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方对华政策的嬗变
——以七国集团为例

2024-01-09

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 2023年5期
关键词:七国集团对华政策对华

孙 茹

内容提要:2021年以来七国集团的涉华议题急速增多,集体遏压中国的态势明显。七国集团从融合中国、接纳中国共同推进全球治理到转向遏压中国,这一逆转值得深入研究。以七国集团涉华文献为基础,梳理七国集团对华政策的演变,聚焦经济、安全、价值观方面的主要涉华议题,可以深入了解西方对华政策调整的特点和前景。冷战结束30年后,西方阵营重现针对一个特定大国的政策,联合应对所谓中国挑战,集团式的对华政策成形。西方阵营的对华政策与冷战时期西方的对苏政策并无本质区别,都是为了维护西方国家在现有国际体系中的主导地位。西方对华博弈的大幕开启,其走向取决于双方未来的互动和选择。

在中美博弈加剧的背景下,美国重新加强西方国家间的协调与合作,集团政治和阵营对抗的论调甚嚣尘上。那么,是否出现了一个西方阵营的对华政策?如果有一个西方阵营的对华政策,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看待西方对华政策的阵营化转变?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关系到对国际格局的研判,对于把握大国博弈的发展走向很有必要。

本文以七国集团涉华文献为基础,探讨西方对华政策阵营化的形成,聚焦经济、安全、价值观方面的主要涉华议题,分析七国集团的最新对华政策调整。

一、西方、七国集团与对华政策阵营化

冷战时期,东西方两大阵营对峙。东欧剧变后,西方阵营虽未瓦解,但凝聚力急剧下降。西方对华政策从各国单打独斗到阵营集结、集体对华,需具备若干生成条件。

(一)西方与西方阵营

对西方概念的讨论,主要集中在文明和价值观层面。有学者认为,西方文明发轫于欧洲,从古希腊、古罗马、基督教诞生,沿着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的脉络,一直延续到美国领导的北约。(1)David Gress,From Plato to NATO:The Idea of the West and Its Opponents, New York:The Free Press,2004.西方的历史,是自由主义霸权的火炬从雅典传递到罗马、威尼斯、阿姆斯特丹、伦敦,再到目前歇息地华盛顿的历史。(2)Matthew Kroenig,The Return of Great Power Rivalry:Democracy versus Autocracy from the Ancient World to the U.S. and China,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20,p.4.有学者指出,西方是多层次的,既包括英美文明,还包括欧洲和美洲的变体,西方文明的来源是希腊-罗马文明和其他文明影响因素的混合。(3)参见彼得·J.卡赞斯坦主编:《英美文明与其不满者:超越东西方的文明身份》,魏玲、王振玲、刘伟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275页。

西方国家以美欧为主,也包括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认同西方价值观的国家,直到二战后才形成了西方阵营。美国独立初期与欧洲存在认同对立,认为美国是一片充满了自由、平等、机会和未来的土地,欧洲则代表了压迫、阶级斗争、等级制和落后。(4)参见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年,第25页。美国远离欧洲纷争,不愿与欧洲帝国主义、殖民主义沆瀣一气。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增加了对欧洲的身份认同。二战后美国把实施“马歇尔计划”和建立北约,描述为保卫“西方文明”和“大西洋共同体”、维护美国文化存续与国家安全的重要步骤,成功地将美国与西欧凝聚成文化、意识形态与安全共同体,最终打造出一个新西方。(5)参见王立新:《美国国家身份的重塑与“西方”的形成》,《世界历史》2019年第1期,第21—26页。1950年4月,美国家安全委员会出台第68号文件,声称苏联与先前的“霸权”不同,美国“面临的不仅涉及共和国的存亡而且涉及文明自身的存亡”。(6)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 Report,United States Objectives and Programs for National Security,NSC 68,April 14,1950,https://digitalarchive.wilsoncenter.org/document/national-security-council-report-nsc-68-united-states-objectives-and-programs-national [2023-04-27].美国认为对苏竞争攸关西方生死存亡,纠集西方国家与苏联进行阵营对抗。

(二)七国集团的典型性

本文之所以选取七国集团为例来考察西方对华政策,基于三点考虑:首先,七国集团有代表性。七国集团成员国——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意大利、加拿大——经济总量占世界的50%,集中了西方的财富和权力,人口占西方的多数,国际影响力举足轻重。(7)“Statement by Press Secretary Jen Psaki on President Biden’s Meeting with G7 Leaders,”February 24,2022,https://www.whitehouse.gov/briefing-room/statements-releases/2022/02/24/statement-by-press-secretary-jen-psaki-on-president-bidens-meeting-with-g7-leaders-3/ [2023-04-27].有27个成员国的欧盟不是七国集团的正式成员,但欧盟理事会主席和欧盟委员会主席每年均参加七国集团峰会,传递欧洲国家的声音。可以说,七国集团代表了西方。其次,七国集团有影响力。美欧、美日、日欧之间双边机制众多,还有北约、五眼联盟、美英澳“三边安全伙伴关系”等各种“小圈子”机制。相比较而言,七国集团是西方国家讨论和协调经济、政治、安全政策的主要平台,更具有综合性和全球性。(8)参见邵峰:《大变局下七国集团的发展动向》,《当代世界》2021年第8期,第66页。七国在国际组织中“树大根深”,表决权重大,影响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二十国集团等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的决策。再次,七国集团有共识。七国集团象征着西方的团结与合作(9)参见张向晨、胡兆明:《冲突与合作——西方七国首脑会议透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59页。,其通过的公报、宣言、声明、行动纲领,反映了西方国家较为一致的立场,通过其涉华表述和举措可以管窥西方的对华政策。

(三)西方对华政策阵营化的生成条件

冷战结束后,东西方阵营对抗不复存在。西方对华政策回归阵营对抗需具备一定条件:一是体系性挑战。如果西方将一国视为具有国际体系影响的挑战,就可能实行阵营化政策。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主导国际体系,将苏联视为最大挑战,构建对苏“统一战线”。冷战后西方国家忙于应对“无赖国家”、恐怖主义、核扩散等传统与非传统安全挑战,将中国发展视为机遇,但随着中国崛起和国际影响力提升,西方逐渐将中国视为像苏联那样的“体系性对手”。

二是机制化合作。西方主导建立一系列国际政治、经济、军事组织和机制,在联合国、布雷顿森林体系机构(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北约、七国集团等框架下协调与合作,将西方规则转换为国际规则。(10)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成立以来,美欧一直把持这两个国际组织负责人的人选,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前身成员仅为参加“马歇尔计划”的国家。此外,西方还建立名目繁多的双多边机制和议题联盟宣扬西方规则,利用既有组织和机制整合资源,削弱对手,维护西方利益和价值观。这些机制影响广泛,是西方“抱团”应对大国竞争的抓手。

三是价值观基础。西方阵营成员国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基础。《慕尼黑安全报告》认为,虽然西方概念随着时间推移有所变化,但是“对于什么使西方团结在一起的问题,答案直截了当,致力于自由民主和人权、市场经济、在国际制度中开展国际合作”。(11)Munich Security Report 2020,p.6,https://securityconference.org/assets/user_upload/MunichSecurityReport2020.pdf[2020-04-25].美国政要称,西方是一种理念,任何国家只要实行尊重个人自由、经营自由、国家主权的模式,都是西方这个理念(idea)的一部分。(12)Michael R. Pompeo,“The West is Winning,” February 15,2020,https://www.state.gov/the-west-is-winning/ [2020-04-25].上述西方概念指出了西方共同的价值观基础。拜登政府挑起意识形态叙事,主办“全球民主峰会”,同样强调价值观的重要性。当西方国家挑动制度竞争、强化价值观外交时,就会形成阵营化的对外政策。

四是全方位竞争。如果西方对特定竞争对手的政策具有全面性和系统性,则形成阵营化。西方阵营对苏政策具有全面性和系统性,涵盖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意识形态各方面。在美苏竞争加剧、中苏分裂背景下,西方借重中国应对苏联挑战。冷战结束前后,西方一度对华发动“人权”攻势,但单个领域的对抗尚难称之为阵营对抗。而今,经历长期的演变过程,西方对华政策阵营化趋势愈加明显,已然形成集体遏压中国的态势。

二、西方对华政策阵营化的形成

西方对华政策走向阵营化经历了长期演变的过程。美国作为西方阵营的盟主,曾将七国集团作为对苏冷战的重要抓手。如今,从七国各自的对华政策发展为七国集体遏压中国,背后离不开美国的推动。拜登政府把七国集团作为多边接触的首要工具,将中美博弈引向集团博弈。(13)“Background Press Call by Senior Administration Officials Previewing the G7 and NATO Summit,” June 22,2022,https ://www.whitehouse.gov/briefing-room/press-briefings/2022/06/22/background-press-call-by-senior-administration-officials-previewing-the-g7-and-nato-summit/ [2023-04-27].2021年以来,七国集团的涉华议题急速增多,集体遏压中国的态势明显。以下回溯分析西方对华政策走向阵营化的演进过程。

