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全球倡议: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全球治理观
2024-01-09杨鲁慧
杨鲁慧
内容提要:中国提出的三大全球倡议,为当今动荡和变革中的国际社会注入了全球治理的新理念。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打破了“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的迷思,从根本上摒弃了通过武力掠夺和殖民统治实现崛起的西方式现代化老路,有别于西方不断制造两极分化世界的发展模式。全球发展倡议,在全球治理层面以命运与共的理念倡导全球经济发展观;全球安全倡议,在地缘政治层面以共同安全理念倡导全球安全治理观;全球文明倡议,在构建人类文明共同体层面以交流互鉴理念倡导人类社会新型文明观。三大全球倡议有其深刻的内在逻辑关系,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有力支撑。中国正积极参与和推进全球发展、安全治理、文明互鉴,并在全球困局治理中发挥独特作用。
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生产过程及生产方式升级换代的过程。人类物质财富意义上的现代化,始于以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为先导的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而英国把这一先发优势释放出的强大国力用于海外殖民,建立了占当时全球1/4人口的“日不落”殖民帝国。20世纪初,这一现代化进程已扩展到美国和欧洲大部分地区,从中形成了西方国家独有的现代化话语体系和全球治理模式。
迄今为止,西方现代化模式覆盖全球的结局是将世界分裂为两极:富裕繁荣的地区与原殖民地的贫穷落后地区。“从历史上看,西方国家最先实现了现代化,非西方国家大都没有实现现代化……而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国家通常是既得利益者,他们原则上是不希望更多其他地区实现现代化的。”(1)参见金灿荣:《世界变局的加速演进和中国外交面临的挑战》,《国际论坛》2023年第1期,第27—30页。西方式现代化既开辟了人类文明发展的现代化阶段,同时又包含着阻碍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结构性弊端。西方式现代化的内在结构性矛盾,引发了人们对这种现代化模式的深刻反思,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对于新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应运而生。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在40多年改革开放探索实践基础上,我们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在探索适合自身国情的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新模式。“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第2版。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兼备了现代化和后发国家现代化这两大特点。中国式现代化的规定性具备了克服西方式现代化的内在弊端的必然属性,为解决世界各国发展不平衡、安全困境和全球治理赤字等问题开辟了道路,为发展中国家探索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新模式。2023年8月,习近平主席在“金砖+”领导人对话会上提出:“我们坚定信心,众志成城,携手构建发展共同体,不让任何一个国家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掉队!”(3)习近平:《勠力同心 携手同行 迈向发展共同体——在“金砖+”领导人对话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3年8月25日,第2 版。这既是中国式现代化向世界履行承诺的宣言,也是坚守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本质特性,更是涵盖绝大多数国家实现现代化的最大公约数。
中国式现代化立足全球现实之需,回应变局时代之问,以全球化的宏伟视角,不断拓展新视野、深化新内涵,“努力以中国式现代化新成就为世界发展提供新机遇,为人类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提供新助力”(4)习近平:《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人民日报》2023年3月16日,第2版。,为全球治理作出新贡献。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中,习近平主席相继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等三大全球性倡议。这是新时代中国与世界共享的三大重要倡议,有力彰显了中华文明鲜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精神底色,反映了新时代中国的全球治理观,将为推进世界现代化进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强劲动能。
一、中国式现代化与全球治理
中国式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一代代中国人苦苦求索和卓绝奋斗的产物。中国曾经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并长期而广泛地惠及了周边各民族和国家。在近代,中国在以工业革命为先导的现代化浪潮中落伍,遭受了西方式现代化先行国家的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侵略、掠夺和压迫。
中国人民深知,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想初步实现现代化并持续跟上世界现代化的步伐,首先需要的是一个公正的、能够让每一个民族和国家都得到发展的国际秩序。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人类的发展既是不断生产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历程,也是不同民族之间、国家之间乃至文明之间不断探索共存和共同发展之道的过程。
