰信念动摇,导致其传承红色基因的责任感缺失。思政课教师是思政课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是学生信仰信念的塑造者,思政课教师缺乏红色基因责任感,进而导致自身信仰信念动摇,势必会导致学生的信仰信念不坚定。目前,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推销反动政治言论和主张,宣扬敌对意识形态,公然否定共产主义信仰”[5],这严重背离了思政课教师应该言传身教、教书育人的初衷,更是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理应传承红色基因使命的违背。正是由于缺少传承红色基因的责任感,造成当前思政课与传承红色基因的紧密度不断下降。

其次,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重科研轻教学,导致其传承红色基因的责任感缺失。思政课教师同时肩负科研与教学两大重任,既是科研主体又是教学主体,但目前“激励教师发表一系列‘高水平’研究成果,且作为学术评价的最重要指标之一”[6],导致教师在面对双重身份时,传承红色基因的责任感远远小于追求科研成果的获得感。面对将“科研产出”作为主要衡量标准,部分思政课教师开始偏向“重科研,轻教学”,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科研中,忽视对学生的培养。这种行为本身就是对红色基因“人民性”本质的背离,更无从谈起在这样的方式下高校思政课教师会产生传承红色基因的责任感,从而为高校思政课推进红色基因的传承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最后,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方式过于保守,对“传承红色基因责任感”的理解不够深入,不能够适应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传承红色基因的基本需要。部分思政课教师认为“传承红色基因责任感”体现在传授教科书的知识,教学内容往往更加倾向于局限在课本当中,而教学方式更是一成不变的输出式教学,在传授知识过程中机械地重复课本上人尽皆知的红色事迹,并单纯地将之看作为传承红色基因的责任感体现。这样理解下的“传承红色基因”很难实现以思政课为载体,适应时代变化和需要,本质上也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对传承红色基因的责任感不强,导致并没有清楚透彻地掌握什么才是“传承红色基因”而导致的实然之为。

(二)部分高校学生对红色基因认同度不高

高校学生是高校思政课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参与者,是传承红色基因的主要力量。新时代,高校学生以“00 后”群体为主,思维方式多元性、多变性、差异性显著增强,受消费主义、利己主义、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等影响,部分高校学生对红色基因认同度不高,意识形态领域面临巨大挑战。

首先,消费主义倾向造成高校学生对红色基因认同度不高。“消费主义……已渗透到我国社会各个领域,尤其是高校成为其理想的‘温床’,严重影响和误导了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价值观念,冲击和消解着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7]现阶段,随着网络新媒体平台的迅速崛起,高校学生的价值观日趋多元化,逐渐衍生出消费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一系列作风问题并不断滋生蔓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处于“拔节育穗”期的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价值观,日益消解高校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造成部分高校学生的消费观和价值观扭曲,逐渐形成了追求奢侈的畸形消费、盲目冲动的过度消费、不管不顾的超前消费,形成了盲目自我、追求功利、狭隘世俗的错误价值观,日益消解和弱化高校学生对红色基因的认同度,直接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其次,利己主义倾向造成高校学生对红色基因认同度不高。当前伴随经济全球化和网络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利己主义等非主流价值观念和消极社会思潮逐渐蔓延渗透到高校,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高校学生,造成高校学生的价值观模糊或扭曲,最终导致部分高校学生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利己主义“导致部分大学生以个人为本位,集体观念淡薄,对组织缺乏认同感,对榜样缺乏遵从感,形成了师生关系紧张、同学关系冷漠、集体参与淡漠等不良现象的出现。”[8]在利己主义影响下,高校学生更多地关注自身利益,缺乏集体主义、雷锋精神、奉献精神等优秀品质,对红色基因观念淡薄。

最后,西方意识形态渗透造成高校学生对红色基因认同度不高。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推动世界进入了“意识形态新时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借助多元传播手段,通过媒介技术,对我国高校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将大量意识形态倾向浓重的理论观点输入我国,如“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宪政民主”等,不断冲击高校学生的思想意识,导致高校学生理想信念动摇、信仰信念缺失、价值追求麻木,甚至丧失马克思主义信仰,怀疑党的领导。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日渐瓦解高校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逐步消除高校学生对红色基因的肯定和认同。

(三)部分高校文化氛围对红色基因传承不够友好

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是高校思政课能否发挥作用的关键。现阶段,部分高校思政课在教学过程中未充分利用本土红色资源、未坚持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未真正做到实践育人,其教学实效性有待提升。