(一)西方七国首脑会议时期:有西方阵营、无阵营化对华政策

七国首脑会议机制本身并无“西方”二字。中国学界和媒体将七个发达国家的年度聚会,称之为“西方七国首脑会议”,揭示了成员国共同的西方身份。20世纪80年代,东西方关系紧张,美国利用这一机制协调对苏政策,联合其他西方国家对苏施压。(14)参见张向晨、胡兆明:《冲突与合作——西方七国首脑会议透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90—96页。西方七国首脑会议频繁论及东西方关系,专门就东西方关系发表宣言和声明,要求苏联从阿富汗撤军、加快裁军谈判,并加强对苏出口管制、发动“人权”攻势、推动东西方人员交流。

西方阵营的战略重点是苏联和东方阵营,对华关注零星而片面。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后,西方与中国达成了抗苏默契。七国集团成立的最初十年从未在文献中提及中国,直到1987年6月意大利威尼斯峰会才在关于政治议题的主席总结中提到中国,表示“应特别关注中国的经济改革”。(15)Chairman’s Summary on Political Issues,June 10,1987,https://www.mofa.go.jp/policy/economy/summit/2000/past_summit/13/e13_g.html [2023-05-27].这是七国集团文献首次点名中国。1989年春夏之交北京发生政治风波,当年7月的七国集团巴黎峰会专门发表中国宣言,出台制裁措施,中断高层接触,暂停世界银行贷款,停止对华军售。

冷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东欧和独联体国家纷纷转型,西方模式大有一统天下之势。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中国加快改革开放,加大参与多边合作,国际影响上升。七国集团欢迎中国与国际“接轨”,对华基调趋向积极。一是欢迎中国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积极作用。在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及其他地区议题上寻求与中国合作,欢迎中国参与国际和地区论坛。(16)Chairman’s Statement,July 16,1991;Chairman’s Statement,June 17,1995,https://www.mofa.go.jp/policy/economy/summit/2000/past_summit/21/e21_b.html [2023-05-27].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推动西方对华政策更趋积极。中国坚持人民币不贬值,获得国际社会广泛赞誉,西方开始将中国视为“负责任”的大国。二是欢迎中国在军控、核不扩散和地区安全上发挥积极作用。七国集团欢迎中国加入《核不扩散条约》(NPT),支持中国提出加入导弹技术控制制度(MTCR)的申请,鼓励中国参与国际裁军进程,欢迎中国加入南太平洋无核区条约和非洲无核区条约。(17)Chairman’s Statement,July 7,1992,https://www.mofa.go.jp/policy/economy/summit/2000/past_summit/18/e18_d.html;Chairman’s Statement,June 29,1996,https://www.mofa.go.jp/policy/economy/summit/1996/presid.htm l[2023-05-27].对于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达成的削减边境军力的协定,七国集团也表示欢迎,认为这有利于地区安全。(18)1992年慕尼黑峰会、1996年里昂峰会、1997年丹佛峰会的声明和公报均如此。参见:Chairman’s Statement,July 7,1992;Chairman’s Statement,June 29,1996;Denver Summit of the Eight Communiqué,June 22,1997,https://www.mofa.go.jp/policy/economy/summit/1997/communique.html [2023-05-27]。三是欢迎中国改革开放,称中国的经济改革“令人鼓舞”。

但与此同时,西方国家以国际规则为由迟滞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在人权问题上西方与中国分歧持续,西方批评中国人权,呼吁中方加大政治改革力度,但涉华文献篇幅稀少,调门和缓。总体上,这一时期七国集团与中国相向而行,推动中国接受“国际规则”,融入西方主导的现有国际体系。

(二)八国集团时期:西方阵营界限模糊、对华政策“去阵营化”

苏联解体后,西方国家力图以经济援助为诱饵,将俄纳入西方的轨道。(19)参见陈晓进:《中国与八国集团》,北京:时事出版社,2006年,第24页。1997年,七国集团吸收俄罗斯为正式成员,作为对俄移植西方民主制度和市场经济的“奖赏”。俄加入后,西方七国首脑会议的“西方”色彩淡化,“富国俱乐部”转为“大国俱乐部”,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上升,风头一度盖过了联合国。(20)参见乔卫兵:《北约组织与八国集团左右夹击联合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3期,第13—17页。但是,俄罗斯与西方矛盾并未消失,美国在2003年就以俄民主倒退为由提出将俄逐出八国集团。2006年俄首次举办八国集团圣彼得堡峰会前,部分美国会议员呼吁抵制峰会,时任美国务卿赖斯公开提醒俄罗斯:八国集团是一个民主国家集团。(21)参见胡勇:《八国集团的现状评估及其未来发展》,《国际观察》2014年第6期,第112页。2008年8月,俄格冲突激化了俄西矛盾,但尚未波及俄八国集团成员国身份。

在此期间,西方推进大国合作,对华合作面上升。一是继续欢迎中国融入现有国际体系。全球化发展使世界各国经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将中国排斥在世贸组织之外已不符合西方利益。八国集团顺应形势,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取得的进展表示欢迎。(22)G8 Communiqué Okinawa 2000,July 23,2000,https://www.mofa.go.jp/policy/economy/summit/2000/pdfs/communique.pdf;G7 Statement,July 20,2001,https://www.mofa.go.jp/policy/economy/summit/2001/state_g7.html[2023-05-27].俄加入八国集团前后,美欧学者和政要热议中国与八国集团的关系。美前国家安全事务顾问布热津斯基主张吸收中国加入(23)John Kirton,“The G7 and China in the Managem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ystem,”http://www.g8.utoronto.ca/scholar/kirton199903/index.html[2023-04-26].,德国总理施罗德,英国首相布莱尔、布朗,法国总统希拉克、萨科齐先后也表示支持。二是支持中国斡旋热点问题。在朝核问题上,八国集团称赞中国在建立多边框架中的作用,支持六方会谈。(24)G8 Foreign Ministers Meeting,May 22-23,2003,https://www.mofa.go.jp/policy/economy/summit/2003/g8summary.html;Chair’ Summary,July 8,2005,https://www.mofa.go.jp/policy/economy/summit/2005/summary.html[2023-05-27].在伊核问题上,八国集团支持中、美、英、法、俄、德组成的六国外长会议与伊朗谈判。西方国家将中国视为“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与中国在热点问题上协调合作。三是与中国合作推进全球治理。2003年中国首次参加在法国埃维昂举行的八国集团与发展中国家领导人对话。此后,中国领导人参加了2005年英国鹰谷、2006年俄罗斯圣彼得堡、2007年德国海利根达姆、2008年日本洞爷湖、2009年意大利拉奎拉的峰会,参与全球发展、能源和气候等议题的分组讨论。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重挫西方实力,西方模式陷入困境。国际力量对比“东升西降”,八国集团地位下降。2009年6月,中国、俄罗斯、巴西、印度举行首届金砖峰会,新兴大国国际地位和话语权上升。2010年中国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模式影响力扩大。西方不得不重视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的作用,召集二十国集团峰会,共推全球经济治理。西方在借重中国的同时,对中国崛起后的走向产生疑虑,对华不满潜滋暗长,酝酿组建西方“小圈子”机制。所谓中国“咄咄逼人、过分自信、日趋强硬”的各种说法不绝于耳,西方怀疑中国“韬光养晦”的外交方针发生变化。(25)参见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国际战略与安全形势评估2010/2011》,北京:时事出版社,2011年,第17页。

2011年,美国推出“亚太再平衡战略”,对华竞争面上升。西方对华批评增多:重新要求遵守“国际规则”;污称中国“操纵汇率”,歧视外企,投资环境恶化;指责中国煽动民族主义和排外情绪,借“谷歌事件”炒作所谓中国限制“互联网自由”,借人权问题对华施压;渲染中国军力建设,搅局南海争端。西方谋求重铸国际经贸规则,美国主导“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谈判,美欧发起“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谈判。在海、空、天、网等公域,西方抢夺国际规则主导权。美欧日合作出现排华苗头,但尚未形成联合对华的态势。

(三)重组七国集团时期:西方重回“小圈子”、对华政策走向阵营对抗

2014年3月乌克兰危机爆发,西方重组七国集团,出台一系列对俄制裁措施。北约加大在东欧的军事部署,挤压俄战略空间。西方在排斥俄罗斯的同时,将中国视为对“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的挑战,对华政策趋向消极。七国集团对华政策从暗戳中国转向公开点名,从针对特定议题发展为全方位遏压中国。2014年6月,七国集团布鲁塞尔峰会对东海和南海紧张局势“深表忧虑”,“反对一切以威胁、强制、武力主张领土和海洋权利的企图”。(26)The Brussels G7 Summit Declaration,June 6,2014,https://www.mofa.go.jp/ecm/ec/page22e_000387.html[2023-05-27].此后,七国集团干涉东海和南海问题常态化。