西方式现代化既开辟了人类发展的现代化阶段,同时也充分暴露了这种现代化模式的野蛮一面和不可持续的内在特性。这种弊端在近代曾以赤裸裸的殖民侵略的形式表现出来,到了21世纪则披上了“西方价值观”体系的外衣,但其内核并未发生实质性变化。一些西方国家把世界各民族和国家的现代化分成西方式和非西方式两种,把前者说成是唯一正确的现代化模式,而把后者当作不应当存在的或应当受到限制和挤压的对象。其实质,就是不容许新的现代化国家出现,避免形成与现代化先行国争夺全球有限资源的局面。如果听任西方国家以这种理念主宰世界,那么中国式现代化的巨大成果就不会出现,中华民族就只能继续忍受近代那种悲惨命运,14亿中国人民就不可能享受现在这样的现代化生活。
中国式现代化是经过反复摸索才找到的适合于中国国情的现代化,是不同于西方发展模式的新方案。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5)参见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中国式现代化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表明,各国都应当走符合自己国情的现代化道路,把本国人民的共同富裕放在首位,把本国的发展与人类的发展结合起来,把人类的发展与保护大自然相统一,坚持和平发展。而这正是新时代全球治理所严重缺乏的、迫切需要加以运用的成功经验和公正合理的新方案。中国赞同、支持各国积极探索适合于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
同时,中国式现代化是排除了西方式现代化模式弊端的现代化。(6)参见梁大伟、茹亚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独特优势》,《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2期,第37—43页。中国文明是海纳百川的包容性文明,因而与西方列强那种狭隘的、排他性的思维模式具有根本区别。中国经历了与西方列强的帝国主义、殖民主义进行长期艰苦斗争的阶段,深知广大发展中国家走上现代化道路之艰难,因而积极主张人类应当摒弃“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持续抵制“零和游戏”的西方思维模式,坚决反对西方国家把自己的模式强加给其他国家的做法。
中国式现代化能够为解决当前严重的全球治理赤字问题提供比西方模式更加合理有效的新方案,而当今的中国既有推动全球治理向有利于各国共同发展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意愿,也具备了把这一意愿付诸实践的能力。中国具有基于中国式现代化构筑经济实力的自信、以社会制度优势凝聚坚强政治意愿的自信、深入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的自信,以及践行多边主义并推进新型全球化的自信。中国坚定不移推进经济全球化,努力做好全球化未来走向的引领者和践行者,这是中国作为大国的担当和历史使命。
全球治理体系的改善并不是天赐的,也不是等来的,需要世界各国共同探索和努力争取。中国提出三大全球倡议,正是这一宏伟进程的关键一步,是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百余年探索实践基础上提出的完善全球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体系和实践路径。
二、全球发展倡议:以命运与共理念倡导全球发展治理观
全球政治经济格局正在经历史无前例的变化,二战后形成的国际体系和国际规则面临挑战,全球治理亟待破解新困局与新命题。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国际形势严峻复杂,面临巨大风险。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7)参见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中,应当以何种理念和顶层设计影响世界发展大势和全球治理,如何应对世界各国对新兴大国治理观的预期,以及怎样发挥世界经济的引擎作用?中国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提出既合理又有效的全球治理新方案责无旁贷。
在国际社会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面临重重挑战,并处于何去何从的重大选择关键时期,习近平主席于2021年9月21日在第76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了全球发展倡议,呼吁各国携手构建全球发展命运共同体。坚持发展优先,坚持行动导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普惠包容,坚持创新驱动,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8)参见习近平:《坚定信心 共克时艰 共建更加美好的世界——在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9月22日,第2版。“六个坚持”抓住了当前全球发展治理的短板、困境及症结等实质性问题,提出了全球发展治理共同目标。发展倡议回归全球治理的本源,针对全球经济挑战的症结开出了处方良药。(9)参见李志强:《论全球发展倡议的重大意义》,《学术前沿》2022年第4期上,第19页。
(一)全球发展治理目标的基本思路
全球发展倡议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存在紧密联系。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一种文明理念,是世界各国人民休戚与共的主题,也是当代中国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生动构建。它致力于回应或解决全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包括全球发展鸿沟、全球安全困境、人类文明冲突等。(10)参见吴凯:《以“三大倡议”审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新境界》,《探索》2023年第4期,第1页。