首先,高校文化氛围塑造过程中未充分利用本土红色资源,导致文化氛围对红色基因传承不够友好。高校思政课教学应充分利用本土红色资源,注重从所在地区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特点中挖掘出具有教育功能的文化元素。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学未能对所在地方的红色资源进行深入细致研究,未能梳理出其中具有教育功能的文化因子;高校思政课教学未能依托校史等资源,挖掘出高校自身具有教育功能的文化因子并将其融入思政课教学中。鉴于此,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要充分利用本土红色资源,讲好本土红色故事,传承本土红色基因,把本土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转化为高校的思政课教学优势。

其次,高校文化知识教授过程中未坚持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导致文化氛围对红色基因传承不够友好。高校思政课要凸显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形成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育共识。“高校思政课教师较少了解大学生在想什么、关心什么、需要什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差异性与创造性。”[9]鉴于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深入学生实际调查研究,尊重学生个性化需求,紧跟学生思想脉搏,知悉学生心中所想。高校思政课教师只有形成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育共识,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选取贴近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的教育内容,才能为学生所接受,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最后,高校文化落地生根过程中未真正做到实践育人,导致文化氛围对红色基因传承不够友好。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利于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得到思想感悟、获得思想启迪、提升思想境界,让大学生深切体会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进而实现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目标。现阶段,高校思政课对实践育人的重视程度不够,高校思政课的实践学分难以落实,教师的实践教学要求难以明确,学生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成绩难以考核。此外,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贯彻落实还涉及高校教务部门、保卫部门、学生处等部门,更因人员、经费、安全等因素制约,部门间难以协同合作,难以达到实践育人的目标。鉴于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开展校内实践活动,充分利用校外实践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整个实践活动过程,进一步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三、传承红色基因:高校思政课应然之举

传承红色基因对于当下高校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尤其是对高校思政课而言,传承红色基因更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与价值。高校思政课传承红色基因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丰富高校思政课内容的必然要求。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促进高校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思政课传承红色基因有助于提升其感召力、亲和力和说服力,充分发挥其铸魂育人功能。

首先,红色基因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土、喷薄于革命文化的沃土、延展和丰富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热土[10],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对红色文化的凝结。这一特质注定了其在高校思政课传播红色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其次,红色基因蕴含爱国主义、艰苦奋斗、服务人民等一系列极具思想政治教育的光荣传统,教导新时代大学生发挥“先锋队”作用,常怀忧国忧民之心、常立报国报民之志,艰苦奋斗、砥砺前行,致力于让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使其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充分说明其在高校思政课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最后,红色基因所蕴含的自我批评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之一,是高校思政课教师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有效途径。高校思政课教师应有刀刃向内的决心和勇气,敢于自我反思、自我检讨,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与建议,不断挑战自我、完善自我。通过开展自我批评,进一步夯实高校思政课教师群体在应对新环境新背景下高校思政课传承红色基因时所应具备的基础能力和基本素养。

(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校思政课传承红色基因是高校思政课充分发挥其育人职能的必然举措,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手段,其关键在于深刻理解准确把握红色基因的丰富内涵与重要价值,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牢记党的初心使命。

首先,坚定理想信念。红色基因蕴含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勇往直前的斗争精神、坚定执着的理想信念、大公无私的优良作风、浴血奋战的奋斗精神、自我牺牲的奉献精神等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彰显出巨大的感召力和影响力。这些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有助于新时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信仰信念,帮助新时代大学生筑牢理想信念之基。

其次,树立正确价值观。红色基因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坚定“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中心、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气概,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顽强拼搏、艰苦奋斗的气魄,这为新时代大学生服务祖国、贡献社会、服务人民提供了正确指引,为新时代大学生价值观塑造提供了正确引导。

最后,提升文化自信。红色基因生长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继承与发展,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和灵魂,内含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理想、价值追求和道德准则,是激励大学生遵循先辈足迹勇毅前行的重要力量,也是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力量。

(三)丰富高校思政课内容

红色基因具有鲜明的科学性,蕴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因子,有助于丰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内容。

首先,丰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内容。红色基因蕴含中国共产党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指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倡树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世界观与科学方法论,帮助新时代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形成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正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重要丰富。

其次,丰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内容。红色基因贯穿百年党史,具体表现为革命年代“甘将热血沃中华”的爱国主义精神、建设时期“地动三河铁臂摇”的艰苦创业精神、改革开放新时期“披星戴月争朝夕”的艰苦奋斗精神、新时代“打铁必须自身硬”的自我革命精神,正是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重要丰富。

再次,丰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内容。红色基因是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集中展示,帮助新时代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坚定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是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重要丰富。

最后,丰富《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红色基因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揭示了无数革命先辈的精神面貌,展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追求,有利于新时代大学生坚持党的领导,坚定理想信念,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正是对《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丰富。