在经贸领域,美欧日对华政策尚有温差。英、法、德、意不顾美、日反对,加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意大利与中国签署“一带一路”备忘录。与此同时,特朗普政府奉行“美国优先”,美欧摩擦加剧,七国集团显现颓势。(27)参见孙茹:《七国集团衰落态势进一步显现》,国际在线,2017年5月28日,https://news.cri.cn/20170528/69ba44c0-8c2f-de16-6596-baa73ca77989.html[2023-05-24]。2017年意大利陶尔米纳峰会难掩分歧,2018年加拿大沙勒瓦峰会不欢而散,其他成员国与美国对立的“6+1”模式出现。(28)参见:“G7‘More a G6 Plus One’ after Donald Trump Introduces Steel and Aluminium Tariffs,”https://www.itv.com/news/2018-06-03/us-singled-out-by-g7-allies-over-steel-and-aluminium-tariffs;《“最分裂”峰会?马克龙喊话特朗普:不怕G7变G6》,新华网,2018年6月9日,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8-06/09/c_129890697.htm[2023-05-24]。2019年法国比亚里茨峰会宣言提出,希望世贸组织提高保护知识产权的效率,更快解决争端以及杜绝“不公平”的贸易行为。(29)G7 Leaders’ Declaration,August 26,2019,https://www.mofa.go.jp/files/000510268.pdf [2023-05-27].宣言未点名中国,表明西方内部尚未达成共识,分歧持续。2020年原定在美国召开的峰会因新冠疫情停摆。

2021年以来,七国集团对华政策进入新阶段。拜登政府将涉华议题引入七国集团,七国集团阵营式对华政策逐步具有全面性和系统性。2021年2月19日,拜登政府上任一个月就召集七国集团视频峰会,讨论应对中国挑战。同年5月,七国集团外长在伦敦举行了新冠疫情暴发后的首次线下会议,发表的公报内容多达87条,首次单列中国条目,直接攻击中国的部分有六条之多。此后,七国集团频繁举行峰会和各类部长级会议,大肆操弄中国议题,涉华内容连篇累牍。2021年6月七国集团峰会公报3次点名中国,2023年5月的峰会公报点名达18次。(30)英文“南中国海”表述的“中国”不计入次数。参见:Carbis Bay G7 Summit Communiqué,June 13,2021,https://www.whitehouse.gov/briefing-room/statements-releases/2021/06/13/carbis-bay-g7-summit-communique/;G7 Hiroshima Leaders’ Communiqué,May 20,2023,https://www.mofa.go.jp/files/100506907.pdf[2023-05-27]。七国集团峰会、外长会议、财长会议等文件对华调门强硬,出现了一些格式化表达,如谈论东海、南海、台海问题时反对单方面改变“现状”,谈论中国核武发展时称缺乏透明度等,对华偏见日益固化。七国集团在对华打交道时变得咄咄逼人,表示要“与中国坦诚接触并直接提出我们的关注”(31)G7 Japan 2023 Foreign Ministers’ Communiqué,April 18,2023,https://www.state.gov/g7-japan-2023-foreign-ministers-communique/[2023-04-27];G7 Hiroshima Leaders’ Communiqué,May 20,2023.,这是以前未曾使用过的措辞。七国集团对华政策转变之大前所未有,形成了集体“围攻”中国的态势。

在梳理对华政策走向阵营化的演变之后,下面分别聚焦经济、安全、价值观方面主要涉华议题,考察七国集团对华政策调整。

三、国际经济体系层面的融合到“脱钩断链”

西方国家曾欢迎中国融入国际经济体系,并与中国形成了经济相互依赖,主要体现在贸易、投资等方面。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美、欧、日对华贸易和投资额连年增长,双方互为对方的主要贸易伙伴。西方从对华经贸往来中获利丰厚,中国购买大量西方债券,对西方国家的投资额逐年攀升,经贸关系成为中美、中欧、中日关系的压舱石。2006年中美启动战略经济对话(SED),接着中日经济高层对话、中欧经贸高层对话机制建立,美欧日通过对话解决经贸关切。

随着中国经济崛起、西方经济竞争力下降,美欧日陷入集体焦虑,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将对华供应链依赖、贸易失衡等分歧上升为经济模式之争,经贸问题政治化、安全化,从对话、开放包容转向对抗、“筑墙设垒”“脱钩断链”,从接纳中国转向构建排华的国际经济秩序。七国集团机制日益成为美欧日协调加强经济安全合作的重要平台。(32)参见葛建华:《美欧日经济安全政策联动分析》,《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2022年第5期,第93页。

西方对华经济政策的阵营对抗,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挑起模式之争,维护西方经贸规则

美欧日拒绝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不愿承认中国在现行国际经贸规则下胜出,否认中国经济模式的优越性。(33)参见殷鹏:《我国市场经济地位不容否认》,《人民日报》2017年2月9日,第7版。一是攻击中国“非市场”政策和做法。西方所称的“非市场”政策包括:“导致产能过剩的产业政策和做法;普遍的补贴;国有或控股企业的歧视性和反竞争活动;任意或不合理地适用法规;强制技术转让;国家支持的商业窃密;政府干预或指导商业决策,以及监管和市场透明度不足。”(34)“Joint Declaration Against Trade-Related Economic Coercion and Non-Market Policies and Practices,”June 9,2023,https://ustr.gov/about-us/policy-offices/press-office/press-releases/2023/june/joint-declaration-against-trade-related-economic-coercion-and-non-market-policies-and-practices [2023-06-30].美欧日从分别对华交涉转向抱团应对,七国集团声称要应对“强制技术转让、知识产权问题、降低劳工和环境标准以获得竞争优势的不公平做法,以及国有企业扭曲市场的行为及有害的产业补贴(包括导致产能过剩的补贴)”,呼吁中国“在网络空间负责任地行动,不要利用网络窃取知识产权”,打击“恶意做法,如非法技术转让或数据泄露”。(35)Carbis Bay G7 Summit Communiqué,June 13,2021;G7 Foreign and Development Ministers’ Meeting Communiqué,May 5,2021,https://www.mofa.go.jp/fp/pc/page6e_000238.html [2023-05-27];G7 Hiroshima Leaders’ Communiqué,May 20,2023.七国集团诬称中国破坏全球经济公平和透明运作,表示要为西方的工人和公司提供“公平竞争”的环境。二是重新修订有利于西方的经贸规则。美欧日三方贸易部长多次发表联合声明,宣称“非市场”政策和做法威胁多边贸易体系,酝酿改革世贸组织。2021年以来,美欧日在七国集团框架下商讨世贸改革,七国集团贸易部长会议寻求构建“自由、公平、基于规则的多边贸易体系”。(36)G7 Trade Ministers’ Communiqué,October 22,2021,https://www.mofa.go.jp/mofaj/files/100251122.pdf [2023-05-27].

(二)供应链“去中国化”,构建排华经济体系

西方国家曾积极在中国投资兴业,近年来却推进供应链“去中国化”,减少对华经济依赖。一是以供应链多样化、本地化对冲风险。新冠疫情暴发以来,日本加快推动供应链多元化进程,并辅之以财政手段加大调整力度。(37)参见朱海燕:《日本经济安全保障战略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国际问题研究》2022年第3期,第52页。拜登政府上任伊始即审查供应链安全,推动产业回流。欧盟委员会也公布了一项供应链多元化计划。(38)参见赵怀普:《欧盟应对中美博弈的策略选择与美欧对华政策协调》,《国际展望》2021年第5期,第34页。在半导体、关键矿产、能源、数字技术、清洁技术、稀土、电池、制药等重要领域,七国集团加紧构建“有韧性、可持续、可信赖”的供应链。2023年5月,七国集团宣布建立“增强韧性和包容性的供应链伙伴关系”(Partnership for RISE),提升与世界银行及其他国际组织的合作,对中低收入国家提供财政支持、技术交流,提高七国集团在全球供应链中的作用。(39)“Partnership for RISE (Resilient and Inclusive Supply-chain Enhancement),”G7 Clean Energy Economy Action Plan,May 20,2023,https://www.g7hiroshima.go.jp/documents/pdf/session5_02_en.pdf;G7 Finance Ministers and Central Bank Governors Meeting Communiqué,May 13,2023,https://www.mof.go.jp/policy/international_policy/convention/g7/g7_20230513_2.pdf [2023-05-27].二是以所谓“强迫劳动”为由重组供应链。2021年10月七国集团贸易部长公报涉“强迫劳动”的附件称,农业、太阳能、服装等行业存在“由国家支持、针对脆弱群体和少数族裔的强迫劳动”,承诺提高透明度,从全球供应链消除“强迫劳动”。(40)G7 Trade Ministers’ Statement on Forced Labour (Annex A),October 22,2021,https://www.mofa.go.jp/mofaj/files/100251122.pdf [2023-05-27].七国集团强调维护人权和国际劳工标准的重要性,以所谓“强迫劳动”为由,对中国产品出口设置人为障碍。