全球发展治理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与长远利益,为此需要以携手奋发、命运与共的理念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威胁和挑战。从问题的本质规定性角度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全球治理的指导宗旨。全球治理面临发展赤字、治理失灵及碎片化等新特征和新困境,治理的基本前提就是补齐短板,有效施策。为此,首先需要确立人类社会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的理念,而将理念转化为行动的关键,就在于确立全球治理的共同规则和范式。这些国际规则与范式,应当是经过协商共建而达成的共识,是各国基本诉求的最大公约数,能够体现世界各国共同利益,并且成为规范各国行为和处理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
(二)倡导全球发展、共同发展、可持续发展
全球发展倡议的基本内容是倡导全球发展、共同发展、可持续发展,它是为破解世界“发展困局”而提出的根本性解决方案,旨在用中国智慧打开全球的“发展之门”和“共赢之路”。全球发展倡议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制定了路线图,提供了中国方案,为变革转型期的全球发展治理提供了新动能,并且为动荡的世界注入了新的确定性和稳定性。
当前,全球发展面临重大挑战,全球化受到了人为的阻碍。一些西方国家正在推动构建狭隘的经济集团,给经济要素的自由流动设置政治障碍,以小圈子政治手法分裂全球经济联系。有些国家企图推动与中国的“脱钩断链”。这是一种不切实际的逆全球化和去全球化主观幻想。中国已与全球化磨合了近百年,至21世纪初期中国才在新一波全球化中成为积极主动的参与者。在全球化大潮中,不仅中国是获益者,世界大多数国家也是受益者。另外,从地缘政治经济的规律看,世界经济格局重心的转向,是以全球经济重心为基础实现重新配置和导向的。世界经济重心转移到哪里,就意味着世界财富和资本与经济利益汇聚到哪里,大国的对外全球战略重心也必然转向哪里。 由此可见,资本逻辑与政策导向追逐的利益与目标是不相同的,那些试图与中国“脱钩”的国家更多关注的是政策制定导向而忽略了资本的内在逻辑,这种转嫁国内危机、以邻为壑、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损害他国利益的做法,既不可取也难以持久。
经济全球化是推进世界经济发展繁荣的必由之路,也是推动世界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必然逻辑。如果西方国家的经济集团化做法继续蔓延,势必会给已经出现衰退的全球经济雪上加霜。全球发展受阻的代价,首先会由处于先天不利地位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承担,西方国家最终也势将吞下经济衰退的苦果。中国在这一时期提出全球发展倡议,旨在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对于纠正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弊端、抵制西方国家的经济集团化做法、使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更加公正合理、推动全球经济恢复发展势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全球发展倡议坚持以发展问题为核心,主张“共同发展”是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也是实现发展的必由之路。当今世界,西方发达国家在世界体系中占据中心位置,利用不平等交换获得超额利润,使世界经济向两极化方向发展,贫富差距日益拉大。(11)参见欧阳向英:《“两大倡议”与中国全球治理新主张》,《欧亚经济》2023年第3期,第17页。世界经济的发展不应建立在少数国家愈来愈富裕而大多数国家却长期贫困落后的基础上。中国对世界发展困局的症结根源给出的破解之策就是:只有各国实现共同繁荣发展,才能使世界更好地发展繁荣。
(三)彰显中国作为国际发展促进者身份
十年前,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如今已吸引152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参与其中(12)参见《国家发改委:中国已与152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中国新闻网,2023年7月18 日,https://m.chinanews.com/wap/detail/sp/cj/shipin/cns-d/2023/07-18/news10045399.shtml[2023-07-30]。,拉动了沿线国家的经济快速发展,进一步推动建设了开放型的全球化经济,显示了中国式现代化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强大生命力和塑造力。过去十年,中国积极引导国际秩序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成功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合作共赢等理念和倡议写入联合国有关文件之中。
全球发展倡议是中国在国际发展合作领域发挥引领作用的重要尝试,这一倡议顺应了国际社会对加快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期望,彰显了中国作为国际发展促进者的身份。(13)参见毛瑞鹏:《全球发展倡议及其对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意义》,《国际展望》2022年第6期,第29页。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有意愿也有能力为全球治理提供更多的国际公共产品,并且继续推进新一波的全球化。新时代的中国,将与世界共同开放、共谋发展、共享繁荣。
三、全球安全倡议:以共同安全理念倡导全球安全治理观
维护和平、安全、稳定的国际环境是世界各国的共同期盼。而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持续演进的背景下,普遍的安全与持续的稳定始终未能跳出战争与和平的历史周期率,成为人类社会翘首以待的“稀缺资源”。当前,全球安全问题多发频发,地区安全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各种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叠加,不稳定、不安全风险因素明显增多,国际安全形势明显恶化。(14)参见《全球安全倡议概念文件》,《人民日报》2023年2月22日,第15版;刘卿:《全球安全倡议的理论价值与实践路径》,《东北亚论坛》2022年第5期,第4页。特别是乌克兰危机的爆发,使欧陆兵戎相见、战火重燃,世界和平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加之,“北约亚太化”和“亚太北约化”的动向持续冲击着国际安全秩序,给世界和平与安全的未来趋势蒙上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的阴影。
