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几处商榷

2024-01-09

学语文 2023年5期
关键词:休养生息现代汉语词典词形

□ 王 专

《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是一部久享盛誉的中型现代汉语规范型词典,它以促进汉语规范化为宗旨,实用、简明、与时俱进,不断修订,在2016年,推出了第7版。截至2023年,第7版已推出了7年。在这期间,不少使用者抱着诚恳肫挚的态度提出了些许存疑或补正。笔者作为语言文字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查核使用时,也发现了几处值得商榷之处。本文逐条加以分析和探讨,以供第7 版的使用者参考,同时也供词典下轮修订时参酌。

一、“鬼斧神工”释义不精准

《现汉》(第7 版)收录“鬼斧神工”词条,释义为“形容建筑、雕塑等技艺的精巧。也说神工鬼斧”[1]492。即该成语的使用对象涉“技艺”层面,且须达到“精巧”的特征。所谓“技艺”,依《现汉》(第7 版)对“技艺”的解释,是指“富于技巧性的表演艺术或手艺”,即与人工或人力之所为有关。所谓“精巧”,依《现汉》(第7版)的解释,是指“(技术、器物构造等)精细巧妙”。但在实际使用语例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使用情况:

(1)站在运城盐湖岸边放眼望去,大面积晶莹剔透的“硝花”在阳光照射下,犹如一颗颗耀眼的钻石。走上前去,会发现这些美丽的“硝花”形态各异,有的像松针、有的像珊瑚,有的像水中盛开的雪莲,让人不由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新华社,2022-12-09)

(2)提起全球高票房电影,最家喻户晓的莫过于《阿凡达》,电影里亦真亦幻且悬浮的“哈利路亚山”,令人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其原型就在湖南张家界武陵源景区。(光明网,2022-12-05)

(3)一江碧水,两岸青山,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这里尽情挥洒,向世人展现着中华大地的壮美奇绝。(人民日报海外版,2022-12-08)

(4)人们总是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却少有人知道,在这些人迹罕至的地方,常年驻守着一群可爱的官兵。(解放军报,2022-10-31)

上述语例中,均为固定组合“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例(1)是形容大自然中形成的结晶的盐花的精巧,与《现汉》(第7版)中对“鬼斧神工”所释义的“技艺”这个语义特征不符;例(2)至例(4)是形容景色的神奇或壮美,与“技艺”“精巧”这两个语义特征均不相符。在实际的语言运用实际中,“鬼斧神工”用以形容大自然的景物的精巧、神奇或壮美的用例俯拾皆是。因此,《现汉》(第7版)将“鬼斧神工”限定在修饰人工技艺的精巧方面,造成了该成语的释义范围窄狭,概括性不足。故建议《现汉》(第7版)修订时对“鬼斧神工”的释义增加“也用以形容大自然景物的精巧、神奇或壮美等”。

考察该成语的源流出处,出自《庄子·达生》:梓庆削木为鐻,鐻成,见者惊犹鬼神。鲁侯见而问焉,曰:“子何术以为焉?”。成玄英疏:“鐻者,乐器,似夹钟。亦言鐻似虎形,刻木为之。雕削巧妙,不类人工,见者惊疑,谓鬼神所作也。”[2]409因此,后来“鬼斧神工”多用来形容建筑、雕塑等技艺的精巧。但实际上,现在该词的使用范围已经进一步扩大,语义出现了泛化,不光用以形容人工技艺的精巧神妙,也常常用来指大自然的神奇和壮美。当人们惊叹于大自然中的景物精美或神奇时,也用“鬼神所作”来传达对大自然景物神妙的感慨。成语语义范围扩大这种现象比较常见。比如“美轮美奂”本用以形容房屋建筑的高大壮丽,但现在也用来形容装饰、景色等其他事物美丽,且泛化后的使用对象也在2005年即被《现汉》(第5版)认可并收录。

鉴于此,辞书编纂者对词条给出释义时,应注重对实际语言运用的体察,以使释文能够更加精准到位,更客观地反映现实的语言生活,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实际语言表达需求。

二、“休养生息”义项不全

“休养生息”一词于当前使用频度较高,请看如下用例:

(5)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党的二十大报告)

(6)每年这个季节,会有部分斑海豹从辽东湾游至长岛海域休养生息后,再继续向太平洋迁徙。(新华社,2023-04-03)