(三)加强技术封锁,经贸问题安全化

西方大国一直对华实行高科技出口限制,这是导致中国与美欧贸易失衡的重要原因。西方不做反思,反而加大对华技术封锁力度,防止中国实现“弯道超越”。一是将技术“脱钩”上升到维护国家安全甚至国际和平与安全的高度。七国集团在“经济安全即国家安全”认知上取得一致,将保护关键技术和新兴技术视为七国的共同利益(41)“Fact Sheet:The 2023 G7 Summit in Hiroshima,Japan,”May 21,2023,https://www.whitehouse.gov/briefing-room/statements-releases/2023/05/21/fact-sheet-the-2023-g7-summit-in-hiroshima-japan/[2023-05-27].,宣称限制特定先进技术贸易和投资,以免威胁国家安全;要“防止尖端技术被用于推进威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军事能力”。(42)G7 Hiroshima Leaders’ Communiqué,May 20,2023;G7 Leaders’ Statement on Economic Resilience and Economic Security,May 20,2023.二是加强出口管制和投资限制。美欧日既限制中国并购西方科技企业,也限制本国企业对华投资,防止敏感技术流向中国。美国修订投资审查相关法律,发布“关键和新兴技术清单”,联合日本、荷兰限制对华出口,滥施“长臂管辖”打击中国高科技企业。日本和欧盟出台经济安全战略文件,与美国一道加强对华投资监管和出口限制。三是抢夺技术标准制定权。七国集团积极布局人工智能、量子计算、3D打印、第六代移动通信网络等科技竞争,抢夺技术标准制定权。

(四)抛出基础设施投资倡议,经贸合作意识形态化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初,西方国家就指责“一带一路”基础设施项目的环境、劳工标准低,漠视人权。2015年5月,日本提出总额达1100亿美元的“高质量”基础设施计划,推动七国集团促进所谓“高质量”的基础设施投资。(43)参见《日掷千亿与亚投行“抢生意”安倍计划对抗色彩浓厚》,新华网,2015年5月22日,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5-05/22/c_127829184.htm[2023-05-24];《安倍提出向亚洲基础设施投1100亿美元》,日经中文网,2015年5月22日,https://cn.nikkei.com/politicsaeconomy/economic-policy/14486-20150522.html[2023-05-24];Leaders Declaration,June 7-8 2015,https://www.mofa.go.jp/files/000084020.pdf [2023-05-27]。2019年11月,美、日、澳发起“蓝点网络”(Blue Dot Network)计划,对符合西方标准的基础设施投资予以认证。2021年6月,七国集团大张旗鼓地提出“重建更好世界”(B3W)的庞大基础设施倡议,以私人融资为主、公共融资为辅、贷款和补贴相结合。美国声称,这一倡议具有高标准和透明度,受价值驱动(values-driven),将通过提供更高质量的选择“击败”“一带一路”。(44)“Background Press Call by Senior Administration Officials Previewing the Second Day of the G7 Summit,” June 12,2021,https://www.whitehouse.gov/briefing-room/press-briefings/2021/06/12/background-press-call-by-senior-administration-officials-previewing-the-second-day-of-the-g7-summit/[2023-05-24].2022年6月,七国集团提出了“全球基础设施与投资伙伴关系”(PGII)取代受挫的“重建更好世界”倡议,拟截至2027年调动6000亿美元资金用于基建投资。这一倡议仍受价值驱动,计划从多边开发银行、发展融资机构、主权财富基金调动更多资本,在气候变化、信息通信、消除性别不平等、医疗领域加大基建投资。同年11月二十国集团峰会间隙,七国集团与印尼、印度、韩国、塞内加尔、阿根廷等国一道举办“全球基础设施与投资伙伴关系”活动,扩大基建投资“朋友圈”。七国集团还炒作“债务陷阱”,联合对华施压,要求中国做出“建设性”贡献。(45)“Fact Sheet:The United States Continues to Strengthen Cooperation with G7 on 21st Century Challenges,including those Posed by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PRC),”June 28,2022,https://www.whitehouse.gov/briefing-room/statements-releases/2022/06/28/fact-sheet-the-united-states-continues-to-strengthen-cooperation-with-g7-on-21st-century-challenges-including-those-posed-by-the-peoples-republic-of-china-prc/[2023-05-24].

(五)反对“经济胁迫”,制造阵营对抗

西方国家动辄挥舞制裁大棒,对别国进行经济制裁,却将中国的正当经济反制措施抹黑为“经济胁迫”。面对中国的正当经济反制,美欧日从口头批评、向世贸组织投诉转向抱团应对。2021年5月的七国集团外长会议,首次指责中国的“胁迫性经济政策”,声称要“集体应对任意的、胁迫性的经济政策和做法,培育全球经济韧性”。(46)G7 Foreign and Development Ministers’ Meeting Communiqué,May 5,2021.此后,七国集团重申相关表态,在“经济胁迫”上公开点名中国,称将加强合作应对。2023年5月,七国集团首次发表关于经济韧性和经济安全的领导人声明,启动“经济胁迫协调平台”(Coordination Platform on Economic Coercion),“增加集体评估、准备、威慑和反应,加强早期预警和信息共享、定期磋商”,协调应对。(47)G7 Leaders’ Statement on Economic Resilience and Economic Security,May 20,2023;“Fact Sheet:The 2023 G7 Summit in Hiroshima,Japan,” May 21,2023.美欧还各自行动应对“经济胁迫”。同年2月,美众院提出一项法案,拟通过增加对中国产品征税、向受影响国家提供财政支持等方式,应对“经济胁迫”。(48)“Cole,Meeks,Bera Introduce The Countering Economic Coercion Act of 2023,”February 23,2023,https://cole.house.gov/media-center/press-releases/cole-meeks-bera-introduce-countering-economic-coercion-act-2023[2023-06-12].3月,欧盟公布了一项“反胁迫文书”,拟采取关税和公共采购限制等措施,反制第三国对欧盟成员国的“经济胁迫”。(49)“Trade:Political Agreement on the Anti-coercion Instrument,” March 28,2023,https://www.consilium.europa.eu/en/press/press-releases/2023/03/28/trade-political-agreement-on-the-anti-coercion-instrument/ [2023-06-12].

四、维护西方定义的安全“现状”

西方曾将中国视为现行国际体系中的“负责任”大国,现在却将中国视为企图改变“现状”(status quo)的所谓“修正主义”国家。美国政治学者摩根索认为,维持现状在于维持历史上某一特定时刻所存在的权力分配,现状政策并不必然反对任何变化。(50)参见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第七版)》,徐昕、郝望、李保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77、80页。现状没有被“冻结”,而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中。问题在于谁来定义现状及其改变的方式,西方国家企图通过垄断定义,维护对其有利的国际秩序现状。美国通过北约东扩改变了欧洲现状,俄罗斯欲恢复北约东扩前的现状,就成为西方眼中企图改变东扩后现状的“修正主义”国家。在南海、东海、台海问题上,西方国家宣称中国挑战“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在核军控、乌克兰危机上,七国集团与北约一唱一和,协同对华施压。

(一)在东海和南海问题上阻挠中国维权

1995年加拿大哈利法克斯峰会提到南海争端,呼吁各方以尊重国际规范的和平方式解决分歧。(51)Chairman’s Statement,June 17,1995.2009年南海局势升温,美国打着“航行自由”的旗号对华施压,日本撺掇七国集团关注东海、南海问题。时隔近20年后,2014年七国集团再次干涉南海争端并扩及东海争端。2015年4月,七国集团外长会议首次发表海上安全宣言,关注东海和南海局势,对“改变现状、制造紧张的任何单方面行动表示担忧”,把中国在属于主权范围内的岛礁上填海造地视为改变现状的行为。(52)G7 Foreign Ministers’ Declaration on Maritime Security,April 15,2015,https://www.mofa.go.jp/files/000076378.pdf[2023-05-27].2016年4月,七国集团外长会议再次发表海上安全声明。(53)G7 Foreign Ministers’ Statement on Maritime Security,April 11,2016,https://www.mofa.go.jp/files/000147444.pdf [2023-05-27].此后,七国集团文件多次将东海和南海问题单列出来,对华施压成“例行公事”。

