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23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概念意蕴与价值判断

2024-01-09郭仁超

学语文 2023年5期
关键词:乐意语段陌生

□ 郭仁超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要求“提升思维品质。自觉分析和反思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经验,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增强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1]4“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思维方法,内化为自身的思维品质。因此,课程标准中强调“教学过程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的引导,注意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相关知识的教学要简明、实用,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概念、判断、推理等方面遇到的问题。”[1]19概念、判断、推理是理性认识事物的三种重要形式,三者形成递进关系,而对事物本质属性概括的“概念”是形成判断和推理的前提。因此,概念也是形成高阶思维的基础,是提升思维品质的重要内容。众所周知,在作文语段材料中,一个词的有无、变化直接影响到审题、立意。上海高考作文具有强烈的“海派特色”,语段不长却极富思辨性,对于概念的理解尤为关键,现对2023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加以审视,分析其中的概念内蕴,并进行价值判断,由此探索思维层次逻辑,提升作文思维品质。

2023年上海高考作文如下:

一个人乐意去探索陌生世界,仅仅是因为好奇心吗?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谈起2023 年上海高考作文,与2022 年有一定的联系,“发问”的原因之一就是“好奇心”。但是也有一些变化,就是打破“有人说”这个格式,没有矛盾对立的观点呈现,而只有一个问句,材料粗看上去,就是问你是否还有补充。但是,补充什么?补充的因素之间是何种关系?补充的因素与材料中的关键概念有联系吗?这些是我们想要提升作文思维深度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因此,从审题上看,要抓住几个关键词,分析它们之间的关联,其中特别要注意的是“乐意”这个词的多层次分析,并根据“乐意”意涵重新审视社会现象,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

一、抓住关键概念,理解语段含义

今年作文语段材料更短,可以关注几个关键词:“乐意”“探索”“陌生世界”“仅仅”“好奇心”。抓住关键词的具体含义,可以让我们准确理解语段材料的含义。

首先是“乐意”。乐意,表示有意愿,并以此为乐。这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不是被迫的、强制的。因此要特别注意不要将某种“被迫”的“探索陌生世界”行为也放入句意的理解中去,比如说家长带有一定强迫性质的让孩子学习钢琴等乐器,诚然这是“探索陌生世界”的行为,但主体却并不“乐意”,因此不符合作文语段含义。

其次是“陌生世界”。“陌生世界”含义较为丰富,大致可以分成具体的和抽象的两层概念:具体的比如说“新大陆”(土地),抽象的比如说某个新领域、自我认知边界等,陌生世界的特点是未知性。那么,这个词背后隐含的有一个“已知世界”,这样无形中就有了思考的维度,比如说“已知世界”和“陌生世界”的关系如何?甚至还可以直接引申到我们该如何对待“未知”的问题,让我们的思考层次更加丰富。

最后是“仅仅”与“好奇心”。“仅仅”二字体现出要看到“好奇心”只是“探索陌生世界”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从作文的语段理解中可以看出,一定要尝试发掘除去好奇心之外的其他因素。“好奇心”,是每个人小时候都有的对外界的新奇的感受,甚至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

那么,作文语段含义已经明晰:一个人主动积极地去探索陌生的领域,不仅仅因为好奇心,还有哪些方面的因素呢?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丢弃好奇心只谈“其他因素”,其他因素可以谈,也必须谈,但更要明晰的是“其他因素”与“好奇心”之间的联系。并尝试要将“其他因素”进行概括与抽象,明确“好奇心”处于什么样的位置,思考为什么处于这样的位置?如果说“其他因素”此时在脑海中是杂乱的话,那么我们需要做的是要将这些因素进行归纳与概括,厘清“其他因素—其他因素”“其他因素—好奇心”之间的关系。

不难想到,好奇心确实是推动我们探索陌生世界的动力、动机,但很多的“未知”不仅仅靠好奇心能够推动探索的,比如说一直在探索外太空的神舟系列火箭,难道背后仅仅是某位航天人的“好奇心”吗?林觉民见到社会“遍地腥云,满街狼犬”,毅然投身革命,具有革命的主动性,也不仅仅是好奇心。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可以先从事例出发,分析事例背后的各种因素。所以,有人想到了责任与担当,有人想到了获取知识、掌握不同的技能,有人想到了利益,有人想到了无功利的奉献……可以想见,这些因素均可以成为“不仅仅是好奇心”的补充,但似乎这些因素更像是碎片化的,要怎样加以分析归纳呢?要以什么样的标准进行分析归纳,达成更深层次的思考?此时,可以关注“乐意”一词,发掘“乐意”与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

二、思辨概念意涵,实现思维层进

作文语段材料中的关键概念往往蕴含着多方面、多层次的涵义,需要细细揣摩。2023 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中“乐意”是语段中重要的概念,删去“乐意”会将语段中主体积极主动的意向性抹除,造成审题含义的泛化,反而让学生不好确定重点论述的对象。不仅如此,对于“乐意”一词背后的意涵进行深入分析,可以实现思考的不断深入、思维层次的递进。“乐意”的本质是“乐”,是想要去做,并能感觉“乐”的心理状态。但如果粗略思考探索陌生世界的例子可以发现,很多人确实是积极主动从事科学探索,但所谓的“乐意”在我们看来却“不乐”,甚至为此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不禁让我们重新审视“乐意”一词,“乐”真的有不同吗?他们真的“乐”吗?