四、传承红色基因:高校思政课必然之策

当前我国高校思政课在传承红色基因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不论是部分思政课教师责任感缺失,抑或是高校学生红色基因观念淡薄,归结起来都是“软实力”未能及时跟进提升。因此,针对部分思政课教师责任感缺失的问题,应当通过将红色基因贯穿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全过程的方式,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红色素养,让高校思政课教师红色素养的“软实力”水平与高校思政课建设进度相匹配。针对高校学生红色基因观念淡薄的问题,则需要以红色基因融入校园环境的形式,在潜移默化中构建起学生自觉自主接受红色基因熏陶的整体环境,并不断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载体。

(一)将红色基因贯穿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全过程,提升思政课教师红色素养

教师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和名片,“德才兼备的一流教师是知识殿堂的基石与栋梁”[11]。高校思政课教师承担着传授知识、传播道理、塑造学生价值观的重要使命,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不仅要“言传”更要“身教”。这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有更高的学术能力与道德修养。将红色基因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有利于高校思政课教师提高自身素养,成为“大先生”,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

1.红色基因融入师德培训

“师德”可以简要理解为教师的内在道德品质。师德培训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在开展教学前的必要举措,在高校思政课教师开展师德培训的过程中,可以将红色基因融入师德培训,将红色文化纳入师德培训。譬如,在师德培训中邀请红色文化研究专家开展讲座、组织参加培训的思政课教师参加红色文化展览馆等。红色师德培训一方面能丰富师德培训的内容,使其更加有吸引力和感召力;另一方面能洗涤净化思政课教师的思想,达到“思想育人”的效果,从而形成以“师德”带“学德”的育人方式。

2.红色基因融入师风建设

“师风”可以简要理解为教师的外在表现作风。将红色基因融入师风建设是提高思政课教师自身作风的必然要求。将红色基因融入师风建设一方面可以发挥红色人物的榜样示范作用,为思政课教师提供奋斗目标;另一方面红色基因中包含的“实事求是”“迎难而上”“艰苦奋斗”等理念也会对思政课教师的作风产生影响,使其自觉抵制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不良之风,从而形成以“师风”带“学风”的育人方式。

3.红色基因融入思政课教学

将红色基因融入思政课教学既是提升思政课教师红色素养的重要途径,又是高校思政课传承红色基因的必要手段。首先,思政课教师要丰富教学内容。一方面思政课教师在讲授书本知识的同时还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观看红色电影、组织学生听红色歌曲,红色电影和红色歌曲可以加深学生对红色基因的记忆,促进学生更好地吸收理解;另一方面学校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开设校史课,由思政课教师在思政课上讲授校史,丰富充实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其次,思政课教师要改进教学方式。恰当的教学方式对教育的结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目前,思政课教师照本宣科、唱独角戏,缺少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教育的结果差强人意。思政课教学应采用师生之间多对话、互动、讨论的参与式、互动式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参与感、获得感,形成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

(二)在学生群体中开展红色基因常态化学习,破除错误思想的负面引导

高校思政课传承红色基因的主要群体是青年学生,但当前,青年学生因为受到了消费主义、利己主义和西方意识渗透的多重影响,导致思政课传承红色基因的整体进程不能顺利地推进。

1.着力提升学生精神境界,破除消费主义负面影响

当前学生群体之所以会受到消费主义等不良思想的影响,归根结底是因为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带来的物质水平提升,并没有在精神领域得到相应的体现。因此,要从学生群体着手,在学生群体中开展红色基因常态化学习,着力提升青年学生群体的精神境界,破除消费主义错误思想的负面引导,多向革命先烈和英雄人物学习,避免坠入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设置的消费主义陷阱之中。通过对红色历史的常态化学习,让红色记忆唤起青年学生群体内心的淳朴,进一步在涉及消费主义的相关问题上树立起正确的是非观念,从根本上杜绝消费主义有可能滋生的土壤。

2.大力弘扬集体主义精神,破除利己主义负面影响

在学生层面上看思政课与传承红色基因两者之间衔接问题时,青年学生群体的利己主义思想是不可回避的问题。“要深刻认识到传承红色基因的目的就是不断引导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12],青年学生如果只关注自身的利益,国家和民族将失去复兴崛起的历史机遇。利己主义是不符合社会主义社会所提倡的集体主义精神的腐朽产物,利己主义与红色基因互不兼容,高校思政课要想传承红色基因,在学生层面就需要大力弘扬集体主义精神,对利己主义思想进行批判辩驳。