七国集团对华施压手段包括:一是祭出国际法和国际规则大旗。七国集团要求中国遵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国际法原则,维护以法治为基础的海洋秩序;强调《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普遍性和统一性,称该公约适用于所有海洋活动;支持依照该公约建立的争端解决机制;支持航行和飞越自由。二是抹黑中国“胁迫、恐吓”。呼吁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支持建立信任措施或利用仲裁在内的法律手段、支持中国与东盟制定“南海行为准则”,反对加剧紧张、削弱地区稳定的单方面行动,反对中国的“军事化”活动。(54)The Brussels G7 Summit Declaration,June 6,2014;G7 Foreign Ministers’ Declaration on Maritime Security,April 15,2015;Leaders Declaration,June 7-8,2015,https://www.mofa.go.jp/files/000084020.pdf;G7 Ise-Shima Leaders’ Declaration,May 26-27,2016,https://www.mofa.go.jp/files/000160266.pdf;G7 Foreign Ministers’ Meeting,Joint Communiqué,April 10-11,2017,https://www.mofa.go.jp/files/000246365.pdf;G7 Taormina Leaders’Communiqué,May 27,2017,https://www.mofa.go.jp/files/000260041.pdf;The Charlevoix G7 Summit Communiqué,June 9,2018,https://www.mofa.go.jp/ecm/ec/page4e_000847.html [2023-05-27];G7 Hiroshima Leaders’ Communiqué,May 20,2023.三是援引非法裁决滋扰中国维权行动。七国集团否定中国的“历史性权利”,声称中国在南海的主权声索没有法律依据。2016年7月12日所谓“南海仲裁案”裁决后,七国集团发表的公报鼓吹该裁决具有法律约束力,并应作为和平解决南海争端的基础。

(二)在台湾问题上阻挠中国统一

台湾问题重大敏感,中美曾在维护台海稳定、反对台湾“入联公投”上保持了协调一致。七国集团也一直未将其列入议程,即使1995—1996年爆发台海危机,七国集团峰会亦未在文献中提及台湾问题。

但是,近年来美国不断虚化、掏空一个中国政策,联合欧日“以台制华”。特别是2021年以来,七国集团一再干涉中国内政。2021年5月的七国集团外长公报首次挺台,多处提及台湾,此后七国集团通过的文件均循例挺台。一是反对“以武力单方面改变台海现状”。2022年8月美众议院议长佩洛西窜台,中国大陆实行正当反制。七国集团外长发表声明倒打一耙,称中国大陆的正当反应为“侵略性”军事活动,“加剧紧张局势和破坏地区稳定”,重申应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海分歧。(55)G7 Foreign Ministers’ Statement on Preserving Peace and Stability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August 3,2022,https://www.state.gov/g7-foreign-ministers-statement-on-preserving-peace-and-stability-across-the-taiwan-strait/ [2023-05-24].二是将台湾问题与全球安全挂钩,为挺台编织新理由。七国集团称,台海和平与稳定对于“国际社会的安全与繁荣不可或缺”(56)G7 Japan 2023 Foreign Ministers’ Communiqué,April 18,2023;G7 Hiroshima Leaders’ Communiqué,May 20,2023.,将台海和平从影响东亚地区稳定拔高到全球层面,以纠集更多国家挺台。三是支持台湾参与国际组织。2021年5月七国集团外长公报以台湾参与有利于应对新冠疫情为借口,首次表达支持台湾当局参加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卫生大会。七国集团口口声声称维护台海和平,却绝口不提反对“台独”。

(三)在核军控上加大施压

七国集团与北约、美日同盟不同,不涉及军事合作,更多关注不扩散、军控和裁军问题。七国集团关注核武器和常规武器扩散,在朝核问题、伊核问题上曾将中国视为合作伙伴,推动中国发挥“建设性”作用,维护国际核不扩散机制和地区稳定。

随着大国竞争回归,西方重新重视核武器的作用,开始对中国核威慑力说三道四。2016年日本担任七国集团轮值主席国期间,发表核裁军和不扩散宣言,呼吁“七国集团以外的有核国家提高核武器的透明度”。(57)G7 Foreign Ministers’ Hiroshima Declarationon Nuclear Disarmament and Non-Proliferation,April 11,2016,https://www.mofa.go.jp/files/000147442.pdf[2023-05-27].特朗普政府退出中导条约(INF),破坏全球战略稳定,却施压中国参加多边核裁军。拜登政府则渲染中国核武发展。(58)Military and Security Developments Involving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21,Novermber 3,2021,https://media.defense.gov/2021/Nov/03/2002885874/-1/-1/0/2021-CMPR-FINAL.PDF [2023-05-24].2022年5月七国集团外长会议公报在《核不扩散条约》部分点名中国,要求中国参加军控对话。(59)G7 Foreign Ministers’ Meeting in Germany,2022:Communiqué,May 14,2022,https://www.mofa.go.jp/files/100344183.pdf[2023-05-27].2023年4月,七国集团外长会议公报在“裁军与不扩散”部分对华示强,称中国核武库加速扩张,运载系统日益复杂,核武发展缺乏透明度,敦促中国立即与美国进行减少战略风险的讨论,在中国核武政策、计划和能力上展现更大透明度,促进稳定。(60)G7 Japan 2023 Foreign Ministers’ Communiqué,April 18,2023.5月,七国集团发表核裁军声明,两处提到中国,再度批评中国加速发展核武,对全球和地区稳定表示“担忧”;要求有核国采取具体步骤减少战略风险,呼吁中俄遵守《核不扩散条约》义务,参与相关多边和双边论坛。(61)G7 Leaders’ Hiroshima Vision on Nuclear Disarmament,May 19,2023,https://www.whitehouse.gov/briefing-room/statements-releases/2023/05/19/g7-leaders-hiroshima-vision-on-nuclear-disarmament/[2023-05-27].

(四)在乌克兰危机上挤压中国战略空间

2014年以来,西方大国关注的地区热点首推乌克兰问题。七国集团频繁就乌克兰问题发表声明,挺乌压俄。2022年2月乌克兰危机升级,日本借机热炒“今日乌克兰就是明日东亚”,渲染中国可能武统。尽管中国在乌克兰危机中保持中立,西方仍捆绑中俄,抹黑中国形象,借乌克兰危机挤压中国战略空间:一是要求中国不挺俄。2022年5月七国外长会议“鼓励”中国支持乌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呼吁中国“不助俄,不削弱(西方)对俄制裁,不为俄辩护,停止信息操纵和散布虚假信息,停止使俄战争合法化的其他手段”。(62)G7 Germany 2022 Foreign Ministers’ Communiqué,May 14,2022.西方炒作中国可能对俄提供军事援助,七国集团则影射中国,声称“将加强协调,以防止和应对第三方向俄提供武器”(63)G7 Japan 2023 Foreign Ministers’ Communiqué,April 18,2023.。二是要求中国压俄撤军。七国集团呼吁中国利用其影响力对俄施压,促使俄遵守国际法院命令以及联大决议撤军。三是施压中国选边站。2023年2月,中国发表解决乌克兰危机的立场文件,西方指责中国立场没有要求俄撤军的内容,敦促中国与乌克兰直接对话,建立一个“全面、正义和持久的和平”。(64)G7 Hiroshima Leaders’ Communiqué,May 20,2023.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兼欧盟委员会副主席博雷利将中欧关系与乌克兰危机挂钩,称如果中国不利用其影响力推动俄罗斯撤出乌克兰,就不与中国发展正常关系。(65)Josep Borrell,“How to Deal with China,”May 17,2023,https://www.eeas.europa.eu/eeas/how-deal-china_en[2023-06-10].西方也通过北约在乌克兰危机上对华施压。

五、价值观从淡化到强化

七国集团是西方世界的卫道士,将维护西方价值观作为主要目标。1975年七国集团在巴黎郊外朗布依埃举行的首届峰会明确指出,各成员国之所以走到一起,是因为在民主和自由方面有共同的信念和责任。(66)Declaration of Rambouillet,November 17,1975,https://www.mofa.go.jp/policy/economy/summit/2000/past_summit/01/e01_a.html [2023-05-27].20世纪80年代,七国集团多次发表民主、人权、价值观文件。1984年七国集团伦敦峰会专门发表关于民主价值观宣言。(67)Declaration on Democratic Values,June 8,1984,https://www.mofa.go.jp/policy/economy/summit/2000/past_summit/10/e10_b.html [2023-05-27].1989年纪念法国大革命200周年之际,七国集团通过关于人权的宣言,重申民主价值观。(68)Declaration on Human Rights,July 15,1989,https://www.mofa.go.jp/policy/economy/summit/2000/past_summit/15/e15_b.html [2023-05-27].1990年七国集团休斯敦峰会发表“使民主安全”的政治宣言,欢迎席卷欧洲大陆的历史性变化,承诺帮助苏东建立开放社会、多元民主和市场经济,关注亚洲、非洲和拉美地区的民主转型。(69)Political Declaration:Securing Democracy,July 11,1990,https://www.mofa.go.jp/policy/economy/summit/2000/past_summit/16/e16_b.html [2023-05-27].