“乐”是有层次之分的。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如果只是追求“庸俗的消遣”,可能会走向痛苦。“他认为快乐并不是活动本身,而是某种与令人满意的活动相伴的东西。于是,良好的生活的关键在于‘令人满意的活动’,而不在于快乐本身。……被禁止的活动或庸俗的消遣可能是令人快乐的,但这些快乐会被这些活动所最终导致的痛苦和不安(例如内疚)大大抵消。另外,一个活动也许是极端痛苦的(跑很长的距离或经受一项严格的测试),但由于活动本身是令人敬佩的或富有挑战性的,它仍然可以产生一种有意义的快乐。”[2]257所以陈嘉映总结亚里士多德的良好生活之“乐”为“志意之乐”,不是“溺欲之乐”:“快乐伴随或内嵌在活动中,这样想来,快乐是不是好的,要看与该快乐联系在一起的活动好不好,高尚的活动带来的快乐是好的,可鄙的活动带来的快乐是坏的。”[3]191因此,如果从哲学的角度思考,快乐可以分为“溺欲之乐”和“志意之乐”等,但要明确的是,想达到更高层次的快乐,可能要经历一段极端痛苦的过程,而后所具有的快乐则更为持久、更有意义。这也是符合我们生活经验的,经历一番困苦所写的一篇论文、一本书,经过不断的练习达成的一种技能、某项成就,远远比“庸俗的消遣”来得持久、有意义。

因此,我们要重新审视“乐意”这个关键概念。“乐意”背后的意涵是积极、主动,但不要认为“乐意探索陌生世界”的行为一定是快乐的,这个过程可能非常痛苦,甚至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但仍“乐意”。一个人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突破自己局限,是“乐意”,也是“责任”“担当”。林觉民探索让百姓生活幸福的世界,杨利伟探索外太空是求索人类的认知边界,袁隆平研制杂交水稻目的是为人类解决饥饿问题。这些行为背后是一种责任感,是担当与勇气,他们想要突破个人及人类的认知边界,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人类的福祉。从这个角度去思考,“乐意”是有层次之分的。

如果将“好奇心”放入“乐意”背后的因素中,大致可以将“乐意”分成三层,一是倾向于本能的好奇之乐;二是基于理性的提高个人自身能力、尝试不同领域的志意之乐;三是怀有对社会,甚至是人类(天下)的责任之乐。

好奇之“乐”。毫无疑问,我们从小时对这个世界充满了问号,不论是眼里所见,还是心中所想,总想问问为什么,这是最原初的对这个“陌生世界”探索的开始。因为这个世界对于涉世未深的孩童来说是新奇的,很多东西未尝见过,这是人最为原初的本能。其实,这种新奇在动物界也不鲜见,小猫小狗到了新地方,也会不断进行“探索”。当我们渐渐长大,不论是见到浩瀚的星空,还是拿起显微镜观察细胞的时候,这些新奇同样会让我们迷恋不已。因此,这样看来,“好奇”这种心理是本能的,偏向感性的,这里的“乐意”也更倾向于本能的探索。

志意之“乐”。“志意”指向个人的志向和意趣,一个人会去探索未知,可以是提高自身的需要,乐意探索其他不同的艺术门类,探索其他的领域,不断超越自己的舒适圈,不断挑战自己,形成内心的“志意之乐”,此时的“乐意”背后是想要不断挑战、突破自己的决心。可以是如苏轼一般突围自己的心灵,也可以结合生活实际中的所遇到的陌生之地。因此,“志意”的“乐意”是理性的突破,此间之“乐”也饱含着走入陌生之地的困苦与磨难,是一步步艰难行走的过程。

责任之“乐”。如果说志意之“乐意”是指向内,那么责任之“乐意”是指向外的。“陌生世界”是要跨过“现实世界”的这一道坎才能达到的,这里的“陌生世界”可以是如林觉民要通过革命才能实现的富强民主世界,可以是袁隆平通过几十年如一日的研究才能到达的人类无饥饿的幸福世界,也可以是宇航员探寻渺无边际的宇宙。我们要看到,面对社会上的人遭遇不公,面对人类的渺小,总有些人要担荷生命的沉重,为着人类的利益和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这里的“乐意”是肩住黑暗的闸门的勇气,是为天下人幸福的担当,是人类不断突破自我的精神所在。