人类又一次站到了战争与和平的重大选择关口。人们对全球安全治理的迫切需求呈现上升趋势,而作为全球安全治理的国际机制和公共产品供给,却因大国间博弈导致的战略互信缺失难以及时补位。全球安全治理机制失灵、全球安全治理能力欠缺,令人担忧。(15)参见凌胜利、王秋怡:《全球安全倡议与全球安全治理的中国角色》,《外交评论》2023年第2期,第2页。国际社会迫切需要以新的理念为人类和平发展指明道路。而大国在求共识、促合作、谋和平、稳安全,塑造国际共同安全上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上述背景下,中国究竟应当主张什么样的全球安全治理观,建设什么样的国际安全格局和安全秩序,遵循什么样的国际关系准则和安全体系规则?全球安全倡议对此进行了完整阐释。
2022年4月21日,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式演讲时郑重提出了全球安全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内容丰富且意蕴深刻,其核心是强调“共同安全”理念,坚持“安全是发展的前提”“人类是不可分割的安全共同体”。(16)参见习近平:《携手迎接挑战,合作开创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22年4月22日,第2版。全球安全倡议是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动荡调整的大变局下,针对“西方局势之乱”而提出的中国“全球安全之治”的政治安全治理的根本理念,体现了中国对世界格局之变、时代主题之变及历史发展之变的敏锐而深刻的把握,彰显了统筹发展与安全的大国外交新思维,展现了中国对国际安全话语体系的制度性设计和理念。中国以新的安全观理念为人类和平发展指明道路,积极实践全球安全倡议,履行崛起大国在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全球安全方面的责任担当和时代使命。
国之大者,安全为要。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安全环境,国家安全体系与能力的现代化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和内在本质所规定的必然逻辑。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17)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第3版。在这一基本理念的指引下,必须确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完善国家安全体系,把现代化建设发展成果作为国家安全的经济实力基石,并把国家综合实力转化为塑造国家综合安全的战略能力。随着现代化建设的不断进展,中国作为崛起的大国和强国,不仅需要向世界提供更多的资本市场和物质财富,还要为全球提出和平与安全意识,为世界提供“共同安全”“合作安全”理念、制度和话语的公共产品。
在当前国际大环境下,中国式现代化既面临来自内外两方面的风险与挑战,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发展机遇和窗口期。和平与安全长期以来都是国际关系重大核心议题,也是中国实现民族复兴和中国式现代化的立足点和重要根基。维护和平与安全的外部环境,关系到国家兴衰和人民的基本生存权及国土安全,关系到能否积极防范和有效化解干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国际安全风险。全球安全倡议将国家安全议题摆在突出地位,围绕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布局,从统筹发展与安全的战略高度,认识和把握共同安全、合作安全、综合安全及可持续安全的新安全观,并集中体现了全球安全治理观的时代性和前瞻性,富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以新安全观引领全球安全治理观念革新
在全球化时代,各国的经济产业链相互紧密联结,而世界却缺失有效的国际安全机制,两者间存在深刻矛盾。何谓安全,如何保障安全,怎样构建安全治理格局?世界各国尚未达成共识。纵观世界历史,每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体系和国际安全秩序都得到了重构,其背后都有大国战略博弈的基本思路和影响力,而西方大国以各种影响手段造成了一些中小国家的政治依附性。
中国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议,主张世界各国应当实现“共同安全”“合作安全”“综合安全”“可持续安全”。(18)参见习近平:《携手迎接挑战,合作开创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22年4月22日,第2版。这不仅是构建人类安全共同体的必然选择,也是应对全球安全与稳定面临的挑战所应遵循的基本理念,更是应对地区动荡不安的治本之策。
“共同安全”是安全的重要主题和核心意蕴,体现着安全的普遍性、平等性及在此基础上的共建、共享与共赢。安全的普遍性就是尊重和保障每个国家的安全,本国安全不能建立在其他国家不安全的基础上;安全的平等性是各个国家既有平等参与国际安全事务的权利,同时也有维护国际安全的责任和义务。多年来,西方大国把控制和威慑他国作为追求自身绝对安全的终极利器,这势必损害世界整体安全,最终也必定危及自身安全。某些国家奉行冷战思维,拉帮结派,追求零和博弈,动辄制造战略对手搞战略竞争,挑起身份政治与价值观之争,尤其侧重以军事安全手段进行战略打压,挑动地区冲突风险陡增。(19)参见王帆:《全球安全倡议与中国外交方略》,《国家安全研究》2022年第4期,第143页。只有全球每个国家都具有安全感,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各国共同安全。
“合作安全”是实现共同安全的有效途径,是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通过平等对话与合作达到世界的安全与稳定,体现了维护安全手段的和平性。对待国家间的领土纠纷与冲突,合作安全观主张以对话协商与合作而不是以排他性思维、零和博弈与武力对抗方式来解决问题。军事联盟与冷战博弈的历史早已证明:武力不能缔造和平,强权不能确保安全,军事手段带来的只能是脆弱的和平。