1989年七国集团以人权为借口对华实施制裁,1990年休斯敦峰会、1991年伦敦峰会、1992年慕尼黑峰会继续借人权问题施压。美国克林顿政府上台之初,将人权与对华最惠国待遇挂钩,仍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提反华人权提案。在中国与八国集团的讨论中,部分观点将意识形态列为中国加入八国集团的主要障碍。中西方在民主、人权、价值观上的分歧始终存在,从冷战结束到2014年,西方对华外交中的意识形态色彩淡化,表现在将人权与最惠国待遇脱钩,批评中国人权的调门相对和缓,放弃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搞反华提案,中美、中欧、中德举行人权对话。人权、涉疆、涉藏、涉港问题不时引发中西方关系紧张,但并未因人权问题影响中美、中欧、中日关系大局。2014年以来,西方国家再度强调人权和民主价值观,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等多边场合,串通一气,重提涉华人权案。欧盟效仿美国通过《马格尼茨基法案》(Magnitsky Act),建立人权制裁机制。美欧加大勾连,协同对中国实体和个人实施制裁。(70)参见黄忠、张芯瑜:《西方强化对华人权攻势:特征、原因与应对》,《统一战线学研究》2022年第1期,第138—139页。挑动意识形态领域的阵营对抗。以七国集团为例,西方对华意识形态竞争从战术层面上升到战略层面,主要体现在制度竞争及具体议题上。

(一)挑起所谓制度的二元对决,维护西方制度

冷战时期,西方挑起所谓制度二元对决,与苏东阵营进行制度竞争。东欧剧变并未带来“历史终结”,亚洲金融危机褪去了西方价值观的光环,全球金融危机令西方模式黯然失色。西方国家将中国国际影响力扩大视为制度威胁,宣称要竞赢中国。2018年,七国集团发表捍卫民主免于外部威胁的承诺,称西方“民主社会和制度、选举进程、主权和安全”和“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日益受到挑战,决定建立“快速反应机制”(RRM)。(71)Charlevoix Commitment on Defending Democracy from Foreign Threats,https://www.mofa.go.jp/files/000373846.pdf [2023-05-27].这一机制吸收澳大利亚、新西兰、荷兰、瑞典以及北约为观察员,识别外部威胁并协调应对。2021年5月,七国集团外长会议发表《捍卫民主免受外国威胁、支持共同价值观》的文件,指责外部势力散布虚假信息、实行信息操纵、干涉选举及基本自由和人权,称将发布年度报告,增强对“快速反应机制”的感知,加强分析能力和信息交流,达成对“非法活动”的共同理解,与公民社会、学术界和产业界加强协调。(72)Defending Democracy from Foreign Threats and Championing Shared Values,May 5,2021,https://www.mofa.go.jp/files/100185930.pdf [2023-05-27].同年6月,七国集团联合印度、澳大利亚、韩国、南非四国一道发表“开放社会”声明,称代表世界一半人口,重申西方价值观,承诺在全球加强开放社会、在防止虚假信息和任意拘禁上交流信息、促进经济开放、反腐败、推进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等。(73)2021 Open Societies Statement,June 13,2021,http://www.g7.utoronto.ca/summit/2021cornwall/210613-open-societies.html[2023-04-27].2022年6月,七国集团领导人联合阿根廷、印度、印尼、塞内加尔、南非发布关于民主韧性的声明,承诺加强国际合作,在全球层面促进民主社会的韧性,并在维护民主制度、公民社会、应对全球性挑战上细化承诺。(74)2022 Resilient Democracies Statement,June27,2022,https://www.consilium.europa.eu/media/57543/2022-06-27-g7-resilient-democracies-statement-data.pdf [2023-05-27].七国集团呼吁中国遵守《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和《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不要“干涉”西方的“安全、民主制度和经济繁荣”。(75)G7 Japan 2023 Foreign Ministers’ Communiqué,April 18,2023.

(二)干涉香港和新疆事务,维护西方价值观

七国集团干涉香港事务由来已久。在香港回归前,西方借1989年政治风波干涉香港事务,要求中国采取必要措施恢复香港的“信心”,希望香港和平交接,维护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76)Declaration on China,July 15,1989,https://www.mofa.go.jp/policy/economy/summit/2000/past_summit/15/e15_e.html [2023-05-27];Chairman’ s Statement,June 17,1995;Denver Summit of the Eight Communiqué,June 22,1997.1997年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前,丹佛峰会公报称重视中国在中英联合声明和《基本法》的承诺,希望香港尽快民主选举新立法会、联合国两个人权公约继续适用于香港。(77)Denver Summit of the Eight Communiqué,June 22,1997.

2019年香港“修例风波”后,西方对香港事务指手画脚。2019年8月的法国比亚里茨峰会宣言篇幅短促,但专辟一条谈及香港问题,强调中英联合声明的存在和重要性,呼吁避免暴力。此后,七国集团频繁发声,蛮横无理地攻击中国政府的政策。一是阻挠香港国安法实施。2020年6月,七国集团外长发表声明,要求中国重新考虑有关决定,称香港国安法与中英联合声明、香港《基本法》不符,损害“一国两制”和香港的高度自治,“破坏香港的繁荣和成功”。(78)G7 Foreign Ministers’ Statement on Hong Kong,June 18,2020,https://www.mofa.go.jp/press/release/press4e_002844.html [2023-05-27].二是攻击香港选举。2021年3月,七国集团外长发表声明,对香港拨乱反正的选举制度改革横加指责,称中央政府侵蚀了选举制度的民主因素。(79)G7 Foreign Ministers’ Statement on Hong Kong Electoral Changes,March 13,2021,https://www.mofa.go.jp/press/release/press1e_000180.html [2023-05-27].12月,七国集团外长就香港立法会选举表达“严重关切”,指责中央政府削弱香港的高度自治。(80)G7 Foreign Ministers’ Statement on Hong Kong Legislative Council Elections,December 21,2021,https://www.mofa.go.jp/press/release/press3e_000293.html [2023-05-27].2022年5月,七国集团外长发表声明,宣称香港特首的提名和任命背离“普选”目标。(81)G7 Foreign Ministers’ Statement on the Hong Kong Chief Executive Selection,May 9,2022,https://www.state.gov/g7-foreign-ministers-statement-on-the-hong-kong-chief-executive-selection/ [2023-05-24].三是攻击中央政府削弱香港的自由。七国集团抹黑中央政府削弱《基本法》赋予港人的权利和自由,谴责香港多元主义衰落及对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的限制。

西方国家惯用民族宗教问题干涉中国内政,近年来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联大处理人权事务的第三委员会等多边机构散布谣言和谎言,污蔑中国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文化受压制,存在“系统性”侵犯人权、“强迫劳动”等,肆意干涉新疆事务。特朗普政府和拜登政府散布中国“种族灭绝”的“世纪谎言”,制裁中国实体和个人。拜登政府推动七国集团干涉新疆事务,叫嚣抵制北京冬奥会。

七国集团干涉新疆主要体现在:一是抹黑新疆人权。七国集团对新疆各族人民安居乐业视而不见,一再表达对新疆维吾尔族、其他宗教及少数民族团体的人权状况的担忧。二是要求调查新疆人权状况。七国集团提出进入新疆进行“独立而不受限制的实地调查”,呼吁联合国人权高专访问新疆。(82)G7 Foreign and Development Ministers’ Meeting Communiqué,May 5,2021.2022年5月联合国人权高专巴切莱特访华,西方政府却指责巴切莱特“受骗”。230个非政府组织联署公开信,要求联合国人权高专辞职。西方官民持续施压,要求联合国人权高专发布新疆报告。同年8月31日,联合国人权高专办公室发表新疆人权报告,西方对污蔑中国的内容如获至宝,借机鼓噪新一波反华舆论。三是炒作所谓“强迫劳动”。七国集团承诺从全球供应链取消新疆产品,通过国内立法等方式,禁止进口新疆棉花、番茄等产品;施压中国批准相关国际公约,遵守国际劳工标准。

六、嬗变特点及前景展望

西方从融合中国、接纳中国共同推进全球治理到转向遏压中国,形成了阵营化的对华政策。对于这一政策嬗变特点及其前景展望,笔者初步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一)西方国家对华政策趋同化

西方国家对华定位趋同,将中国视为像当年苏联那样的“制度性对手”。2017年底,特朗普政府发表《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将中国视为“竞争对手”和“修正主义国家”。拜登政府延续这一战略定位,将中国列为“最大的竞争对手”。乌克兰危机升级后,日、欧对华定位更具对抗性。2022年12月,日本公布新版《国家安全保障战略》,将中国定为“前所未有的最大战略挑战”。2023年1月,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在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发表演讲,称中国是日、美面临的“最核心挑战”,中国对国际秩序的愿景和主张,在某些方面“我们永远不能接受”。(83)“Policy Speech by Prime Minister Kishida Fumio at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School of Advanced International Studies (SAIS),” January 13,2023,https://japan.kantei.go.jp/101_kishida/statement/202301/_00005.html [2023-05-28].