(7)要加快企业复工复产,给企业一个休养生息的空间,在财政政策上继续减税降费,并给予必要的补助,在金融政策上继续给予信贷支持,让企业在宽松、友好的市场环境中重新振作起来,让员工们有岗位、有就业、有收入。(光明日报,2023-01-18)

但若查询权威辞书,会发现该词的释义与当前使用的语境并不契合,比如《现汉》(第7版)对“休养生息”的解释:指在国家大动荡或大变革以后,减轻人民负担,安定生活,发展生产,恢复元气[1]1474;《辞海》(第7版)的解释:谓保养民力,增殖人口,常指战争以后恢复和发展经济[3]2556;《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4 版):指在战争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大动荡之后,采取安定社会秩序、减轻人民负担、恢复生产、增殖人口等措施[4]1546。综合起来看,“休养生息”实际是有特定使用对象的,是专指人民和社会的休养,其中的“生息”是指“增殖人口”,而上述语例的使用对象却要么是生态环境、要么是动物或生物,甚至是企业,如此使用,妥否?或者说我们不禁要问:如此使用的背后,是否有规律可循?

“休养生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个“老”词,关于“休养生息”的“前世”,我们可以看如下例句:

(8)高祖、太宗,既除既治。高宗、中、睿,休养生息。至于玄宗,受报收功,极炽而丰,物众地大,孽牙其间。(唐·韩愈《昌黎集》)

(9)夫今天下,所在独患民贫而上不之恤,财力大屈而敛之不已。能知所以生之之道,与其取之之方,虽俭陋之邦,亦足以收富庶之效。如江浦者,尤宜休养生息之者也。(明·《震川集》)

(10)许其修睦,因以罢兵,庶几休养生息,各正性命,仰合于天心。(清·毕沅《续资治通鉴》)

如前述辞书对它的释义,例句中的“休养生息”指国家在大动乱之后采取减轻人民负担的措施,来增殖人口,安定人民生活,从而使国家元气得到恢复。考察历史,休养生息的政策产生于汉初,当时刚经历过秦末战乱,百姓饱受战乱之苦,民生凋敝,百废待兴,因此休养生息的政策可以促进国家元气的恢复。以后历朝历代的不同时期,这一治国理念均不同程度地贯穿于其中。如上,便是“休养生息”一词的“前世”。

于今日,我们国家社会安定,经济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同时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仍存在张力和矛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是我们当下追求的目标。就像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的:“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5]

那么,促进已遭受破坏的生态环境的恢复便是当前及以后一段时间内的重要任务,而满足“通过一定的措施让生态环境元气恢复”这一表达需求的词却似乎“缺位”了。于是,基于新时代表达变化的需求,“休养生息”这个词便由原本形容增殖人口、保养民力的人的行为状态场域,投射到其他需要增殖或保养、休养的自然生态场域。也就是说,它既含括社会生态领域,又包括自然生态领域。在这个系统性的生态场域内,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如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的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等),贯彻新发展理念,重新使生态领域恢复元气。而这种词义的隐喻和衍变、词义范围的转移和扩大,是符合人们认知和转喻机制的。人们选用含有“休”“养”“生”“息”四个语素的“休养生息”来填补当前表达的空位,用来形容需要恢复元气的整个自然、社会生态系统,既经济简明,又精准贴切。

因此,老词“休养生息”在今天重新焕发出盎然的生命力,它不再仅指保养民力,增值人口,而是扩展到一切需要休养的自然生态环境,包括森林、湖泊等生态环境的恢复,也包括海洋生物、陆生生物的繁衍生息。而老词重获新义的背后,是与当前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协同共生的路径深度契合的。一个老词,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的背后,实际上承载的是新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展现的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深厚的人文底蕴。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在新时代亦彰显出无穷魅力。

鉴于此,建议《现汉》(第7版)进行修订时,增加“也指自然生态等领域的休养和保护”这一义项。

三、“楬橥”词目失收

在书面阅读中,不时会遇到“楬橥”一词,义同“揭示”“标志”等。例如:

(11)这本词典(指《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在上世纪90 年代立项时就提出以贯彻规范为宗旨,把“规范”二字楬橥于书名,这种前瞻性,实难能可贵。(《中华读书报》,2019-04-02)