“综合安全”着眼于统筹维护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协调推进国际安全治理。综合安全观主张兼顾各方面的安全议题,不能偏重于一些议题而忽视另一些议题,特别是不能因片面追求某些领域的安全而加剧其他领域的不安全。
“可持续安全”是实现安全的根本目标与依赖路径,并注重发展对安全的基础性作用。就是说,只有可持续的安全才是真正的安全,而只有各国的发展利益得到了均衡保障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安全。
全球安全倡议夯实世界和平、合作与和睦的发展之根、合作之基和共赢之本。世界的和平、安全与稳定,最终还是要靠国家之间增加战略互信与战略共识以及互利合作来实现。全球安全倡议旨在引领世界安全稳定的新格局和新走向,它是中国负责任大国地位与使命担当的具体展现,其目标是促进各国相互信任与协作,携手共建和平安全、休戚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以安全共同体引领国际安全合作
维护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环境,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目标。中国的新安全治理观立足于深层次的战略思维和国际视角,体现了百年大变局背景下国际安全合作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性。
国际安全合作注重每个国家谋求自身安全利益,重视各国合理安全关切。中国秉持共同安全理念和国际合作之道,致力于协调推进国际安全合作,通过综合施策保障和尊重每一个国家的安全。中国积极维护联合国在全球安全治理中的权威地位,严格遵循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体系与国际关系准则。
国际体系作为一个系统,其本身的稳定与安全具有不可分割的特性。对于各国来说,自身安全与共同安全、综合安全与合作安全、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具有不可分割和密切相关的内在逻辑关系。当今国际安全合作的内涵和外延更加丰富深刻且不断拓展,呈现的新特点集中体现为国际安全的双向性、互动性、联动性、跨国性。因此,当今世界不存在哪一个国家享有绝对安全的万全之策或世外桃源。
当今各国的国际安全认知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联盟安全,另一种是合作安全。有的国家寻求与西方大国建立军事联盟来获得安全庇护和保障,这种方式把自身的安全建立在其他国家的不安全之上。这种做法带来的后果就是各国彼此抱有戒心,国家间相互防范和军事防备乃至军备竞赛进入恶性循环,最终有可能把相关各国都拖向战争边缘。联盟政治和联盟集团化只能造成阵营对峙与对抗。
中国倡导合作安全,就是主张各国共商共建共享,通过综合施策,多管齐下,共同防范化解全球安全风险,推进全球安全治理落实落地,为世界注入稳定性和正能量。当今世界安全面临的威胁日趋错综复杂,呈现综合性、多元化、深层次矛盾叠加的特点。那种只追求本国安全而不顾及他国安全或者以损害他国安全来谋求自身绝对安全的做法,既不现实也不可取。而对他国滥用单边制裁手段和实施“长臂管辖”的做法,其实质是冷战思维、阵营对抗和强权政治。
“国强必霸”是西方的传统逻辑话语,而近年来这种话语也成为西方国家针对中国未来走向的一种有色分析框架,但它并不符合中国的逻辑思维。中国的主张是:以构建安全共同体为长远目标,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共赢而非零和的新型安全之路,才是谋求地区和世界长治久安的长远之策。(20)参见张志文、张远南:《努力建设一个更加安全的世界——写在全球安全倡议提出一周年之际》,《人民日报》2023年4月23日,第3版。
(三)以共同安全理念引领全球安全治理
“大国是国际政治中的一支稳定力量。一个有效的国际秩序本身就是国际公共品,大国在其中往往起着更大的作用。”(21)郑永年:《国强必霸是西方逻辑,不是中国的》,《环球时报》2022年11月10日,第15版。张志文、张远南:《努力建设一个更加安全的世界——写在全球安全倡议提出一周年之际》,《人民日报》2023年4月23日,第3版。作为崛起的大国和强国,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旨在以和平稳定取代对抗冲突,以共同安全超越绝对安全,以合作共赢摒弃冷战思维。全球安全倡议与西方大国的全球安全观在本质上形成鲜明对比——中国倡导的安全观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安全领域的具体展现,而美国和其他西方大国奉行的是本国优先,因而成为制造动荡乱局的策源地。
中国积极参与塑造国际安全秩序,为突破当今国际关系复杂困局展现了责任担当。2023年,在中国的斡旋下,沙特和伊朗这对“中东宿敌”在北京达成恢复外交关系协议,这在世界和平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22)参见《促成沙特、伊朗复交,中国展现大国担当》,《中国报道》2023年第4期,第86页。这也是全球安全倡议的一次成功实践,充分说明该倡议审时度势、高瞻远瞩、立意深远,能够成为化解矛盾和平息冲突的指导原则和路线图。
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发展的理念,不仅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而且也坚持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独立自主的国家安全之路。道路决定国家命运,方向决定未来前程,独立自主和命运与共是并举并重的统一体。近代以来,中国曾饱受外国势力殖民侵略的苦难,深知独立自主外交政策对一个国家发展与安全的极端重要性。中国珍视国家的独立性,珍惜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而这条道路和政策之所以行得通,走得正,聚人心,其关键就在于中国正确处理了自身安全与共同安全的互动关系。世界正在期待践行全球安全倡议并结出更为丰硕的成果,为国际社会维护持久和平和推动构建人类安全共同体贡献更大的和平力量。
四、全球文明倡议:以交流互鉴理念倡导人类社会新型文明观