欧盟和欧洲大国对华定位变化明显。2019年3月,欧盟发布《欧中战略展望》文件,首次将中国定位为“合作伙伴”“经济竞争者”“制度性对手”。乌克兰危机升级后,欧盟强化对华竞争者和对手定位,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称中国企图“建立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新秩序”(84)Josep Borrell,“How to Deal with China,”May 17,2023.。2021年英国发表报告,阐述脱欧后的政策方针,将中国定义为“制度性竞争者”(systemic competitor),在安全、繁荣、价值观方面构成了“制度性挑战”。(85)Global Britain in a Competitive Age:The Integrated Review of Security,Defence,Development and Foreign Policy,March 2021,p.26,https://assets.publishing.service.gov.uk/government/uploads/system/uploads/attachment_data/file/975077/Global_Britain_in_a_Competitive_Age-_the_Integrated_Review_of_Security__Defence__Development_and_Foreign_Policy.pdf[2023-05-24].2022年11月,英国首相苏纳克发表外交政策演说,称英中经贸合作密切的“黄金时代已经结束”。(86)“Rishi Sunak:Golden Era of UK-China Relations is Over,”November 29,2022,https://www.bbc.com/news/uk-politics-63787877[2023-05-27].德国朔尔茨政府大幅调整对外战略,2023年6月和7月相继发表首份国家安全战略和首份中国战略报告,沿袭“合作伙伴、经济竞争者和制度性对手”的欧盟对华“三分法”定位,突出价值观分歧,指责中国企图重塑现有的“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87)Integrated Security for Germany,https://www.nationalesicherheitsstrategie.de/National-Security-Strategy-EN.pdf;Strategy on China of the Government of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https://www.auswaertiges-amt.de/blob/2608580/49d50fecc479304c3da2e2079c55e106/china-strategie-en-data.pdf[2023-07-27].

西方对华政策“合流”,这一变化有迹可循,可溯至2014年七国集团重回“小圈子”合作后的美欧日对华政策调整。日本安倍政府冲锋在前,将2014年乌克兰危机与东亚局势强行捆绑,称两者都是“以武力改变现状”,推动七国集团介入东海和南海问题。安倍政府质疑亚投行缺乏透明度,阻挠欧洲国家加入亚投行,强行在七国集团峰会中塞入中国议题。(88)参见《安倍在G7峰会声称日本对亚投行存在诸多担忧》,凤凰网,2015年6月9日,http://news.ifeng.com/a/20150609/43932941_0.shtml;《日媒:安倍G7峰会炒作亚投行问题遭默克尔反对》,中国日报网,2015年6月9日,https://world.chinadaily.com.cn/2015-06/09/content_20947302.htm[2023-06-10]。美国在东海、南海争端中挺日、挺菲。奥巴马总统宣称《美日安全条约》第五条适用钓鱼岛,成为做出这一承诺的首位美国总统。美国与菲律宾签署加强防务合作协定。还有,特朗普政府制裁参与南海岛礁建设的中国实体和个人;以“强迫劳动”为由扣押中国输美商品;打压中国电信企业;组建排华科技联盟;推动七国集团在涉疆、涉港问题上发声,等等。

欧盟和欧洲大国对华政策不再“天真”,向美日靠拢。美日一直主导七国集团涉华议题,欧洲地理上远离亚太,更多关注俄罗斯,调整对华政策缺乏紧迫性。但近年来欧盟、英、法、德纷纷出台自己的“印太战略”,加大战略投入。(89)参见孙茹:《中美全球博弈下的北约亚太化》,《现代国际关系》2022年第7期,第55—56页。欧洲大国派遣舰艇和军机赴东亚,参与联合军演和“航行自由行动”;欧盟提出“全球门户”计划,加大对“印太”基础设施投资;启动欧盟“印太”论坛,拉紧与“印太”国家关系;欧洲议会及欧洲国家议员频频访台,对台关系取得突破。欧洲挺台导致美日借七国集团干涉台湾问题的图谋得逞。有了七国集团的撑腰,美日、美韩、美日韩以及“四方安全对话”等双多边机制干涉台湾问题常态化。

(二)西方以国际规则和价值观制华

西方曾有意将中国作为“国际规则的共同制定者”,在现行国际体系中发挥更大的“负责任”“建设性”作用。对于中国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另起炉灶”构建多边机制,西方视为“颠覆”现有国际秩序,重新诉诸国际规则约束崛起后的中国。包括:以人权、环境、劳工标准和规则施压亚投行和“一带一路”;重申打造一个基于规则的多边贸易体系;在东海、南海问题上,以国际法和国际规则施压;在香港问题上,以遵守国际承诺和法律义务施压;在新疆问题上以国际劳工条约胁迫中国,等等。在七国集团框架下,西方集体对华施压。2021年5月3日美国务卿布林肯表示,七国集团的目的是确保中国遵守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90)“Secretary Antony J.Blinken and UK Foreign Secretary Dominic Raab at a Joint Press Availability,” May 3,2021,https://www.state.gov/secretary-antony-j-blinken-and-uk-foreign-secretary-dominic-raab-at-a-joint-press-availability/ [2023-06-27].七国集团“鼓励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和拥有先进技术的经济体,建设性地参与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体系”,“敦促中国承担和履行与其全球经济角色相称的义务和责任”。七国集团呼吁中国以“国际社会负责任的成员行事”,“一个按国际规则行事的、增长中的中国将符合全球利益”。(91)G7 Hiroshima Leaders’ Communiqué,May 20,2023.从这些表述可以看出,西方对华看法大幅倒退,不再将中国视为现有国际体系中的“负责任”大国。

西方对华价值观竞争向经济领域和国际组织蔓延。西方国家承诺打造“民主供应链”,消除“强迫劳动”;推出受价值观驱动的基础设施投资倡议,降低基建对人权和环境的冲击;推进“互联网自由”,构建体现西方价值观的“清洁”网络;美欧贸易和技术理事会(TTC)在制定技术、贸易和创新标准方面推进西方价值观。七国集团注重在国际组织中维护西方价值观,保护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不受“恶意影响”和“威权主义”的威胁。在世贸组织改革中,七国集团称世贸组织“需要反映我们的共同价值观,如开放、透明、公平竞争和法治”(92)“G7 Nations to Take Tougher Line on Trade With China,”September 15,2022,https://www.usnews.com/news/business/articles/2022-09-15/g7-nations-to-take-tougher-line-on-trade-with-china[2023-06-10];G7 Trade Ministers’ Statement,September 15,2022.。七国集团为维护西方利益而牺牲大国合作,可能导致国际组织像冷战时期那样陷入瘫痪。

西方国家在人权问题上加强联动。2021年3月22日,欧盟干涉新疆事务,时隔30多年来首次对华实行制裁。当天,美国、英国、加拿大发表联合声明挺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也发表声明附和。同年5月,欧洲议会停止审议历时七年达成的中欧投资协定,要求欧盟与美国联合,加大对华人权施压。在联大、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等多边场合,西方国家加强勾连的态势持续。

(三)西方抱团对华长期化

美欧日加强涉华机制建设。除了美欧、美日、日欧之间的现有双边机制,美欧日增设新机制,密切磋商涉华议题。2020年10月,美欧启动“中国问题”高层对话,拜登政府延续了这一对话,并于2021年12月启动美欧“印太问题高级别磋商”,拉拢欧洲加大“印太”投入。2022年3月,美国和英国举行“印太问题高级别磋商”。美欧日加强经济协调。2021年6月15日,美欧贸易和技术理事会正式启动。2022年7月,美国和日本启动经济版“2+2”对话,日欧也加强了经济安全对话。(93)参见《日美“经济版2+2”联合声明和行动计划的主要内容》,日经中文网,2022年8月1日,https://cn.nikkei.com/politicsaeconomy/economic-policy/49380-2022-08-01-09-40-19.html [2023-06-27]。西方的“小圈子”机制和论坛相互配合,七国集团与北约、五眼联盟、慕尼黑安全会议、香格里拉对话遥相呼应,如2021年6月14日的北约峰会公报与前一日的七国集团峰会公报呼应,都称中国构成“制度性挑战”。

乌克兰危机升级驱使西方进一步抱团。乌克兰危机升级使得西方危机感上升,更加感到需要抱团应对中俄。2023年4月七国集团外长会议公报称,“在应对国际体系面临的严重威胁,包括俄罗斯继续对乌克兰进行战争之际,强调我们强烈的团结意识”。美国宣称七国集团比以前更团结,在乌克兰、中国、经济安全、清洁能源技术、核裁军、贫困、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上团结一致。(94)“Fact Sheet:The 2023 G7 Summit in Hiroshima,Japan,”May 21,2023,https://www.whitehouse.gov/briefing-room/statements-releases/2023/05/21/fact-sheet-the-2023-g7-summit-in-hiroshima-japan/ [2023-06-27].“西方集体”进入了一个“团结期”,这一进程至少在未来几年内都可能持续下去。(95)参见安·瓦·科尔图诺夫:《乌克兰危机与“西方的团结”》,《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2022年第4期,第2页。