但当去查阅《现汉》(第7版)“楬”字条时,释义为:“〈书〉用作标志的小木桩”,未收录“楬橥”词条。再去查“橥”字条,释义为“〈书〉做标志用的小木桩”,也未见例举“楬橥”一词。但通过“楬”“橥”两字的释义可以推断出,“楬”“橥”属于同义语素,“楬橥”一词属于并列语素构词,“楬橥”由表示做标志用的小木桩,引申为标志、揭示。去查阅《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4版),则收录了“楬橥”一词,义项①为名词,标记、标志义,义项②为动词,标志、揭示义。[4]705

再去查《辞海》(第7 版)“楬橥”词条,释文为“亦作‘揭橥’。作标记的小木桩,引申为标志”[3]1102。由此引出新的问题,《辞海》(第7版)将“楬橥”认定为推荐词形,同时还承认了“揭橥”这个异形词存在的合理性,只是说将后者视为非推荐词形。当前,语文性辞书《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4 版)和《辞海》(第7 版)对这组异形词“楬橥”“揭橥”的认识不一致,前者只认可“楬橥”词形,而后者则也认可了“揭橥”词形。权威语文性辞书对该两组异形词的认识不同,一定程度上反而给人们的使用带来了新的混乱:“揭橥”词形,是否应得到认可?

如前所述,“楬橥”构词是最符合理据性原则的,这也是《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4 版)只认可和收录“楬橥”,且《辞海》(第7版)将“楬橥”作为推荐词形的重要原因。但当查阅实际语料,“揭橥”的使用频率却占压倒性优势。如查阅“读秀数据库”,“揭橥”2 万余条语例,而“楬橥”仅5条;查阅“光明日报学术文化多媒体素材库”,“揭橥”近70 条,而“楬橥”仅1 条;查阅“北京大学CCL 现代汉语语料库”,“揭橥”近50 条,未见“楬橥”使用词条;查阅“人民网”,“揭橥”有8条,而“楬橥”仅1条;等等。由此可见,“揭橥”一词使用的通用性明显高于理据性更强的“楬橥”一词。这可能也是《辞海》(第7版)收录“楬橥”“揭橥”两词形的原因所在。

仔细分析,对于普通社会大众来说,“楬”“橥”均为生僻语素,不查字典很难推断其义,但如果用常用语素“揭”来替换其中的“楬”字,“揭橥”进而推断出“揭示”义似乎就相对容易些,这可能也是“揭橥”在实际书面用语中出现频次占压倒性优势的重要原因[6]。

针对上述实际使用情况,建议《现汉》在下轮修订时首先应承认“楬橥”属书面语色彩浓厚的用词,在书面语中出现频率并不低,可采取在“楬”字条中单独列出词目“楬橥”,或至少在“楬”“橥”字条的解释义项后,以例词的形式出现。至于当前通行性更强的“揭橥”是否作为非推荐词形予以收录,则需要更加严谨科学的考证和评估,力求谨慎稳妥,为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使用减少混乱。

四、一处表述赘余

《现汉》(第7 版)收录“神圣同盟”词条,释义为“……它的目的是为了镇压欧洲各国人民的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1]1163其中“它的目的是为了”属叠床架屋,应改为“它的目的是”或者“它是为了”。

《现汉》(第7 版)另有多处用到了“目的是”,比如“弥封”词条的释义:“把试卷上填写考生姓名等信息的地方折角或盖纸糊住,目的是防止舞弊。”[1]896,也有多处用的“是为了”,比如“救世主”词条的释义:“……基督教认为耶稣是上帝的儿子,降生为人,是为了拯救世人。”[1]700只在“神圣同盟”词条中出现了一处“目的是为了”,可能是编者不够细致,对该处表述不妥有所疏忽所致。

《现汉》作为现代汉语的规范型词典,理应本着引导规范使用的原则,对相关释义、例句的表述应慎之又慎,以避免带来新的使用混乱。故建议《现汉》进行修订时,对“目的是为了”这种表述予以改正。

总之,《现汉》(第7版)作为一部权威的规范型语文辞书,让众多使用者受益良多。本文例举的几处存疑补苴,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猜你喜欢

休养生息现代汉语词典词形
词形变换解题指导
韩国学校语法中副词形语尾的变迁
漢:休养生息 普天同乐
带前置功能的词形《 в сопоставлениис 》的结构与搭配
《现代汉语词典》字母词收录与修订情况分析
关于《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新增日语外来语知晓与使用情况调查
呼唤恬适生活和纯真人性的到来
休养生息季 钱包君养肥计划
试论西汉初年人口政策的历史作用和影响
建议来稿统一使用规范词形(二)