近年来,随着全球地缘政治冲突不断,“文明优越论”“文明冲突论”日益成为阻碍国际人文交流合作的障碍,进一步加剧了不同文明国家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造成了国际社会的多重挑战与危机的交织频发。如果不同文明国家之间不能实现相互包容与互鉴,那么世界的和平发展就会面临各种风险和威胁。追根溯源,要想破解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遇到的困局,就必须牢牢把握不同文明之间交流互鉴的本质规定性和基本规律。只有理解东西方文明,才能认清世界文明趋势,并真正地理解人类文明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2023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首次提出了全球文明倡议。(23)参见习近平:《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人民日报》2023年3月16日,第1版。这是继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后,中国提出的第三个重大全球倡议。全球文明倡议聚焦于“四个共同倡导”(24)即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参见习近平:《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人民日报》2023年3月16日,第1版。。这一倡议的基本精神是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和不同国家文明之间的包容共存,增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凝聚国际社会合作共识,其基本理念和遵循准则富有建设性、可行性和可持续性,契合了当今国际社会对文明世界建设的迫切诉求和期待。它回答了百年大变局的背景下如何促进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等一系列世界之问、历史之问、时代之问。中国式现代化是开放包容的现代化,是从全人类各种文明中借鉴先进要素的产物,同时也为国际社会提供着重要的精神与文明方面的公共产品。
习近平主席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25)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全文)》,新华网,2014年3月28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3/28/c_119982831.htm[2023-07-08]。推动文明互鉴是历史赋予中华民族的时代使命。正是基于对人类文明发展历史进程和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深刻认识,全球文明倡议强调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26)参见高翔:《揭示文明兴衰规律 擘画文明发展路径——全球文明倡议的理论意涵与实践价值》,《当代世界》2023年第4期,第9页。世界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重大而深刻变化的当代,更需要海纳百川和开放包容的心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因此,中国提出全球文明倡议,旨在以交流互鉴理念倡导人类社会的新型文明观,其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文明动力和支撑
全球文明倡议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文明动力并提供文明支撑,为动荡变革的世界展现磅礴力量,强化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机制,深化推动国际社会文化伙伴关系再上新台阶。
不同历史和国情、不同民族和习俗,孕育了不同文明,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而每一种文明都需要不断发展,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27)参见卢静:《全球文明倡议:理念与行动》,《人民论坛》2023年第11期,第86页;邢丽菊:《全球文明倡议引领人类和平发展》,《当代世界》2023年第4期,第50页。各种文明都是在历经曲折和不断探索中逐步加深对文明交流互鉴的认识,以此不但可以正确认知和推动本国文明的发展,而且可以积极吸收、借鉴和推动各种文明成果的开放与包容。为此,有必要坚持求同存异和文明多样性理念,消除长期以来存在的文明冲突和文化壁垒,打破阻碍国际社会交流和沟通的精神隔阂,建设各国文明间的交流与融合、对话与沟通及和谐共存的新型文明观。
要超越历史偏见和文化阻隔,开启多元文明的交流与互鉴。(28)参见陈志瑞、吴琳:《中国全球伙伴关系构建的多边主义转向》,《外交评论》2023年第4期,第23—43页。应当承认,当今世界各种文明间关系错综复杂,构建和谐的世界文明关系需要大国的全球治理和秩序规则的协调能力。中国式现代化以改变自己的方式,深刻塑造和影响着世界,并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为全球治理做出贡献。(29)参见魏玲:《改变自己 塑造世界:中国与国际体系的共同进化》,《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2020年第2期,第23页。百年大变局中的以中国为代表的非西方国家经济体的崛起,势将改变几百年来西方文明主导世界格局的逻辑结构。
全球文明倡议不仅弘扬世界共同价值的人类文明新形态,而且深刻发掘东西方国家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和时代价值,注重历史文化与当代文明的传承与创新,“推动各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30)习近平:《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人民日报》2023年3月16日,第2版。,从深层次上构建人类文明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人类文明共同体理念一脉相承,相得益彰,都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成果。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文明发展的内在逻辑结构,就是现实版的人类文明共同体。文明共同体的基本特性,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体、多元性与一致性的统一体,需要国与国之间相互尊重和求同存异,相互借鉴与和谐共处,共同繁荣发展当代人类文明。在此进程中,中华文明与中华文化在时代文明潮流中弘扬人类共同价值观具有很大的潜力。