西方加大拉拢“全球南方”。从2000年起,七国集团峰会邀请有代表性的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参加不同议题的分组讨论。七国集团轮值主席国邀请哪些国家参加,既有地区代表性考虑,也有地缘政治考虑。2021年七国集团首次与东盟对话,在南海争端上“拉偏架”,在基础设施投资、网络空间等领域拉拢东盟。2023年日本邀请印度、韩国、巴西、印尼、越南、澳大利亚、“太平洋岛国论坛”(PIF)主席国库克群岛、非洲联盟主席国科摩罗参加七国集团广岛峰会扩大会议,在峰会期间召开“四方安全对话”会议,企图拉抬遏压中国的声势。西方企图分化金砖国家。2021年和2022年七国集团峰会均邀请印度和南非参加,印度、南非签署了七国集团起草的民主韧性声明。2023年七国集团峰会邀请印度和巴西参加,这是连续五年邀请印度参加。西方采取多重举措挺印,可能削弱金砖国家的团结。此外,七国集团通过各种名目的项目和倡议拉拢“全球南方”,如在“全球基础设施和投资伙伴关系”框架下与印度、印尼、南非、安哥拉、越南等国加强合作。

(四)西方对华合作面尚未消失

在经历新冠疫情和乌克兰危机后,欧盟和欧洲大国仍延续了对华“三分法”定位。拜登政府也同样提出“竞争、合作、对抗”的对华政策,呼吁美中“在可以合作的地方合作”。七国集团声称,其政策方针“不是为了伤害中国,也不寻求阻挠中国的经济进步和发展”,“随时准备与中国建立建设性和稳定的关系”。(96)G7 Japan 2023 Foreign Ministers’ Communiqué,April 18,2023;G7 Hiroshima Leaders’ Communiqué,May 20,2023.七国集团对华政策尚未走向敌对,合作面尚未完全消失。

一是挺台有限度。七国集团在台湾问题上仍顾忌中国大陆的反应,不敢公然违反一个中国原则。七国集团涉台表述放置于中国条目下,表明其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议长佩洛西窜台引发台海局势高度紧张,迫使西方国家收敛挺台立场,重申一个中国政策。七国集团的涉台表态出现两点变化:一是强调一个中国政策没有改变。(97)G7 Foreign Ministers’ Statement on Preserving Peace and Stability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August 3,2022;G7 Foreign Ministers’ Statement,November 4,2022,https://www.diplomatie.gouv.fr/en/country-files/europe/western-balkans-62918/article/g7-foreign-ministers-statement-4-november-2022-munster [2023-05-24].2022年11月和2023年4月的七国集团外长会议公报、2023年5月的七国集团领导人广岛公报,都重申成员国各自的一个中国政策没有变化。二是对支持台湾参与国际组织的立场做了澄清,七国集团称支持台湾在不需要以国家为前提条件的情况下作为成员加入,在需要以国家为前提条件的情况下作为观察员或嘉宾参与。(98)G7 Japan 2023 Foreign Ministers’ Communiqué,April 18,2023.

二是对华合作需求大。全球性挑战严峻,世界经济相互依赖,需要各国打破意识形态藩篱,西方独自应对力不从心,不与中国合作将无法解决重大的全球问题。从2021年到2023年,七国集团列出的需要中国合作的领域增多,将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性别平等、全球卫生安全、宏观经济稳定、债务问题、自然资源保护、国际论坛等列为合作领域,将合作与中国提供全球公共产品的承诺挂钩,要求中国承担更大“国际责任”。(99)G7 Foreign and Development Ministers’ Meeting Communiqué,May 5,2021;G7 Foreign Ministers’ Meeting in Germany,2022:Communiqué,May 14,2022.乌克兰危机升级后,七国集团认识到中国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上的重要性,强调要与中国开展“建设性”合作。

三是脱钩政策有回调。美欧日与中国经贸联系互补互利,难以完全脱钩。2023年3月30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发表“去风险”讲话,美国政府在反复权衡并与冯德莱恩等欧洲高层协调沟通后,接受“去风险论”。(100)参见王磊、孙茹:《“去风险论”折射欧美对华战略新调整》,中美聚焦网,2023年5月24日,http://cn.chinausfocus.com/foreign-policy/20230524/42858.html [2023-05-25]。同年5月,七国集团广岛峰会公报称,七国集团“不是在脱钩或向内转”。(101)G7 Hiroshima Leaders’ Communiqué,May 20,2023.七国集团认识到不能过度限制贸易和投资,也认识到仍需要与中国共同维护国际贸易体系,称“为了与中国建立可持续的经济关系,并加强国际贸易体系,我们将推动与中国的合作”。“去风险”与“脱钩”相比虽然“换汤不换药”,但策略有所缓和,从强调竞争向对话合作的方向回调。

(五)西方阵营化对华政策面临制约

以七国集团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对华政策能否取得成效仍面临制约。

七国集团本身的影响力下降。随着以“金砖”为代表的新兴大国群体性崛起,西方国家影响力下降,难以像过去那样对全球治理指手画脚。七国集团人口只占世界的10%,缺乏代表性。

七国集团的内部分歧始终存在。西方不是铁板一块,凝聚力时紧时松,能否真正形成合力仍面临不少挑战。在对华政策上,欧洲大国不愿对美亦步亦趋。2021年6月,法国总统马克龙表示,“七国集团不是一个敌视中国的俱乐部”,七国集团“打算在所有全球性议题上与中国合作”。(102)“G7 - Emmanuel Macron - Press Conference,” June 13,2021,https://www.diplomatie.gouv.fr/en/french-foreign-policy/news/2021/article/g7-emmanuel-macron-press-conference-carbis-bay-13-jun-2021 [2023-05-25].2023年4月,马克龙呼吁欧洲减少对美国的依赖,不要因为美中对抗而被卷入台海危机。(103)“Europe Must Resist Pressure to Become ‘America’s Followers’,Says Macron,” April 9,2023,https://www.politico.eu/article/emmanuel-macron-china-america-pressure-interview/[2023-05-25].七国集团成员国在涉华议题上利益有所差异,成员国的优先事项不同,如在基础设施投资上,美国支持拉美“后院”兴建发电厂、炼油设施,法国、意大利与其前殖民地经济联系密切,看重在北非的投资,日本则着力加强与东南亚的经济联系。因此,七国集团框架下的基础设施投资成效有待观察。此外,美欧日之间存在经济矛盾,欧洲大国对拜登政府的经济民族主义政策不满,这将波及美欧双方的涉华政策协调。

七国集团的效力有限。七国集团相关议题囊括经济、政治、安全议题等方面,没有区分重点和优先顺序,影响承诺的落实。和大多数国际机制一样,七国集团的各类文件表达的是集体承诺,能否落实缺乏监督措施。

七、结 语

冷战结束30年后,西方阵营集体针对特定大国的政策重现。西方联手应对中国挑战,集团式的对华政策成形。西方阵营的对华政策与冷战时期的对苏政策并无本质区别,都是为了维护西方在现有国际体系中的主导地位。但是,与冷战时期美苏两大阵营尖锐对立不同,现今西方与中国共处同一国际体系,这意味着西方对华竞争的内容和形式将不同于对苏竞争。西方与中国博弈的大幕开启,博弈走向取决于双方未来的互动和选择。

西方复活阵营对抗逆潮流而动,可能导致世界分裂为两个平行体系。面对西方联合的态势,中国需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既定战略部署,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坚持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原则,推动美国将“四不一无意”(104)即不寻求改变中国体制,不寻求“新冷战”,不寻求通过强化盟友关系反对中国,不支持“台湾独立”,无意同中国发生冲突。参见《习近平同美国总统拜登在巴厘岛举行会晤》,《人民日报》2022年11月15日,第1版。的表态落到实处。把握中欧关系团结合作的大方向,推进中欧务实合作。加强全球伙伴关系建设,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做深做细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在减贫、粮食、能源等问题上呼应发展中国家的诉求。加强南南合作,提供更多公共产品。不断充实中非合作论坛、中阿合作论坛、中国-拉共体论坛等机制,在联合国、二十国集团、金砖国家组织、上合组织、亚太经合组织等框架下积极参与引领全球治理。以“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为指引,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树立中国作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的国际形象。

猜你喜欢

七国集团对华政策对华
中国驻加拿大大使就七国集团峰会涉华议题等表明中方立场
我们不需要七国集团
商务部:中方欢迎欧盟终止对华光伏双反措施
美国对华政策中意识形态与现实利益的考量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早期苏联对华政策的偏颇
欧盟对华反倾销现状、原因及我国对策
勃列日涅夫执政初期对华和解政策探析
本 期 导 读
美国全球战略下的对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