由此观之,三层“乐意”是递进的关系,第一层是感性的、本能的,第二、第三层是经过理性思索的。“好奇心”在其中的作用是巨大的,从最初的形态来看,感性之乐具有一定的原始感,因此更多的呈现在孩童之中,将其归结为探索陌生世界的动力也未尝不可;经过理性思索的“乐意”,则不是相对原始的动力,而是看到“陌生世界”的光辉后不懈为之奋斗的理想与信念。这也与中国知识分子传统的责任意识是相通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这里的“乐”是见到天下“乐”之后的欣慰之乐。正如统编本教材《喜看稻菽千重浪》中的题目,“喜”字的意涵也是丰富的,既指袁隆平看到了粮食丰收的喜悦,也指他看到百姓能够不受饥饿之苦的欣慰,更有自身的价值得到实现的满足。林觉民在《与妻书》中提及“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这里又出现了“乐”,这里的“乐”不正是启蒙后的新青年对于“天下”的责任吗?

以上对于“乐意”的分析主要是从正面来理解的,当然还可以从“乐意”背后多样的功利去理解,有的虽然是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背后不一定是责任,比如说大航海时代,“乐意”探索“新大陆”,背后恰恰是金钱的驱动。因此,正面和侧面的思路可以让“乐意”的思维层次更加多样。

三、思索命题本质,明晰价值判断

作文要贴合学生实际,将学生的个人成长与社会、时代的发展结合起来。今年全国甲卷探讨“人—技术—时间”的关系,也契合了今年一直热烈讨论的人工智能等等方面的问题。要让学生对当下生活有所思、有所悟,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已然成为作文重要方面。比如说2018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折射的命题本质是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个人如何实现价值的问题。思考的维度是涉及个人的发展及人在社会中的存在等,指向的都是当下的生活实践活动。

那么,2023年的上海高考作文,从材料语段我们可以提炼出两组相对概念,“自身世界”与“陌生世界”,这两组概念本质是“已知”(现实“自身世界”)与“未知”(“陌生世界”)之间的关系。两个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我们应以何种态度面对“未知”?这是我们要作出的价值判断。人类在面对“未知”时,有诸多表述:有苏格拉底振聋发聩的“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也有更为形象的表述——如果要将“已知”比作一个圆的话,那么“未知”就是这个圆的外沿,已知越大,未知的外沿也越大。由始至终,人类对未知是满怀敬畏的。那么,作为高中生应该如何面对“未知”?这无疑是这命题背后的本质。

这难道不是我们生活中一直要面对的问题吗?这里的“未知”可以带入到我们的生活情境中去,从如何面对一道数学难题,到如何面对生命的选择,这些都是要面对的“陌生世界”。当然,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是不愿意踏上这片陌生世界的,遑论去探索,因为“未知”也意味着不确定、危险性,而与之相对的则是“舒适圈”。因此,我们面对的社会现象就是很多人不愿走出自己的舒适圈,只愿待在“已知世界”而不愿踏入“陌生世界”。那我们该如何评价“圈内人”呢?我们又该以何种理由劝服“圈内人”呢?当然,或许还有很多人被保护着不要走出舒适圈,这是当下常见的现象。这现象背后既有着行为主体的畏惧,也有着父母长辈刻意保护等情况。

如果仔细分析了“乐意”的层次后,会有一定的价值判断。对于“乐”来说,有着“好奇心”的“乐意”,有担负着责任、勇气的更加理性的“乐意”,但如果只是躺在自己的舒适圈,不愿意踏入外界的行为,这是否又仅存物质之乐呢?无疑,当下经济不断发展,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价值判断,认为吃吃喝喝、及时行乐,这不是很好吗?当然,从生活方式的角度来说无可厚非,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活法。但必须承认的是,不同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一定有优劣高低之别。这里的“别”的标准,就是根据“乐”这个概念的层次进行区分的,兼具理性的“乐意”要高于其他之乐,自然,我们的价值选择也不言而喻了。

因此,关注“乐意”层次之别,不仅是提升思维深度的要素,也是支持价值判断的要素。作为朝气蓬勃的高中生,理应在认识了这个世界后,带着探索、挑战、超越的积极心态去面对,而不是躺平、佛系,这样的“乐意”更“乐”。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良好的生活”,是超越本能、感性的,闪耀着理性光辉的良好状态和美好生活,也是人类应有的价值体现。

总而言之,今年的上海高考作文,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具有丰富的思辨空间,但稍有不慎容易走向没有逻辑的罗列与泛化。将“泛化”的内容进行归纳、概括,思考概念的层次性,理解各概念间的关系,并能由此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这是形成高阶思维的有效路径。

猜你喜欢

乐意语段陌生
举手之劳,我很乐意
好婚姻就是乐意回家
人最怕:深交后的陌生
熟悉的陌生词(四)
熟悉的陌生词(三)
【重点】语言文字运用:语段压缩
浅谈低年级语段仿写的指导策略
熟悉又陌生的“”
Fish-mediated changes in bacterioplankton community composition: an in situ mesocosm experiment*
依存消解、一致性计算与浮现和语段计算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