(二)在国际合作中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各种文明间的交流互鉴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由之路。全球文明倡议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实践平台和文明交流路径。大道至简,实干为要。中国努力践行各种文明间交流互鉴,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包容超越文明偏见,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为各种文明的共同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在全球经济衰退的背景下,中国积极探索发展道路,为世界注入发展信心,引领治理路径。全球文明倡议强调,各国发展应因地制宜和进行战略对接,积极务实推进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国际合作组织与机制作为当代世界文明进步的产物,是践行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平台和场所,是国际关系民主化和法治化的体现。过去十年间,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从理念转化为实践,从愿景转化为现实,从构想转化为行动,成为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和与沿线各国共同发展、文明互鉴的重要平台,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而通过上合组织、“金砖机制”等合作组织与机制,中国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推动了全球文明议程。这些合作机制建设充满活力和动能,具有很强的感召力和吸引力,正在为推动全球发展、安全及文明治理注入强劲的新动能。
五、三大全球倡议助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全球治理
三大全球倡议,是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提出的全球治理新理念。三大倡议打破了“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的迷思,从根本上摒弃了西方式现代化那种以对落后的民族、国家和地区进行武力掠夺和殖民统治实现自身崛起的道路,改变了不断导致“马太效应”所谓“富者更富、穷者更穷”的世界两极分化的发展模式,为克服西方式现代化的历史局限性提出了切实有效的解决路径,为当今动荡变革的国际社会提供了全球治理的行动方案。
三大全球倡议,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全球发展倡议在全球治理层面以命运与共的理念倡导全球经济发展观,全球安全倡议在地缘政治层面以共同安全理念倡导全球安全治理观,全球文明倡议则在构建人类文明共同体层面以交流互鉴理念倡导人类社会新型文明观,三大倡议共同助力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全球治理。
(一)三大全球倡议是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有机统一体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政府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是中国外交需要长期坚持并努力实现的方向和目标,而全球三大倡议是完善全球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体系和实践路径。
三大全球倡议是对中国式现代化成功经验的高度凝练,也是中国与世界分享的国际公共产品。中国式现代化的最辉煌成就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其起点发端于1978年中国共产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四个现代化建设。这一时期,“发展是硬道理”成为全党、全国上下的共识。(31)参见《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7页。这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手段是生产活动,而发展是为了更多、更好地生产。同样,发展问题是解决当今全球治理赤字问题的首要前提。全球发展倡议,是对中国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和创造性运用,是为全球治理贡献出的中国智慧。中国人深知,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是实现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全球安全倡议旨在为世界各国共同发展营造良好的和平环境,排除新冷战、阵营政治、价值观外交等与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格格不入的干扰因素。全球文明倡议则把发展与安全提升到人类文明的高度,主张通过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与交流促进发展与安全,进而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向更高水平进步。
三大全球倡议聚焦百年变局动荡世界中的突出问题,为全球治理提供可行路径。而三大全球倡议从发展、安全、文明三个维度指明人类社会前进方向,有着深刻的内在逻辑联系:发展是安全和文明的基础,只有各国繁荣发展,和平才能持久,文明才能进步;安全是发展和文明的前提,如果没有和平稳定的环境,发展和文明就会失去保障;文明是发展和安全的升华,作为深层的精神追求和历史积淀,文明以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人的思维和行为习惯,为发展和安全提供精神支撑。(32)参见刘建超:《深刻把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三大全球倡议”的内在关系》,《人民日报》2023年8月8日,第9版。发展、安全、文明作为全球治理的三大支柱,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互塑造,相互成就,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有力支持,三者是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有机统一体。