3.牢牢掌握意识形态主动权,破除西方意识形态渗透负面影响

从人民政权诞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不到百年的时间,西方资产阶级敌对势力对我们国家的青年学生群体不断输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妄图毁掉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当前,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青年学生群体之中依旧流毒,极大危害了高校思政课与红色基因的融合发展,使得学生对思政课和红色基因、红色历史、红色记忆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抵触心理。越是如此,越要坚定党的领导,越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主动权、话语权,阻止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对青年学生群体思想的荼毒伤害。

(三)将红色基因融入校园环境,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载体

高校不仅要教书育人,更要肩负起对高校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重任,校园文化是一个高校精神面貌的直接展示,是衡量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不仅能推动校园自身的发展,还能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正因如此,新时代更要将红色基因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利用红色基因营造出崇德向善的校园环境,引导学生“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13]。

1.加强校园红色文化“硬”设施建设

扩大校园红色文化设施建设规模是高校思政课在传承红色基因过程中提升软实力相关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红色文化设施建设规模的扩大,开辟出红色基因在高校思政课传承中的新渠道,将思政课搬出课堂、走进校园,让红色基因的传承基于思政课堂,而又高于思政课堂。

首先,高校可以建立红色革命纪念馆。红色革命纪念馆是传承红色基因的核心阵地,是歌颂革命先辈、发扬革命传统、弘扬革命精神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对高校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育爱国主义精神、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的重要场所。建立红色革命纪念馆不仅是陶冶学生个人的道德情操与自身修养的有效手段,更是增强高校学生红色基因观念的重要途径。

其次,高校可以张贴红色标语。红色标语因其遍布性、易懂性、密集性等特点,极具感召力和感染力,是宣传红色文化和红色基因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是厚植高校学生红色情怀的重要条件。高校张贴红色标语不仅可以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还可以为高校学生提供正确的价值指引,不断塑造高校学生的精神世界,使之成为坚定的红色基因传承者与弘扬者。

最后,高校可以建造具有红色特征的雕塑。红色雕塑承载着丰富的精神内涵,是民族精神和民族信仰的生动表达和集中体现,展示了先辈们的信仰信念和价值追求,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与示范作用。红色雕塑是进行党性教育的无声教材,具有潜移默化的资政育人功能,高校建造红色雕塑是丰富高校学生思想内涵、改变高校学生思维方式、提高高校学生思想境界的有效手段,是增强高校学生红色基因观念的强大力量。

2.丰富校园红色文化“软”设施建设

校园红色文化软设施建设主要包括举办红色讲座、红色学术活动,举办红色歌曲、红色诗词、红色绘画等竞赛,借助网络新媒体平台将红色基因融入校园文化等,是打造红色校园,营造校园红色氛围的必要手段。

首先,高校可以举办红色讲座、红色学术活动。红色讲座是联结高校学生与红色基因二者之间的纽带,是校园红色文化软设施建设的举措之一。举办红色讲座是优化高校学生红色知识结构、丰富高校学生红色知识、提升高校学生红色素养的重要渠道。此外,高校还可以邀请校外人士如党史专家、老红军、退休干部等举办红色讲座,让学生更切实感受到红色基因,深化学生的理想信念。与此同时,高校还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列出符合实际的红色文化书单,鼓励学生阅读红色文化书籍,并定期举办红色书籍交流读书会等红色学术活动,组织学生交流读书心得、分享读后感、撰写读书报告,以此加深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理解,丰富学生的红色基因观念。

其次,高校可以举行红色歌曲、红色诗词、红色绘画等竞赛。高校举办红色歌曲、红色诗词、红色绘画等红色主题知识竞赛,既可以在竞争中弘扬红色文化知识,又可以激发高校学生对红色知识的认同和热情,有助于高校学生深入理解红色基因、坚定捍卫红色基因、自觉主动传承红色基因。

最后,高校可以借助网络新媒体平台将红色基因融入校园文化。网络新媒体平台是高校开展各项宣传工作的重要渠道,具有传播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传播信息量大等特点,高校可以通过校园专题网站、校园微信公众号等网络新媒体平台分享和宣传红色基因,不断将红色基因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实现学生在校园中浸润在红色基因的熏陶下,逐步塑造高校学生的红色基因观念。

校园红色文化硬设施建设和校园红色文化软设施建设两个部分相辅相成、相互支撑,共同构筑起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红色基因融入合力,最大程度发挥出红色基因的资政育人功能,为高校学生传承红色基因提供浓厚的校园红色氛围,不断塑造学生的理想信念,使之成为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五、结语

红色基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凝结,具有文化的基础教育功能。思政课传承红色基因不仅可以充分发挥红色基因的育人功能,还可以增加思政课自身的内容广度、理论深度、影响力度,激励新时代大学生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红色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红色是什么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红色在哪里?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追忆红色浪漫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