(二)三大全球倡议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调整与变革未来将何去何从,取决于世界各国特别是新兴大国的全球治理能力及其所产生的制度设计与建设等公共产品供给能力。(33)参见蔡翠红、于大皓:《中国“三大倡议”的全球治理逻辑及实践路径——基于国际公共产品供给视角的分析》,《东北亚论坛》2023 年第5 期,第4—5页。而三大全球倡议正是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为陷入困境的国际社会探寻的出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愿景,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和本质属性。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提出的三大全球倡议,反映了新时代中国鲜明的全球治理观,为当今动荡变革的国际社会注入了全球治理的新型理念,亦为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行动方案。
在当下全球治理体系失效和失序叠加且持续发酵之际,国际政治经济战略格局的分析研判一般存在着两种极端倾向,即国际社会正面临着“两个世界之命运”和“两种治理体系之选择”。(34)参见《张维为:两个世界之命运,我们该如何选择?》,新浪网,2023年3月30日http://k.sina.com.cn/article_1887344341_707e96d502001cuec.html[2023-08-08]。一个是以美国为主导的霸权强权政治的单极世界和单极治理体系,另一个是共商共建共享的多极世界和多极治理体系。其两种命运观与两种治理观,凸显了三大全球倡议的“全球治理”与美国为主体意在主导和主宰“治理全球”的主张截然不同。其关键性分歧主要由三种基本要素构成,即全球治理究竟由谁治理、治理什么、如何治理。
美西方主导的全球治理观是以同盟体系为依托,从实力地位出发,在西方规则基础上搭建小圈子集团,在它们中间分享全球治理的制度性权力。美西方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华进行“脱钩断链”,把推进 “北约亚太化”作为地缘政治的武器,构建阵营化集团及排他性的“小院高墙”。(35)参见岳圣淞:《“印太北约化”:内涵、表征及影响》,《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2023年第1期,第23—25页。美国等西方国家认为他们才是当代全球治理的主宰者和代表者,关于如何治理全球问题,是由美西方国家及其盟友来决断,它们才具备如何治理的话语权和行动力。
三大全球倡议在“谁来治理”问题上,主张世界各个国家无论大小、贫富都有权平等参与全球治理和全球事务,而不是由少数几个国家来决定是非曲直;在“治理什么”问题上,主张把准全球治理之脉搏,把促进增长和可持续发展作为优先选项;在“如何治理”问题上,强调包容性的多边主义,主张全球平等治理、共商治理、共享治理的新机制和新范式及新模式,其为全球治理注入新动能、赋予正能量和积极要素,代表着未来发展趋势和前行的正确方向。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必将深刻地改变中国,也将深刻地影响世界。三大全球倡议是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世界的未来愿景,为全球治理观明晰经济繁荣之本、安全稳定之基、文明交流之根。三大全球倡议和中国式现代化息息相关,其根本目的是为全球治理提供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中国的和平发展观、共同安全观、合作共赢观,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和合意识与和谐包容的精髓。中国大国崛起的力量来源于自身文化基因的内涵。中华民族在对外交往中,创造了睦邻友好、和平交往、协和万邦的悠久历史文明传统,对和平的向往、和谐的谋求及和睦的追求已深深植根于当代的中国对外关系中,并沉淀凝聚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血脉与烙印之中。
在百年大变局下,三大全球倡议是中国对于世界格局及其未来发展的定位,关乎人类发展前途与命运,其本身也是以积极的大国外交影响国际环境、塑造有利外部环境的重要举措,是争取国际话语权、主动权的重大实践,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创新。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36)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第2版。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正积极参与和推进全球发展、安全治理、文明互鉴,并在全球困局治理中发挥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六、结 语
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本遵循和战略支撑。推动三大全球倡议由理念化为行动、由愿景变为现实,是在百年变局下中国对世界面临的共同挑战和未来方向的治理方案,是对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做出的新贡献。
对三大全球倡议的含义进行综合把握、理论凝练和认知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创造性地与世界分享自己的理念并使之成为国际共识进而助推全球发展,与世界各国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下好外交先手棋,才能在纷繁的世界中占据主动,才是名副其实的大国外交。这也是本文的立意之所在。“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大国外交的大思路、大格局,也是当今世界信息战、與论战、话语权战的新需要。
三大全球倡议作为经济之本的发展繁荣叙事、作为安全之基的和平稳定叙事、作为文化之根的文明互鉴叙事,必将在包括中国式现代化的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不断演绎和谱写新的绚丽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